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屠龍

    沙皇俄國、蘇聯、俄羅斯,3個國傢俱有傳承關係,相當於爺爺、父親、兒子。蹊蹺的是爺爺、兒子都有大量的糧食可供出口,就這個父親不給力,糧食不足到產生重大危機。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北方大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耕地,直到20世紀初,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穩居糧食出口第1位。據統計,當時俄國的糧食出口驚人,佔據世界糧食出口重量的45%。

    列寧建立蘇聯之後,儘管國內戰亂頻繁,並夾帶著外國干涉,但是糧食生產受到的不良影響還是有限。蘇聯真正出現糧食問題,始於斯大林執政期間,當時蘇聯領導層重視工業化,而忽視農業的地位。

    斯大林要讓蘇聯強大起來,不推動工業化,那就是一句空話。但有些政策在後世看來就做得有些極端,比如斯大林推行“強制性的集體農莊”“強制性的國營農場”,把土地公有化、把農具公有化、把牲畜公有化……

    老百姓可不是聖人,也不是個個覺悟高,他們寧可宰殺牲畜,也不願無償交給公家管理。在1928年到1933年期間,蘇聯大力推行集體農莊,但效果卻不是很好。反映在牲畜數量上,耕牛從3070萬頭下降到1960萬頭,羊從上億隻劇減到5000萬隻,馬從3350萬匹下降到1660萬匹。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挫傷,不僅僅體現在牲畜的大幅度較少,還表現在對種地的不感興趣。眼看著糧食產量逐年下降,蘇聯當局也是心急如焚,儘管在上世紀60年代加大農業投資,但是產量就是搞不起來。於是,糧食成為蘇聯的軟肋,被迫從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進口大量的糧食。

    “赫魯曉夫同志表演了一個小魔術,他在哈薩克種小麥,而在加拿大收割。”諸如這樣的小段子,蘇聯人編寫出不少,生動詮釋蘇聯存在的糧食危機。

    當時正處於美蘇爭霸時期,蘇聯人因為糧食短缺,有時不得不像美國低頭。比如1963年,蘇聯從美國進口1200萬噸糧食,而美國則迫使蘇聯向其出口低價石油。對手畢竟是對手,美華人瞧準蘇聯的短處,後來對糧食出口做出種種限制,有錢賺也不給蘇聯糧食。

    進入1970年代,蘇聯領導人被迫公開承認“糧食危機”,採取開荒等多項措施,但是糧食增產不明顯。幸好當年國際油價高攀,蘇聯靠著源源不斷的石油出口,賺進大筆大筆的外匯,可以去全球採購糧食。但是,糧食進口的巨大規模,已經嚴重威脅到蘇聯政治經濟的穩定。

    長期以來,蘇聯重視以國防工業為代表的重工業,“要大炮不要黃油”造成農業發展嚴重滯後。1989年至1990年發生全球農業歉收,糧食價格上揚讓負債高達670億美元的蘇聯,開始無法如期付款給糧食進口商。

    輕視農業的結果是嚴重的,糧食危機最終激化各種社會矛盾,比如商品短缺、特權叢生、貿易失衡以及經濟崩潰等。一系列事件的演化,蘇聯沒有扛住,1991年正式解體。接下來,輪到俄羅斯上場,吸取糧食危機的教訓,慢慢又回到糧食出口大國的位置。

    目前,俄羅斯國內整體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是對於農業的扶持力度卻沒有減少,不僅出臺各種刺激農業發展的舉措,而且加大農業領域“進口替代”政策的實施,讓俄羅斯農業在未來會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

  • 2 # 高盛號

    蘇聯缺乏糧食是導致其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前蘇聯土地廣闊,按說不應該缺乏糧食,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高度重視重工業,重工業中高度重視軍工企業,蘇聯後期,整個國家實際上就是個大兵工廠,自然重視工業,就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農業生產投入不足,造成農業生產效益底下。

    二是一刀切的農業合作化,吃大鍋飯,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造成農業生產效益底下,農業產出不高。

    三是有一個重要原因不能忽視,就是蘇聯的農業合作化工程中,按照錯誤的理論指導,系統的、徹底的消滅了富農階層。富農不像地主不直接參加勞動,他們是前蘇聯最會種地的一批人,這批人消滅後,前蘇聯一直沒再培養出善於種地的階層,直接影響了農業發展水平。

  • 3 # 薩沙

    蘇聯的糧食確實存在問題,但主要還是饑荒,以及吃肉數量不夠。

    很多人不知道,蘇聯之前的沙俄,是歐洲數一數二的農業強國。

    早在1913年,沙俄的糧食產量就高達8600萬噸,當時沙俄人口大概是1億7000萬。

    這麼來算,平均每個俄羅斯人每年有500多公斤口糧,也就是一天差不多2公斤糧食。

    2公斤也就是2000克,而北韓人民軍主食供應是很高的,一天不過800克糧食。

    也就是說,沙俄的糧食是絕對夠吃的。

    我們看看之後的資料,蘇聯的糧食產量確實不高,直到1940年才超過沙俄的1913年,而當時人口已經增加到1億8000萬人。

    這主要是蘇聯搞農業集體化,摧毀了傳統的農業體制,消滅了中農和富農。

    而在沙俄這個國家,農村產量的主力就是中農和富農,因為他們實力比較雄厚,有很多的農具、牲畜和勞動力,也可以使用更好的種子和肥料。

    農業集體化以後,農民幹好幹壞一個樣,缺少幹活的動力,勞動生產率不高。

    所以,雖然三四十年代蘇聯使用了大量新式機械化農業機器,產量提高仍然有限。

    這裡要說說沙俄的土地。俄國的領土面積遼闊,但緯度太靠北,國內大部分地區不適合農業種植,甚至乾脆是凍土帶。

    今天的俄羅斯實際可開墾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左右,比美國、中國、印度都要少。

    好在俄羅斯的人口很少,比中美印都少得多,土地還不是什麼問題。

    二戰爆發以後,由於戰爭的影響,蘇聯糧食產量急劇減少,到了1945年僅有4700萬噸,出現大面積的饑荒。

    二戰結束以後,蘇聯饑荒就逐步停止,但糧食產量仍然不高,始終在10000多萬噸打轉。

    要知道,蘇聯和我們過去一樣,存在地方謊報糧食產量的情況。

    也就是說,這些紙面上的產量,很多都是虛的,實際糧食根本沒有那麼多。

    蘇聯從1963年以後,開始大規模從西方進口糧食,甚至不惜用珍貴的石油甚至黃金去換。

    而我們也要看到,1963年以後,蘇聯糧食產量大體是在15000萬噸以上,是沙俄時期一倍,為什麼還要進口呢?

    這主要是人的需求不同了。

    在沙俄時期,全世界還很窮,沙俄老百姓滿足於用麵包填飽肚子,偶爾吃一些肉、蛋就可以了。

    但是,二戰以後隨著經濟發展,蘇聯老百姓對生活的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吃肉多了。

    而當時蘇聯人吃肉是比較少的,比西歐差遠了。

    一個故事:1962年5月,赫魯曉夫訪問保加利亞時,蘇聯使館特意舉辦了接風宴,宴會選單包括:鱘魚、沙拉、水果,主菜則是烤乳豬。大使本以為會得到讚揚,甚至有可能獲得一枚勳章,沒想到赫魯曉夫大發雷霆:

    “你認為我們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了?誰讓你弄這些的(烤乳豬)?”

    可見,當時即便是高階領導,也是不常吃烤乳豬這些東西的。

    由於老百姓想吃肉,蘇聯就必須解決,這樣就出現了糧食問題。

    因為飼料用糧食和吃飯用糧食,區別是很大的。

    目前中國一頭豬280斤出欄,需要飼料糧食840斤,這個數字很不少了。

    大家可以算算看,蘇聯隨便養幾百萬頭豬,每年需要多少糧食,只能依賴進口了。

    總體來說,蘇聯時期農業是比較爛的。

  • 4 # 味哎兒

    接觸過去俄羅斯包承包土地的人,他講了一些華人到俄羅斯去承包土地,即便是沒有得罪過俄羅斯的農民,也沒有招惹過當地人,也會無緣無故的遭到當地人反對和偷襲打擊的。

    不論怎麼打擊,時間久了總要混上兩三個說得來交得好的當地人的。從而就可以向他們問為什麼沒得罪他們也沒惹他們,還要被他們排斥和偷襲呢。

    他們就告訴說,當地的村長鄉長鎮長縣長,在開大會的時候會罵當地人,個個都是懶蛋的。

    罵的當地人個個不敢抬頭,不敢吭聲。

    因為,罵的時候所舉的例子就是華人種的地,橫看成行,豎看成行的,地裡面除了莊稼以外沒有雜草,生長茂盛,鬱鬱蔥蔥的。

    可是當地農民種的田地,一眼看去全是雜草,看不到莊稼的。也就是草比莊稼長得又肥壯.高大,莊稼都被草遮住,看不見了。

    兩相對比,當地農民能吭氣兒嗎,能不低頭嗎?

    捱了罵的人就要找,為什麼要捱罵呀?一找就找到中國種的莊稼上了。如果華人不來這兒,怎麼能捱罵呢?所以當地人就排斥華人和偷襲華人的。

    俄羅斯的土地太多太多了,人口又太少太少了。種糧食只需要在地裡面撒幾把種子,不再管了。秋後隨便收一點就夠吃了。

    所以絕對不會象華人一樣,一畝地要望500斤,600斤1000斤,甚至一噸產量上發展的。

    每畝地有這麼多的產量,對於俄羅斯人來說沒必要。

    把用在精耕細作農田上的力氣,用在下河捕魚,上山打獵上能獲得更多的肉呢。所以俄羅斯人吃肉比吃糧食多。草原草地也多養些奶牛就可以喝奶了。因為俄羅斯可以每個人佔有一平方公里土地的。所以叫做地廣人稀呀。

    而華人則是一個人平均能三分田地就不得了了,不向五六百斤一噸糧上發展就要捱餓了。

    特別是俄羅斯人願意喝烈性酒,伏特加一抱住就是一天。幾乎天天都是迷瞪的。這是人家不愁吃促成的。因為個人可以上山打獵,下河捉魚有肉吃的。但是如果要講貿易掙錢就不行了。

    要知道俄羅斯的地面,只有4或5個月的高溫期,剩下都是寒冷期的。也就是夏季特別短,冬季特別長。不適用於農作物生產的。

    再加上前蘇聯注重軍工和重工業,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所以武器裝備非常發達,其它方面就有一些差了。

    實際上俄羅斯人生活再怎麼差,在吃穿上不比華人差多少的。如果用肉蛋奶來衡量的話,還比中國強不少呢。

    因為俄羅斯的土地就適應於牧業,加上地廣人稀,所養的牲畜可以不必人去放的,隨便牲口自己去溜達找食吃,到屠宰的季節抓回來屠宰就是了。

    實際上牲畜自己去尋食覓食,不必人跟著去放牧的牧業方法,在中國西藏和新疆也有很多人採用這種方法的。也就是人口極少的地區,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不怕丟的。因為人口少了,家家都有牲口,是不必去偷別人家牲口的。

    這就是俄羅斯的貿易,是以軍工產品為主和石油天然氣為主,進口是棉花布料蔬菜水果。這是由天氣氣候造成的,並不完全是因為人懶造成的。甚至糧食,有時還可出口的。

    中國中原地區經常遭受北方遊牧民族襲擊侵擾,甚至動不動就入主中原,做了皇帝。

    究其原因就是中原人太得瑟了,動不動就閉關鎖國,不與北方牧民交易貿易了。也就是不給人家糧食蔬果和茶與布匹,惹得北方遊牧民族必須用武力解決這個問題了。

    而俄羅斯地處於中國北方遊牧民民族,更北的地方呢。從而農業稍微落後一點是很正常的。

    中國只是現在發展的快一些。如果按照人均最低生活標準來比的話,中國可能還不如現在的俄羅斯呢。

    因此俄羅斯是處於發達國家的行列內。中國仍然處在發展中國家行列內呢。這就是中國只是發展速度快。相比於中國來說,俄羅斯發展的就太慢了。僅差這麼一點點而已。

  • 5 # 文史夢古今

    蘇聯地廣人稀沃野千里,這是不爭的事實,可令人不解的是,糧食居然不夠吃。歸根到底,蘇聯的糧食問題還是體制問題。

    其實,沙俄時期的老百姓,還是能夠吃飽肚子的。20世紀初期,沙俄的糧食出口位居世界首位,約佔世界糧食出口重量的45%。由此可知,沙俄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有餘力搞糧食出口,糧食安全是沒問題的。

    沙俄被推翻後,列寧開始考慮如何建設蘇聯的問題。由於蘇聯經歷戰亂摧殘,戰後重建難度比較大。整體來說,列寧時期的糧食安全問題不容樂觀。列寧去世後,圍繞糧食安全問題,蘇聯進行了艱苦探索。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高度重視重工業,短短几年就讓蘇聯從一個農業國家變成了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工業強國。但斯大林模式有個問題,強制性推廣公有化的“集體農莊”,甚至逼迫農民上交耕牛。

    如此一來,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壓制。最明顯的就是,蘇聯的農業產值非常不景氣。比如,蘇聯的耕牛從3070萬頭下降到1960萬頭,羊從上億隻劇減到5000萬隻,馬從3350萬匹下降到1660萬匹。

    二戰爆發後,蘇聯農業飽受摧殘。斯大林在戰後重建時期,依舊不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倒是重工業發展極為迅猛。及至1950年,蘇聯工業生產已經恢復並超過了戰前水平的一半以上。反觀農業生產,不僅沒有恢復到1940年的水平,反而減少了很多。援引1952年與1940年對比資料,牛的頭數減少27%、奶牛減少31%、豬減少50%。

    暫且不說吃肉喝奶的問題,就是糧食生產。斯大林時期的科學實力是有的,也有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下定決心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糧食安全問題也不至於交給西方國家。

    令人遺憾的是,斯大林對種地不感興趣,蘇聯也沒有袁隆平式農業科學家。斯大林去世之際,蘇聯是超級大國不假,可糧食安全問題成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赫魯曉夫改革

    赫魯曉夫上臺後,開始重視起了糧食安全問題。不過,赫魯曉夫路子走偏了,近乎瘋狂的強制性種植玉米。從哈薩克到西伯利亞、從烏克蘭到楚科奇半島都被玉米所覆蓋,玉米被稱為"農田裡的女王",播種面積從1953年的350萬公頃,迅速飆升至1962年的3700萬公頃。

    違背自然規律的玉米種植,導致蘇聯玉米產出率低之又低,甚至於影響到了小麥等其他糧食作物。不得不說,赫魯曉夫的農業改革非但沒有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反而雪上加霜了。

    與此同時,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依舊重視重工業,特別是國防軍工。蘇聯可以生產高精尖武器,唯獨不能給老百姓麵包。儘管如此,赫魯曉夫對外援助的過程中,除了兜售武器裝備,還包括了本就少的可憐的糧食。

    勃列日涅夫徹底僵化

    斯大林、赫魯曉夫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沒有太大作為,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更是徹底僵化了。勃列日涅夫是一個無比討厭改革的領導人,還是大力發展軍工,一度在美蘇爭霸中佔了上風。

    有用嗎?老百姓種地積極性不高,吃飯成了一個大問題。列寧還說過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可列寧怎麼也沒想到,身後幾十年的蘇聯子民,麵包牛奶幾成奢望。民以食為天,這一點地球人都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就能更好的理解中國包乾到戶的農業改革有多麼的成功。

    勃列日涅夫去世後,蘇聯已經是風雨飄搖。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多,你可以說它高層內卷,也可以說它被美國“星球大戰”拖垮了……糧食安全絕對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歸根到底一句話,蘇聯糧食經常不夠吃,還是因為制度問題。這讓筆者想起了《大秦帝國之裂變》中,商鞅對秦孝公說的話:關中土地沃野千里為天下列強所無,為何秦數百年荒蕪薄收人煙稀少?秦孝公聽了以後奮力變法,可蘇聯幾代領導人就是沒有秦孝公這種魄力,與其說是制度問題,倒不如說是人禍。

  • 6 # Crazy歷史

    蘇聯地廣人稀,但是糧食問題卻一直是橫亙在這個超級大國頭上最鋒利的劍,一直制約這個蘇聯的社會穩定,最終成為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糧食危機更是經常性發生,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很多人認為蘇聯雖然土地廣袤,但是絕大多數地區並不適合進行農業墾殖。

    土地廣袤是事實,絕大多數地區不適合墾殖也是事實。

    但是,在蘇聯的前身沙俄時代,以及它的主要繼任者俄羅斯,都是著名的農業大國,甚至還是糧食出口大國。

    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並不出在自然環境條件上,而在於蘇聯本身。

    蘇聯也曾經有過輝煌的時刻。

    將封建主義的代表沙俄政府趕盡殺絕之後,蘇聯就走上了一條嶄新的社會主義道路。

    翻身後開始當家做主的人民真的是揚眉吐氣了。大家的生產熱情絕對是舉世罕見。甚至連那些老牌國家如英法等都對新生的蘇聯政權刮目相看。畢竟,還沒有一種制度能像社會主義制度一樣如此徹底的解放生產力。

    這一段時間可謂是蘇聯農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農業產值連年攀升,並不次於蘇聯的重工業。

    1913年,沙俄的糧食產量就高達8600萬噸,當時沙俄人口大概是1億7000萬。

    而經歷了長時間的國內革命戰爭後,農業雖然遭受到了嚴重打擊。

    不過因為蘇聯政府對重工業謎一樣的厚愛,雖然農業增長速度不錯,但是也才是到了1940年完成了超越的目標。

    那麼到底是什麼制約了蘇聯糧食生產呢?

    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環境逐漸惡化

    上個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極為淡薄。如同美國進行的西部大開發一樣,蘇聯的圍湖造田等活動同樣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使得本來還算是風調雨順的年景變得越來越罕見。而一些極端天氣的出現也帶來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時經常出現美國透過各種途徑收集蘇聯的糧食產量等情報,然後透過操縱國際糧食價格,對蘇聯進行打擊。

    第二、蘇聯的集體農莊制度

    蘇聯的集體農莊制其實就是我們當年大鍋飯的老師。這一體現公有制的模式,大家後來都知道了實際上並不適用於農業生產。在度過了一開始那種對新生政權和制度的興奮勁頭之後,人們的惰性開始佔據上風。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大家都在偷懶磨洋工。雖然機械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化肥產量連年創下新高,但是最關鍵的人心,卻已經失去了。

    第三、人口的增長和可墾殖面積之間的矛盾

    蘇聯時代人口增長還是極為顯著的。但是前蘇聯的可開墾面積並不和廣袤的疆域成正比。其250萬平方公里的可開墾面積,比印度、美國和中國都要少。當然,因為本身人口較少,這倒算不上什麼問題。可問題是,一直以來對農業的漠視,使得蘇聯的農業技術水平極為落後。我們有袁隆平這種國寶級的農業專家,而蘇聯因為農業不被重視,幾乎很少有優秀的學子會奉獻在這個行業中。

    二戰爆發以後,由於戰爭的影響,蘇聯糧食產量急劇減少,到了1945年僅有4700萬噸,出現大面積的饑荒。

    二戰結束以後,蘇聯饑荒就逐步停止,但糧食產量仍然不高,始終在10000多萬噸打轉。

    到了1963年以後,蘇聯的狀況更是不堪,大量從國際市場上進口糧食成為常態。每年都要耗費巨資來實現對糧食的需求。可是即便如此,因為官僚對於肉類製品的龐大需求,使得大量底層民眾越來越難以獲得足夠的糧食。最終這個帝國在一夕間崩塌。

  • 7 # 澹奕

    不管是今天的俄羅斯還是以前的蘇聯,都經常成為糧食進口國,其糧食生產的波動變化非常大,有時出現的糧食缺口驚人,1980年蘇聯進口了全球15%的糧食,高居世界首位。

    雖然蘇聯面積看著非常大,但因為氣候的緣故,蘇聯很多地方並不適合進行農業耕種,加上蘇聯時代重工輕農,以及其他諸多緣故,使得蘇聯經常發生饑荒。

    面積雖大,耕地卻少,災害還多

    其實從沙俄時代,這個龐大的國家就經常發生大規模糧食欠缺問題,從公元776年到1913年這幾百年裡,沙俄平均十一年就會發生以此大規模的饑荒,農奴制改革後,依舊如此。

    到了蘇聯時代,情況也沒有好轉,偌大的國家,大多數地區都常年苦寒無法耕種,而在有限的耕地之中,有一半的農田位於年降水量不足四百毫米的地方,旱災時常發生。

    蘇聯的面積儘管超過兩千萬平方公里,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耕地,都集中在了東歐平原還有中亞這些南方地區,除此之外,蘇聯大片土地都根本不能生產糧食。

    眾所周知,蘇聯從誕生開始,就奉行重工輕農的策略,集中大多數的力量發展工業,雖然短時間內使其實力急速壯大,卻對於本國原本就虛弱的農業,造成了巨大破壞。

    重工輕農,糧食生產被輕視

    由於發展重工業的需要,大量的資源向工業領域聚集,而蘇聯的集體制使得農民所擁有的資料也被大量奪走,農民們的生產積極性急速下降,根本沒什麼願意努力生產糧食。

    重工輕農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二戰後不久,蘇聯就發生了糧荒,1950年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已恢復到戰前水平,可農業生產力還不到1940年時期的水準。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蘇聯的糧食與食品供應極度困難,被迫中斷了向東歐各國的糧食類物資供應,從1962年開始,赫魯曉夫下令大規模從國外進口糧食。

    當時蘇聯屢屢發生旱災,糧食產量銳減,因此進口的穀物規模連年遞增,可此時的蘇聯還是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沒有改變重工輕農的態度,以為進口就可以解決問題。

    進口替代自產,危機愈發深重

    雖然蘇聯非常缺糧食,可石油資源高度豐富,憑藉著當時國際上高漲的油價,蘇聯外匯賺得盆滿缽滿,有的是錢,因此也毫不在意自家糧食生產方面的巨大危機。

    可隨著後來全球油價暴跌,蘇聯突然外匯驟減,為了進口糧食,蘇聯又開始拋售自家手裡並不算多的黃金,這樣輕鬆買糧食的日子讓蘇聯好過了好一陣,但問題也越來越難以收拾。

    七十年代後,全球油價上漲,碰巧蘇聯又接連遇到荒年,而蘇聯手裡的黃金早就被掏空,為了獲得更多的錢進口糧食,蘇聯強化開採出口石油。

    可惜八十年代,全球石油危機爆發,油價暴跌之後,蘇聯用來買糧食的外匯收入沒了,而等待多年的西方各國,開始干預糧價,導致全球糧價劇增,重拳之下,蘇聯很快就撐不住了。

    蘇聯號稱擁有數百萬的鋼鐵洪流,然而因為油價猛跌,蘇聯自身又將糧食供應的主導權交給了西方,其再多的大軍也開不動,最終將蘇聯整個帶到了萬丈深淵之中。

    其實蘇聯經常糧食不夠吃,一方面是因為蘇聯特別的氣候,使得農業生產力不足;二是因為蘇聯重工輕農,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不足;三就是蘇聯主動讓出糧食主位,害苦了自己。

  • 8 # 地理有意思

    自然狀態下的蘇聯,雖然不是糧食產量大國,但絕對不會出現糧食不夠吃的現象,因為蘇聯的國土面積擺在那裡,且蘇聯的人口總數也並不算多,在人均耕地佔有量絕對優勢下,蘇聯人均口糧絕對要比周邊國家要多得多,但這一切在1929年往後發生了巨大轉變,轉變的原因只有一個---集體化。

    集體化是蘇聯在 1929 年往後,在全國間推行的政策,意圖將農業經濟平均化,減少富農、農場主等群體的土地資產,最終也可以刺激工業發展,簡單理解就是土地收歸國有,然後進行集體化勞作。不得不說這種模式的出發點是好的,因為與眾多小型個體耕地相比,大型集體耕地不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還能利用大型農業機械增加農產效率,但這種模式推行到廣大群眾身上,就完全變味了,群眾認為土地不是自己的,沒必要盡全力工作,結果可想而知。

    另外,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最終的目的是刺激工業,集體化之下蘇聯會以較低的價格將大部分農產品收購,從而使國家快速積累發展工業所需的資本,在這種明確目的下,蘇聯85%的農民都被迫放棄了原有耕地,轉而加入了大型集體農場。但被迫加入之前,農民進行了很多抗爭,比如損壞農業裝置、宰殺農業牲畜等。

    從1929年開始,往後的五六年時間裡,蘇聯集體化政策推行得並不順利,一次次宣佈執行,一次次又宣佈暫停,這嚴重影響了蘇聯農業正常發展。大約到了 1936 年,集體化與個人利益的矛盾達到頂點,且連續多年的糧食低產,加上缺少重型農業機械,以及缺少耕種牲畜,最終蘇聯產生了大饑荒,而國家為了穩住工業資本,仍然將大部分糧食收歸國有,這造成蘇聯數萬農民餓死,也就給後世留下了蘇聯糧食不夠吃的印象,但其實當前去俄羅斯,糧食不但夠吃,甚至還有很大結餘用來出口。

  • 9 # 國群看世界大勢

    蘇聯糧食經常不夠吃,完全是人為因素。更確切地說,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探索中,不可避免出現的失誤因素。

    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借鑑,只能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並簡單地認為,只要將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將集體所有制昇華為全民所有制,強行變更所有制和生產關係,徹底消滅私有制,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在一兩年之內就全部完成了。辦法倒也簡單:將富農全部流放到西伯利亞,對單幹農戶高徵稅,結果是整村整區農戶都一下加入了集體農莊。

    後來,大多數集體農莊都升格成了國營農場。無論是集體農莊莊員,還是國營農場場員,都和城裡工人一樣領取工資。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實際上都成了國家這個大農業工廠的一個個不單獨經濟核算的生產車間。農莊和農場只負責糧食種植,拖拉機站負責糧食收割,收割的糧食全部交給國家,再由國家將糧食分配給各農莊農場。

    結果,很多糧食產量低的農莊或農場,因和上級關係好,反而能分配到更多的糧食。

    結果,每年糧食收割都成了一場政治運動。因為一邊是拖拉機站因為人手少,勞動磨洋工,收割進度慢,一邊是農莊莊員和農場場員只管種不管收,政府只好年年組織大批城裡人下鄉幫助搶割搶收。儘管如此,每年仍有大片莊稼因收割不及時爛在了地裡。

    還有更荒唐的。

    《戈爾巴喬夫回憶錄》中說,他兒時的家鄉有一大片果林,他常躲到果林深處看書,大人在外邊大聲喊,他也聽不見。但二戰之後,這片果林漸漸被砍得一棵不剩。因為這片果林是村裡各家各戶的,政府為了割資本主義尾巴,對果樹按棵徵稅,村民賣果子的錢繳稅還不夠,只好一點點砍了果樹。

    是的,蘇聯式的割資本主義尾巴,主要是用經濟手段。政府對農民自家養的雞豬等等,都是按數量徵稅,導致很多農村人和城裡人一樣,豬呀雞呀都懶得養。

    蘇聯的土地是美國的幾倍。蘇聯25%的人務農,美國才3-5%的人務農。蘇聯的農業機械都是國家配置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一點不比美國低。但是,美國是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大國,蘇聯人卻長期餓肚子。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儘管他被西方吹捧為世界級改革總設計師,但他轟轟烈烈的改革搞了幾年,蘇聯農民到集市上賣點自留地的農產品,仍要被當作投機倒把抓起來。

    為什麼?因為蘇聯認可中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蘇聯則早已進入社會主義高階階段,離共產主義只有一步之遙,因此蘇聯決不可能學習中國的改革開放。蘇聯的農村政革,想的不是如何透過把勞動成果與勞動者直接掛鉤,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而是如何進一步強化細化管理,來督促強迫勞動者不再磨洋工。結果,勞動者的勞動效益反而每況愈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也是更加緊張對立。

    最終,蘇聯直到解體,也沒能解決人民餓肚子的問題。

    蘇聯的社會主義探索雖然失敗了,但其失敗教訓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進化,是人類整個進化的一部分,也是曲折複雜的,不是直行單一的。即人類由私有制向公有制進化,不可能一下子跳躍到公有制,而必須長期私有制與公有制共存,必須用公私兩條腿走路,才能最終走進共產主義社會。

    從這個角度看,蘇聯的探索失敗也是意義深遠的。

  • 10 # 關東俠客

    蘇聯擁有二千二百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只有一億八千萬上下,地廣人稀,沃野千里,按裡說,不應該缺糧,可事實上,蘇聯存在的七十多年裡,一直被糧食問題困撓。

    蘇聯前身是沙俄帝國,典型的農業大國,1913年糧食產量高達8600萬噸,百姓不缺糧,而且,糧食大量出口,那麼,到了蘇聯時代,為什麼出現糧食危機了呢?

    因為,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直處於帝國主義包圍之中。蘇聯必須優先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來抵禦外敵入侵。

    造成農業發展落後,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蘇聯發展工業化後,在農村建立集體農莊,摧毀了傳統農業。

    農民覺悟落後,幹多幹少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加上大量精壯人口遷到城市,造成集體農莊勞動生產效率低。

    這直接導致蘇聯糧食主產區烏克蘭糧食大危機,保守估計餓死人口達五百萬左右。

    農民糧食不夠吃,就吃牲畜飼料燕麥,導致耕畜大量死亡,後來蘇聯從國外進口拖拉機等農業機械,耕畜短缺問題才緩解。

    二戰時期,大量人口上了戰場,農村人口只剩下老弱病殘,糧食產量不足,一度出現糧食饑荒。

    二戰結束後,蘇聯的糧食產量提高了,但仍存在糧食問題。一是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飛機,坦克,大炮,洲導技術領先世界,但農業和輕工業還是非常落後。

    二是,蘇聯偉度較高,烏克蘭和中業等農業產區主要生產玉米和土豆。而蘇聯人主食麵包,小麥產量不足。

    三是,蘇聯武器援助越南時,還援助了大量糧食,直接造成國內糧食不足。

    最後一點,蘇聯人民需求增大,蘇聯人好喝伏特加,每年浪費大量糧食。

    這使蘇聯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向美國和加拿大等國購買大量糧食。

    美華人不認可盧布,蘇聯美元儲備又不足,不得不動用黃金儲備來購買糧食。據統計,蘇聯從1967一1977年十年間,共動用數百噸黃金儲備購買糧食。

    1979年,蘇聯人花了158噸黃金,1980年花了156噸黃金購買糧食。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關乎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出現問題會連鎖反映。因此,做為普通公民要節約,反對浪費,真惜餐桌上每一粒糧食。

  • 11 # zhaoshouqing

    蘇聯時期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烏克蘭這幾個國家土地面積廣闊,其它一些加盟共和國山地、丘陵、森林較多,雖然以上三國土地沃野,但由於地處寒冷地帶,耕種的品種單一,主要以大麥、燕麥為主;處在山地、丘凌地勢的國家主要以畜牧業及林果業為主。如:高加索的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森林較多的國家立陶宛、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都不以糧食為主。這些因素造成糧食分配不均,有的有剩餘,有的很緊張。

    蘇聯糧食為什麼不足

    有人預言饑荒嗎

    亞塞拜然地圖

    蘇聯購買糧食

    金燦榮談立陶宛

    以前的蘇聯糧食圖片

  • 12 # 流月溜

    人們常贊蘇聯是個戰鬥民族,他們常用武力去解決問題,土地遼寬常上山打臘下河捉魚,忽視了農業科學化、現代化生產,同時也忽視了商業化。假如現在的俄羅期政府實行國內政策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主,(軍事為輔,相信俄幾千枚核彈誰也不敢惹他)推行土地20年承包制,政府大力實行市場經濟,大力招商引資,搭橋修路,搞中國式發展模式,相信不用多久,俄羅斯也將成為一個富庶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放棄QQ,轉而使用微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