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珝說歷史
-
2 # 幷州別駕
沒這個心沒這個動力,自然也沒這個手段。
農村進城的一兩代內還照顧到農村老家,在老家還有底子。城市出生的壓根不想搭理農村,避之不及。華夏作為佔有生存優渥之地的城市人,心裡根本不惦記那些沒什麼產出的地方。
華夏曾經幾次衝出長城,擊潰遊牧民族,千年對峙當中綜合實力也多數處於上風,但是基本上就是對面搶劫過去教訓了人家一頓又回來守著邊隘就行了。主要就是對古代來說那邊是絕對的爛地,相對古代的運輸水平,那塊爛地出奇的大,不可能長期派華夏的官吏過去管理一個幾十個省那麼大經濟收益卻比不上內地一個省的地方,不能長期駐軍,成本遠遠大於收益,這樣造成了維持影響力只能靠借重當地人的勢力羈糜統治,靠外人必不能有效通知。更重要的是長期如此形成了一個觀念——蠻夷那邊就是爛人爛地,牛皮癬,壓根不想碰它,沒辦法挨在一起,也儘量互不理睬最好,華夷有別。這種觀念從一些華夏王朝連一些互利互惠的互市都不想搞就可見一般,嫌棄而已。所以農耕—遊牧,天生就是富對窮,地主對土匪,城市對農村,華夏主守,遊牧主攻,農村人削尖腦袋進城,城市人不會想主動下鄉,就為了搶幾塊破地。
守不丟人,土匪為什麼要搶劫啊?因為窮的活不下去,地主老爺建幾個塔樓(長城),搞些槍手,守著大院就行了,偶爾出去剿個匪,為什麼一定要強迫地主去佔了土匪的山頭呢?土匪端了大院可以做地主,地主搶個山洞有什麼用?
-
3 # 親一
我有一些內蒙的同學,我和很多人一樣,也會問他們你們是不是每天騎馬上學,是不是出城之後,開車可以不用打方向盤,睡一覺還在草原上,但是他們並沒有和我解釋騎馬的事,而是告訴我,現在內蒙幾乎已經沒有草原了,就那麼有限的幾個地方才有草原,比如呼倫貝爾,原來的草原都沙化了,都是一片荒原,我有幸畢業之後因工作原因造訪過內蒙,走出呼市,就是大片的荒原,書上說的那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名場面,我是真沒見著
農耕文明看到大片的草原首先想到是能不能種莊稼,草原上的降雨量只夠維持草的生長,根本支撐不了樹木或者其他植物,在只能養草的地方種莊稼,得來的結果只能是耗盡地力,沙漠化,更何況,草原文明也是時常遷徙的,四季都是不同的草場,農耕文明只會把草場化成一片一片的承包給各家各戶,牛馬羊逮著一塊地吃,連草的根都吃了,造成的後果只有荒漠化,現代比古代在農耕文明管理草原上多了一點好,就是現代交通工具很好的解決了草原上動不動幾千公里的距離。
零幾年的時候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狼圖騰》作者很生動的講述了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不同,作者姜戎主攻政治經濟學,偏重政治學方面,
最後,總結一下,連今時今日都管不好草原,我不覺得封建時代連交通工具都解決不了的農耕文明可以統治草原,否則漢、唐、明都曾打敗過草原文明,但是也無法統治草原的原因,個人能力有限,也沒有好的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我也不會在這裡回答這個問題了。
-
4 # 寧世心
其實,在滿人入關在華夏建立清朝以後,草原遊牧民族就被清政府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給有效的統治了。
早在滿人入關之前,滿蒙就已經是一家了,而蒙人以遊牧方式統管著草原,而滿人則屬於半狩獵半農耕的女真人民族,透過聯姻方式獲得的蒙古人支援,在對明朝戰爭期間,一直滿蒙聯合,同仇敵愾。清代入主中原的滿族,與邊區的蒙古族,保持了三個世紀的通婚,建立了世代姻親關係。也正是這種姻親關係,對中國北方這兩大民族的長期和好、對清廷統轄與治理邊疆蒙古地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滿蒙聯姻是清朝:"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三大國策之一。據史料統計,努爾哈赤時,同漠南蒙古聯姻共39次,其中同科爾沁部聯姻竟佔1次;皇太極時,同漠南蒙古聯姻共41次,其中同科爾沁部聯姻竟佔18次之多。
滿人入關後,總結金、蒙元在華夏不到百年曆史的經驗教訓後,認識到了漢族文化體系底蘊深厚,於是開始了自上而下的虛心學習漢文化,以至於在辛亥革命之後,滿人真正的語音甚至文字也退衰了。同時清王朝的統治穩固之後,滿蒙聯姻更成為所謂“北不斷親”的國策。當然,滿蒙聯姻在天下一統之後也多少發生了一些變化。滿洲皇女不斷被下嫁給外藩蒙古王公,但清朝皇帝所娶蒙古公主的數量卻逐漸減少,都是娶八旗異姓貴族之女為后妃。而且從康熙直到清末,再未立蒙古皇后。順治皇帝只有一個親生女,嫁給了滿洲大臣納爾杜。康熙九年(1670),順治皇帝的從兄簡親王之女,以順治皇帝養女之名下嫁蒙古。康熙皇帝8位公主中,先後有6位下嫁蒙古。雍正皇帝也是獨生女,故未遠嫁,但也以3位養女下嫁蒙古。乾隆皇帝5位親生女中,有2位下嫁蒙古王公,不過都是嫁給長期留住北京的額駙。
1691年(康熙三十年) ,多倫會盟後,清朝在漠北蒙古建立起直接的封建統治。仿漠南蒙古盟旗制度,在漠北蒙古設4盟86札薩克旗。滿蒙聯姻的地域和部族範圍由漠南蒙古擴大到漠北蒙古、漠西蒙古。隨著清朝封建國家制度的日益完備,這一時期滿蒙聯姻制度也逐步完善,如特旨指婚、處罰性法規的制定及主動遣嫁等。
清廷經過康、雍、乾三朝對西北地區用兵,以及採取一系列措施之後,對蒙古地區的統治已比較穩定,清朝統治者對蒙古各部的政策已發生變化。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乾隆帝在對軍機大臣的一次諭示中說:“駕馭外藩之道,示之以謙則愈驕,怵之以威則自畏,此二言若子孫世世能守,實大清國億萬年無疆之庥也。”
清朝統治者對蒙古王公政治上的控制更加嚴密,相對說來,蒙古王公的作用日益降低,清朝統治者和蒙古王公的感情也日漸疏遠。在滿蒙聯姻問題上的表現,是滿洲貴族選擇蒙古額駙數量的銳減和地域、部族範圍的縮小。與此相適應,就是“備指額駙”制度的產生。它正式規定滿洲貴族選擇蒙古額駙,不僅排除了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各部王公,而且也排除了漠南蒙古其它部的王公,只侷限於漠南蒙古東部七部十三旗的範圍;這實際成為滿蒙聯姻逐漸走向鬆懈的標誌。
所以滿清政府應該說透過聯姻方式手段對草原遊牧民族有效的統治。而滿清政府對漢族文明的頂禮膜拜則是統治草原遊牧民族最關鍵的學習謀略。沒有之一。
回覆列表
我的答案是不太可能
因為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會睡在哪裡,他們要時刻驅趕大量的牛羊去尋找肥沃的草地,而草原如此寬廣,根本沒有一個固定的地點能維持一個政權長期的穩定。
翻看在漢文化區建立政權的遊牧民族,金朝的行政中心在農業區,遼的行政中心也在農業區,就算是後來的蒙古帝國,他的頭頭元朝也在農業區,而其他三個畢竟大的汗國都在把行政中心設在了佔領區已有的城市。
而且即使遊牧民族政權自己也沒法有效的控制草原,遼的背後出現了金並代替了他,金朝為了防止歷史重演定期跑到草原去砍殺蒙古的青壯年以控制草原人口,但最後蒙古還是崛起了。
換言之,草原上無法建立固定地點的行政單位,一個遠方的固定行政單位也無法控制常年打游擊的人群。所以這樣的手段在沒有科技支撐的古代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