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日安

    社會工作中常用的理論:

    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將需求分為5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還討論了需要層次理論的價值與應用等。

    2.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互動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裡研究人的行為。

    3.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採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於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係的需要。

    4.鏡中我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透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透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種聯絡包括三個方面:1、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2、關於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象;3、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5.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一般系統論和理論生物學創始人,50年代提出抗體系統論以及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系統論,並倡導系統、整體和計算機數學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開放系統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態系統、器官系統等層次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 2 # 我們是鈉梨子

    理論的話,物理方面的像量子力學以及相對論,哲學也可以瞭解一點,關鍵還是自己要掌握一門技能,無論是程式設計還是寫文,總之你得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行測題老是提不高分數,錯誤率較高,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