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學堂
-
2 # Angee安吉說
規矩,不管是什麼規矩,那老師的規矩都是一樣的,上課不要說話,認真聽講,及時完成作業,這都是基本的規矩,其他任課老師應該沒有什麼很特別的規矩吧?規矩可以就是好的規則,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剛進一年級還沒有好的規則,那他讀二年三年級就會出現學習的習慣,導致學習會跟不上。
規矩,不管是什麼規矩,那老師的規矩都是一樣的,上課不要說話,認真聽講,及時完成作業,這都是基本的規矩,其他任課老師應該沒有什麼很特別的規矩吧?規矩可以就是好的規則,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剛進一年級還沒有好的規則,那他讀二年三年級就會出現學習的習慣,導致學習會跟不上。
一、良好的生活習慣(一)養成一定的時間觀念和遵守合理的作息時間的習慣力求讓孩子做到定時起床,定時睡覺,不睡懶覺。教師要及時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教育家長不要由於自己愛看電視而影響孩子的睡眠,應該規定孩子起床的時間和出門上學的時間。上學時間過早,校門尚未開啟,學生在馬路上游蕩,容易發生意外事故;上學遲到,不僅會影響孩子本人和班級同學的學習,還容易使孩子產生拖沓、不求上進的思想。孩子晚上睡覺前脫下的衣、褲、鞋、襪要求他自己摺疊整齊,放在固定地方。穿著要整齊,穿戴時不丟三拉四。穿衣、脫衣、洗臉、刷牙動作利索,不拖延時間。透過不斷的要求和督促,使孩子養成無論於什麼事都不浪費時間的習慣。(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要求孩子不喝生水,不吃不潔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於淨。教育兒童不挑食,不偏食,飯後不作劇烈運動。坐、立、行、睡、讀書、寫字保持正確的姿勢,讀書、寫字時眼和桌面距離不少於33釐米;不在光線暗淡或直射Sunny下看書;不躺著、走著或坐車時看書;看電視要有節制,每天不超過1小時,與屏距離至少保持2米以上,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三)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要求孩子對生活上的能自己做到的儘量自己去做,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如穿衣、疊被、洗臉、洗手、收拾房間、掃地倒垃圾、洗襪子、洗手帕等,並教育他們做事認真,不丟三落四,從而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和愛整潔,有條理的好習慣。目前孩子自我服務習慣很差,這是一個令人十分擔憂的問題。如果任其存在下去,孩子長大後就無法承擔肩負的歷史重任。應該說,這不是孩子的過錯。孩子能力的逐步發展,加上好奇,總是希望用自己的雙手做些事情,這時如果能給予及時的引導和具體的指導,就能在孩子不斷享受到成功歡樂的同時,使他們形成勞動觀念,形成必要習慣。可是大多數家長出於對孩子的寵愛,怕孩子勞動會吃苦受累,或者影響學習,就什麼都由出己包攬。時間一長,孩子的勞動熱情消失了,責任感也沒有了,認為父母的照料是理所當然的,無形中形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再來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就困難多了。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利用家校聯絡手冊,及時與家長取得溝通,抓住入學後孩子具備一定勞動能力,有勞動慾望這一有利時機,及時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和自我服務習慣。二、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來說,主要使用“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家中來客,做到尊敬有禮,家長與別人談話時開別插嘴,客人問話,誠實回答,態度大方;不講汙言穢語;尊敬老師和長輩,友愛同學和同輩小朋友,愛護比自己年紀小的弟妹和小朋友;對殘疾人有同情心,主動熱情幫助;遵守紀律和公共秩序;保護公共財物;誠實;不說謊;不貪小便宜等。三.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主要包括:上課習慣、課前準備習慣、 作業習慣、書寫習慣、預習和複習習慣以及文具的整理習慣和使用習慣等。怎樣真正使一年級新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一)正面強化,曉之以理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教育是一個知情意行相統一的過程,而良好的習慣最終要落在個體優良的外在行為上,因此,習慣的養成主要應透過行為訓練和行為強化來進行。碰到孩子沾染了某些不良行為,教師要及早教育。先要誠懇地、耐心地告訴他,這個行為是錯的,幫助孩子辨別是非,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再引導孩子分析這個行為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在孩子頭腦中建立起一個空間觀念。然後可以以商量的語氣建議用另一種好的行為來補充。切不可在孩子還沒有真正認識錯誤時,滿足於孩子的口頭認錯,或只是大聲訓斥,作為懲罰。這樣做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要堅持循循善誘,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生動形象的教育方法,引導孩子樂意去學去做,並堅持下去。如在課堂上,針對有的孩子作業速度慢,經常拖拖拉拉的毛病,可以利用手錶對他的作業進行記時,發現有進步及時鼓勵:“你這一次的作業做得真快,比上一次快多了。”“你看,又快了二分鐘”,從而激起孩子要求越做越好、越做越快的熱情。經過反覆鍛鍊,既加快了孩子的作業速度,又培養起孩子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而在平時的學習和活動中,看到孩子們中有一些良好習慣的萌芽出現,老師的肯定、讚許的目光也是對這種行為的積極強化,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習慣。同時以形象化的宣傳教育,使學生樹立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學生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會有良好的行為。使學生懂得“為什麼這樣做”,是養成教育的前題。根據《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內容,又結合班級學生的情況,制定班風、班規,再配以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兒歌等加以強化。把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形象、生動,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啟迪。比如宣傳《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第一條“尊敬國旗、國徽……”時,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解國旗的來歷、國徽的含義及《國歌》的產生歷程,同時從中國近代史中選取講述了許多先烈們為締造新中國、前赴後繼、血染疆場的動人故事,使學生對國旗、國徽的崇敬、熱愛之情油然而生。。由於每週堅持這樣的宣傳、誘導,每週宣傳《規範》中的一條,以利於學生消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淨化了學生的思想,形成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思想意識。(二)言傳身教 ,動之以情誇美紐斯說過:“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在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過程中,班主任的榜樣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的以身作則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極為重要的外部條件。。因為教師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指導者,他的一言一行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他們好奇、善模仿,教師是他們的偶像,必然會成為兒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樣。教師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態度、儀表和良好的言行等方面,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和教育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正是這個道理,而《論語子路》記述孔子的言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更肯定了教師身教的重要性。所以,作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在平時, 教師要身體力行,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道德要自己做得到。上課起立時,教師標準的站姿,就是無聲的命令;下課後,教師隨手關燈,就是最好的榜樣。走進教室,看到地上的紙屑,不動聲色地把它檢起來放到垃圾桶裡;地上髒了,主動拿掃帚掃乾淨;桌面髒了,自己擦擦;桌椅歪了,排一排……那麼,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教師即使不提明確的要求,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好的行為,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句熱情洋溢的話語,一個親暱的動作,一個微笑,都能對學生起到激勵的作用。此外,在培養過程中,教師要經常運用檢查、鼓勵、表揚、批評等手段進行強化,促使孩子早日養成良好的習慣。(三)嚴格要求,持之以恆不少教師為培養習慣也做了不少工作,但總是收穫不大,一個重要問題是:缺乏嚴格要求。如有的教師雖然也對孩子提出—定的要求,但為了抓教學質量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教學上,在行動上不加以督促,遇到困難後就任其打退堂鼓。這樣不僅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還會加深孩子的惰性,使他們越來越缺乏迎戰困難的勇氣,這種做法有百害而無一利。教師對孩子的要求不宜過多、過高,要切合他們的實際。要求一旦提出,就要督促孩子做到,決不輕易改變。良好習慣的養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為此,教師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同時要講究科學性和漸進性。目標的達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由易到難,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將學生應掌握的規範分解成若干個小點,幫助學生逐漸掌握。一個規範可以分“小步子”實施,一步一步地訓練,使學生一步上一個臺階,逐漸適應小學生活;也可以一個月或一週抓一個訓練重點,一點一點來訓練,逐漸增加訓練內容,將總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個階段的小目標中去實現,而且要允許學生反覆。加強針對性和實踐性由於小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差,他們的認識和行為常常會不一致。即使他們瞭解並熟記了各種規範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仍舊會冒頭,將教師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這就要求教師要隨時抓苗頭,強化常規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講究科學。不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一味地高標準嚴要求,有時只會適得其反。(四)家校合一,導之以行學生成長的第一個現實存在即身體,是由家庭提供的;學生成長的第一社會存在即教育環境,也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學校的實施者是教師,家庭教育的實施者是家長,不論教師還是家長,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因此,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目的、原則方面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環境、方式以及影響力等方面則差距很大,需要相互補充、配合和支援。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子女進行啟蒙教育,言談舉止影響著孩子,孩子總以自我為中心的品行形成的最主要、最直接原因也恰恰在家長。如在學校,我們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可是在家裡許多父母卻總是無休止地疼愛孩子擔心這,擔心那,卻沒有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一個有孝心的人。這樣,兩種教育脫鉤,就使學校進行教育留於形式。研究發現,所謂“問題兒童”多數出生在對子女溺愛、父母對孩子態度不一等因素的家庭。所以只有把學校和家庭結合起來,讓父母配合學校,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既然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有一個從學校到家庭或從家庭到學校的過程,那麼要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應該加強與家長的聯絡,取得家長的大力支援。為了取得家長的大力支援,首先要做好家長的工作,可以透過個別交談、個別約談、家訪、與家長建立聯絡本等形式瞭解並理解家長的教養心態,教育行為,注意尊重家長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議式的口吻與家長共同商討,解決問題。並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認識,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視習慣的培養,使他們懂得作為一個稱職的家長,不僅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從生活上關心他們,提供和諧的成長環境,還要從小培養他們的良好的習慣。要透過言辭、情感和行為潛移默化的催發孩子,要讓孩子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時配以具體指導,這裡既包括對某些行為動作在技術上的指導,也包括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何克服它的指導。這樣家校合一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引導孩子與教師,孩子與家長制定在園、在家應遵守的,科學的、合理的生活規則、學習規則、遊戲規則,並且貫穿於一日生活中,將這種帶強制性的,必須遵守的規則,內化為自主的、自覺的、習慣性的良好行為,從而使孩子較為順利地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並順利地融入小學生活。總之, 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好習慣的培養是個繁瑣細緻的工作,它是需要所有老師共同進行的一項綜合性工作。我們必須抓住時機,循循善誘,使孩子們真正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還要把這項工作認真細緻地堅持下去,使每位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