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
2 # 鍛彰趣義
首先是因為古人認為羊肉好吃,《說文解字》中解釋“美”字說:“美,甘也。從羊從大。”而其他肉產量還沒羊肉大。牛是生產工具,在牛出欄量增加,整牛和牛肉價格出現較大差距之前,牛肉不容易吃到,這個轉變也是在宋朝完成的,以後再講。狗肉也不錯,從漢到宋都是民間重要肉食來源,但一般都是實在沒肉吃,自家把狗殺了,量不大。豬肉地位就比較低了,蘇軾在黃州拼命吃豬肉是因為窮,而黃州豬肉極便宜,“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而黃州百姓可沒有規模養殖生豬啊,黃州窮,頂多一家養一兩口,可見確實是不愛吃。另外吃鳥肉、河鮮和野味也很普遍,鳥肉首推黃雀,蔡京就很喜歡黃雀餡餅,野味首推鹿肉,河鮮種類就很多了,但這三種並不常能吃到。所以吃羊肉本來就是古代肉食之一大宗。
其次,就宋朝皇室而言,吃羊肉是“祖宗家法”。《後山談叢》所言:“御廚不登彘肉。”李燾記載輔臣呂大防為宋哲宗講述祖宗家法時說:“飲食不貴異品,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東軒筆錄》記載,宋仁宗特別“思食燒羊”。這祖宗家法誰定的?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就很喜歡吃羊肉,他大晚上跑到趙普家去問計,趙普招待他吃的也是烤羊肉。關於他不吃豬肉有一個猜測,趙匡胤是屬豬的,所以特別愛護豬,沒什麼依據的。而他最喜歡吃的一道羊肉菜是“旋鮓”。北宋建立不久,定都於杭州的吳越國王錢弘俶去東京城朝拜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命令御廚烹製南方菜餚招待,御廚倉促上陣,“取肥羊肉為醢”,一夕醃製而成,叫作“旋鮓”,深受宋太祖及客人歡迎。因此,宋代皇室大宴,“首薦是味,為本朝故事”。
從此之後賜食有這道菜,宋寧宗過生日有這道菜,宋孝宗宴請金國使節有這道菜,張俊請宋高宗吃飯也有這道菜。
再次,在民間羊肉可不是誰都吃得起的,尤其是在南宋,因為養殖規模驟縮,羊肉還得“進口”,所以羊肉價格騰貴。關於這一點還有一個小故事,《五雜俎》、《苕溪漁隱叢話》和《夜航船》等書都寫過這件事。韓宗儒和蘇軾交好,兩人經常通訊,韓宗儒很饞,“每得東坡一帖,於殿帥姚鱗換羊肉數斤。”後來這件事被黃庭堅告訴蘇軾知道,說:“昔王右軍字為換鵝字。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於殿帥姚麟換羊肉十數斤。可名二丈書為換羊書。”後來蘇軾調到翰林院,文牘勞形,接到韓宗儒沒話找話的幾封信,知道他是等自己的回信去換羊肉吃,就託人帶了個口信“傳語本官,今日斷屠。”
韓宗儒是大理寺丞啊,雖說是寄祿官,沒實務,工資也不高,但連羊肉都吃不起,可見羊肉之貴。熙寧年間, 京師地區官方購買活羊的價格5貫(5000文)餘,以1只中等的羊40斤計,每斤130文,價格比北宋初年可是翻了十倍不止——北宋初年一隻整羊才500錢,一般人確實吃不起。到南宋就更貴了,一隻整羊賣13貫還不一定能買到。
-
3 # 雲承百匠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得搞清楚六畜。六畜,是指馬、牛、羊、豬、狗、雞,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六種家畜。
六畜對古人非常重要,常與五穀相提並論,古人常用“五穀豐登”和“六畜興旺”來祈盼生活風調雨順。由於古代肉類匱乏,所以六畜成為古人主要的肉類來源。六畜中人們一般最常吃的是豬肉和雞肉,其他四種都吃的很少。但唯獨有宋一朝,人們普遍喜歡吃羊肉,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六畜的地位
我們先說牛,牛在六畜中地位最高。古代中原,牛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是農耕經濟中的重要生產資料,殺牛吃肉無異於殺雞取卵。古代殺牛是犯法的,就是殺病牛都得向朝廷申報,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動不動就來二斤牛肉簡直就是胡扯,民間雖然有偷著殺牛的,但明目張膽的拿出來賣還是比較少的,所以中國封建社會吃牛肉是很少見的。
馬,馬在古代屬於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和交通工具,朝廷控制的很嚴,而且北宋的戰馬甚至要從西夏、遼購買,加上飼養成本又高,所以吃馬肉的並不多。
狗,狗的地位在六畜中最低。狗是雜食性,吃得多,提供的肉也少,所以在雞和豬興起後就可有可無了,不過狗是看家護院和狩獵的好幫手,很多人家都會養狗。
豬,按理來說豬肉比較便宜,吃豬肉的應該多一些,然而在宋朝是個例外,據說是因為宋太祖屬豬,所以禁止皇宮裡吃豬肉。
二、經濟原因
我們知道宋朝雖然在軍事方面比較弱,但宋朝的經濟、文化、政治制度等卻非常發達,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經濟發達了自然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就高了,前面說過牛、馬是不能吃的,豬在宋朝又有禁忌,並且羊肉比較鮮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而宋朝宮室比較喜歡吃羊肉,自然而然普通老百姓也就跟著吃羊肉了。
據《武林舊事》卷九所記,在紹興二十一年(十月,宋高宗親臨“安民靖難功臣”府第,接受張俊進奉的御筵,以示寵愛之至。張府專為高宗準備的果食饌品多達一百多款,饌品中有羊舌籤、片羊頭、燒羊頭、羊舌托胎羹、鋪羊粉飯、燒羊肉、斬羊等,比較注重羊肉,證實羊肉在宋代肉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所謂“北食”,更是以羊肉為主。《後山談叢》說“御廚不登彘肉”,只用羊肉,這是宋代皇宮內的規矩。宰相呂大防曾對宋哲宗趙煦說:“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皇帝只能吃羊肉,還是祖宗的家法,那是不能違拗的。據說宋太祖是屬豬的,所以禁止宮中吃豬肉。宋仁宗趙禎時,宮中食羊數量驚人,以至一日宰殺三百八十隻,一年需用十萬餘隻,這些羊多數是由陝西等地外運到京的。仁宗死後,為他辦喪事時竟將京師存羊捕盡了。
而宋代士人有認為吃豬肉是下層老百姓才會吃的(因為宋朝時期豬肉非常便宜),所以宋朝稍微家庭經濟條件好的都選擇吃羊肉了
回覆列表
宋代食羊那些事 :吃羊肉者多為“土豪”
曾經有一段時間,閱讀《水滸傳》弄不明白為何裡面的豪俠點餐的時候多是牛肉,但是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宋朝政府禁止宰殺耕牛,水泊梁山的好漢們反其道而行之,正是想突出好漢們與強權作鬥爭的精神。《水滸傳》故事發生的年代正是宋徽宗執政時期,大約在崇寧年間(1102~1106),有個諫官叫範致虛,他提了一條建議,說皇上生肖屬狗,人間不宜殺狗、吃狗肉,宋徽宗欣然接受,嚴令禁止屠狗,並規定全國一律不準吃狗肉。而那些賣狗肉的小商小販們出攤兒的時候,也總是在攤位上懸掛著羊頭來躲避官府的檢查,“掛羊頭賣狗肉”這句成語就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的。宋代酒館賣的大多數都是牛肉,羊肉在山寨裡也多次出現,宋江行走江湖,好漢們都是拿羊肉來款待宋江,在當時可是最好的菜餚了。普通百姓很少能吃到羊肉,就算在一些餐館門口掛的有羊頭,依舊是買不到羊肉。
宋人以食羊肉為美事
在宋代,羊肉是最貴重的食品,無論皇宮還是民間,無不把吃羊肉當作一件美事。《說文解字》中解釋“美”字說:美,甘也。從羊從大。據宋代《政和本草》載,食羊肉有補中益氣,安心止驚,開胃健力,壯陽益腎等良效。所以,皇室的肉食消費,幾乎全用羊肉,而從不用豬肉。 北宋建立不久,定都於杭州的吳越國王錢弘俶去東京城朝拜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命令御廚烹製南方菜餚招待,御廚倉促上陣,“取肥羊肉為醢”,一夕醃製而成,叫作“旋鮓”,深受宋太祖及客人歡迎。因此,宋代皇室大宴,“首薦是味,為本朝故事”。 這道菜餚嚴格說來,至多也只是短期醃製品而已,不過,說明羊肉在宋代已經成為御宴首選菜餚。 “旋鮓”這道菜具有汁濃不膩,鮮嫩味醇的特點。隨著宋室南遷,“旋鮓”這味菜餚也傳入杭州,成為南宋宮廷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名菜。岳飛的孫子岳珂在回憶參加南宋寧宗皇帝生日做壽的宴席說:“是歲,虜方拏兵北邊,賀使不至,百官皆賜廊食。餘待班南廊,日已升,見有老兵持二髹牌至,金書其上,曰:‘輒入御廚,流三千里。’既而太官供具畢集,無帟幕限隔,僅以鐐灶刀機自隨,綿蕞簷下。侑食首以旋鮓,次暴脯,次羊肉,雖玉食亦然(參閱《桯史》卷八)。”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也記載了淳熙年間(1174~1189)孝宗在集英殿宴請金國使節時,其中第九盞就是“旋鮓”。《武林舊事》卷九《高宗幸張府節次略》載,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十月,家住杭州清河坊的南宋名將張俊,在他的府第宴請宋高宗的筵席上,有“脯臘一行”十味,也有“旋鮓”一道。由此可見,這羊肉美食也僅僅是宋代社會的高層人士才可以享受。 其實,在宋代,宮廷食羊肉不但是習慣,而且還上升到作為宋朝“祖宗家法”之一的高度。《後山談叢》所言:“御廚不登彘肉。”李燾記載輔臣呂大防為宋哲宗講述祖宗家法時說:“飲食不貴異品,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東軒筆錄》記載,宋仁宗特別“思食燒羊”,甚至達到一日不吃燒羊便睡不著覺的地步。 所以,為供應皇宮,東京城每年要從陝西等地運來數萬只羊。宋仁宗時,皇室中食用量達到最高額,竟日宰羊280只,一年即10萬餘隻,食用量之大是驚人的。
最美不過是“坑羊”
在宋代,民間也視羊肉為貴重食品,而且以羊肉為原料的菜餚也是豐富多彩。據《夢粱錄》載,北宋京都飲食店的羊肉菜餚有旋煎羊白腸、批切羊頭、乳炊羊肫、燉羊、鬧廳羊、羊角、羊頭籤等,南宋臨安飲食店蒸軟羊、鼎煮羊、羊四軟、繡吹羊、羊蹄筍等。據統計,宋代以羊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菜餚不下40種。 宋孝宗曾為他的講讀老師胡銓在宮中擺過兩次小宴,第一次以“鼎煮羊羔”為首菜,第二次為“胡椒醋羊頭”與“坑羊炮飯”,孝宗一邊吃,一邊讚道:“坑羊甚美(參閱《經筵玉音答問》)。”坑羊就是用全羊入地爐燒烤而成。這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最早採用的一種製法。 坑羊的製法,宋代古書無記載,參照明代《宋氏養生部》所載“坑羊”的製法,就是掘地三尺深作井壁,用磚砌高成直灶,中間開一道門,上置鐵鍋一隻,中間放上鐵架,將宰殺、治淨的整隻小羊,用鹽塗遍全身,加地椒、花椒、蔥段、茴香醃漬後,用鐵鉤吊住背脊骨,倒掛在爐中,覆蓋大鍋,四周用泥塗封。下用柴火燒,至井壁及鐵鍋通紅,再用小火燒一二小時後,將爐門封塞,讓木柴餘火煨燒一夜即成。成菜滋味極鮮,香味濃郁。
蘇文竟然可以當肉吃
《老學庵筆記》上記載了當時的一則歌謠:“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意思是,你如果把蘇東坡的文章弄通了,就可以當官吃羊肉;否則,你只能乖乖地喝剩菜湯去。這是一句反映宋代科舉制度的歌謠。自南宋以降,蘇軾、蘇轍的文章備受推崇,而“文選”遭到了冷落,所以這時傳唱的不是“文選爛,秀才半”了,而是“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指蘇氏文章背得是否熟就可決定這些士子將來的命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已完全失去了它的現實意義。能否吃到羊肉,是宋朝人生活品質高低的一個標誌。 蘇軾信札還可以換羊肉呢!據說蘇軾在杭州任上,結交了一位名叫韓宗儒的朋友。兩人分手後互通書信。蘇軾寫給韓宗儒的信,字跡流利精美,稱得上是書法中的珍品。韓宗儒對蘇軾給他的書信十分珍視,從不輕易給人看。韓宗儒的老師名叫姚麟。這位姚老先生喜愛“蘇字”成癖,非常想得到蘇軾寫的字,所以千方百計四處搜求。當他得知自己的學生韓宗儒是蘇軾的朋友,他們之間常有書信往來時,便暗暗盤算,想從韓宗儒手裡弄到幾封蘇軾寫給他的書札。用什麼辦法達到目的呢?姚麟想來想去,想到他這位學生有個毛病——嘴饞貪吃,特別愛吃羊肉。於是,他就一再向韓宗儒提出,要求相贈幾件蘇軾寫給他的書札。在這同時,他主動地不斷給韓宗儒送去肥羊肉。起先,韓宗儒還不肯答應,可是,經不起老師的死賴活纏,加上羊肉實在味美,吃人的嘴軟,最後,師生二人達成交易:姚麟得到了蘇軾給韓宗儒的若干書札,韓宗儒則吃到了更多的肥羊肉。
宋代吃羊肉者多為“土豪”
宋代羊肉一般公務員是吃不起的,按照工資標準,衙門的三班每月薪水是七百錢,驛羊肉半斤。北宋祥符年間,有一個人在驛館的房間牆壁上題了一首詩:“三班奉職實堪悲,卑賤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錢何日富,半斤羊肉幾時肥?”朝廷聞之,謂如此何以責廉隅,遂議增俸。朝廷聽到這樣的說法,就回復說:如果不高薪養廉,照這樣怎麼能要求三班廉潔呢? 大宋帝國的高管想透過加薪叫小吏也能多吃到羊肉。宋代羊肉有多貴?咱先看一首詩吧,蘇州因為羊肉太貴,吳中地區一小吏詩曰:“平江九百一隻羊,俸薄如何敢買嘗?只把魚蝦供兩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如果拿今天的東西相比,就像手機市場上使用最高配的蘋果手機一樣,吃羊肉貌似會有一種優越感,就像今年吃大蒜的人都是土豪一樣。從宋代到今天,羊肉一直都很貴,想吃吃不起,宮廷或者高階幹部才可以吃到羊肉,如此看來,還不如我們現在市民滋潤,10塊20塊錢都可以到街上喝上一碗羊肉湯,還可以添些白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