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魯越寧

    這是兩家最令人佩服的資訊網路領域高科技公司,特別讚歎他們取得的舉世矚目的驕人業績,尤其看好兩位公司掌門人。

    華為是實業起家,阿里是商業起家,但都與網際網路生態結下不解之緣。華為迄今創立三十年,阿里剛過十八年。兩位掌門相差二十歲,出身背景截然不同,但在發展路上殊途同歸。

    華為圍繞中國電信行業提供產品,從交換機到計算機到伺服器到路由器到手機,一路走來都是以產品提供為技術核心。

    阿里圍繞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提供服務,從電商到支付到金融到雲服務到資料科技,一路走來都是以平臺提供為技術核心。

    華為堅持不上市,阿里堅持上市孵化。兩家都已經全面走向國際化,而且在未來科技領域上交集逐漸增加。

    儘管兩位掌門在各自領域交往不多,但任正非的文章與馬雲的演講都同樣影響力很大,各自企業的發展都是基於掌門人的遠見和思路快速成長。

    華為的對手或許是思科、蘋果、高通、三星、IBM等等這些高科技產品製造商。阿里的對手或許是亞馬遜、谷歌、微軟、騰訊、FACEBOOK等等這些高科技服務商。

    華為或許即將進入一種找不到對手的迷茫狀態,已經在技術專利和技術標準上掌握了充分的話語權。阿里或許即將進入一種全球不斷擴張的迷茫狀態,已經在平臺建立和技術支援上掌握了模式的話語權。

    未來兩家的生態圈既有重疊又有互補,但互補大於重疊。一軟一硬,一虛一實,核心都是技術引領,資料優先,產品創優,生態擴張。

    進入人工智慧時代,比拼的就是前瞻性,研發投入和方向選擇。華為的以產品為核心的生態與阿里的以服務為核心的生態各具優勢,關鍵是看誰更能迎合未來的市場需求。

  • 2 # 哥就位

    新京報今天羅列了任正非年初以來密集拜訪地方政府的訊息。我之前也注意到這一動向。

    過去多年,華為雖然也作政府部門單子,尤其依賴運營商,但整體來說,任正非似乎刻意與政府、官員保持著距離。當話題涉及國際化時,有時還有種隱秘地淡化紅色中國的用意。

    但時光變了。過去華為集中在運營商業務上,現在更多期待企業級業務。而發展企業級業務,它不可能像過去那樣跟政府保持太多距離。

    一國國民經濟中關鍵行業,往往都是國有性質或政府管控較深的領域。政務不用說,華為擅長的電信領域不用說,諸如金融、電力、大交通等等領域,莫不如此。當然還有一些關鍵的製造業。這就意味著,華為到了一個必須跟政府密集打交道甚至抱大腿的週期。任正非本人這兩年跟政府開始走得更近,去年甚至還多次在國家領導人旁邊現身。我在任正非在虹橋機場被前同事偶然拍到的話題上說過,即便沒有偶拍,他也到了一個透過大眾注意力向當局、整個社會傳遞某種開放形象的週期。

    面對諸多行業,跟政府打交道,需要部分務虛,需要涉入城市治理甚至整個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提升,從而需要打包成一種整體的解決方案。智慧城市,物聯網,雲計算,都是如此。透過地方政府然後向下宣貫,容易形成示範效應。

    但這種動向就會引發新的博弈。因為巨頭們都在透過這類策略滲透同類市場。比如,阿里、騰訊們也在快速本地市場,也在嫁接地方政府。

    比如之前的“雲上貴州”,就是阿里雲平臺第一個整體合作的地方專案。其他區域、關鍵的政府機構,也持續嫁接合作,阿里與金融、海關、交通部門都有合作的案例。截至目前,當然,整體上,阿里的優勢地盤仍在於龐大的中小企業群。但是,雙方在區域經濟的雲計算領域會有一場角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學後,大家都在焦慮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