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起讀經典

    從什麼時候開始,名字後面的字就消失了呢?

    還得從清末“西學東漸”說起。鴉片戰爭之後,西方的知識開始流行;特別是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後,提倡白話文,反對古文、反對儒教、反對傳統等等一切和古代有關係的事物。要打倒孔家店,提倡平等,古代人複雜的姓名、字、號的稱謂更是被看做是糟粕、封建落後思想的代表。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出生的人就不怎麼有字和號了。以後,日漸就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

  • 2 # 秦之男兒

    字,表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現代除了知識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華人口現有十三億,同名同姓發生率過高,文化界現有意恢復表字制度,有些喜愛歷史學的人擁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啟星字承啟,張策字竹朿。

    舉個例子來講一下字的作用:我們平時稱謂他人之時,常用姓+職務,如,張大夫,李老師,王主任,趙師傅等等,但同姓者甚多,如一個學校可能有多位李老師,一個醫院可能有好幾位張大夫,若是呼其姓名則太過無禮,又使人感覺太過正式。若是兩人關係較近,直呼其名則使人覺得關係疏遠。

    表字,又稱字,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 3 # 蜜蜂文學

    提起,古人,除了名字,還有字和號。相信語文老師都讓大家被過: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

    現代除了知識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華人口現有十三億,同名同姓發生率過高,文化界現有意恢復表字制度,有些喜愛歷史學的人擁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啟星字承啟,張策字竹朿。

    古代取字和號是因為方便,你也可以把他看作是現在的外號。唐宋以後,稱字,是為了表示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一些人漸漸感覺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在現在,字和號為什麼消失了呢?

    主要是因為“西學東漸”,鴉片戰爭之後,西方的知識開始流行,特別是民國時期,那時出生的人就不怎麼有字和號了,有的同學問了,民國時期,很多人有字和號呀,比如魯迅有字呀: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請看清楚上面的話:民國時期出生的人,魯迅是清朝末年出生的人。

    上面說了西學東漸,尤其是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反古文、反儒教、反傳統成為潮流,那時要打倒孔家店,倡導平等,古人複雜的姓名字號的稱謂更是被看作封建落後的代表。所以,字和號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

    也有人說大約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華人便開始屏棄字、號了。理由是它比較麻煩,而且它與普羅大眾有一定距離(之前多是識字讀書之人用“字”,字一般由授業教師或著家族長者賜予),因而被新青年當成封建舊事物丟掉。另外有清一代,人們的“名”普遍從有秦漢古風的單名變成雙名,減少了重名的現象,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它最初所擁有的辨識功能(過去,人們取名用單名,難免重名。而字一般可以區別---因為即使同姓同名,字(號)也未必相同,而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因為出於互相尊重的關係,基本上是不直呼其名,而以字(號)作稱呼)。因此“字(號)”也就漸漸淡出華人的人稱姓氏指代系統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4 # 水流芳2019

    民國時期,表字就不是必須的了。

    文言文成了部分人苦逼生活的過去式

    終於不要再背什麼討厭的人名了

    因為在古代見到投緣的小夥伴:

    敢問兄臺大名?

    你就會得到以下答覆…

    禮儀,一直是中華傳統美德

    而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禮儀

    像中國古代這麼重視「名」

    在古代有字的多是書香門第

    古人有「二十而冠」的說法

    所以表字大多都是

    成年之後由親密的長輩所起

    讀書人之間相互表示尊敬

    生活在現代的小夥伴們不知道

    對於名字在古代可是有著很大的避諱

    尤其是讀書人,請畫重點——讀書人

    在正式書寫中要注意:

    避孔子名諱、避尊者名諱、避長者名諱

    什麼時候不見了?

    其實,表字早在民國的時候就不盛行了

    民國時期出生的就已經很少有人起字

    而作為民國身份的代表——身份證

    有出生年月日、有教育程度、有血型、就是沒有字

    同時在民國議員的《選舉法》規定:

    如果票號寫字號而不寫名,做廢票處理

    證明了在民國時期

    字已經不是必須存在的了

    不少小夥伴感慨

    表字的消失是對於傳統文化的不重視

    但我卻覺得

    傳統文化不要從心中丟掉就好了

    當然有小夥伴們還要羨慕古代人有好聽的字

  • 5 # 從黔說事

    “字”的本意是生孩子,所以最開始給孩子起“字”,有起小名的意思。可以說古人很多都是有自己的字的,後來起字一直都是貴族和知識分子的習慣,一般普通百姓還是很少用的,一直到民國時期還很流行,稍微有點知識的人都會起個字,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新的戶籍制度,就漸漸沒有人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超結束了,魯能是第二集團次席,魯能球迷用什麼來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