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柳城散人

    李自成三海關兵敗後,上下離心,各自為戰,一路逃亡到九宮山,被莊客所殺,數十萬大軍作鳥獸散,這是歷史上最喪失人心的政變大逃亡,明末之變,是時代的產物,它是社會矛盾和生態矛盾共同導致的時代產物,李自成只是一個流寇式的農民,他的失敗是必然的,他沒有建國宏圖,沒有治國理念,甚至沒有管理標準,打下北京城,一窩蜂的搶,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喪失了鬥志,更喪失了人心,三海關一戰,連組織二次戰隊都作不到,幾十萬大軍,比清軍多幾倍,可失去了核心領導,瞬間潰不成軍,雖有零星抵抗,卻擋不住關外鐵騎,直至灰飛煙滅!

  • 2 # 論史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說實話關於李自成之生死,學界還是爭議還是有點的,但普遍認為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率領小股人馬偵查地形事態的時候被當地的地主武裝殺死,個人是贊同這個看法的。畢竟我實在難以想象如果李自成還活著會放棄部隊的指揮權去當“奉天玉和尚”,從後面大順軍缺乏統一指揮的表現來看,李自成應該是死於九宮山了。

    至於李自成被草草埋葬,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在李自成死後,起義軍已經在形勢緊急之下以最高規格埋葬了李自成,請看史書原文。

    《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八》:李過聞李自成死,勒兵隨赴,僅奪其屍,滅一村而還,結草為首,以袞冕葬之羅公山下。

    看見沒?“滅一村而還”,這是替李自成報仇,畢竟沒見過殺李自成的人長啥模樣,只好憑直覺隨機挑選報復物件了。李自成死後,頭顱被割去,還“結草為首”,能讓李自成去的更體面一些(難不成清軍還在附近,讓起義軍給李自成用黃金鑄一個頭顱嗎?有時間嗎?),以“袞冕葬之”,這已經算是以帝王之禮入葬了,雖然倉促,但確實在最大程度的表達了對老領導的尊敬。

    而從清軍的行蹤來看,人家打著“為明覆仇”的旗號入關,對起義軍的打擊可謂是如影隨形,在李自成死前,就已經有過多次交鋒,事態緊急,哪有時間搞什麼大操大辦?難道還要鑼鼓敲起來,嗩吶吹起來,作七天七夜的法事,好讓清軍知道自己在哪裡,可以繼續追殺嗎?所以,關於李自成“草草下葬”這一段根本就不用過度解讀,純粹是人家起義軍習慣於流動作戰,沒那個時間厚葬。

    《清史稿·卷230》:(阿積賴)竄入九宮山,率師搜剿,殲其徒甚眾。

    《滿漢名臣傳·瑚里布》:追剿至九宮山,五戰皆捷,師還,敘功授雲騎尉世職。

    在李自成死後,大順軍群龍無首,面對氣勢洶洶的清軍,壓力山大,大順起義軍各頭目在聯合南明的問題上迅速達成共識,“諸部從賊久,頗厭剽徙;為清所大挫,心魂俱褫。聞南京立天子,欲歸附,不知所介紹”,於是輾轉與湖南地方的軍政大員交涉。

    劉體仁和郝搖旗等人首先與總督湖廣、起床、雲南、貴州、廣西軍務的何騰蛟交涉投順事宜,期間還發生了點誤會,長沙守軍見郝搖旗部眾4、5萬人聲勢浩大的開來,心裡有點慌。長沙知府週二南領兵千人,前往試探,被郝搖旗部擊潰,週二南被射殺。長沙守兵薄弱,人情洶洶,何騰蛟不得不派部將萬大鵬等二人前去與郝搖旗等人交涉,問明來意,雙方坦率真誠的交換了意見,招撫答成,願受何騰蛟節制,“搖旗等大喜,悉招餘黨來歸,驟增兵至十數萬,聲威大震”。隆武帝賜名“郝永忠”。

    另一部由李過、高一功所帶部眾約30萬人準備從湖北向湖南挺進,湖北巡撫堵胤錫親往招撫,對李過、高一功等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李過當即決定接受堵胤錫的招撫,歸順南明,李過、高一功封列侯,“李過”被賜名為“李赤心”,高一功被賜名為“高必正”,其軍被命名為“忠貞營”。

    至此,大順軍餘部幾乎被南明編入麾下,與原來的南明部隊合稱為“十三鎮”。順治三年春,何騰蛟率領郝永忠、張光璧、馬進忠、王允成等部於嶽州傅城而戰,又戰於藤溪、湘陰,所向皆捷,計劃攻克武昌、嶽州等地;堵胤錫率領李過等部直撲荊州。尤其是李過的“忠貞營”打的極其勇猛,“大小神器如轟雷不絕,遠近聞數十里”,荊州“城崩數十處”,清將鄭四維奮力拒守,勉強保荊州不失。

    清廷得知湖廣危急,急令多羅貝勒勒克德渾為平南大將軍,率鎮國將軍宗室鞏阿岱、固山額真葉臣、護軍統領博爾惠等率八旗軍增援。據《清世祖實錄》顯示,勒克德渾派博爾惠以偏師南下嶽州,迎擊何騰蛟一路,連續擊敗馬進忠、王允成部,擊退何騰蛟的兵馬;而自率八旗軍主力迎擊堵胤錫率領的“忠貞營”。而李過等人將大營設在南岸,主力正在全力攻打荊州,對清軍的行動毫無察覺。勒克德渾在當地人的引導下(《永曆實錄》載:永曆政權無力供養忠貞營,於是忠貞營只得自籌糧食,導致民怨),讓尚書覺羅郎球率領輕騎兵偷襲南岸,自己則率大軍分為兩翼衝擊“忠貞營”,猝不及防之下,李過大敗,不得不退卻,此戰受挫之後,忠貞營精銳消耗很大,不得不退往川、楚交界處修整。此戰之後,田見秀、張鼐、吳汝義等向清廷投降,清廷疑其詐降,俱被斬首。

    在荊州戰役失利後,同年八月,清廷派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續順公沈志祥、固山額真金礪、梅勒章京屯泰率領滿八旗、蒙古、漢軍南征,進攻湖南。順治四年四月,連克湘陰、衡州。八月攻破寶慶、常德、清遠、靖州、黔陽、沅州、永州、辰州等城,永曆政權在湖南控制的地盤基本失去。而郝永忠部在伺候經過桂陽、永州、道州等地,轉移到桂林,與滇營、焦璉等部配合在全州大敗耿仲明部將董英部,斬殺千餘人,董英“僅以身免”,但不久又與焦璉部主客矛盾爆發,抗清局面就被破壞。順治五年二月,郝永忠部在臨川被清軍擊敗,奔還桂林,撤至柳州。同年八月在武岡與陳友龍爆發衝突後,又隨著何騰蛟的死去,郝永忠部與南明失去聯絡,“至黔之獨山川”,順治七年,到達楚蜀邊界定居,這就是後話了。

    順治五年,抗清局勢又為之一變,原明降清將領金聲桓和王得仁在江西反正,清廷後院失火,忙不迭的從湖南抽調兵力前往江西鎮壓,湖南的形勢對永曆政權可謂大好,何騰蛟發動反攻,基本收復湖南大部分失地,清軍在湖南的據點僅剩長沙一城。在川、楚交界屯駐了兩年之久的“忠貞營”奉堵胤錫之命於十一月在湖南北部和中部發動反擊,攻克益陽、湘潭、湘鄉、衡山等縣城,進而圍困長沙。並在進攻長沙之時,將守將徐勇射傷,“徐勇立城上,赤心一箭中其骽”

    在忠貞營攻打長沙的時候,何騰蛟認為“長沙自我失之,必自我復之”,遂讓堵胤錫命忠貞營從長沙去支援江西的金聲桓和王得仁部,長沙的問題由他率領馬進忠部和滇營解決,但是事不遂人願,忠貞營在途中與胡一青率領的滇營發生矛盾(一說是李赤心與何騰蛟之將王進才有怨,並不往江西進發,在入粵途中被滇營阻止),滇營並不能趕到預定位置,而馬進忠與何騰蛟會合時只帶了1000餘人,這點兵力攻打長沙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永曆政權內部發生軍事失誤的同時,清定遠大將軍濟爾哈朗率八旗軍南下,其部以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都統阿濟格尼堪為前鋒部隊,急速向何騰蛟所在的湘潭挺進。順治六年正月,湘潭被清軍攻破,何騰蛟被俘不屈,被清軍殺死,湖南境內明軍不敵清軍八旗主力,紛紛潰敗,“凡已收復各郡縣,從此復陷”會戰失敗後,忠貞營退往廣西境內。同年五月,李赤心病死於南寧,所部由高必正繼續主事。

    在退往廣西后,高必正等人曾經建言抵制黨爭,合力抗清,但永曆政權實在是腐敗透頂,讓忠貞營失望透頂,加之軍餉缺乏。於是在順治七年冬,向川、楚邊界轉移。據《永曆實錄》記載,途中高必正遭到孫可望埋伏戰死,領導責任落到了李赤心的養子李來亨身上。大概在順治八年左右來到川、楚邊界定居,不再直接隸屬於永曆政權。

    而此前劉體仁、袁宗第在順治三年荊州之戰後,輾轉河南南陽、陝西商州、湖北襄陽等地。在順治五年,又與李赤心等人聯合一起在湖南與清軍作戰。在李赤心等部退入廣西后,大概在順治七年到達川楚邊界定居。此外順軍餘部塔天寶也在同年來到川、楚邊界。

    至此大順軍餘部的主要領導們,如李來亨、郝永忠、袁宗第、劉體仁、塔天寶、黨守素等全部齊會川、楚邊界,與最早到的賀珍等起義軍形成“夔東十三家”,在此長期從事抗清運動。直到康熙二年,清廷基本消滅永曆政權,於是命都統穆裡瑪為靖西將軍、都統圖海為定西將軍率領京師八旗兵和四川、湖廣綠營兵10餘萬向“夔東十三家”發起進攻,劉體仁、李來亨兵敗自殺,郝永忠、袁宗第二人被俘後不久被清廷殺死,黨守素、塔天寶、馬騰雲等率部降清。至此,大順軍餘部以及其抗清運動走向完結,所謂“中原無寸土一民為明者,惟諸鄭屯海外”

    引用文獻:《清世祖實錄》、《清聖祖實錄》、《清史列傳》、《明史紀事本末》、《清史稿》、《滿漢名臣傳》、《明通鑑》、《永曆實錄》、《嶺表紀年》、《明季南略》、《小腆紀年附考》、《小腆紀傳》、《明末忠烈紀實》

  • 3 # 江湖小曉生

    李自成在北京呆了42天,結果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多爾袞聯軍胖揍了一頓。逃回北京以後,李自成二話不說先登個基再說。登基結束後,他就把吳三桂全家給宰了,隨後帶著財寶逃往了西安。

    李自成本來就沒打算在北京常駐,他始終覺得自己的老巢在西安,所以他沒有堅守京城。可是多爾袞和吳三桂可沒打算讓他順利地守住西安。

    多爾袞一邊派阿濟格帶著吳三桂西進,奪取山西以後,猛攻陝北地區,另一邊則把南下的多鐸大軍抽調回來,選擇北上猛攻潼關。

    李自成也兵分兩路,一路由侄子李過鎮守陝北,李自成自己則帶兵鎮守潼關。結果壓根扛不住清軍的紅衣大炮啊!這玩意兒能到清軍手裡,多虧了毛文龍的那三個養孫了!

    最終李自成只好放棄了潼關,選擇轉戰荊襄。可是他侄子李過當時在陝北,壓根就沒辦法跟李自成會合,只好從漢中那邊繞道進入荊襄。這麼一來李自成就出意外了。

    一、李自成命喪九宮山,幾乎成了定局。

    李自成失去了陝西這塊根據地以後,跟一隻沒頭蒼蠅基本上沒什麼差別。當時大順還有荊襄這塊根據地,已經經營了兩年時間,算是比較成熟了。

    李自成來了以後,將坐鎮武昌的左良玉給趕跑了,可他自己居然也主動放棄了荊襄之地,這是什麼情況?

    原來這個時候的李自成已經被打怕了,左良玉看到李自成就害怕,所以撒丫子就跑。可李自成看到清軍來了也害怕,也撒丫子就跑。

    這回他往東跑,先跑到湖北,再跑到江西,回頭又從江西折返到了湖北。迷之路線至今無人可解,他在想啥玩意兒?

    其實李自成已經成了六神無主的人,他沒了主意,大順軍自然就更加沒主意了。因此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徘徊的時候,就出事了。

    李自成帶著十幾個馬仔去探路,闖王算是比較勤勞的,這種活居然都要自己幹。結果在路上遇到了一幫民兵。民兵一看他們就不是好人,所以雙方就打了起來。

    李自成運氣不好啊,在這場鬥毆中,居然被當地民兵給活活打死了!一代闖王李自成居然以如此滑稽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這是誰都想不到的。

    以至於很多人不相信李自成已經死了,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李自成的障眼法,其實李自成出家做和尚了。那麼你覺得是怎麼回事呢?

    我認為李自成是真的死了,要不他手下還有數十萬大軍,有什麼過不去的坎非要做和尚呢?那幾千萬兩的軍餉也沒用完,捲土重來未可知有沒有?

    二、李自成死後,大順軍投靠了南明。

    李自成一死,幾十萬大順軍就群龍無首了。這裡史料中是有分歧的,大多數人認為當時李過他們還沒來得及跟李自成會合,李自成就掛了。所以李過所帶領的這支部隊,和李自成自己所帶領的部隊,分別有了兩條不同的去路。

    第一,跟著李自成的部隊,歸順了何騰蛟。

    李自成去世以後,大順軍主力群龍無首,這個時候李過、高一功等人還沒來得及趕來跟他們會合,所以這支部隊何去何從,其實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想要繼續跟清朝鏖戰,希望的確不大了。因為他們軍隊的老大沒了,這事兒很難辦。所以說在郝搖旗和劉體純等人的帶領下,大順軍開始向南明靠攏。

    當時南明的湖廣總督何騰蛟正在前線督師,他是個沒什麼兵權的人,實際上大順軍要滅了何騰蛟輕而易舉。但是此時的大順軍最需要一個領導,所以他就找何騰蛟商量起了投降的事情。

    何騰蛟得知以後,那叫一個高興啊!雖然大順軍跟明朝昔日是死對頭,可是現在大家共同的目的就是抗清,有啥過不去的坎呢!

    所以何騰蛟坦然接受了他們,將他們編入了南明的陣營之中,從而使得何騰蛟一下子成了軍政大權一把抓的實權人物。

    第二,跟著李過、高一功的部隊,歸順了堵胤錫。

    李過和高一功手下的人馬,多達30萬之眾,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當時李自成死後,他們還沒來得及給李自成收屍,就遇到了何去何從的問題。

    有人希望李過自己豎起大旗跟清軍死磕到底,但是李過此時卻覺得應該跟南明合作,大順軍才有出路,這事兒也得到了李自成的皇后高桂英的支援。

    因此在李過的帶領下30萬大順軍便投靠了湖廣巡撫堵胤錫。堵胤錫是一位對大明忠貞不二的人,他十分高興,立刻前去收編大順軍。

    這下子南明賺大發了,當時隆武皇帝朱聿鍵得知以後,立刻將這支部隊命名為忠貞營。而李過也得到了一個新名字:李赤心。

    三、大順軍到最後都沒什麼好下場。

    何騰蛟是個投機分子,他手握兵權以後,隆武帝覺得可以憑藉何騰蛟的支援,脫離鄭芝龍的束縛。因此隆武帝便相邀何騰蛟一起北伐,何騰蛟表面上支援,實際上一兵一卒沒動。

    這事兒可把隆武帝害慘了,最終導致隆武帝被清軍殺害。至於被何騰蛟收服的郝搖旗等人有個領導等於沒有領導,因為何騰蛟不懂軍事,最終導致這支大順軍節節敗退,不久便毀於一旦了。

    至於跟著堵胤錫的這支大順軍,其實也好不到哪兒去。堵胤錫雖然忠心不二,可是軍事才能也是菜的可以。基本沒打過什麼勝仗,結果導致這支大順軍也是七零八落。

    總結:夔東十三家,就是大順軍餘部組建的。

    抗清勢力中,很有名氣的夔東十三家,其實就是大順軍餘部組建的。當時何騰蛟和堵胤錫雙雙戰敗,大順軍們該何去何從,再次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當時郝搖旗、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等將領,跟三峽地區的地方武裝合作,組建了一支新的抗清隊伍,這就是夔東十三家。

    這些人馬主要集中在川東、鄂西的山區,所以清軍很難攻克,幾乎是南明王朝在大陸的最後一支抗清隊伍了。一直到康熙三年才被剿滅,《鹿鼎記》裡曾柔所屬的王屋派,應該就是按照夔東十三家編纂出來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

  • 4 # 山中微塵

    李自成,我不是被村民打S的,我是被大家噴S的!你們高興就好,我隨便!

    首先李自成是不是死在九宮山,是不是被殺,這個歷史上是有爭議的!我們流傳比較廣泛的說法有幾種!

    第一,李自成被困自殺,這種說法源自於清軍統帥阿濟格的奏報:“……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得脫,遂自縊死。”

    不過這種說法,可能性很低,很有可能是阿濟格為了邀功而故意編造的故事,因為要是這樣的話,最起碼李自成的屍首會被清軍擄走!否則沒有辦法證明這件事的真實性!

    配圖-1

    第二,李自成是戰死的《通山縣誌》中的記載為:“九伯聚眾殺賊首於小源口”;《程氏宗譜》卻是這樣記載的:“剿闖賊李延於牛跡嶺下”,這個說法也是有漏洞的,程九伯到底有沒有殺死李自成,李延是不是就是李自成,這個都沒有明確的歷史佐證!

    第三、被誤傷致死!清初吳偉業《綏寇紀略》記載:李自成率二十騎到九宮山,其讓將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謁元帝廟。

    當地村民“疑以為劫盜”,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時,被村民在身後用荷鍤擊傷頭部,李自成當即昏倒“不能起”。這時村民一擁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錢物時,發現“金印”,方知道殺錯了人,“大駭,從山後逃去”。

    這種說法也只是民間傳說,要知道在這種危急時刻,他怎麼可能在沒有護衛的情況下獨自上山拜元帝呢?一個被追的滿地跑的將領,有人靠近怎麼可能不知道?這點警覺性都沒有怎麼做將軍?一個戰場殺敵無數的將軍,對付不了幾個村民?而且村民無緣無故為什麼要殺人,既然殺錯了,那麼他們原本要殺誰?

    第四、搏鬥致死說,這種說法更是有點不著邊際!康熙年間的費密撰寫的《荒書》中說:“李自成率十八騎,由通山過九宮山嶺”時,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敗。”

    說李自成跟程九伯等人空手搏鬥,李自成殺了程九伯,程九伯外甥金某某從後面偷襲李自成,被鏟子拍死!李自成是在逃命,不是在遊玩,怎麼可能跟幾個村民搏鬥呢?他的隨從十八個人就這麼容易被一夥普通村民打死?李自成的護衛戰力就這麼差?

    胚乳-2

    第五、歸隱之說,這種說法流傳也很廣,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的可能性比較大,為何會這樣說呢?首先在那個年代不比現在,身份識別有很多障礙,比如大部分的人是沒有見過李自成的,只要他自己不說自己是李自成,換一身普通民眾的服飾打扮,有多少人能認得?

    有人會說那不是有通緝令?那個時候的緝捕令畫的畫像只能說充其量六、七分像,否則也不會一個朱元璋像都十幾個版本!要想從畫像辨別,難度比較大!

    其後人以及民間觀點都認為,李自成兵敗之後很有可能是隱居在湖南石門山夾山寺,也有的認為是隱居在青城鎮的大山裡,這都是後來隱約的傳說!

    那麼李自成的大順軍是怎麼被清軍打敗的呢?

    要是李自成,高峰時期,他號稱百萬大軍,怎麼就敗在了吳三桂和多爾袞的手中呢?

    其實李自成真正能調配並且有戰力的部隊也不過十多萬人,而吳三桂有三萬關寧鐵騎,加上後勤和其它的兵種預計中暑也就5萬,多爾袞應該兵力在8-12萬之間,實際上出作戰的也就7萬左右,也就是說吳三桂加上多爾袞的總兵力應該是12萬左右!

    李自成當時派了多少人參戰呢?據某些史學家研究說是6萬精銳加上唐通1萬雜牌,還有一些後勤部隊充其量8-10萬,根本就沒有20萬之多!

    配圖-3

    清世祖實錄卷四記載:

    “戊寅,師距山海關十里外,”“四月二十一日抵山海關,值賊首李自成親率馬步兵二十餘萬,......,招三桂降,三桂不從。賊隨圍山海關。是晚,即敗賊總兵官唐通馬步兵百人於一片石,斬百餘人,賊兵遂遁。次日,大軍直撲山海關,三桂開門迎降。我軍隨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入,望見賊渠領眾自北山橫亙至海列陣,是日大風揚塵,咫尺不見。”

    吳三桂開城投降多爾袞,給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本來他以為吳三桂已經招降,沒想到他臨時反水!這就是李自成兵敗山海關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吳三桂憑藉五萬兵力鎮守山海關這麼多年,多爾袞都無法攻破關口,這次就這麼容易破關?

    李自成在山海關敗了之後,匆忙地往京師逃竄,其兵力損失大部分,主力損失之後,李自成自知保不住京師呢,所以就退出京師,往老家方向逃跑!但是清軍緊追不捨,李自成把軍隊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由侄子李過帶領十多萬從漢中南下,自己帶一部分數萬人從湖北方向南下,約定荊州匯合,此時應該他們還有大概十大幾萬的兵力。

    配圖-4

    在荊河口大敗明軍左良玉,奪得了武昌、襄陽,他想進一步攻取南京,但是沒有想到清軍追至,他不得不棄城逃跑,這是他第三次棄城了 ,從京師到西安,再到武昌,一路打一路逃到江西九江地區!

    但是李自成遭到圍攻之後大將損失殆盡,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下從江西九江北逃,逃到了九宮山附近,就杳無音訊,這就有了前面的各種傳說!本來李自成應該是南下想與南明殘部合併一起抗擊清軍的,沒想到

    那他的十多萬部隊到哪裡去了呢?其中大部分是投降了南明,少部分投降清軍,在群龍無首的狀態下,沒有一個人能扛起大旗,沒有辦法,只有作鳥獸之散了!其實李自成戰死的兵力不多,都是一路打一路散,到最後所剩無幾!這就是李自成的最終結局!至於說他如何埋葬的,這應該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

  • 5 # 棲鴻看紅樓

    李自成是否在九宮山被殺,是否被草草安葬,這些在歷史上尚無定論。如果真是這樣,也沒什麼奇怪的:敗軍之將,亡國之君(他建立了大順王朝,雖然短暫,但也算是開國之君與亡國之君的結合了),不草草安葬,難道還能大肆奢華一回?

    至於數十萬大順軍,這是有明確記載的。當然也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有下落,但大致的脈落還是清楚的。

    李自成兵敗九宮山的時候,並沒有率領著全部人馬,只帶著一部分精銳之師。其他的軍隊,有的由他的夫人、高皇后和部分大將率領,在別的地方作戰,企圖與李自成軍互相呼應;有的在連續不斷的戰爭中,被官軍(主要是清軍。這時候南明力量較弱,已經不是起義軍的主要對手了。但,小範圍的阻止與戰鬥,還是免不了的)衝散,分落各地。

    李自成死後,群龍無首,大順軍隊又受到很大的損失。剩下來的,有的降清了(少數),有的與南明合作,有的堅持鬥爭。

    與南明的合作也不是一次一批。比如李自成部的郝搖旗,投靠了南明何騰蛟,參與南明內鬥,失去靠山後被清兵擊敗,不屈而死。比如李自成的侄子李過,開始保持獨立身份,據說還曾稱帝(大順的歷史記載很混亂,李過在有的史料中稱為李錦,也有的史料認為他並沒有稱帝)。

    清朝正是蓬勃興起,當然容不下這些反抗勢力,各個擊破,逐漸消滅。到最後的時候,李自成殘部、李過的義子李來亨,也被迫與南明合作,還接受了南明的封爵。又堅持戰鬥十幾年,才最終兵敗而死。

  • 6 # 流浪蛇

    1645年夏,李闖率一部進入湖北通城縣境。一日午後,他帶領二十騎親兵,到縣城南郊查勘地形,早前聽聞附近有九宮山,山上有玄帝廟,一向迷信的他,決定登山拜謁。於是把隨從留在半山腰,自己獨自上山入廟。拜神之前他先環廟一週檢視,忽然發現有人在廟後井中打水,定睛一看,是一頗有姿色的年輕村姑。數月奔波鏖戰、許久不碰女色的李闖,頓時色心獸性大發,不由分說將村姑推倒在地,村姑焉是孔武有力的李闖對手,激烈反抗也無濟於事,被按倒活活強姦。李闖滿足性慾後,徑直走入廟內,拜謁玄帝,連日奔波心神俱疲的他,經歷適才的性事,全身體力更是透支,看見廟內神案前打掃得乾淨,他把幾個蒲團並作一排,倒下便睡,不多時就已鼾聲如雷。那村姑衣衫不整,哭哭啼啼地跑回廟後村落,將適逢遭遇告訴丈夫和兄長,說在廟中被土匪強姦。怒火中燒的丈夫兄長帶領聞訊而來的村民,湧入廟中,發現廟中神案前有一麻臉大漢正在鼾睡,眾村民觀其不似善類,加上先前強姦惡行,認定是匪類。村婦丈夫不由分說提起鋤頭,幾鋤下去,就把李闖敲去了半邊腦袋,血汙流了滿地。曾將中華大地攪得天傾地覆,推翻兩百七十七年江山的明王朝,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的闖王李自成,就這樣稀裡糊塗地被一群村民斃了命!且說半山腰的李闖親兵,多時不見萬歲爺下山,又聽到山上人聲鼎沸,便蜂湧上廟中檢視,愕然發現一大群村民圍著李闖的屍體,親兵們驚怒交集之下,便與村民大打出手,但村民人多,親兵們寡不敵眾,便撤下山搬救兵。通城縣城中李闖部眾接到噩耗,軍情激憤,由李闖侄子李過帶領,部隊把九宮山圍之數箍水洩不通,勒令山上村民交出兇手,村民之前收到訊息,知道殺了大人物,早就逃走大半,因此山下闖軍合圍之後,山上無人出首。限時一到,闖軍立即衝上山,將剩餘村民屠戮貽盡,餘恨未消,又把九宮山下方圓十里殺得雞犬不留,一時間血流成河!闖軍在李過指揮下,將李闖屍首,密葬於附近的幕阜山深處。以上就是李闖死亡經過,事見李過晚年隱居所撰的《九宮遺恨》等著作。

  • 7 # 行者

    歷史中,明朝擁有十分強勁的實力,但“物極必反”,正因為政治、經濟的繁榮與昌盛,反抗勢力擁有了更迫切的想要打破現實的想法。同時,社會中滋生出一個新的團體,一種名為“資本主義”的光芒從縫隙中悄然照射入早已腐朽的封建王朝。

    由於農業的高度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被長時間壓迫的農民終於有了一個宣洩的出口:農民起義。在明朝中後期,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得農民生活窮苦,甚至一度出現全國範圍內的饑荒。因此,農民掀翻了鋤頭,決定翻身做主人。這其中,有一位農民領袖成功坐到了主人的位置。

    李自成生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自他一出生,上天就已經給他安排好農民的任務。他幼時入寺廟做和尚,並在地主家放羊,年幼的他尚且不懂得如何低聲下氣,但是也與自己的親人一樣能夠感受到生活對自己的不公。很快,身體孱弱的父母都抱著對這世道的怨恨以及對兒子的戀戀不捨撒手人寰,而他從此孤苦伶仃。後來他厭倦了放羊的生活,決定去驛站做一名驛卒。

    很快他就發現,這個決定是無比錯誤的。因為他正好趕上了當時的崇禎皇帝改革驛站,崇禎二年(1629年),勵精圖治的崇禎帝繼續施行前人未完成的改革。崇禎改革驛站的首選目標就是他所在的陝西。其實改革驛站本身是一計良策,因為明朝的驛站是油水非常豐富的地方,官府管理人員經常虛報馬糧,實際馬糧中一大部分都是人吃的糧食,因此驛站無疑給農民增加了負擔。

    但是崇禎錯在急功近利。他直接裁剪掉了驛站制度,而驛站中絕大部分人群其實是手無縛雞之力的驛卒,他們與農民的角色是相似的,都是被官府壓迫的物件。驛站被撤後,幾乎兩萬驛卒都直接失業,這其中也包括李自成。

    李自成頓時陷入非常艱難的局面。他放棄了牧羊的生活,就是為了能在驛站混一口糧食吃,結果現在驛卒也做不成,回到家鄉後還不知能不能再牧羊。且他本來就背了債,牧羊根本就無法負擔起債務。被逼急了的李自成直接將刀指向了債主,他把債主殺害後,終於無後顧之憂地踏上謀反的道路。

    李自成起義的口號是“均田免賦”,這一說法從字面上來看非常先進,將全國的土地均分給農民,免除農民的賦稅。然而四個字的背後仍舊是霸權,他沒有改變上層階級的存在,只是將這個階級的物件變成數以萬計的農民。而且他的中心思想也並不是想要毀滅封建主義——這項給農民帶來痛苦的根源,而是維持它的穩定發展,這也是後期李自成失去本心的最根本原因。

    在他奪取天下的途中,有許多能人義士加入他的行列,這其中不僅有貧窮的農民,甚至還有富貴人家的子弟。李巖在他成功的道路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明季北略》中形容他“有文武才”,他不是農民出身,而是生於書香門第,他父親曾是山東巡撫、兵部尚書,而他十幾歲時就中舉。這樣一位含著金湯勺出生的少爺,由於父親被貶黜,或是早就預料到明朝的衰敗,也跟隨李自成一起討伐明朝。

    李巖剛與李自成結識時,曾勸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但是李自成一介武夫,出身農民,從小都沒有碰過書,怎麼能聽從。因此,雖然李巖經常獻計獻策,但大多被忽略了。李巖謙虛待人,又足智多謀,在軍營中、鄉村中威望很高,士兵們都追隨他,百姓也擁戴他。

    由於李巖看人眼光毒辣,他能精準的看出李自成周圍有哪些人不成氣候,有些人甚至奸邪惡毒,不足以為重任,因此他也經常向李自成諫言。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他的話自然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因此行事風格招引人怨恨妒忌,仇敵頗多。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在坐上皇帝的寶座後,李自成便一改往日作風,他得到了榮華富貴,也與統治者做著相同的事情——殺戮。他將那些反抗計程車族和官兵以及其家屬全部斬殺,幾乎所有貴族的家都被洗劫一空。城中的百姓聽到後並未感到高興,他們反而惶恐不安,認為這群粗俗、鄙陋的農民兵早晚有一天也會對自己揮刀相向。

    李巖的冒死進諫也並沒有阻止李自成,因為他已經陷入了功名利祿的怪圈無法逃離。李巖在朝廷上仇家很多,被孤立的他很快就被誣陷,李自成聽信小人讒言,將這位為大順建立豐功偉績的良將殺害。被百姓、士兵擁戴的李巖慘死在他的手中,李自成大失人心,軍隊無心應戰,甚至在李自成被村落中的農民誤殺時也只是草率地將其安葬。就此,只有短短一年政權地大順夭折在李自成的手中。

    歷來成大事者,在獲取勝利的時候依然能夠保持自我,不被世俗所擾。李自成的失敗,只能說是他一手造成的,這或許也與他嗜殺、高傲的性格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什麼是社會矛盾時尚詞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