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長風
-
2 # 山中微塵
南宋:我們只是吃老本而已,哪來的什麼骨氣?苟延殘喘苟活百年!
一般情況下,像這種都城被佔領的王朝,很難存活太久,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王朝,他們在都城被攻佔或者正統皇帝被滅之後,都會迅速的滅亡!那麼為什麼宋朝在北宋滅亡之後,還能存在一百多年呢?
配圖-1
我想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得益於金的戰略失誤!為何會說金會有戰略失誤呢?我們知道金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他們的戰略思想還保留在遊牧兩個字,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的通病,從匈奴開始就這樣的習慣,他們習慣於騷擾掠奪邊境,主要還是貪圖財物,攻城略地的思想還是相對中原政權來說有欠缺!為什麼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總是有幾個都城,或者說他們習慣回到他們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就是因為不習慣中原文化的侵蝕!
北宋跟遼國對峙時,看看遼國計程車兵,在即將回到故土那一瞬間的眼神,就充分地體現了遊牧民族對草原的留戀!我們中原民族雖然也講究落葉歸根,但是隻要是故土在,念想在,就不會那麼地渴望回到家鄉!
金攻佔北宋都城之後,並沒有把都城建在汴梁、汴京、東京、開封的任何一個城市,而是掠擄著北宋皇帝和皇室回到他們自己的都城,而那些被攻下的城市,被他們遺忘在前線!這就是為什麼南宋還有存在的機會!
配圖-2
第二、趙構手上還有幾十萬的軍隊,這是金不敢大膽南下的另一主要因素北宋滅亡時,趙構正在河北地區組織勤王,手握十幾二十萬的軍隊,還是沒有敢正面對決金軍!要知道雖然北宋孱弱,但是宋朝的軍隊還是有些將領不錯的!南宋的軍隊有個特點,就是地方很多抗金組織,依附在南宋軍隊,這讓南宋軍隊戰力有所提升。
南宋先後發起了很多次抗金起義,也就是說即使是南宋正規軍不抗金,民間也有一股抗金力量存在,比如:1127-1128年的邵興抗金起義、1127-1133年的八字軍抗金起義、1127年的紅巾軍抗金起義等!
第三、金中後期,元蒙崛起,牽制了金的精力!元蒙的崛起,從後方牽制了金的兵力,這個時候的格局是南宋、金、西夏、蒙元這幾方勢力相互制衡的格局!這期間相互之間都有戰爭,比如蒙元與金,蒙元與西夏,後期的蒙元與南宋之間的戰爭。南宋曾經幻想通過當年北宋聯合金滅遼一樣的策略,聯合蒙古滅了金,沒想到蒙元還是沒有放過南宋,而且是徹底地把南宋給滅了!
只是說這個過程耗了很久,要是沒有蒙元的崛起,可能南宋跟金之間的拉鋸戰還會延續很久!
配圖-4
第四、就是南宋的地理優勢南宋時期的江南地區,已經是取代了中原城市Z治經濟絕對中心的地位,我們都知道,中國曆朝歷代,最富裕的區域都是集中在江漢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這裡物產豐富,曾經出現很多政權在此立足,南宋作為一個本來就相對富裕的王朝,佔據這裡對於它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既然民生問題解決了,那麼剩下就是保家衛國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南宋時期,將領和宋兵是非常有愛國情懷的原因!
綜上所述,南宋能延續百年,是當時歷史外在條件導致的一個結果,即使是皇帝昏庸無能,也不影響它的存在!
-
3 # 春去秋來未著花2020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外部環境來看,北宋滅亡後,趙構逃到臨安建立南宋,此時金國國勢強盛,南宋內外矛盾尖銳,是生死存亡最危險的時候,同時西部邊界還有西夏虎視眈眈,一旦處理不好,宋朝隨時可能別消滅,但是金朝實行錯誤的國策,對北宋地區的居民慘無人道地進行燒殺搶掠,實行民族等級,實行野蠻的軍事統治,加上進入中原後,金朝貴族不斷腐化,金朝內部矛盾不斷加大,特別是金主完顏亮被殺後,金朝也逐漸意識到滅掉宋朝是不現實的,雙方開始簽訂和平協議,儘管協議是不平等的,但是金朝滅亡南宋的決心和實力已經逐漸的減退了。
從內部來講,儘管北宋後期宋徽宗統治重用奸臣,但是其高度的文化,創新的科技,開明的政策,對比金朝野蠻的統治,百姓心裡還是對宋朝念念不忘。
其次,戰爭打得是經濟和後勤,後期南宋越發重視對外經濟發展,向我們在南海打撈的“南海一號”,裡面堆滿了價值連城的宋朝瓷器,宋朝時期對日本,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區經濟貿易大大增強了其國力,同時對外貿易減少了對田賦的依戀,減輕了對農民的剝削。宋代林升寫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錯把杭州當汴州”。形象了描述了南宋經濟快速恢復後,當權者開始沉迷享樂了。
對於南宋軍事來說,其實南宋誕生了很多優秀的將領,像岳飛、韓世衝等,這些將領在金宋之中優越的指揮,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同時宋朝建立起源於軍隊的政變,因此在宋朝特別重視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如用文人控制軍隊,對軍隊設定互相牽制,儘管這些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但是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政變。
從地理上來說,南宋主要威脅還是北部和西部,儘管南宋的國土面積縮小了很多,但是其防守態勢卻開始不斷加強,利用淮河、長江等天險,不斷加強水軍建設,對於不擅長水戰的遊牧民族來說,進攻越發艱難。同時西部是四川、陝西等地,這裡山川險峻,交通困難,只要守住交通狹隘,簡直可以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最後從軍事科技來說,儘管南宋沒有良好的戰馬,但是火藥不斷改進,向床弩、神臂弓等等的發明和改進,做為進攻雖然顯得笨拙,但是做為防禦卻如魚得水。後期蒙古大汗蒙哥死於強弩之下,可見宋朝防禦武器一直走在世界前端。
後期蒙古滅掉金國、西夏開始對南宋進行征戰,但是蒙古早期也是實行的類似金朝的統治政策,甚至更加暴力,其屠城政策更是不得人心,激起了廣大地區人民的反抗,只是後來忽必烈開始改變了政策,逐漸漢化,加之南宋腐敗漸重,從而最終使南宋走向了滅亡。
-
4 # Mer86
因為釣魚城之戰給南宋續了二十年的命。
釣魚城之戰前,南宋獨抗蒙古24年。
這與西夏的22年(1205~1227),金國的23年(1211~1234),沒多大差距。
如果釣魚城之戰,宋軍沒打贏。蒙哥沒有死在釣魚城下。可能在1261前後,南宋就亡國了。堅持不了45年之久。
金國滅亡後,傻子也知道,蒙古人遲早要打南宋。
所以南宋便趁著蒙古大軍北撤,河南防務空虛之際,先打過淮河。決心收復河南。然後以黃河、潼關為天然障礙,與蒙古軍在淮河以北做長期對峙。
但不想,宋軍實在太不經打了。
此戰,六萬大軍北伐,沒能收復河南,損失了好幾萬精兵,以致士氣嚴重受挫不說。還給了蒙古出兵侵宋的藉口。
1235年,蒙古以南宋違約為藉口,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游的千里戰線上,同時向南宋發動猛烈進攻。
前面說了,由於宋軍北伐失利,士氣受挫。
所以戰爭爆發之後,宋軍很快就全面潰敗。
其中西線戰場敗的最慘,秦嶺天塹沒能阻止蒙古軍的入侵,整個四川盆地被蒙古軍狠狠掃蕩了一遍,就連成都也未能倖免,被蒙古軍連著屠了兩次城。
中線戰場的情況,起初也不好。
蒙古軍連破襄陽、隨州、郢州、荊門、棗陽等軍事重鎮,輕輕鬆鬆就殺到長江岸邊。
但非常幸運的是,這時候孟珙挺身而出,在江陵挫敗蒙古水軍,打斷了蒙古軍渡江南下的企圖。挽救了中線戰場。
見孟珙這麼能打,宋理宗隨即提拔其為高州刺史、知江陵府兼京湖安撫副使。不久後又再升為鄂州諸軍都統制。把整個兩湖戰場都交給了孟珙負責。
而孟珙也是不辱使命,之後兩年時間,先是揮師北上,收復襄陽、隨州、郢州、荊門等江北州府,把戰線推至襄陽附近。
後來在1239年,更是分兵西援,於重慶奉節大破由川渝入荊襄的西線蒙軍,幫助四川宋軍鞏固了川渝東部的防線。
靠著孟珙的神操作,南宋這才勉強穩定了自蒙宋全面開打以來的戰場頹勢。
1241年,這是轉機之年。
這一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
由於大汗死了,蒙古內部掀起汗位之爭,無暇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
因而南宋也得到了非常寶貴的調整時間。
乘著這個天賜良機,孟珙與四川制置使餘玠聯手收復川渝。並於第二年,基本收復了秦嶺以南,原屬於南宋的川渝領土。
只不過,由於成都平原被蒙古軍幾乎殺得是十室九空,成都已經不再適宜駐紮重兵了。
因此孟珙和餘階收復失地後,就把川渝的防務重心放到重慶。並根據川渝地形,建立了一套非常合理的“山城防禦體系”。
所謂“山城防禦體系”,就是指宋軍在沿、江河或者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口,築城堅固結寨。宋軍依靠江河運輸物資,各山寨之間互為聲援的一套防禦體系。
後來打死蒙哥汗的釣魚城,就是這套山城防禦體系中,最核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
孟珙和餘階構築完山城防禦體系後,蒙古軍屢次出兵攻打,都被宋軍擊退。蒙古軍和宋軍亦因此形成對峙局面。
不過,宋朝官場向來有政斗的傳統。
而且皇帝和文官素來也不信任武將。
為了防止武將軍閥化。皇帝和文官寧可自毀長城,也要把武將們按得死死的。
宋高宗弄死岳飛就是典型例子。
此前有蒙古這個外患,朝堂內的各勢力還能團結一致對外。但等到蒙古軍偃旗息鼓,外患暫消後,朝堂內的政鬥也就又恢復了。
而孟珙和餘階,則都是政斗的犧牲品。
1246年,因宋理宗認為孟珙權力過大,孟珙被迫自解兵權。不久後,抱憾而亡。
1253年,因與宰相謝方叔合不來,餘玠被宋理宗召還於朝。不久後,餘階暴斃。
實事求是的說,南宋人才濟濟。
沒了孟珙,餘階,還有其他人。南宋不至於說因為死了個把人就要滅國。
然而關鍵問題在於,蒙宋戰爭是總體戰,像這種全面戰爭,把首都設在偏東南的臨安的南宋朝廷是不可能全面掌控戰局的。
那時候又沒有電話、無線電,皇帝怎麼可能遙控千里之外的戰爭進行呢?
如果皇帝不給地方將領實權,讓將領們自主經營,這仗根本沒法打下去。
所以不客氣的說,當孟拱、餘階等人被皇帝逼的死得死,退得退,地方將領兵權又被朝廷收回後,南宋離滅亡就不遠了。
不滅亡,只能說是運氣好。
而事實證明,也確實是如此。
1251年,蒙古高層經過十多年的大汗爭奪戰之後,拖雷長子蒙哥勝出,成為蒙古的第四任大汗。
蒙哥即位後,第一時間沒打南宋。因為當時窩闊臺系諸宗王拒絕承認他的汗位,蒙哥為此跟他們大打出手。
等到平定這幫不服的貴族之後,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亞,分別派四弟忽必烈和六弟旭烈兀遠征。
一直到1258年,蒙古軍大致搞定西南後,蒙哥才盯上了南宋,決心一舉滅宋。
此戰,蒙哥制定了一個龐大的計劃:
命忽必烈從江淮進攻江西;
大將兀良合臺從大理向湖南進攻;
他本人從漢中向重慶進攻。
三路大軍一起進攻,預備在湖南會師。
戰爭初期,戰場形勢就如前文所言,宋軍在皇帝收權後,不堪一擊。
忽必烈一路,渡過長江,殺至江西南昌。
兀良合臺一路,殲滅了十幾萬宋軍,輕輕鬆鬆從雲南大理殺到湖南長沙。
這兩路蒙軍,幾乎將南宋由南向北打穿。
蒙哥一路也是所向披靡,連克多個重鎮。四川大部分地區淪陷。
餘階當初構築的防禦體系,除重慶以東,釣魚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據點仍由宋軍掌握外。
其餘大部分據點均被蒙古軍攻陷。
按照這一勢頭繼續下去,忽必烈和兀良合臺的兩路大軍會合,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只要蒙哥再拿下釣魚城、重慶等要塞,三路大軍合兵一處,南宋必亡。
因為此時的南宋,基本沒什麼籌碼了。
幸虧,釣魚城的兩萬守軍誓死不降。憑藉驚人的毅力和堅固城防與十萬蒙古軍血戰。並在戰役期間打死了蒙哥,令蒙古貴族因為又一次要趕回去爭奪汗位,而放棄了既定的滅宋戰略。
南宋這才又獲得了喘息之機。
忽必烈帶兵返回北上後,與其七弟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而大打出手。
這一戰,打了五年之久。直到1264年才分出勝負。
雖然,最後忽必烈擊敗了阿里不哥,又統一了蒙古本部。但是由於人心盡失,四大汗國除了旭烈兀建立的伊爾汗國外,全部都跟忽必烈鬧翻了臉。
而失去了三大汗國的支援,忽必烈只能重用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來維持統治。
而爭取這些人的支援,忽必烈又需要花時間調配內部統治階級的利益矛盾。
所以在釣魚城之戰後,蒙古有八年時間沒有大規模侵宋。
直到1267年,忽必烈搞定內部後,才又挑起第三次蒙宋戰爭。
這一戰,蒙古軍的戰略思路很清晰——全力進攻襄陽!
除了攻擊襄陽外,蒙古軍在其它方向也發動進攻。但都只是佯攻,意在逼迫宋軍分兵。
因此襄陽也就成了這一戰的關鍵。
只要能守住襄陽,南宋就不會亡。
如果能在襄陽城下打死忽必烈,促使蒙古高層再回去爭奪汗位,南宋就又能續命。
而一旦襄陽失守,南宋就離滅亡不遠了。
所以,南宋方面也知道襄陽的重要性,在蒙古軍圍攻襄陽期間,臨安也不斷從各地抽調軍隊增援襄陽。
襄陽城內的守軍也是拼死抵抗,多次與蒙古軍進行激烈巷戰。
只是雙方的實力懸殊,宋軍不僅騎兵、步兵打不過,甚至在此時,連水軍也打不過。
所以激戰六年後,襄陽失守。南宋的滅亡進入倒計時。
1274年,元軍拿下襄陽的次年,二十萬元軍在忽必烈的一聲令下,自漢江入長江,目標直指臨安。
這一路上,南宋的守軍,或望風投降,或望風而逃,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
為了阻止元軍東進,南宋宰相賈似道曾率十三萬水師於安徽丁家洲與元朝水師會戰。
可結果,向來擅長水戰的宋軍,竟然被剛剛組建沒幾年的元朝水軍(組建元朝水軍的人是南宋叛將)打得全軍覆沒。
自此,南宋軍隊主力算是全軍覆沒。再也無力迴天。
1276年,元軍兵抵臨安城下,南宋各地官僚將領只求自保,勤王之師甚少。
無奈之下,謝太后只得帶著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軍,南宋基本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謝太后攜宋恭帝降元后,各地宋朝守軍紛紛投降。但釣魚城仍然拒絕開城投降。
直到1279年正月,元軍為了拿下釣魚城,與釣魚城守將王立協定,不會屠城。這座為南宋堅守了36年的堅固堡壘才陷落。
同年三月,逃至崖山的幼帝趙昺在陸秀夫揹負下蹈海而死,南宋徹底滅亡。
縱觀蒙宋戰爭,南宋的整體表現其實也沒比西夏和金國在對付蒙古軍時強多少。
西夏軍、金軍拿蒙古軍沒轍。宋軍也一樣拿蒙古軍沒轍。
戰役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蒙古人手上。
當然,西夏和金國的滅亡,很大程度上是被他們的統治者頻繁作死而被玩死的。
所以南宋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朝堂上的那幫勾心鬥角的官僚玩死的。
蒙古人不是沒給過西夏、金國、南宋聯手反殺的機會,而且還給過不止一次機會。
蒙古每次死大汗,都要內訌很久。這是中原政權翻盤的機會,但宋金夏把握不住,頻頻浪費機遇。最終集體滅亡,也不奇怪。
-
5 # 江湖小曉生
北宋末年,宋金之間達成了海上之盟。雙方商定合夥對付大遼,事後北宋可以拿回燕雲十六州。金軍在北邊每戰必勝,打得遼軍嗷嗷直叫。可宋軍面對即將滅亡的大遼,居然被人家打得嗷嗷直叫。金人覺得有點虧,所以戰後就把北宋順帶著滅了。
南宋時期,蒙古崛起,成吉思汗臨終前確立了聯合南宋夾擊金朝的軍事計劃,答應戰後把河南地區還給南宋。結果蒙古軍隊把金朝軍隊一頓胖揍,可南邊的南宋軍隊卻被瀕臨滅亡的金朝也揍了一頓。蒙古人覺得有點虧,所以又打算把南宋給滅了。
可是我們會發現,從金朝在1234年被滅,一直到1279年,南宋被滅,南宋居然奇蹟般地抵擋了蒙古大軍長達45年之久,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南宋呢?
一、蒙古三位大汗相繼去世,給了南宋喘息之機。別以為南宋忽然就如有神助了,其實這還得看對手當時在做些什麼。蒙古大軍除了南下以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西征。
蒙古大軍的三次西征,差點把西方文明全部收入囊中,這或許才是他們動用主力的地方,收拾南宋只不過是搭把手順帶著的事情。
可就在三次西征期間,相繼去世了三位蒙古大汗,這使得南宋在蒙古鐵蹄之下,得以苟延殘喘。
第一位大汗窩闊臺。窩闊臺是成吉思汗的接班人,在他的統治之下,蒙古和南宋達成和議,一起夾攻金朝。結果將擁有百萬大軍的金朝給滅了。
可這個時候呆子都知道,蒙古大軍是不可能輕易收手的。就在1234年同年,蒙古鐵蹄向南宋發起了進攻。
洛陽、汴京等北宋舊地,本來說好了是要給南宋的,結果人家反悔了,你能有什麼辦法?1235年,蒙古大軍兵分兩路進攻南宋。好在南宋軍民拼死抵抗,再加上孟珙指揮有方,勉強擋住了對方的進攻。
東路軍由皇子闊出帶隊,進攻棗陽、襄陽、鄧州等地。西路軍由皇子闊端帶隊,直奔四川而來。這回可就慘了,蒙古大軍攻入四川,打下210多座城池,兩屠成都。
又是孟珙帶隊,在穩住荊襄戰場的基礎上,分兵支援四川,這才收復了被蒙古大軍蹂躪多時的四川地區。
時間來到了1241年,蒙古大軍還沒來得及重整旗鼓收拾南宋,窩闊臺汗就這麼去世了,他是喝死的,年僅56歲。南宋總算鬆了口氣。
第二位大汗貴由汗。窩闊臺去世以後,他兒子貴由汗透過忽裡臺大會,成為了新任的蒙古大汗。這個時候託雷的幾個兒子,其實已經非常不滿了。再加上長子西征的統帥拔都,總覺得自己應該成為大汗,所以壓根就不支援貴由汗。
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蒙古帝國內部,其實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只是矛盾還沒有放到明面上來。
與此同時,貴由汗當時並沒有權力,長期由他的老媽乃馬真後執政。5年以後,乃馬真後去世,41歲的貴由汗這才親政。
可他繼位以後,沒考慮對付南宋,而是要先收拾那個反對他成為大漢的拔都,甚至打算西征拔都。拔都還在瑟瑟發抖的時候,43歲的貴由汗忽然就駕崩了!好傢伙,拔都和宋理宗都鬆了口氣。
第三位大汗蒙哥汗。貴由汗去世以後,關於繼承人的問題,再次擺上了檯面。這個時候蒙古貴族內部的矛盾就更加明顯了。
尤其是託雷家族的幾個孩子,驍勇善戰,成為了奪取汗位的熱門人選。在拔都的幫助下,託雷的長子蒙哥繼位,成為了新一任的蒙古大汗。
可是蒙哥汗並沒有得到其他蒙古貴族們的支援,此時的蒙古帝國已經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之中了。
穩住內部以後,蒙哥汗決定在1258年,兵分三路討伐南宋。蒙哥汗自己帶領西路軍進攻四川,忽必烈帶領中路軍進攻荊襄之地,大將兀良合臺帶領南路軍,從大理北上包抄南宋。
如果事情能夠順利進展的話,那南宋估摸著就要被消滅在這一兩年時間裡了。1259年,蒙哥汗攻打重慶釣魚城的時候,居然莫名其妙去世了。
有人說他是病死的,也有人說他是負傷而亡。不管咋去世的,蒙哥汗的死,又給了南宋喘息的機會。因為蒙古大汗的位置再次空了出來。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這對兄弟,為了蒙古大汗的位置大打出手,甚至連負責西征埃及的旭烈兀也不得不回程,公開表示支援忽必烈,這一打就是5年時間。
最終在1264年,忽必烈奪取了蒙古大汗的位置,但是他繼位為大汗,手續不太合法,所以沒有多少貴族願意支援他。最終在忽必烈登基以後,蒙古帝國徹底分崩離析。而南宋則苟活延續到了1264年。
二、襄陽保衛戰又給南宋續命6年。忽必烈是個懂得養生的人,而且不喜歡輕易冒險,所以壽命有點長。南宋這下子感受到了危機。在1267年,忽必烈穩定大局以後,再次選擇攻打南宋。
這回忽必烈進攻的物件是襄陽,他認為只有打下襄陽,才能徹底滅了南宋。結果誰也沒想到,南宋在襄陽足足堅持了6年之久。
蒙古大軍集中兵力攻打襄陽的同時,南宋也在不斷抽調兵力支援襄陽。守將呂文煥打響反包圍戰,張貴、張順帶兵打響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
最終由於蒙古大軍不斷包抄,而南宋再無軍隊前來支援。呂文煥只好選擇投降蒙古大軍,自此襄陽落入了忽必烈之手。
結局:剩下6年,就是南宋逃難的日子。1274年,拿下襄陽的忽必烈帶領大軍一擁而入,進入到了南宋腹地。這個時候南宋朝廷已經慌不擇路,無法組織起任何一場有效的抵抗。
尤其是宰相賈似道曾經帶領13萬水軍與蒙古水軍抗衡,訓練有素的南宋水軍,居然不是剛成立沒多久的蒙古水軍的對手,被人家打了個稀巴爛。
自此,南宋大勢已去,遇到蒙古大軍幾乎望風而降。1276年,蒙古大軍攻入臨安,5歲的宋恭帝被俘。陸秀夫、文天祥等人扶持起了宋端宗趙昰,結果這孩子在1278年,估摸著被嚇死了。
無奈之下,他們又扶植起了幼主趙昺,此時南宋已經走入尾聲。1279年,大軍進入崖山做困獸之鬥。最終十萬軍民投海自盡,陸秀夫揹著幼主趙昺也跳了下去,自此南宋徹底滅亡。
參考資料:《宋史》
-
6 # 秣陵校尉
先看一個地圖。
相信南宋的理宗、度宗、以及後來掌權的謝太后面對這樣的形勢,一定有一種深深的窒息感!
完全碾壓式的!
無論疆域還是軍事,南宋都令人絕望地遠遠落後於蒙古!
看看滅國記錄:
蒙古滅西夏,21年。
蒙古滅金,23年。
蒙古滅花刺子模,6年。
蒙古滅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1年。
其他的那些小國比如西遼、基輔、莫斯科,更是一蹴而就,一戰滅國!
南宋呢?
如果從1234年金亡後,南宋“端平入洛”兩國交惡爆發戰爭起算,到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抵抗了46年。
如果從1227年“丁亥之變”成吉思汗派兵進攻南宋階州,與宋軍第一次正面衝突起算,則是整整53年。
為什麼?
為什麼看起來孱弱的戰五渣南宋,竟能抵抗強大的蒙古軍隊半個世紀之久?
一首先需要說清楚的是,同西夏、金、花刺子模相比,南宋的綜合國力無疑是最強的一個,是蒙古征服歐亞大陸所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一個勁敵!
不接受反駁!
具體表現在:
1,南宋有二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內部河流湖泊遍佈、崇山峻嶺縱橫,有足夠的戰略迴旋空間。
2,南宋有六千多萬人口,且經濟發達,有足夠的財力長期維持一支龐大的正規軍隊。
3,南宋的政治組織制度完善,雖然內部也一直有腐敗,有庸臣誤國,有奸臣賣國,有判將投敵,但是其官僚機構自始至終一直維持著比較正常的運作,即使在最後關頭崖山海戰之時,也能夠有效地調動手上掌握的資源。
4,南宋軍民的抵抗意志堅決。這一點,我們從崖山十萬人蹈海、大都囚室文天祥的正氣歌裡可以清楚地感受到。
這些當然都是南宋能堅持抵抗蒙古半個世紀的原因。
但是,既然是滅國之戰,軍事方面的因素才是決定性的關鍵所在。
所以,只有犁清三次蒙宋全面戰爭中,蒙古與南宋雙方的攻防戰略,分析他們的失誤與補救,才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
二窩闊臺徵宋(1235年-1241年)
1234年的蒙古諸王大會,窩闊臺決定了兩件大事:長子西征、徵宋。
所以,不管有沒有“端平入洛”,蒙宋之間的戰爭都是不可避免的。端平入洛只是給蒙古人提供了一個藉口罷了。
再多說一句。
蒙古人的主力在哪裡?是西征了還是徵宋了?
很多人一聽“長子西征”,就會誤認為蒙古人主力盡出,打歐洲去了!
這是典型的漢族傳統思維。
蒙古人遵循的是“幼子守灶”!
比如成吉思汗死後,幼子託雷繼承了80%的軍力!
拔都、貴由、蒙哥等諸長子的部隊,精銳是精銳,但絕對不會是主力。
德國、法國的歷史學家斷言長子西征蒙古軍隊不會超過五萬人,再加上四五萬中西亞的僕從軍,總人數不超過十萬。
俄羅斯的歷史學家則堅持認為,長子西征蒙古人軍隊總數至少在十五萬以上!
呵呵,可以理解。梁贊、莫斯科、羅斯托夫、基輔等地的斯拉夫祖先們被打得那麼慘,肯定是因為蒙古人多啊!
扯遠了,還是講我們的蒙宋吧。
窩闊臺攻宋,兵分三路。
西路軍以三兒子闊端為主帥,進攻四川。
闊端這個人,屬於是歷史上有傑出貢獻的不聞名人物!
正是他,收服了吐蕃各部,使青藏高原併入中央管轄,從此再未失去過!
不過,在這次蒙宋戰爭中,闊端西路軍的戰績卻乏善可陳!
雖然,闊端一路佔沔州、大散關、陽平關,在陽平關殲滅宋軍善戰的曹友聞部,並趁機攻入四川盆地,大肆破壞屠城(包括成都),但始終無法肅清抵抗,更無法及時東下三峽與中路軍會師!
中路軍和東路軍的主帥,都是窩闊臺的二兒子息出。
息出自率中路軍,進攻荊襄,並在1236年三月,出人意料地迅速逼佔襄陽,乘勝進攻江陵、黃州!
自1134年岳飛嶽爺爺經略荊湖,百餘年間襄陽雙子城一直都是長江中游的重鎮,南宋苦心經營一百多年,有大量駐軍和軍需戰備物資,一朝淪陷,舉國震驚!
幸虧這時候南宋有個猛人,孟珙。
孟珙此時只是一個小小的黃州知州。
敵兵來犯,孟珙先是用疑兵之計,解了江陵之圍,又堅守黃州一年,大破蒙古張柔部!
黃州之戰後,宋廷升孟珙為京西湖北安撫制置使,成為中路戰場的主帥。
1238年,孟珙收復襄陽,並在夔州之戰中,大破蒙古汪世顯部!
孟珙無愧於他的“中世紀機動防禦大師”的稱號。
左支右拒,東拼西湊,總算是補上了長江防線上的大窟窿。
東路蒙軍的實際統帥是宗王口溫不花,他進攻的方向是南宋的兩淮地區。
守江必守淮!
兩淮地區距離南宋的政治經濟中心最近,歷來都是南方政權的重點防禦地區。
蒙軍一敗於真州(儀徵),二敗於廬州(合肥),不得不鎩羽而歸。
歷史上,冷兵器時代的北方政權想透過淮河防線直插南方腹心的戰略,從來都沒有成功過!
(不要和我提南明,提了生氣!)
對此,王夫之在他的《宋論》裡曾經做過精彩的總結,抄錄如下:
江東自孫氏以來,東晉、南宋因之以立國者皆百餘年。長淮、大江為其障蔽,“天塹”之號,繇此而興。而以實求之,險固不在是也。曹魏臨濡須而退,石勒至壽春而返,苻堅渡淝水而奔,拓拔飲江水而止,周世宗破滁陽而罷,完顏亮窺採石而潰,則既已全有長淮而分江之險。乃至兀朮直搗建康,立馬金山,東陷四明,南馳豫章,終以寢不安席,遽求北走。蓋一葦之可杭,無重關之足,江東之險,不在此悠悠之帶水明矣。
王夫之列舉了三國的曹魏、後趙的石勒、前秦的苻堅、北魏的拓拔、後周的柴榮、金國的完顏亮以及金兀朮碰壁江淮的歷史,說明江淮防線的穩固。
他這是在痛罵後來的賈似道昏庸誤國,不救襄陽,導致整個長江防線崩潰。
他認為,長江之險的關鍵點,不在江淮,而在襄陽,蜀中!
三南宋方面的補救措施。
第一次蒙宋戰爭,雙方都有失誤,相對來說,南宋的失誤更多一些!
蒙古人的失誤是沒有戰略目標,三條戰線各自為戰。
南宋的失誤在中線和西線。
先說中線。
襄陽竟然丟了!
沒有人比孟珙更清楚襄陽的戰略價值。
1238年收復襄陽後,孟珙立刻上書朝廷,“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而得之,當加經理,如護元氣,非甲兵十萬,不足分守。”
南宋開始大舉營修襄陽雙子城,並屯重兵防守!
再說西線。
鼎盛時期,四川的稅賦佔南宋的一半,經此一役,被全部打爛!
成都被屠城兩次,川中人口損失大半。
1241年蒙宋議和後,宋理宗調餘玠為四川安撫制置使。
餘玠入川后,提出了棄守平土,移治山頂,將平原上的居民、州所全部搬到依山而建、能自給自足的山頂堡壘之中!
在短短几年內,構築了完善的山城防禦體系!
這套防禦體系在後來的戰爭中,被證明是非常有效果的。
大獲城
釣魚城
誰說宋理宗昏暗呢?他用對了兩個人,為他的國家續命四十年!
四蒙哥徵宋(1253年-1259年)
為建立超過父祖的功業,蒙哥汗繼位初就準備伐宋。
鑑於蒙古缺乏水軍,難越長江天險,蒙哥採取的是大迂迴戰略,先攻佔大理,然後從側翼和側後攻宋!
說實話,不得不佩服八百多年前蒙古人軍事方面宏大的全域性觀和天才構想!
1253年,蒙哥令忽必烈、兀良合臺進攻大理。次年春,忽必烈攻佔其首都大理城之後率部北歸,留兀良合臺繼續進攻,直至佔領大理全境。
1258年,蒙哥見迂迴已經達成,宣佈兵分三路攻宋:
一路蒙哥親帥主力,進攻四川。
一路忽必烈部,渡淮河,進攻鄂州。
一路兀良合臺部,進攻廣西,北上湖南。
三路大軍定於鄂州會師,然後直搗江南、臨安!
蒙哥這一路的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
從1259年正月到七月底,頓兵於釣魚城下長達八個月,進退不得,最後身中飛石,卒于軍中!
有好事者會爭辯說,蒙哥不是被宋軍打死的,是病死的!
有區別嗎?
照我說,蒙哥是被宋軍活活氣死的!
十萬大軍圍城,宋軍竟能給蒙古的大汗又是送餅,又是送魚;先斬殺入城勸降的降將晉國寶,後又當著蒙哥的面,將單騎到山門口勸降的蒙古大將汪德臣砸成重傷!
估計宋軍主將王堅,就喜歡看蒙哥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的樣子!
曾經有一位蒙古將領(術速忽裡)給蒙哥獻策,主張留重兵繼續困擾釣魚城,蒙軍主力應該迅速東下,與其他兩路匯合,一舉滅宋!
但蒙哥不敢!
大家注意到沒,蒙哥攻宋,刻意避開了襄陽城!
那裡可是有十萬精兵啊!隨時都會出來咬人的。
現在你風頭正盛,它趴著不敢動,等哪一天你師老兵疲了,或者不幸軍中發生瘟疫了,或者受點小挫士氣低落了,哼哼,你等著瞧!
東邊蒙軍的後方,已經有一個大釘子了,現在西邊還要留一個?
給他再大的膽他都不敢!
兀良合臺這一路非常順利。
廣西湖南是南宋的軟腹部,駐軍不多,戰力不強。
用兀良合臺自己的話說,“轉鬥千里,未嘗敗北。大小十三戰,殺宋兵四十餘萬!”(估計湖南廣西的牛全被兀良合臺吹到天上去了。)
兀良合臺順利地抵達鄂州,與忽必烈匯合。
實際上這一路除了給南宋造成很大的資訊混亂外,戰果並不大。
重點說一說忽必烈這一路的鄂州之戰!
忽必烈推進迅速,1259年8月15日渡過淮河,九月初就已兵臨鄂州城下(今武昌),將這座小城團團圍住!
鄂州城小兵少,形勢危急。
此時,南宋軍主力正在樞密使賈似道的率領下全力西進,救援釣魚城。
聽聞鄂州被圍,賈似道留下呂文德,自己率水軍火速回師救援。
十月初,賈似道突破封鎖,進入鄂州城。
蒙古軍隊四面圍攻,“造鵝車,穴城而入。”(在城牆底下挖地道)
宋軍拼死抵抗,全殲入城之敵。
為防止蒙軍再次穴城,賈似道命令沿著城牆內側,再造一道木柵,形成夾城。
木柵一夜而成!
看著憑空出現的木柵,忽必烈不得不佩服賈似道的軍事才幹,感慨道:“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
鄂州圍城戰成為僵局。
外圍,宋軍各路援軍雲集,在賈似道指揮下,形成了對圍城蒙古軍隊的反包圍!
戰爭一直持續到十一月底。
城內的宋軍損失慘重,傷亡達一萬多人,城外的蒙古軍隊則因為瘟疫和不停的戰鬥損失了十分之四、五的戰力,並早已缺糧缺草!
11月28日,忽必烈無奈,宣佈班師。
大部分人都認為,忽必烈退軍是為了北上回草原爭奪汗位,但實際情況卻是,他要再不走,可就真的走不了了!
五大迂迴戰略是蒙哥攻宋的亮點。
襲擾了南宋的大後方,給南宋的戰略部署造成困擾,並最終實現會師,總體來說,這一策略還算是成功的。
但其他兩路,都是頓兵于堅城之下,蒙哥八個月,忽必烈三個月,進退失據,陷入被動!
我們假設一下,比如說忽必烈及時拿下了鄂州,蒙哥又棄釣魚城於不顧,三路蒙軍順利會師,蒙古人能東下滅宋嗎?
肯定還是不能!
沒了鄂州,還有江陵,還有黃州,還有江州(九江),這些重鎮只要有一個將領是血性的,則又是一場圍城之戰,又是一場包圍與反包圍!
只要戰事一拖,蒙古人必敗!
對此,雙方的將領彼此間都心知肚明!
為什麼?
因為後勤補給!
因為襄陽還在宋軍手上!
十萬大軍,以搶掠為補給,第一個十天20公里以內,第二個十天40公里以內,第三個十天60公里以內,兩個月後他將搶無可搶!
萬一再碰到個心狠手辣的,來個堅壁清野,更慘。
讓後方送?
襄陽在宋軍手中,水路不通,只能走陸路,就算是500裡山路,你自己算!
一個字:難!
有些地方是繞不過去的!
比如戰國時期的函谷關,比如安史之亂中的睢陽,比如解放戰爭中的錦州,比如二戰中的斯大林格勒。
襄陽城也是蒙古人繞不過的那個點!
再問一句,為什麼?
因為襄陽城控漢江,而漢江直通長江!
攻破了襄陽城,則長江防線門戶洞開。
還是引用王夫之的《宋論》吧,他的話通俗易懂:
蓋吳、越,尾也;江、漢之上流,源也。以攻者言,從源而輸於尾,順也;不得其源而求諸尾,逆也。應援之相踵,芻糧之相濟,甲仗車牛之相輔,順以及之,而軍無中匱之憂。
控制了襄陽,順流而下,後勤補給再也不是問題!
所以,蒙哥覺得襄陽是個大刺蝟,不好打,決定避開襄陽,就註定了他的徵宋只能是場大失敗!
在第二次蒙宋戰爭中,南宋方面有失誤嗎?
有的!
將領畏敵如虎,士兵戰力太弱,沒有留下忽必烈!
不過,不管怎麼說,南宋還是打了一場大勝仗,留下了蒙古人的大汗蒙哥。
六改變蒙宋對峙形勢的,是一位判將!
他叫劉整。
劉整是宋軍長江中游統帥呂文德的副手,受不了呂文德的排擠,於1261年,即鄂州之戰後2年,率領手下8萬多人,投降了蒙古人。
8萬多人很多,但這並不是最致命的。
劉整對長江防線太熟悉了,他知道如何破!
他向忽必烈獻策,提出:
1,欲滅南宋,先取襄陽。
2,建水軍。
3,屯田。
可以說,招招致命!
估計忽必烈看完劉整的奏章,表情應該是這樣的:一拍大腿,照啊!要是當年襄陽在我手中,要是當年我有一支水軍,要是當年我有足夠的補給,鄂州城下,還會受那幫南蠻子的氣!
七忽必烈徵宋(1268年-1279年)
專心中線,其他方向比如兩淮、川中、大理都只是牽制。
先派十萬大軍攻入襄陽周邊,在襄、樊雙子城周邊,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城堡、硬寨,“結堡連城”,團團圍困。
又在萬山(樊城西)打造戰船5000艘,訓練水軍七萬人。
南宋沒救襄陽嗎?
憑良心說,救了!
六年間,七次救援,戰死大將十數名,損失精兵不下十萬。
以當時的組織能力和生產水平,這應該已是極限了。
當兩國的國力、軍力對比處於碾壓狀態時,所謂的戰略戰術,最多隻能起到拖延的效果了!
1274年,呂文煥投降,襄陽異手。
回回炮,蒙古人攻城利器。
佔領襄陽後,蒙古人順江而下,兩年後臨安城謝太后投降。
雖然後來南宋又堅持抵抗三年,但已無關大局了。
八蒙古與南宋,蒙古國力軍力碾壓,但並不是說弱勢的南宋就毫無還手之力!
雙方不斷地試錯糾錯,使這場戰爭曠日持久,持續時間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宋朝,在文化上,是一個偉大的朝代!
估計每個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對南宋的滅亡感到惋惜。
但是,統一是大勢所趨!
而蒙古人所建立的蒙古帝國以及後來的元朝,也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時代。
元朝的建立,結束了唐亡以後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並開拓性的第一次把西藏正式納入版圖。
從這個意義上看,元朝也是一個偉大的朝代!
參考書目,《宋史》
-
7 # 藍風破曉
南宋總共存在了152年,僅比北宋少了15年。
但是,南宋從實力、疆域上來看,遠遠不如北宋,他們是怎樣堅持了152年的?
說起此事,要分兩個階段。
一、南宋和金國的107年南宋和金國是世仇,沒有金國,也就沒有所謂的北宋滅亡,在金國的重拳之下,北宋變成了南宋,首都從開封變成了杭州。
而早期的金國,亡宋之心不死,動不動就要南征,但是,他們還是“年輕”,把握不住啊!南方的山多水多,金國的騎兵實在是費勁。
不過,金國和南宋能相處107年,是有兩大原因的。
1、南宋和金旗鼓相當,打打和和,不斷重複。
一是南宋的武將其實並不弱,特別是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這些人能力都不俗,特別是岳飛尤其勇猛,讓眾多金國名將成了其背景布。
可是君心難測啊,岳飛是個愣頭青,想的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後期只有宋欽宗了),但這正是宋高宗擔心的,這父親哥哥回來後,自己該去向何處?另外,岳飛等人就知道打打打,經濟能不能跟得上,也不考慮,他宋高宗可不想過貧苦的帝王生活。
總之,宋高宗顧慮重重,這不是個胸懷寬廣、目光長遠的皇帝。
不過,趁著岳飛等人的勝績,宋高宗和金國是愉快地簽了“紹興和議”,這使得兩國安然無恙地相處了一些年頭。
1161年,海陵王大舉南侵,結果虞允文擊退。
此時的主政者是宋孝宗,此人一心想創造北宋時期的輝煌,因此有了“隆興北伐”,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就此,南宋和金國再次簽訂了“停戰協議”。
不甘心的人還是很多,恢復祖業,完成偉大復興,是無數南宋文臣武將的夢想。
於是乎,到了1206年,南宋首相韓侂冑力主抗金,而我們熟知的陸游、辛棄疾大力支援,關鍵是當時的宋寧宗也是無比支援北伐的,因此就在這一年有了“開禧北伐”。
說實話,此時的金國雖然不如之前猛,但南宋也不強,真是一個比一個爛。最後,獲勝的還是金國。
1207年,禮部侍郎史彌遠,楊皇后等互相勾結,將韓侂冑殺害了。
說白了,找了個替死鬼開刀了,接下來又是熟悉的操作了:和。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簽訂:嘉定和議。
一句話,宋金之間相處的107年,就是打仗,求和;再打仗,再求和。
2、蒙古對金的影響
在後期,金國越來越不堪,內部管理一塌糊塗,外部的敵人又特別強大。這個敵人說的不是南宋,而是蒙古。
蒙古越來越強大,金國越來越不安,從1211年開始,金國開始主動和蒙古幹仗,只是,勝利的少,失敗的多。甚至,金國不得已遷都到了開封。
即使如此,金國就像餓死的駱駝,依然比馬大,還有不少兵馬。
成吉思汗思索再三,選擇了慢慢磨,一部人被他帶回到漠北修整,一部分人繼續和金國對戰。
一個強大的蒙古在和金國對陣,金國也就沒有時間和南宋糾纏,因此,南宋還算安全,安然活著。
成吉思汗縱然雄才大略,一度西征,打下無數土地,但對於金國,還是沒有完全攻克。
1227年,成吉思汗死了,把金國滅了的重任,到了兒孫頭上了。
經過多次戰爭,最終蒙古拿出大計劃“聯宋滅金”,經過多次的交涉,1233年,蒙古和南宋合作了,沒過幾個月,金國就嗝屁著涼四腳朝天了。
說白了,最後與蒙古的合作,只是權宜之計,南宋和不和蒙古聯合,金國也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在強大的蒙古面前,金國長期活著不容易。
從金國和蒙古開戰算起,僅僅23年。
沒有出人意外的是,僅僅一年,蒙古就變臉了,從1235年開始,蒙宋戰爭就發生了,整體戰爭經過了三大階段,耗時44年,南宋倒下,元朝徹底建立。
問題來了,為什麼南宋和蒙古能對抗44年?
二、南宋和蒙古對抗44年南宋和蒙古能夠對抗44年,而金國只堅持了23年,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1、南宋轄區的地形
我們看看南宋轄區的地形,彼時,南宋掌握了四川、重慶、湖北以南、安徽以東以南的區域。
看這些區域,要麼就是山多,要麼就是水多,攻打起來是不容易的,不像金國所在的北方,相對平原更多,這對於蒙古的鐵騎發揮,是有絕對的幫助作用的。
所以,蒙古攻打宋,在地形上,南宋是有一點點地利的。
2、兩個名將,對於延緩蒙古的攻打,作用非常大
蒙古攻打南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窩闊臺階段,第二階段是蒙哥階段,第三階段是忽必烈階段。
當窩闊臺在1235年攻打南宋的時候,三路大軍殺了過來,一路從陝入川,二路向襄陽和樊城撲去,三路進攻兩淮。也就是西、中、東三路。
從大面上來說,三線戰事皆不利,但兩淮情況較好一些,南宋完全頂住了。
四川這邊,雖然曹友聞等人非常拼命,但是實力差距太大,最終,曹友聞等人全部戰死。
而荊襄這邊,有窩闊臺的皇子闊出攻打,襄陽一線也是丟了個七七八八。
看起來,南宋命不久矣。
可是,華夏民族,總是在關鍵時間會有關鍵人物出現。這一次,出來的人才叫孟珙,此人很猛。
首先,在1236年,孟珙在江陵挫敗了敵人南下的企圖。其次,在1237年,在黃州打敗了圍攻的蒙古軍隊。第三,在1238年,孟珙展開了大反攻,成績不俗,拿下了襄陽、隨州、荊門等地。一時之間,孟珙成了南宋的最佳狙擊者。
還沒完,1239年,窩闊臺的人殺到了重慶奉節,這是要從重慶殺到湖北。看清楚了敵人的企圖,孟珙帶人趕了過去,在奉節打敗蒙古人,讓蒙古人東去難上加難。
蒙古人不甘心,從1240年起,想要打造戰船,捲土重來。不過,在孟珙的安排下,偷襲放火,讓窩闊臺的人馬無比狼狽。
1241年,窩闊臺死了。
那時,蒙古偌大的家業,大汗死了,前線的人們無心戀戰,各個皇子、皇弟、皇侄們,都開始惦記汗位之爭了。
於是,在孟珙的帶領下,反攻的號角開始吹響。
這時,朝廷給他添了一個副手,名字叫餘玠。這人有大才,他負責四川的收復工作。餘玠一到四川,開始對四川的軍事、政治、經濟進行大改革,他做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一套非常適合四川的山城防禦體系。
這套體系有多牛?這樣說吧,南宋朝廷倒了時,西邊還有一些地點靠這防禦體系在支撐著。
最關鍵的是,這一套體系下,在後面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這導致南宋生命的延續。
簡單來說,這一套山城防禦體系,利用水路,將沿線各個城市連線了起來,在每一個關鍵的礙口,設定堅固的堡壘,一個地方被攻擊,其它地方透過水路進行大力支援。
請記住這兩個人,孟珙、餘玠,他們對南宋的作用很突出。
可惜,孟珙影響力太大,皇帝有了疑心。這就是宋朝皇帝的毛病,武將能力太大時就會限制,怕成為軍閥,奪了江山。
孟珙要接受一個降將範用吉(漢人),皇帝宋理宗多心了,於是,孟珙辭職了。辭職那一年是1246年,孟珙鬱悶而死,年僅51歲。
孟珙走了,過了七年,餘玠被莫須有的罪名給貶了。這很氣人,餘玠憤慨滿胸,最後竟然暴卒。據說,是有人下了毒。
嗚呼,兩個如此出類拔萃的人,竟然有如此待遇。
從他們的死開始,南宋註定了會很快覆滅,因為皇帝腦袋裡的水實在太多了。
3、那一場關鍵的戰役:釣魚城之戰。
蒙古內部汗位的爭奪,導致內部不穩,因此,從1241年到1257年,南宋還是渡過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而1258年開始,蒙古大汗蒙哥,發三路大軍來攻打南宋,這是拖雷的兒子,是忽必烈的哥哥。
哪三路大軍呢?第一路大軍仍然有陝入川,有蒙哥親自帶領;第二路繼續攻打湖北鄂州,有忽必烈帶領;第三路大軍有兀良合臺帶領,從雲南繞過來打廣西。
三路中,最關鍵的戰役,還是在蒙哥這邊,他在攻打四川時,前期很猛,直到打到釣魚城。
釣魚城在哪裡?在如今重慶的合川城東5公里。
當時是1259年,蒙哥手下有7萬精銳,還有十萬左右的投降軍人,號稱20萬。而釣魚城的主將,名字叫王堅,此人防守很有一套,當時能調配的人只有兩萬左右,不過還有十餘萬的百姓。
戰爭開始了。
因為釣魚城屬於山城防禦體系的上游城市,沿江而下,防禦體系中的涪陵、萬州、雲陽等紛紛支援,於是,這仗打的就好看了。
蒙古大軍夠努力了,竟然還攻擊不下。兩個多月後,看似,雙方都有疲勞之意了,實則,蒙古大軍更是熬不住了,因為他們裡面很多人水土不服,還要面對瘟疫,糧食不足等情況。而王堅的人馬動不動還搞個襲擊。
終於,蒙哥怒了,直接到釣魚城下指揮。很不巧,一個飛石打來,蒙哥應聲而落,就此去了閻王殿。(也有人說瘟疫致死)
總之,蒙哥汗死了。
蒙古大汗死了,權力再次出現真空,蒙古的進攻態勢暫緩,蒙古的戰線開始收縮。
而忽必烈開始返回漠北,他要爭奪汗位。
1260年,忽必烈繼承了汗位,他開始了蒙古內部的整頓,攻打南宋,暫時放緩了。
不過,我們需要記得這一場 戰爭:釣魚城之戰,它延續了南宋的生命。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否,釣魚城就是著名的將領餘玠建立的“山城防禦體系”中的著名的堡壘。
哎!如果不是南宋自毀長城,也許情況還好一點。
4、忽必烈的手段
忽必烈是個精明的人,善於放權,也善於使用降將,可以這樣說,南宋整個一朝,能比得上忽必烈的皇帝都找不出來。
忽必烈在1260年當了大汗,而從1267年開始,忽必烈的攻擊開始了,此時,宋理宗已經掛了,上任的是宋度宗(1264年上位),此人腦子不太好使,有點弱智。
於是乎,朝廷裡面,權臣當道,賈似道等人一手遮天。
南宋朝廷越來越衰弱了,而忽必烈卻大肆採用降將漢人,並且轉換思路,適應漢文化,學習漢文化,重用人才,是不是漢人都沒有關係。
對於不擅長於水戰的情況,忽必烈開始訓練自己的水軍,製造各種船隻。
也許,忽必烈的攻勢並不猛烈,是屬於循序漸進,但效果卻最好。
窩闊臺猛攻6年,不得志,人死了,大軍跑了。蒙哥汗,大刀闊斧兩年,人掛了,軍隊沒鬥志了。
而忽必烈儘量做著各種準備,從1264年開始,堅持了15年,在1279年統一了全國。
可以這樣說,忽必烈的進攻看似慢,實則穩健,看似延長了南宋的生命,但最後卻一擊致命。
厲害!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也明白了,為何南宋可以堅持152年?
前107年,南宋和金國在打打和和中過著日子,誰都沒能把對方完全摁倒在地使勁摩擦,因此,膠著的情況較多。
而和蒙古開戰的45年裡,有兩個大將孟珙和餘玠延續了南宋的生命,有一場戰爭“釣魚城之戰”也延續了南宋的生命,最後,忽必烈的手段較為溫和,拉長了南宋最後的日子。
-
8 # 萬水千山111
最簡單的一句話:這就是幾千年悠久歷史薰陶的漢文化的後勁——爐火純青的智慧、堅韌不拔的毅力。類似於“外表很柔弱,內心很強大”。中國歷史上好幾個大統一的朝代,蒙古元朝存在的時間就短。漢朝、唐朝、宋朝、明朝存在的時間就長。清朝的漢化程度很深,所以存在的時間也長。
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有24史呀?同樣的事情重複24遍,經驗教訓不可能不深刻呀!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可以說,在百年屈辱的近代,西方人給中國送來的不是什麼文明,而是壓力。中國根本就不缺乏文明,缺乏的是外因。因為從文明的根源上來,人口的龐大絕對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人多,必定“主意”、“故事”也非常多呀,這都是文明的素材。人口稠密,肯定文化繁盛。說一句簡單的話:大城市裡的人肯定比深山老林裡的人見識、閱歷寬廣得多呀。不是有這樣一句笑話人沒有見識的話嗎:見樹木見得多,見人見得少。
-
9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因此宋朝在歷代中原大一統王朝中是版圖最小的,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宋朝壓根就不能算是大一統王朝。宋朝在本質上是一個內斂保守的王朝:宋朝不僅從無效法漢唐開拓漠北、西域等地的雄心壯志,甚至就連自秦始皇混一華夏以來歷代中原王朝固有的幾塊疆土也丟失。當然這幾塊疆土的丟失客觀上是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而宋朝只是無力收復這幾塊疆土而已。
宋朝在南征失利後冊封了越南黎朝君主為交趾郡王,以此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中國直接統轄的領土。東北部的燕雲十六州自後晉以來就被割讓給契丹人,儘管後周郭榮收復了其中的三關十七縣,但在高粱河戰敗後宋朝實際上已失去了收復整個燕雲十六州的最佳時機。西北部的定難軍節度使這時實際上已形成獨立的政權,公元1038年這一政權演變為西夏國。
宋朝實際上與北方的遼、金形成了南北並立的格局。在宋與遼、金並立的那段時期內宋人打不過遼人,遼人打不過金人,金人又打不過蒙古人,所以宋朝其實是處於食物鏈的最底端。當蒙古人開始四處東征西戰之時南宋並不被他們視為主要的對手:事實上蒙古人一直把女真人建立的金國當成是自己的主要對手之一,而南宋則被視為在攻打金國時可以結盟利用的物件。
然而最終南宋卻成為了蒙古對外征服道路上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蒙古於公元1218年出兵征討西遼,結果就在當年成功滅亡西遼;1219年蒙古西征花剌子模,1231年蒙古消滅了花剌子模最後的抵抗力量;1235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拔都西征斡羅思諸公國,1243年拔都結束西征後建立起了金帳汗國;1205成吉思汗發動了對西夏的第一次戰爭,1227年蒙古人最終完成了對西夏的征服。
1211年蒙古人與自己視為主要對手的金國爆發了第一次大戰,1234年蒙古人最終完成了滅金戰爭。縱觀蒙古人對外擴張征服的全過程:滅花剌子模用時12年;征服斡羅思諸公國用時8年;滅西夏用時22年;滅金用時23年;滅大理用時9年;滅西遼、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等更是取得了當年出兵即獲成功的戰績。蒙古人在與南宋正式交鋒之前從不認為滅宋會比滅金更難。
當年北宋就是被金人所滅的,因此宋人只好逃到南方重建南宋王朝。南宋從疆域、人口、軍力等各方面看起來似乎都不如北宋。長期以來南宋在與金國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被壓制的狀態。這也難怪蒙古人會對南宋有輕視之心了。1234年蒙古與南宋的第一次大戰爆發。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陷落:南宋太皇太后謝道清帶著5歲的宋恭帝出降。1279年蒙古人在崖山海戰中消滅了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
蒙宋戰爭從1234年爆發到1276年南宋朝廷投降歷時42年,如果算到1279年南宋最後的抵抗力量滅亡則歷時45年。在被蒙古征服的所有對手中滅宋是用時最長的——幾乎相當於滅夏、滅金所用時間的兩倍了。可以說南宋就是抵抗蒙古最頑強的對手。也許有人會覺得抵抗蒙古最頑強的是日本、越南:南宋再頑強也到底還是被蒙古人征服了,可日本人、越南人是真打贏了抗蒙戰爭。
其實日本、越南的勝利都和地理因素有莫大的關係:作為島國的日本利用自身的地利優勢戰勝了不善海戰的蒙古大軍;越南利用南方叢林瘴癘橫行的環境拖垮了蒙古人。其實日本、越南的抗蒙戰爭在烈度上遠遠不及南宋、金、西夏、花剌子模等國與蒙古人的戰爭。因此綜合衡量還是南宋抵抗蒙古最為頑強。這種情況其實與蒙古人在戰前所預計的相距甚遠。
看起來內斂保守文弱的南宋卻成為了蒙古所有對手中最頑強的一個,而在與蒙古人的戰爭爆發以前南宋還在金國的打擊下抵抗了上百年。南宋能在金國、蒙古的打擊下堅持這麼長的時間本身就說明宋軍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麼弱。很多人說起宋朝的第一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其實宋朝既不窮也不弱,宋朝最大的問題在於效率——宋朝的統治階層是一個嚴重缺乏效率的統治階層。
宋朝自從立國以來就始終奉行“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既定國策:唐代安史之亂的爆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藩鎮逐漸具備了挑戰中央的軍事力量。對此引以為戒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格外強調中央禁軍和地方駐軍之間的牽制。趙匡胤將全國的兵力以1:1的比例分別配置在東京汴梁和各地。拱衛東京汴梁的部隊稱為禁軍;駐守全國各地的部隊稱為廂軍。
禁軍是由全國軍隊中抽調出來的最精銳部隊。任何一支地方廂軍都不具備挑戰禁軍的實力,但各地廂軍加起來就足以對禁軍構成牽制。這樣如果地方駐軍發生變亂,那麼東京汴梁的禁軍就完全有能力足以將其壓制;反過來如果禁軍將領圖謀不軌,那麼各地駐軍加起來也足以對其形成牽制。趙匡胤將這總結為:“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
這條經驗被宋朝的歷代君主奉為祖宗家法。趙匡胤為削弱武將權力就在軍隊中設定了一系列疊床架屋式的管理機構:禁軍的領導機構是殿帥府總領,其主管稱為殿帥府太尉,也就是《水滸傳》中的高俅擔任的職位。殿帥府下設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個部門(合稱三衙)。宋朝為防止武將專權一直採取以文制武的策略,因此三衙的武將大多品級不高。
殿前司的最高長官都點檢、侍衛馬軍司的最高長官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司的最高長官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均為從二品,其下屬多為四五品小官。同時禁軍的指揮權還是由三衙長官和樞密院分享的,而樞密院的長官則多由文官擔任。整個有宋一代武將始終受到文官集團的壓制。從趙匡胤起宋朝歷代皇帝都大力推行更戍制:各地軍隊在當地駐防一兩年就得調到別的地方去。
有宋一代全國各地換防的部隊就像螞蟻搬家一樣來回跑。司馬光曾誇讚這種制度能讓士兵們均勞逸、知艱難、識戰鬥、習山川。事實上宋朝計程車兵確實在這樣的過程中藉機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然而這些對全國各地山河大川都無比熟悉計程車兵卻唯獨不熟悉自己的將領。將領和士兵一樣每隔一兩年就得調動換防,所以剛和士兵混得臉熟就又得換新兵帶了。
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確實大大降低了將領擁兵造反的可能性,然而這也導致軍隊的戰鬥動員效率大大降低。宋朝軍隊那一系列疊床架屋的管理機構大大分散了每個人手中的權力,然而這也導致在應對戰爭這樣的緊急情況時找不到一個說了算的最高負責人。以文制武的既定國策導致武將在進行戰爭決策時始終受到文官集團的掣肘。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宋朝的軍隊體系構建從制度上就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宋朝皇帝始終把防止軍隊將領叛亂作為優先考慮的頭等大事,所以就必須千方百計削弱這些軍事將領們手中的權力,然而削弱武將權力實際上是以犧牲軍事效率為代價的。事實上宋朝軍隊並不是戰鬥力弱,而是這種高層的制度設計限制了戰鬥力的發揮。宋朝的問題出在根子上——是統治階層出了問題。
宋朝並不是沒出過名將:楊業、狄青、宗澤、岳飛等人都是宋朝名將中的典型。在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的唐河戰役中宋軍騎兵攻入敵陣沖垮了遼軍陣型,待到遼軍潰敗之後又一路追擊到曹河並斬首五千、獲馬萬匹。在公元1130年的黃天蕩之戰中金軍被宋軍圍困一月有餘不得脫身。在公元1139年的郾城之戰金軍的王牌精銳部隊柺子馬、鐵浮圖幾乎全軍覆沒。
由此可見宋軍其實不是沒在與遼、金的戰爭中取得過勝利,而是因為統治階層壓根就缺乏抵抗到底的決心。就像岳飛在郾城之戰後一度創造出大好局面,可這時宋朝統治者就又要開始擔心武將專權的問題了。宋軍即使在戰場上打了勝仗也無法逃脫這種被朝廷政治所拖累的宿命。當南宋統治者醉生夢死只把杭州作汴州時像岳飛這種志在恢復中原的人其實還是不少的。
1206年南宋宰相韓侂冑就力主抗金。韓侂冑的抗金主張不僅得到了陸游、辛棄疾等人的大力支援,而且當時的宋寧宗也對北伐是持贊成態度的。這時的金國其實也已不復昔日之勇:中原地區繁華富庶的生活很快就腐蝕了女真人。這時的女真人就像清軍入關以後的八旗子弟一樣開始迅速腐化墮落,與此同時金國皇室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內部鬥爭也愈演愈烈。
問題是這時南宋朝廷內部的腐化墮落、爭權奪利一點不亞於金國。1207年禮部侍郎史彌遠和楊皇后等人勾結殺害了韓侂冑。接下來就又是熟悉的操作: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簽訂了嘉定和議。事實上宋王朝自從南渡以來與金國的關係就是打仗、求和;再打仗、再求和。這種打打停停的局面一直持續到金國滅亡為止。南宋畢竟還有一幫忠心耿耿志在恢復中原的文臣武將。
當年靖康之變以後金國其實是想趁勝追擊徹底消滅宋朝,金國要想一口吞掉宋朝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在家國危難之際宋朝湧現出了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玠、吳璘等一批不世出的名將。當時的金國剛由一個原始的未開化民族過渡而來,還保留著一些較為野蠻的風俗習慣的女真人在所過之地幾乎處處遭遇激烈的抵抗。女真人所擅長的是弓馬騎射,然而在水網密佈的江南地區作戰非其所長。
宋軍甚至一度利用自己在航海技術上的優勢與金人周旋:宋高宗趙構甚至一度放棄在陸地上的基地,直接跑到海島上與不善海戰的金人周旋。金人在水網密佈的江南地區屢遭敗績,岳飛等一批南宋將領開始揮師北伐。金人在這種形勢下不得不將自己的主力調回北方。1141年金人與南宋締結了紹興和議,20年後金國皇帝完顏亮再次征討南宋,然而卻在瓜洲渡江作戰時死於內部叛亂。
等到蒙古人崛起之後金人又不得不抽出相當的兵力去對付蒙古人,所以金人對南宋的威脅也就在無形之中減小了。然而蒙古人其實是比金人更為危險的對手,不過蒙古這個危險的對手其實也有自己的弱點。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人和金人一樣不善於在南方地區作戰,而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蒙古人對如何攻克堅固的城池一直缺乏有效的手段。事實上最容易被蒙古人征服的就是其他遊牧民族。
蒙古人的戰術完全是適應草原遊牧狀態下的戰爭。蒙古在西征的過程中面對突厥人、阿拉伯人把自己所擅長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這是蒙古人能在中亞、西亞、東歐等地勢如破竹的關鍵原因之一。然而中原漢人建造的堅固城郭對擅長遊牧戰術的蒙古人是一個不小的考驗:當時的西夏和金國儘管統治者出自少數民族,可實際上都生活著大量的漢族人口,所以西夏和金國境內都分佈有大量的中原式城郭。
蒙古人每次攻佔這種守衛堅固的城郭都需要付出比攻打遊牧部族更為沉重的代價。儘管隨著蒙古人引入中原的火藥武器後城郭已不能再完全阻擋蒙古人的步伐,但即使用火藥武器攻城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這和蒙古人在中亞、東歐草原上那種勢如破竹般的衝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南宋比起西夏和金國不僅有城池可以依託,而且江南地區縱橫交錯的水網也成為了南宋的天然屏障。
當窩闊臺在1235年攻打南宋的時候出動了三路大軍:西路從陝入川,中路向襄陽和樊城撲去,東路進攻兩淮。兩淮方面南宋幾乎完全頂住了蒙古的壓力,四川一線守將曹友聞等人全部戰死,荊襄陽一線也丟了個七七八八。就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南宋又湧現出來了一批名將——這些人正如當年的宗澤、岳飛、吳玠等人一樣再次起到了為宋王朝續命的作用。
1236年宋軍將領孟珙在江陵挫敗了蒙古人南下的企圖。1237年孟珙又在黃州打敗了圍攻的蒙古軍隊。1238年孟珙展開大反攻一舉拿下襄陽、隨州、荊門等地。1239年蒙古人人殺到了重慶奉節後準備由此進入湖北。看清了敵人意圖的孟珙帶人趕過去在奉節打敗了蒙古人。不甘失敗的蒙古人從1240年起開始打造戰船,結果又被孟珙派人放火偷襲。一年後蒙古大汗窩闊臺就死了。
蒙古人儘管打仗的本事了得,可蒙古人卻沒解決好繼承人問題。幾乎每次大汗去世都會在蒙古人內部引起新一輪的權力重新洗牌。當窩闊臺的死訊傳到前線後各路將領們幾乎都無心再戰,因為他們都急著趕回草原參加確定下任大汗人選的忽裡臺大會。蒙古人這邊為確定下任大汗的人選吵得不可開交時孟珙又率領宋軍反攻了。這次朝廷給孟珙配了一個名叫餘玠的副手。
負責主持收復四川工作的餘玠到任後對四川的軍事、政治、經濟進行大改革。這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一套非常適合四川的山城防禦體系。宋軍正是依託這套防禦體系在四川與蒙古周旋長達近半個世紀。公元1259年8月11日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的戰鬥過程中身亡——這件事成為扭轉南宋乃至世界命運的一次標誌性事件。蒙哥死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圍繞大汗寶座隨即爆發內戰。
蒙哥死後正在與南宋作戰前線的忽必烈迅速與南宋方面達成火線協議:雙方約定以長江為界,宋朝每年向蒙古方面提供白銀20萬兩、絹20萬匹。隨後忽必烈就趕回蒙古草原去和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間的內戰持續了五年。內戰結束後忽必烈逐漸恢復了對南宋的攻勢,不過忽必烈對南宋的進攻採取的是循序漸進的模式。在此以前蒙古人的攻勢從來都是猶如疾風烈火。
忽必烈開始轉換思路適應漢文化、學習漢文化:他按中原漢族王朝的模式建元稱帝,同時起用了一大批漢族謀臣武將。過去蒙古人一心只管征服更多的土地,然而忽必烈卻格外重視征服後的治理同化工作。忽必烈針對蒙古人不擅長於水戰的情況也開始訓練自己的水軍。這一系列工作的推進導致忽必烈對南宋的攻勢放緩了下來,然而當這一切都完成之後南宋的末日也就到來了。
-
10 # 朝文社老張
答:作為一個常被後人看做“慫蛋”的王朝,南宋王朝常被狠踩,諸如“殺英雄認大爺割地賠款換和平”等汙點,也著實是沒毛病。但就是這麼個滿身毛病的汙點的南宋王朝,卻也有個實打實的亮點:命硬。
如果從“臣構”登基算起來,守著殘山剩水的南宋王朝,竟活活堅挺了一百五十二年,期間“熬”走了西遼、西夏、金等多個“老朋友”,哪怕面對橫掃歐亞的蒙古大軍,南宋不但打得十分頑強,還硬是堅挺了四十六年(包括元朝時代),期間還打出不少可圈可點打勝仗。如此戰績,也叫末世打南宋,收穫了後世歷史愛好者們打不少好評,還有了“堅韌”“能打”等各種“美名”,看上去相當給力。
那麼問題來了,慫了大半輩子打南宋,為何命還如此硬?面對各路強敵能堅持這麼久?這事兒,首先就要說說南宋一樁沒毛病打亮點:國防建設。
雖然在南宋初年打宋金戰爭裡,南宋做出了“殺英雄換和平”的可恥行徑。但吸取了北宋“重文輕武”亡國的教訓,南宋也進行了許多重要的軍事改革。北宋時期殘酷的“刺字”制度,也在南宋年間被部分廢除,士兵的地位和作戰積極性,也都比北宋時期要好些。
而更重要的,是南宋的“制置使制度”。南宋的國防重點,全部集中在北方。於是南宋一邊“割地送錢喊大爺”,一邊從東到西,在沿海、江淮、京湖、四川劃定戰區,在戰區裡設立制置使。比起北宋那些需要“看陣圖打仗”的武將們,南宋的“制置使”卻擁有更大的權力,有充足的臨陣指揮權。諸如岳飛等名將,也都曾擔任過制置使,打造出堅固的防線。這個特殊制度,也令南宋鍛煉出一批邊防強兵,用以鞏固國防。
值得一提的,還有南宋的水師。比起擁有騎兵優勢的北方強鄰來,水師卻是南宋一個有著獨家優勢的兵種。比如在金海陵王完顏亮的舉國南侵裡,正是岳家軍舊將李寶率水師長途奔襲,給了金國艦隊致命一擊,才令南宋最終轉危為安。自此以後,南宋也高度重視水師建設。從宋孝宗登基起,南宋又陸續在沿江、沿海組建了二十多支水師。特別是最強的鄂州水軍,擁有大型戰艦七百多艘,每艘長達二三十丈,公認“實天下之壯觀也”。
如此“無敵艦隊”,等於是沿江搭起了“水上長城”,敵人的馬跑得再快,基本也很難“越”過去。那麼南宋能堅挺這麼久,主要是因為這麼“自強”?其實,“客觀原因”也蠻重要。
首先一個重要客觀原因,就是南宋對手的“擺爛”,典型就是多年被南宋“喊大爺喊叔”的金朝。
在南宋初期的“紹興和議”裡,金國幾乎拿走了宋金邊境所有的戰略要地,還每年“躺收”二十五萬兩白銀二十五萬匹絹。要知道,宋朝白銀收入最高的年頭,不過八十萬兩,南宋常年三十多萬,等於是每年的家底都被金國刨空。享受這優厚條款的金國,照著當時金國重臣金兀朮的話說,那是“不覺喜感天神”。可接下來,這金國就“腐”了。
金國雖然武力強大,但生產力與社會制度,卻比南宋遠遠落後,打進富庶的中原後,“守江山”就成了難題。於是幾十年時間不到,金國貴族就加劇腐化,金朝中期起,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又年年席捲中原,缺乏治理能力的金朝,國勢每況愈下。特別是昔日驍勇善戰的金國軍隊,其軍中的高層職務,都多由飽食終日的貴族壟斷,一代比一代不能打。
尤其的當年造就了金國“滿萬不可敵”輝煌的“猛安謀克”制度,到了金朝中後期,也是越來越不像話:在猛安謀剋制度下,金朝中後期一千戶士兵,有戰鬥力的竟只有十幾個人,出現了“官多兵少”的咄咄怪事……
所以,雖然南宋因為自身的內部問題,幾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但看似強大的金國,已是越來越不能打。特別是在金宣宗撕毀宋金和議,重新挑起宋金戰爭後,當時兩面受敵的金軍,居然被“好侄子”南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最終陷入到“蒙宋夾擊”的困境裡,落得倉皇滅亡。
而比起“擺爛”的金軍來,南宋的另一個對手蒙古(元朝),情況又不一樣。
金朝滅亡後,早先還是“盟友”的蒙宋雙方,隨後又爆發了戰爭。但還處於“蒙古汗國”時期的蒙古,雖然兵力強大,可當時他們還處於“多線作戰”的階段。在蒙宋戰爭的早期階段,蒙古軍雖然也一度打進四川,攻掠湖廣要地,但他們也只是以劫掠為主,極少佔據土地。南宋也就有了充足時間組織反擊,孟拱等良將也從此大展拳腳,形成了堅固的防線。
而且,“大蒙古國”時代,蒙古每次汗位更迭,也都常引發內戰,其各派勢力的爭鬥,也使他們無暇南顧。南宋也往往利用這類寶貴機會,竭力整頓國防。合州釣魚城就是這樣拔地而起,併成了令蒙古大軍頭破血流的鐵壁。
綜合說來,從金朝中後期到蒙古汗國時期(元朝開國前)這段歷史,是南宋王朝一段寶貴的戰略機遇期:舊的強敵日落西山,新對手羽翼未豐。如果南宋能借助這樣的機會發憤圖強,這段中國歷史,或許將大不一樣。
但南宋自身的毛病,卻也很嚴重。以經濟來說,由於多年來“賠款喊大爺換和平”的國策,南宋的金、銀、銅等貴金屬大量“獻”給金朝,南宋每年僅能發行銅錢二十萬貫,是北宋的十分之一,經濟極度困難。為解決財政問題,南宋的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農民負擔極重。但內憂外患下,腐敗卻是瘋狂滋生,冗官問題更到了新高度。殘山剩水的南宋,常年要養四萬多官員,比北宋年間多得多……
到了南宋的最後階段,官員們的黨同伐異,腐化墮落,更成了正常現象。面對外敵入侵,南宋的官場上依然展開一輪輪傾軋,曾經苦心打造的強兵也大多消耗殆盡。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大舉南征時,看似堅挺的南宋,已經沒有了多少抵抗力量。
特別要說的是,元世祖南征南宋時的一個重要政策,就是“凡故宋繁冗科差……悉除免之”。為什麼蒙古軍在南宋防線上頭破血流,元軍這次卻勢如破竹?這也是一條原因。
而在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投降前,“堅挺”的南宋王朝,更出現了荒唐一幕:臨安的官員們紛紛捲包袱逃跑,以至於南宋小皇帝上朝時,朝堂只剩下六個文官。悲憤的南宋謝太后,為此寫就奇文一篇,深情回顧了重文輕武的大宋,那對士大夫的恩養,怒罵士大夫們“何面目對人言語”,意思很明白:大宋怎麼養了你們這群白眼狼?
以這個意義說,白眼狼扎堆的南宋,能堅持這麼久,也確實不容易。但是這事,與其說是榮耀,不如說,是一聲嘆息。
參考資料:《元代史》《宋代政治史》《金史簡編》
回覆列表
宋遼金元時期,宋打不過遼,遼打不過金,金打不過蒙古,宋朝其實是處在食物鏈的最底端。
宋打不過遼,幽雲十六州從太祖趙匡胤開始就立志收復,但最後一直到宋朝滅亡也沒成功,還吃了好幾次敗仗,即便在北宋最強大的時候也只是和遼打了個差不多,還簽訂了澶淵之盟,花錢買和平。
遼打不過金,金1115年建國,到1125年就滅掉了遼國,僅用了十年多一點的時間。1127年又南下滅掉了北宋,即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北宋兩任皇帝都被俘虜。
金打不過蒙古,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1211年便展開了對金國的攻擊,野孤嶺一戰,40餘萬金兵慘敗於10萬蒙古騎兵,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成了一個笑話。1234年,蒙古鐵騎攻破蔡州,金朝滅亡。滿打滿算,金國在蒙古鐵騎之下堅持了23年。
蒙古滅金之後,就開始著手進攻南宋了,從1234年宋軍端平入洛開始算起,到1279年崖山海戰陸秀夫揹負小皇帝投海,共歷時45年。
北宋尚且不是遼和金的對手,那麼疆域更小、國力更弱的南宋,在面對強大的蒙古軍隊時,為什麼堅持的時間,比更強大的金國還要長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需要細細分析。
南宋在地理上佔盡了優勢蒙古要攻南宋,無非三條路,從東往西分別是:兩淮、荊襄、川陝。從地圖上看,走兩淮入建康,下臨安,是最近的路線,但是蒙古人不擅長水戰,所以他們更希望進攻四川,然後從四川順著長江東下,直搗南宋的都城臨安。長期以來,蒙古人就在這個方向努力,攻兩淮和襄陽的一般都是配合部隊,攻四川的才是主力。
1235年,蒙古窩闊臺汗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對南宋的進攻,其戰略計劃便是“取蜀滅宋”。但是四川是有名的山城,其地形不利於蒙古騎兵發揮,尤其是四川安撫制置使餘玠採取“依山制騎、恃險拒守、以點控面”的策略,修築了十幾座山城,然後以重慶城為大本營統一排程指揮,構成了著名的山城防禦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下,各個山城可以互相聯絡,共同禦敵,易守難攻。而蒙古騎兵更擅長的是在平坦的草原上縱馬馳騁作戰,碰到這種防禦地形,簡直無可破解。
1258年,蒙哥攻宋,雖然兵分三路,但他親自率領的西路軍才是主力,西路軍的進攻方向就是四川。蒙哥從陝西攻入四川,逐步向南推進,在攻打著名的釣魚城時受傷而亡,此次進攻以失敗告終,而進攻荊襄和兩淮的兩路大軍也不得不撤退。
期間,蒙古人還從西南進兵,滅大理,降吐蕃,徵交趾,再迂迴包圍數千裡,到南宋的後方,試圖與自河南南下的蒙古兵合圍夾攻。這個計劃因為蒙古內亂和作戰距離實在太長,最終沒有實現。但也從側面證明,蒙古面對正面進攻南宋,確實是無計可施。
直到忽必烈繼位之後,才聽取了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將進攻重點放在了襄樊。但襄陽和樊城經過南宋近百年的修繕,已經固若金湯,而蒙古人也的確不擅長水戰,一直打了六年才攻破襄陽。襄陽一破,南宋無險可守,蒙古大軍長驅直入,不到兩年的時間便攻破南宋都城臨安,俘虜了5歲的南宋皇帝宋恭帝。之後雖然文天祥、陸秀夫等人另立新君,頑強抵抗,但也只堅持了三年,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全軍覆沒,陸秀夫背主投海,南宋至此滅亡。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蒙古之所以攻不下南宋,主要在於天險,無論是四川的山城,還是長江天險,都是蒙古軍隊十分不擅長的作戰地形,導致其強悍的戰鬥力發揮不出來。而一旦失去地理優勢,南宋的軍隊在蒙古鐵騎面前,還真是不堪一擊。這也是為什麼蒙古人往西打順風順水,戰無不勝,而往南打卻舉步維艱的原因。
蒙古內部發生了奪位之亂蒙古在滅掉金國之後,其本身就陷入了內亂,一直騰不出手來全力進攻南宋,這也是南宋能堅持這麼久的一個重要原因。
1234年宋軍端平入洛時,蒙古大汗為窩闊臺。而這個位子,本來應該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因為成吉思汗的遺訓和拖雷的謙讓,最終才讓窩闊臺繼位。所以,窩闊臺對拖雷非常忌憚,用計毒死了拖雷,拖雷的妻子隱忍下來,暗中伺機為夫報仇。
1241年,窩闊臺在一次喝酒之後,突然中風,第二天就死了,死因有些不明不白,有史學家推測是拖雷的妻子在窩闊臺的酒中下了毒。
窩闊臺死後,其長子貴由繼位,但其母親乃馬真皇后臨朝稱制,掌握大權五年多的時間。這導致了很多大臣的不滿,比如著名的大臣耶律楚材就因此稱病不朝,還有一些王公也意圖篡位,形勢十分緊張。
乃馬真皇后死後,貴由親政,他對自己的堂弟、朮赤的兒子拔都不滿,決定討伐他,但大軍還走在路上,貴由就突然病死了,在位時間還不足兩年。據推測,這也可能是拖雷妻子派人刺殺的貴由。
貴由死後,海迷失後在拔都等諸王擁立下垂簾聽政,稱制三年。在她統治期間,諸王爭權,連遭天災,國內一片混亂。1251年,拖雷的長子蒙哥被推舉為大汗,海迷失後被溺死。汗位繼承,便由窩闊臺家族轉移到了拖雷家族。
但是,蒙哥在位時間也不長。在1259年,蒙哥在進攻南宋時,死在了釣魚城下。而且,他在位期間的主要任務不是進攻南宋,而是清理窩闊臺的子孫們,這一舉動不僅大大削弱了蒙古的實力,也加劇了蒙古王族的分裂。
蒙哥死後,蒙古算是徹底陷入了混亂,他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而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孫也紛紛加入進來,有的支援忽必烈,有的支援阿里不哥,還有的乾脆自己拉起山頭,自稱大汗。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了四年才獲勝,正式成為蒙古大汗,但此時蒙古各部的分裂已成必然之勢,成吉思汗的很多子孫並不服忽必烈,於是忽必烈不得不先著手穩定內部局勢,也就更加騰不出手進攻南宋了。
在南宋抗蒙的45年中,蒙古的掌權者換了又換,窩闊臺、乃馬真皇后、貴由、海迷失後、蒙哥、忽必烈,而且經常爆發內鬥,使得蒙古始終無法全力進攻南宋。而在此之前,有成吉思汗這個絕對權威的領導人在,蒙古上下能團結在一起,其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蒙古攻宋的時間並不連續雖然宋蒙之戰打了45年,但這45年並不是連續作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窩闊臺攻宋,發生在1235年,到1241年結束。此次戰爭,餘階的山城防禦體系發揮了重大作用,蒙古軍隊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第二階段,是蒙哥攻宋,發生在1256年,到1259年蒙哥死在釣魚城之下而告終。此時餘階雖然已經死了,但他留下的山城防禦體系仍然發揮了作用。
前兩次進攻,由於蒙古選擇的進攻方向不對,所以都沒有取得效果。
第三階段,是忽必烈攻宋,發生在1267年,此次南征忽必烈將突破口放在了襄陽,但僅僅是襄陽之戰就打了六年時間,其實就是圍城六年,最後襄陽堅持不下去了才被攻破的。
這次南征,持續了十二年,1275年攻破臨安,1279崖山海戰,這才最終完成了滅宋之戰。
可以看到,窩闊臺攻宋結束之後15年,才是蒙哥攻宋。蒙哥攻宋結束之後8年,才是忽必烈攻宋。往最少了算,南宋堅持的45年裡,至少有23年時間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
實際上,真正的蒙古滅宋之戰,只是忽必烈這一次才能算,而且此時的蒙古國力已和滅西夏和金國時大大不如了,所以才打了12年。如果在刨去圍困襄陽的6年,那麼正面戰鬥的時間只有6年。
也就是說,如果蒙古沒有發生內亂,南宋沒有天險可守,最多隻需要6年的時間,蒙古就能滅掉南宋。如果是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軍隊,可能只需要一半的時間吧。如果抵抗蒙古時間的長短,來判定南宋的軍事實力強過金國,恐怕就有失偏頗了。
綜上所述,南宋之所以能在蒙古的進攻之下堅持45年,原因有三,一是南宋有天險可守,易守難攻;二是蒙古內部發生動亂,無暇進攻南宋;三是蒙古攻宋時間並不連續,45年的時間大有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