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源傳自武陵翁
-
2 # 聲宏紫閣
春節,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節日,也是最能感受傳統文化的重要時節。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年俗,是中華民族養成了華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表現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回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過春節,年味那不是一般的濃,穿新衣、放鞭炮、貼春聯、貼福字、剪窗花、掛燈籠、貼年畫、趕年集、殺年豬、磨豆腐、炸丸子、包餃子、守歲、串親戚、壓歲錢以及趕廟會、看花會表演等等。最為重要的是全家齊動手做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不僅美味豐盛,還是親感受濃濃親情的時刻。
當然年俗裡的忌諱也很多:什麼忌動用掃帚。忌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忌吃稀飯。
忌動針線。忌出嫁的女兒回孃家。忌借錢。忌跟仍在睡覺的人拜年。忌喪服未滿的人上門拜年等等。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春節休閒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新年俗取代。
一是吃的變化。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傳統的小吃類食物在逐漸減少,願意自己動手做一頓豐盛年夜飯的人在逐漸減少,以往大年三十(除夕)一般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在家中閉門過節的,現在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連年夜飯也在飯店舉行。大小飯店配合節日推出花樣繁多的年夜飲食選單,到飯店過年成為春節餐飲的新時尚。
二是出行的變化。平時人們工作繁忙、生活緊張,根本沒有時間外出旅遊,就像歌曲裡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春節期間,人們正好外出看看。親朋好友或幾家人選擇一個旅遊目的地,共同到一個地方休閒旅遊,既增進了感情又開闊了視野、放鬆了身心,逐漸成為新的年俗。
三是娛樂變化。歷年春節檔電影票房、觀影總人次以及上座率等資料來看,春節檔確實是中國影市全年最重要的檔期之一。一部名為《啥是佩奇》的短片春節前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片中講述的親情故事更是感動了眾多網友。不少網友看過短片之後,因為感動於短片中爺爺對孫子樸實的疼愛之情,主動為自己預訂了一張《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電影票。春節看電影,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四是網際網路給春節帶來的變化。在華人的年俗文化裡,習慣透過各種儀式討個好兆頭,例如貼春聯、剪窗花、守歲等,透過參與這些有儀式感的活動給來年攢足好福氣。騰訊QQ推出了 “福氣‘袋’回家”。 《佳期:團圓》將給玩家帶來更有意思的遊戲體驗。取材各地獨特的春節風俗習慣,力求在喜慶的年味兒中,為大家開啟一扇屬於中華兒女的文化記憶之門感受節日背後蘊藏的溫暖與魅力。
新年俗以及新的文化植入,應該是好的精神互動而非陋習。
回覆列表
沒有遇見你所說的新文化的植入啊。我們這裡過年這幾天有各村的歌舞戲曲文化大舞臺表演,已經第三年了,很熱鬧啊,我也才三十一,覺得這樣的新年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