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NOBLE顓孫

    為避“豬”與“朱”同音,朱元璋給豬賜名為“肥肥”,豬又稱為豚tún、豕shi、彘zhì;民間也稱“老黑、大白等”。明朝時百姓叫“殺豬”為“殺萬里哼”。明太祖朱元璋規定把殺豬叫 ”殺紅”。其實豬在古代一直就有很多叫法,三字經中“馬牛羊,雞犬豕"中的“豕”讀作shǐ,是豬的意思。還有陸游的《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等等。

    豬肉也稱大肉……

  • 2 # 歷史轉身

    明朝的豬還是叫豬,此“豬”非彼“朱”,朱元璋如果非要跟此“豬”較勁,也就不配做大明開國皇帝了。不過,大明王朝一十六帝,還真有跟“豬”較勁的皇帝。

    避諱的由來

    古時候,等級制度森嚴。為了表示尊重、避免冒犯,人們在說話或者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說出來或寫出來,稱為“避諱”。《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中國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關於避諱,我們舉兩個例子。

    觀音菩薩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為帝。有一天,李世民突然發現觀世音菩薩的“世”和自己李世民的“世”重疊了,於己不利,於是馬上下令把觀世音菩薩的“世”字去掉。所以,民間祭拜的觀世音菩薩就變成了觀音菩薩,直到現在也沒改回來。

    雍正繼位後,給自己所有的兄弟都改了名字。雍正的名字叫胤禛,所以就把他兄弟們的“胤”字改為了“允”字。跟他關係最好的十三爺允祥,於雍正八年病逝。為了表達給十三弟的懷念和恩寵,雍正專門下旨把允祥的“允”字改回了“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朱”和“豬”撞上了

    朱元璋何許人也?開局一個碗,江山全靠打。江山是打下來了,但是遇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事情。

    老朱家的姓氏和“馬、牛、羊、豬、狗、雞”六畜中的“豬”撞車了,二者同音。

    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心狠手辣,嗜殺成性,但是畢竟身為一代開國皇帝,這點氣量還是有的。你總不能跟一個畜牲較勁吧?豈不遭全天下的人恥笑?

    相傳,有一年朱元璋微服私訪。過年了,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春聯,唯獨有一戶人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好奇,一打聽才知道這家是殺豬的,窮得叮噹響,買不起春聯。於是,朱元璋親自寫下一副春聯送給這家人:“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

    可見,朱元璋對“豬”並不忌諱。

    民間百姓的避諱

    朱元璋不忌諱,不代表民間不避諱。趕集上店,有買有賣。買賣交易,難擴音到“殺豬啦殺豬啦”、“買二斤豬肉”、“吃豬肉啦”。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萬一被哪個不懷好意的官差聽了去,給你安個“大不敬”的罪名,那咱老百姓可就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謹慎起見,民間自發地給大明朝的豬改了名,叫“豕(shǐ)”或“彘(zhì)”。聽著雖然彆扭,但總比被無良官差抓了去強吧。

    跟“豬”較勁的朱厚照同學

    大明王朝傳到了朱厚照這裡,已經是第十代。朱厚照是個混世魔王,開局一個皇位,剩下全靠玩兒。

    老祖宗朱元璋都不敢幹的事情,他敢幹。1519年12月,朱厚照下了一道奇怪的聖旨:“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如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朱厚照

    也就是說,以後整個大明朝都不許養豬,不許殺豬,也不許吃豬肉。

    至於原因,很簡單。朱厚照姓朱,看到老百姓天天吃豬肉,自己心裡很難受。除此之外,朱厚照還有一個小心思:自己屬豬,愛屋及烏,從小就對豬有著特殊的感情。

    聖旨一下,全國老百姓都不敢養豬了,也不敢吃豬肉了。

    貢品

    朱厚照的老師楊廷和看不下去了,所以就給朱厚照上了個摺子,說:“皇上,咱們馬上就要舉行祭祀大典了。根據《御製大明會典》規定:‘內官於奉先殿陳設牲醴祝帛訖。每廟豬一、羊二、帛二’。用來祭祀祖先的第一樣貢品就是豬。但是現在官差們翻遍了整個京城,連一隻豬都沒有找到。祭祀貢品沒有了豬,這可是對祖宗的大不敬啊,您看這事兒咋辦?”

    無奈之下,朱厚照默默地取消了這道聖旨,卻被群嘲了五百年。

  • 3 # 數與形

    彘!

    同意的贊一下!

    有個單位同事在每一次說道和豬有關的話時,總說成zhi,原本以為這是他們哪兒的方言,最後才知道人家讀的就這個字“彘”。

    對於此我也經常困惑,為什麼非要統一普通話呢,這樣經過若干年方言丟失瞭如何呢?為何不把方言也納入傳承專案呢?因為有些方言其實也不是地方語言而是這些地方把一些語言用古語表達出來了,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比如“國”字普通話讀“guo”,而我們這兒的方言讀“gui”,有次看開國大典的歷史記錄片,看到偉人毛澤東就讀“gui”。所以在這裡問一下各位你們把“國”讀什麼音。

  • 4 # 隻手把吳鉤

    在避諱這件事上,一般只避其名而不會避其姓!

    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時,三省六部中的民部改為了戶部。

    清朝康熙皇帝,名叫玄燁,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

    如果連姓也要避諱,那麼每當一個新王朝建立,除了王公貴族,得有大量的人得改姓[狗頭]

    先秦時期,雞是不叫做雞的,而是叫做雉。不巧的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叫呂雉。於是雉變成了雞,並延續到現在!

    呂后這一波操作,雖然強行改變了一支動物的族名,但大體還是符合了避諱名而不必避諱姓的慣例。

    老朱家,本來也沒覺得自己跟豬撞姓有什麼大礙。

    但無奈嗑瓜子嗑出了一個臭蟲!

    到了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這裡,他忍不住了。跟豬槓上了!並對豬說:你也配姓zhu?

    於是下令,全國的豬不允許叫豬,得叫彘或者豕。

    上古時期,豬確實叫做豕和彘。但是吧,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就算你是皇帝,也不能倒行逆施啊!搞的現在天怒豬怨的。

    對於豬生來說,頭可斷,血可流,名字不能丟。僅三個月,正德皇帝就屈服於豬的神威之下。

    此舉只能導致全天下百姓的激烈反對。正德皇帝也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下令廢除《禁豬令》。最後這場鬧劇,僅維持了三個月就不了了之了。

    可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言出必行的體面人,不甘心就此失敗的正德皇帝,最後又下令:王駕所到之處,不允許殺豬。也算是維護了自己最後的倔強吧!

  • 5 # 吹動雲的風

    這個簡單,在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有一塊明末時期所立石碑記文《感時傷悲記》上面就刻有豬肉一斤一錢八分。鐵一般證據。

  • 6 # 卜甲院人

    簡答,明代第一的國諱就是“朱元璋”。他老人家又叫“朱重八”(朱八二字應該加著重號)儘管他的名字帶有“元”字,他和臣下又特別忌諱 它,臣下把有元一朝的元,叫“韃靼”“韃子”“韃虜”。看看明朝漠北的疆域圖,一個叫瓦剌,一個叫韃靼,就是不叫後元。還把宋代《千字文》裡的“天地元黃”又改回到“天地玄黃”。這裡有個原因,本來宋代以前就是”天地玄黃“(天玄地黃)。宋代大中祥符年間皇帝說“趙玄朗”是他的遠祖,財神趙公明元帥啊,要避諱此二字。到明朝又改回來了。把中藥“元參”叫“玄參”,把唐代畫家吳道元,叫吳道玄,或吳道子。把“印章”單稱為印,或者“璽”。把“奏章”叫做“奏表”。

    據故事說,草根出身的朱皇帝,當年作和尚,又是綠林起家,馬上得天下,自尊心極強。大臣一不小心說出禿來,便被殺頭,連亮,光也不許提。一日有某幫閒文人上書拍馬雲“天生聖人,光被天下,為萬民作則”。不料,惹得朱皇帝龍顏大怒,把鼻子也氣歪了!原來老朱想,你罵朕當和尚也就罷了,連朕“做賊”的老底也給揭穿了!那時“則”和“賊”同音(賊音則,賊=則+戈。古音只保留在戲曲裡),這是當面“揭瘡疤”。殺,殺,殺!老朱殺紅了眼,結果這個馬屁文人稀裡糊塗腦袋就搬了家。

    回到正題,明朝人儘管不說豬,他們辦法也不少,可以換個說法啊,比如叫豬為亥,為豕,為豚,豚是小豬,那就別管大小了。如果遇到“豬肉”總不該叫“豕肉”吧,那就改叫法為“大肉”,還改讀音。這裡北方有個語言的“活化石”,把豬叫“者者”,豬原本寫作“豕+者”,就是“豬”,者,就是它的讀音,不也很合適嗎!我對它的聲源,沒有科考,不知道和朱皇帝到底有沒有關係?有時候“者者”(豬豬)也連用,一直到今天農村老太還有這麼喊的!關於因避諱改讀音的事,歷史上秦始皇也這麼幹過。他是正月所生,名字叫政。正月讀什麼?誰都知道!可能不知道的還有一個叫“端月”。端是什麼意思,也不用說了!咱華人會玩文字遊戲,不會玩的,小心脖子上的悶葫蘆!

    此外,有個活的例子。我同學某,口口民族的,把他的屬性叫做“亥”,從來不提一個豬字,口語叫“大耳朵貨”,又叫它“黑牲口”,其肉叫“黑牲口肉”,相沿成俗,且不上紙墨。這種叫法淵源有自,因為這個民族是從元朝過來的。元朝以後就是明朝,那麼明朝人不應該不知道這個習俗吧!

    明朝唯一一個不斷提到二師兄的文學名著就是《西遊記》。他的名字婦孺皆知,叫“豬八戒”,看看前兩個字,是不是與太祖聖諱差不多一樣?是作者無意取的名字嗎,而且是尊師取的正式學名?這位尊兄又叫豬悟能,豬剛鬣,封神後連他自己也不滿意的稱呼叫“淨壇使者”。把孬性全佔了,貪吃,懶惰,無能,砸鍋,好色,不潔。曾經“大鬧稀屎洞”等……作者敢這麼寫,居心何在?這不是明擺著給老朱家眼裡插蘿蔔?不是該五馬分屍,就是該誅滅九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卻安然無恙。原來寫出曠世傑作的作者,為避禍而隱姓埋名,一直到距今百年前的那場新文化興起才確定他是誰!這時候不僅明朝退市,連存國二三百年的大清也掛了。

    明末還有一部奇書叫《幼學瓊林》作者是程登吉。寫豬時說“犬輔與雞,謂之三物……輔名剛鬣,又曰烏喙將軍”輔就是豬。它有輔,剛鬣,烏喙將軍三個雅號。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真是大吉大利,壽終正寢。

    拍馬屁的被砍了腦袋,汙名化的得以善終,敢署名的不敢出軌!至於明代有個時期禁止養豬,鬧了不少笑話,別人已經寫過,這裡不談!

  • 7 # 風過無痕攝有痕

    明朝沒避豬字,史書或官樣文字上也是直接釆用豬字敘文,但與朱字關聯的字要謹慎,小心觸雷。

    有一次,朱元璋請了一位和他一起共過事的和尚來宮中吃飯,這位和尚見皇帝請吃自然高興,在酒宴上即興賦詩一首獻給朱元璋,卻不知惹來殺身之禍。

    其中有這麼一句: “金盤蘇合來殊域”意思是: 金盤子裡裝的蘇合香是來自不同的地方。朱元璋對“殊”字很敏感,他認為“殊”字左邊是一個“歹”字,本意是死,引申為壞或惡的意思,而右邊的朱字,自然指朱元璋自己或朱明王朝。

    由“殊”到“歹朱”的理解,導致了這起文字獄。朱元璋沒文化就生自卑感,對別人言詞就會格外敏感,當文字獄升級到了人人自危的頂峰,就有了《慶賀謝恩表籤程式》官宣樣文,避免了“表籤禍”,也減少了因文字糾葛而蒙受不白之冤。

    文字禍,豈止朱元璋發明,周厲王時期就有了“華人謗文”的記載,開了先河。歷史上著名的文字案有春秋時期“崔抒弒其君”案、北宋“烏臺詩案”、清朝“莊氏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年羹堯案”、“呂留良與曾靜案”、“王錫侯字貫案”、“篤國策”案等。

    據說,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對於小鬼為何哭,清代詩人吳梅村有趣地說: “倉頡夜哭良有以,受患只從讀書始。”

    對古往今來的文字禍,龔自珍有“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以及“萬馬齊暗亦可哀”的嘆息。

  • 8 # 一隻胖橘

    說起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學過歷史書的人都知道他在明朝上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也是許多人口中的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也是非常勵志的。據說他年輕的時候也是一位在家裡放牛的農民。但是後來朱元璋成了農民起義的一位首領人物。在其成功之後,朱元璋也成為了明朝的皇帝。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皇帝的身份是不可侵犯的。遇到皇帝姓氏和稱號裡面的字都要避諱。那如果朱元璋姓朱民間的豬該叫什麼呢?因為民間的豬如果不改名字的話,也是對皇帝的一種不尊重。雖然朱元璋對於這個沒有明令禁止。但是民間的百姓們都改名叫做豕(shi)。

    據說雖然朱元璋對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忌諱。那是另外一個皇帝,朱厚照卻非常的忌諱。之前的時候朱厚照皇帝還下令說禁止殺豬。那是因為祭祀的時候要殺豬肉金鳳上天,所以最後他也廢除了這個詔令。

    說白了那時候的豬還叫豬。

  • 9 # 94310417小云

    好有趣的人,豬朱同音,叫了幾千年,到朱重八這該改名了,古稱豚乃有益禽類。是人類社會過年過節祭祀祖宗必獻的家畜。為避諱皇姓,改豬為肥肥,多麼奇葩的一個名字。

  • 10 # 講點歷史小八卦

    豬嘛,該叫豬的時候它還是豬。題主大約是說避諱吧

    避諱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特有的禁忌性習俗,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直到民國以前才被廢除,前後長達兩千年。

    避諱是指臣子百姓不得直稱君王名字,子女兒孫不得直呼祖父尊長的名字,說話不能提,寫文章不能寫出來,就算是現在,兒子敢直呼老爹 姓名,也要被罵沒大沒小,說不準還得捱揍,可見影響有多深遠。

    避諱有個特點,只避名字不避姓。舉個例子,李賀的父親名為李晉肅,因為李賀的才華太過耀眼,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於是他們就說“晉”與“進”同音,李賀必須得“避諱”,不能去參加進士的科舉考試,但沒有人說李賀與李唐皇帝同姓,需要避諱。

    為了避皇帝名字諱,古人想出五花八門的法子。

    第一種是改字:就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例如秦始皇的爹名子楚,楚國就被稱為荊國。秦始皇名政,“正月”就改稱為“端月”。秀才要稱茂才,避劉秀的諱,漢高祖名劉邦,所有稱邦的地方都得改稱國,,”父母之邦”,漢代得稱父母之國”。

    唐太宗名李世民,“世”改為“代”,“民”改為“人”;“祖孫三世”稱為“祖孫三代”,我們熟悉的柳宗元,有篇捕蛇者說,裡面就有一句:以觀人風者得知,就是為了避諱,把民風改稱人風。

    皇帝的名字要改,遇祖父尊長的名字也要改,淮南王劉安之父名長,於是他把“長”改為“修”,長短他就說修短,蘇軾的祖父名序,蘇洵替人作“序”稱作“引”,蘇軾為人作“序”稱“敘”。黛玉的母親叫賈敏,所以她把敏字念成密。

    第二種是空字

    把避諱的名字空出來不寫,,或者用某,口,“諱等字代替。例如《史記·文帝本紀》“子某最長,請建以為太子”,“某”指“啟”,諱漢景帝之名。《宋書》把宋武帝劉裕的名字寫作劉諱,或劉囗,《隋書》為避李世民諱,直接把“王世充”的世字空掉,寫成王充。

    第三種是少筆畫。

    前面兩種方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會造成閱讀困難,所以從唐代開始,多用少筆畫來避諱,也就是對所避之字的最後一筆不寫。黛玉寫敏字就是少寫一筆。

    避諱是件很麻煩的事情,歷代明君也不願意給百姓增添麻煩,漢宣帝原名劉病已,“病已”兩字在民間太過常用,常常有人會不小心因此犯諱入罪,於是他改名為劉詢。宋代皇室起名字多隻有兩個字,也有部分原因是為了避諱方便。

    朱本身是姓,不在避諱之列,無須避諱,但特殊行業自覺避諱

    古代沒有對姓避諱的傳統,朱元璋是農民出身的草根皇帝,很重視農民疾苦,更不會翻出花樣避諱,所以明代豬還是叫豬。

    但有些特殊行業,比如屠戶養豬殺豬劁豬吃豬,都會自動避諱,自古豬許多稱謂,比如“豕”、“豚”“肫”、“彘”和“豨等。豕的流行程度僅次於豬,所以一般用豕代替豬。

    避諱還簡單,換個名字就完了,但是明代正德皇帝,不許餵豬殺豬,這就有點難辦了。

    “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這話的意思是我姓朱,又屬豬,所以民間不許養豬殺豬,不然全家充軍法辦,連祭祖都只供羊頭不供豬頭了。

    老百姓都不敢養豬了,直隸、山東等地的百姓被迫宰殺所養的豬,連剛剛出生的小豬都要埋掉。這對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太大了,很快受到了全國上下的一致反對。不得人心的法律是不能長久的,武則天因為信佛,曾下令全國禁止殺生,最終也是在一片反對中不了了之。

    大臣們勸諫祭祖不用豬頭,有違禮制,正德皇帝也就臺階下,廢了這條不合理的法律。

  • 11 # 一杯濁酒敬離愁

    朱元璋姓朱,朱自然也是明朝的國姓,那麼百姓們平時所養的過年所殺的豬,自然也就不太合道理,難不成百姓們天天殺豬,就是要殺朱元璋自己嗎?可豬這個東西沒法避諱,家家戶戶都有,朱元璋總不可能把每頭豬都殺光。於是朱元璋想了很久根據豬的形象給豬改了個名字,一開始叫豬肥肥,聽起來還挺可愛的。後來太不雅觀無法入官方史書,於是豬又改名為“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不乖乖吃飯,就是不聽話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