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承SY

    最近在一份報紙上讀到一篇題為《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的短文,轉錄如下:  

    1、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2、對孩子的行為,五件事中三件誇獎,兩件批評,他定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3、與其給他知識,不如讓他感動,與其讓他感動,不如讓他去實踐。  

    4、最開始教孩子學習時,一定要為他找到人品好的老師,其次有才智,學歷。  

    5、瞭解世間之事的人,應該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貪戀酒色與金錢之事。  

    6、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  

    7、愛哭的孩子長得快。小孩哭是自我慾望的表現。如果孩子的生命力越強,越健康,他就哭得越厲害。  

    8、讓孩子外出旅行。旅行不是觀光,而是離開家鄉到陌生地方工作。人不離開父母的保護,不體會這種艱辛,就得不到錘鍊,就更談不上真正的幸福。  

    9、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獨立的生活,保護者可以安心地離開孩子。孩子遇到問題,應讓他自己想想。人的發展就像上臺階,不自己上一個臺階,就無法學到那個階段的東西。  

    這九條名言,總體而言,也不全是什麼特別有創新的觀點,有些觀點在中國許多有關論述教育的文章中也見過相類似的闡述,但其中有些觀點確實與我們想的不一樣,比如第六條,第七條的認識。特別是第六條“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很是實際,很是深刻。  

    眾所周知,眼下,中國青少年犯罪人數不斷上升,年齡日趨低齡化,尤其是校園暴力案件屢屢發生,他們雖然是未成年人,但其中一些行為與社會上發生的暴力犯罪相比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學生,日常走得很近,關係不錯,有事互相 “照應”,彼此依靠,表面上是一幫朋友,實際上,他們小小年紀就成了“鐵哥們”,組成了小幫派,常常集體行動。有不少行兇者多是在身邊為首者的威逼下動手的。再看社會上不少年輕人實施犯罪的許多案件都是在表面上稱為“朋友”的同夥唆使下完成的。這些事實足以表明,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孩子選擇怎樣的朋友,對孩子日後走怎樣的人生道路至關重要。日本教育孩子單獨提到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這是切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觀點。所以,家長們應該足夠重視關心自己孩子所交的朋友,他們的品質是怎樣的。  

    另外,近日有三段媒體的報道震撼華人。日本今年又有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實際上,據稱日本17年出了17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僅次於美國。毋庸置疑,這一點足以讓我們望塵莫及;其二,現在我們所用的許多高科技產品,包括家用電器,汽車等等,都屬日本發明創造。其三,日本亞運會開幕式結束後,偌大的觀眾席場地沒有留下一點垃圾,而我們國慶升旗儀式結束後,天安門廣場成了滿地垃圾的廣場,據說,日本人外出產生的垃圾都放在自己的包裡帶走,這樣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十分不簡單的事情。  

    這樣評論日本的“好”,絕不是肯定所有日本人都那麼優秀,深明大義,對歷史敢於擔當。直至今天,日本右派勢力仍然心懷強烈的仇華情結,甚至是亡我之心不死,但是,這不能影響日本有許多先進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包括科學技術的,思想理念,國民素質的。學習借鑑的目的就是讓我們進步更快,讓我們更強大。今天,我們畢竟強大了,成為世界矚目的大國,我們完全有勇氣摒棄閉關鎖國的落後思維,學習世界上先進的東西,以更快地實現偉大的中華復興。

  • 2 # 我媽超正

    首先,一般來說從孩子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看出與家長的教養方式有關。換句話說,孩子沒問題,是家長的問題可能性比較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自打出生後,孩子的交往往往是從親子交往開始的。最早交往的物件是父母及最親近的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如果總是處在小公主和小皇帝的角色中,就會養成唯我獨尊、任性、不講道理和不會謙讓等壞習慣。

    另外一方面來說,如果家長過於溺愛孩子也會給孩子今後同伴交往造成阻礙。比如,家長可以給幼兒講一些繪本或故事,讓小朋友朋白應該從小故事裡學習什麼,以便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又比如家裡有好吃的東西,可以讓幼兒來分配,家長不要因偏愛幼兒而拒絕孩子的分配,要欣慰地接妥並適時進行等獎和鼓勵,從而引導幼兒學會與人分享,養成良好的行為習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人離開後,你的心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