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看

    1894年,張謇以41歲高齡考中狀元。這個榮耀,他已經熬了十年的時間。早在他32歲的時候,就曾一舉考中第二名,對於從31歲才開始埋頭讀書的他來說,這絕對是個開門紅。可凡是不和心才是常態,在接下來的九年時間裡,張謇的好運不再,屢考屢敗,再沒取得任何功名。但他執著的信念,以及過人的毅力和天賦,最終征服了考官翁同龢,所以才在41歲時候高中。想不到的是,高中以後的他卻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厲害,實在是厲害!

    狀元考上了,按照正常的軌跡,張謇應該是從此踏進仕途平步青雲。可他卻沒有因此走向仕途。在考狀元讀書這個期間,他發現當官並不能改變清朝的命。尤其是甲午戰爭結束之後,他發現,清朝已經是個病入膏肓的老翁,想要再次雄起,非換血才有可能。

    張謇可不是個思想家,而是妥妥的是實幹派,在他看來“與其相信政府還不如相信自己”,尤其是慈禧在清政府已經走向末路的情況下,還要大辦自己的生日宴席,這讓他更不能理解。

    所以,不相信別人的張謇,完完全全相信了自己,他覺得,就靠自己的一己之力,也能救中國與水火之中。他這樣看也並非沒有道理,那個年代,到處都有人喊鬧革命。在他的眼中,那是自上而下救國,那樣做的人又有那麼多,他自己還不如走一條相反的道路,自下而上開始。所以,張謇為自己選了棄官經商、實業救國的道路。

    人人常說時間就是生命,這決定對張謇意味著什麼?過去十年付出的時間和努力都將化為灰燼,一切需從頭開始。論豪邁,大不了從頭再來。唱得容易,做起來卻不會簡單。時間、年齡、都在變相的問著他,這個決定,有沒有可能?

    但張謇並不後悔,因為他明白:簡單的佔有是小聰明,暫時的放棄才是大智慧。

    三十年科舉之幻夢,於此了結,上路吧!

    不過,書讀了那麼多,並非是完全沒有什麼用。棄官從商的他,很快在商業領域站穩了腳跟。他只用了短短几年時間,就一統全國紡織工業市場。挖到了自己從商的第一桶金,有錢了的他不像有些資本家一樣去放貸,搞資本生錢的買賣,他做了兩件別人看不懂的事情。

    一、繼續擴大自己的生意,增加自己在商界的江山。這樣做有兩個目的,首先是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能養活更多的人。其次是,可以賺更多的錢,支援他幹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傾盡全力發展教育事業。他自己雖然是個狀元,但飽讀詩書的他明白,過去的八股文無法適應現今的社會。指望朝廷改,眼看著是沒戲,那麼,我就自己來改,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他大力興辦新式教育,打算從根本上解決國民的教育問題。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宣統元年(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並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上海海事大學前身)。

    民國元年(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3年改稱“吳淞水產專科學校”,今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同年還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以及創辦了南通紡織染傳習所(東華大學溯源) [70]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並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

    二十年間,他傾盡所能建立了包括今復旦大學、今南京大學在內的三百七十多所高校,直到破產為止!

    救國救到破產,千古又有幾人!

    這個不顧一切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平凡男人,這個緊靠自己的力量也要扛起救國大旗的男人,這個普普通通卻又堪稱偉大的男人。為救國放棄了太多,也犧牲了太多。但這個懂得放棄和犧牲的男人,也收穫了一樣東西——極高的威望。

    1922年,北京、上海報紙舉辦民意測驗,張謇以最高票當選為民眾“最敬仰之人物”。 同年,棉紡織業危機,導致他的事業全面崩盤。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沒有為他提供什麼有價值的幫助。巧合的是,日本在上世紀20年代初也發生過一次經濟恐慌,日本政府採取了大規模的緊急救濟措施,為各行業提供經濟貸款援助。

    日本的大型企業、商業銀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擺脫了困境。有了日本政府的支援,在隨後的中日紗廠競爭中迅速拖垮了。 無奈之下,張謇尋求國外資金的支援,但等到1924年,日本的資金始終沒有盼來,張謇向美國資本家借款也不成,大生此時已債臺高築,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國士無雙,令人敬仰!

  • 2 # 史說胡評

    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末代狀元,張謇生活的那個時代,是國家動盪不堪的時期,民族危機日益嚴峻,張謇深感國家的積貧積弱,提出實業救國的思想,棄官從商,創辦了一些列企業,並在南通創辦了一些近代化的學校。但在兩半社會的中國,在沒有贏得民族獨立的前提下想發展壯大民族工業何其艱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農村,娶不媳婦真的是父母無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