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鍾小蕘

    按照孩子的作文裡面寫的這幾件事來看,如果我作為一個孩子,我也不會感謝媽媽。根據文章所描述的,6歲的孩子就已經讀百本書識千字,明顯已經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這其實是媽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或者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產生焦慮逼迫孩子學習,根本就不是孩子喜歡的。

    作文裡第一句話就是我不感謝媽媽,是她每天罰我站牆角。沒看到她尊重孩子,每天站牆角,這可以看作是家暴的一種行為了。第二句話,我不感謝媽媽,是她每天逼我寫練習冊。說白了還是媽媽的面子思想在作祟。明明孩子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內已經學會和理解了,做家庭作業算是一種適當的練習,而逼迫孩子寫練習冊,效果只會適得其反,時間再長一點,孩子不會有學習上的快樂,只會越來越討厭學習。

    第三句話是我不感謝媽媽,是她每天讓我上語文課。其實孩子的閱讀量很大,課堂上的語文課已經滿足不了他的需求,而媽媽是完全忽視這一點,這是去堵而沒有疏。

  • 2 # lili9342

    孩子寫的理由很充分,結論我也很理解他。用愛的鼓勵跟用措施來懲罰兩者在孩子心理種下的種子是不一樣的,一種是溫暖一種是怨恨,孩子還小,幼小的心裡還不能理解“媽媽這都是為你好”,請家長用孩子的心去理解孩子吧。

  • 3 # soulmate520

    媽媽以為的是媽媽以為的,她不懂孩子的需求,不懂孩子的快樂,所以這不是一個成功的好媽媽。

    我們總是強加自己的想法在孩子身上,忘了孩子他只是個孩子,需要是一個快樂的,無憂的童年,而不是被家長強加了許多大人的思想和想法,因為我大人當初沒有好好學習或者沒有好的條件去學習一些課外知識,所以他們總是過多的將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希望家長可以多瞭解一下孩子的內心需求,而不是妄加的施壓!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吧,他會喜歡你,他會感激你的!

  • 4 # 幸福的監理人

    我覺得孩子的感受很重要,這位媽媽做的有些過了,孩子讀書識字的過程應該是快樂的,我孩子今年一年級,他們班好多小朋友閱讀都沒問題,包括我的孩子,識字量都很大,但是,我們都是從小的時候透過親子閱讀,講故事等方式讓孩子識字的,包括走在路上,孩子都會好奇的讀路牌、廣告牌上的字,遇到她讀錯的,我都是及時糾正一下,告訴她正確的讀音,並關聯一個詞或者說說這個字的意思。對於孩子識字的現象現在我覺得大家有點鑽牛角尖了,現在好多識字培訓班,我沒去上過,我沒打聽過,我覺得我家孩子不用,所以沒了解過。對於孩子剛開始其實不喜歡讀書的,因為她們不認識很多字,我們一本繪本孩子能反覆看好多遍,透過大人的朗讀,慢慢的孩子都記得一字不差的。所以我覺得不管是孩子學習還是玩,家長的陪伴很重要。

  • 5 # 姬鵬

    社交媒體上,一則被標註為“我不感謝媽媽”的話題被熱議。事情發生在瀋陽市,一年級學生“楊錦麟”,因在《我不感謝媽媽》的詩中,歷數媽媽逼他刻苦學習,對他嚴厲管教,並在結尾給出一個所謂的“神轉折”:“我不感謝她,我還能感謝誰呢?”

    我們很清楚,這樣的事情之所以能“被關注”,並不是因為詩的文學水平真的很高。更準確地說,作為6歲的小孩子,能真切的將自己的日常感受描摹清楚,並在結尾給出一種較為“高情商”的表達,著實顯得很“早熟”,而這種“早熟”恰恰是人們常說的“孩子長大了”。

    而對於這樣的事情,不管是“智力超常論”,還是“厚積薄發論”。或許,都沒有站在一個6歲孩子的角度進行考量。對於“楊錦麟”而言,他能描摹出媽媽的嚴厲管教,在他的年齡階段已經實屬不易。可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在“抱怨”之後能給出大反轉式的“欲揚先抑”,著實就有點超乎年齡的範疇。

    坦白講,所謂的“文學素養”,“智力超常”也多半建立在可循的生活軌跡中。詩中的“抱怨”,相信是“楊錦麟”正常水平的表達,可詩尾的收筆,卻並非顯得那麼自然。如他媽媽的感受一樣,一些人覺得“楊錦麟”很懂事,可一想到孩子的年齡才六歲,或許就讓人感覺很驚詫,他的母親會流淚,可外人就是不自在。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這麼小就能寫出如此的“神轉折”,可以稱之為“天才之筆”。

    可所有的感慨,也都來自於一首詩,而非對詩背後“楊錦麟”的感同身受。孩子能寫出一首好詩,實際上並不是不可能。可最怕的是,孩子在寫出一首好詩的後,被成年人過度的解讀和誇獎。我見過很多家長說,孩子小時候寫詩弄畫很好,越長大越反而不是很好。

    實際上,這裡面有兩個誤區。一個誤區是:孩子本身只是無意識的表達,可能恰巧迎合到成人的評價體系,所以就會被認為是一種天賦的表現;另一個誤區:孩子的很多表達和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單純的模仿,而非內心真實的表達。這種時候,所謂的“智力超常”也只是家長的評價體系,而非孩子真的就是天才。

    所以,對於那些年幼時很有天賦的孩子,長大突然就平庸,那並非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們在過度期待下,造成的一種對孩子的誤判。而這種誤判越執迷不悟,就越容易擰巴孩子,就越容易讓孩子走向迎合成人的通道,而這樣的結局,往往卻是大多數孩子的命運。

    我們並非說,孩子就沒有理解媽媽的可能。可要是理解的深度超出年齡的限度,並且玩出戲精的氣質,大抵就有點失真和虛妄。這樣的“楊錦麟”是真的長大,還是擰巴的“早熟”,或許只有她的媽媽最清楚。

    很多時候,孩子的天賦和自由,正是由於成人世界的囹圄,而變得越來越艱澀無比,才失去真正的觸角和靈動。所以,對於媒體們給予“楊錦麟”的各種溢美之辭。如若他的媽媽真的為兒子好,就應該停止這種“叫好”,讓自己的孩子順其自然的成長,讓自己的孩子只會寫抱怨的詞章,而非用擰巴的技巧硬挺出所謂的“懂事孩子”。

    就如盧梭在《愛彌兒》中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和平等的,在自然的狀態中,人人都享受著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的現象,從而使人失掉自己的本性。為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理性王國的新人”。

    而這樣的觀點,在西方教育中已經很普遍。到底是童年自然的狀態發展好,還是童年嚴厲的狀態發展好,最好的實證不在現在,而是在孩子長大後到底變成什麼樣。如果自然的發展狀態和嚴厲的發展狀態所導致的結果,在未來沒有區別,那為何又要將孩子的童年淪為一種殘酷的囹圄呢?

    而這些困惑,在如今的中國教育中,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一邊是政策上的減負,一邊是家長的增負,這種矛盾之中,體現的卻是成年人對這個世界的無比焦慮。孩子已經不只是他自己,孩子甚至代表一個家庭的未來,這種難以承受之重裡,孩子自然就會擰巴,即便寫一首抱怨的詩,也要在尾巴上加註“媽媽,我愛你”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時代的悲劇,一種擰巴的“早熟”,它所反映的非但不是“智力超常”,反而是這個世界賴以生存的“潛規則”。一個孩子還沒有走向生活,就已經不得不向自己的父母“俯首稱臣”,這樣的孩子真的好嗎?

  • 6 # 媽媽大事記

    看完這些,我能想象到孩子媽出門的感受,輕鬆加愉快,因為孩子小小年紀就能做到這樣,比別的孩子強的不是一點。鄰居們也會誇她會帶孩子,孩子也聰明。 但是,我不認同這種教育方式,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首先,就算孩子在6歲時,才生活了2000多天,就識2000字,看200本書,這需要孩子有充足的學習時間。再除了出生後的一段時間,加上小孩子學東西慢,考慮到這裡,孩子的學習時間肯定不少。

    那麼孩子在這期間少了多少樂趣? 其次,孩子的媽媽讓孩子在學習上成長,忽略了心理上的感受,和身體上的放鬆。這樣的成長會給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多少被“控制”長大的孩子心理是健康的?

    最後,就是這位媽媽的方法不當,孩子需要的是一種輕鬆的學習方法。

    總之,孩子才六歲,正是玩出興趣,玩出知識的年齡,你給他自由,他給你帶回來整個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慶想去華山玩,有哪些旅遊攻略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