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野武將

    所謂日本大鎧,其實是一種很落後的鎧甲。在日本大概平安時期(794-1185)比較流行,大多數時候用來和蝦夷打仗。放在中國的話,大概南北朝騎兵鎧甲就已經超過了這個水平。

    具體來講的話,我們要先來說一下日本的鎧甲:

    首先,我們平時電視上、博物館裡看到的日本鎧甲,大多數時候都一種叫當世具足的近代鎧甲。這其實是14世紀以後發展起來的,16世紀開始,隨著火器的傳入,鎧甲也日漸成熟。很多看到大眾文化中日本武士的造型,以為這種鎧甲在日本很古老,這就大錯特錯了。真的要比的話,大概可以和中國晚明、清代的鎧甲比一比——這裡就不展開了。

    所謂大鎧是一種非常不同的鎧甲:

    大鎧的特點是怎樣的呢?

    首先是袖子大(下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次是草摺(腰下裙襬一樣的東西)寬大。再有就是身體防護主要依靠不同板盾的組合。袖子大主要是方便射箭;草摺寬鬆則可以方便上下馬。應該說比較符合平安、鎌倉時期作戰的需要。

    但是這種大鎧侷限也很多。縱向來講,和日本後來的當世具足比較一下的話,我們會發現,大鎧有以下這些不足:袖子不能做到貼合手臂,太大太重,無法防護肩部;草摺過大。最關鍵的是,身體部分防護不足。造成這些侷限的,根本上是冶金工藝,不過,平安時期日本其實也沒有受到真正的軍事威脅。討伐東北的蝦夷,這些部族還處於剛剛開始鍊鐵的階段,箭簇的穿透力也比較有限。大體,新羅統一之後、元軍進入日本之前,日本列島相對來說比較孤立,軍事技術是比較落後的。

    這類大鎧的正面防護水平,大概中國在秦漢時期的鎧甲就可以實現了。一方面這是因為戰國秦漢,中國冶金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因為大鎧的正面防護,實在不是什麼高超的設計:

    唐代鎧甲就的設計就要合理許多。從下圖就可以大致看出,沒有過大的袖子,上肢可以靈活彎弓;同時,又有效保護了肩部、胸部等關鍵部位。

  • 2 # 為何今生不予吾

    日本大鎧最主要的特色在頭盔,頭盔上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標誌,所以看起來五花八門,牛角鹿角橫豎撇捺的,看起來很有意思,再則就是面甲,這玩意主要是嚇唬人用的,在中國都不通用,中國軍隊裡士兵和軍官的鎧甲都是制式的,一般不允許自己加什麼標誌性的東西

  • 3 # Renai55ance

    毫無疑問是山文甲先說下大鎧

    大鎧是日本特有的一種甲冑,是一種札甲,由於甲片較小,又叫作小札。雖然看上去沒有鐵,實際上實戰大鎧有不少用鐵甲片的,只是在表面多了一層皮革(煉革),才不像鐵甲。這是效果圖後來大鎧被當作一種裝飾品,於是又發展出很多製法,比如竹製大鎧。

    山文甲是中國的特有型制,大量出現在民間雕塑、年畫中。對於山文甲的製法,甲圈主流觀點是鎖甲加上甲片就看效果如何了。

    至於明光鎧,說惡俗些就是帶拋光金屬bra的甲冑,沒啥代表性的。

  • 4 # 味哎兒

    仿漢朝時沒有鎧,有類甲,實際甲僅細竹捆成排狀護身而已,仿宋後有金屬式的了。

    而現看到的鐵甲有鎧也有胄了,維新後去中國式,而自獨立再編史而造出的證物文物。

    舊有與新造可由身高體量上測量證實證明的。

    即,1.4米身量為工業化初期身材,二戰後才身高1.7米的。

    中國周朝前甲為犀牛與鱷魚皮製,春秋前甲為牛皮,漢朝時為革與紙質,漢後漸向鐵製,宋以後去鐵向革與紙與棉製。

    實戰中去甲者眾,太礙事,但防守陣列穿甲冑及皚持盾牌的,進攻及追擊時脫去的,因可見出土陪葬兵軍俑無甲冑者眾,車戰者披甲的。

  • 5 # 悠星陳

    日本的鎧甲應該是參照中國仿製的,從《中日恩怨2000年》中說的,日本人來中國的時候看見騎馬的人都傻了。再有中國都是輕裝步兵配合戰陣,歐洲沒有陣法兵法,靠的是人高馬大,鎧甲全覆式,所以欺負破爛足輕不要不要的。日本又把中國的陣法學個皮毛,打不過中國,也拿歐洲重灌騎兵沒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年齡大了也不找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