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躁中獨行
-
2 # 魅力華夏文化中原
答:中華民族至今已經發展了五千多年,這厚重的歷史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引以為傲的所在。當然,祖先除了給予我們厚重的歷史外更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因為這些優良文化的傳承,所以我們倡導尊老愛幼、尊師重教、樂於助人等等。
尤其是以尊老愛幼為代表的家庭美德,這是我們華人有別於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地方,不過讓人有點驚訝的是,農村有些地方據說流傳著“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的說法。
就像我們剛說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孝道的民族了,放眼全球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個,而且尊重老人、孝敬老人這種優良文化已經傳承了數千年,怎麼會出現人老了就找人嫌棄這種說法呢?
要仔細說這其中的緣由,其實每一個歷史時期都不太一樣。在古代、絕大多數人還過著男耕女織、面朝黃土背朝天那種生活的時候,老百姓是靠天吃飯的,家裡的勞力多少是能夠直接決定這個家庭收入多少、生活質量高低的,誰家人多、尤其是兒子多誰家勞動力就多,收成也就更好點,這也是導致古時候男性地位較高的主要原因。
說到這大家就該明白為啥那時候農村“老人招人嫌”,人老了肯定力氣就小了、沒年輕人能幹了,首先在種地這事上肯定出不了多少力了。這是自然規律、是每一家都沒法子避免的情況,但很多時候情況比這要更糟糕。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和小孩子的抵抗力都比較弱,生活中一不注意保養就可能染病,加上古時候醫學沒現在這麼發達,所以可想而知那時候大部分老年人必定過得不那麼如意,真正能兒孫繞膝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可謂少之又少。總之種種原因導致了老年人成為古時候家庭的一種負擔,這才會有某些人說人老了招人嫌棄這種話。
其實仔細想想現代家庭不也有這種情況嗎?當然如今社會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人的壽命也增長了不少,古代人能活過七十的都少見而現代社會里七八十歲的老人是很常見的。然而有一點是古今一樣的,那就是老人對家庭的貢獻相對年輕人的確少之又少,有些家庭也存在老人身染重病需要長期治療調養等情況、增加了家庭的負擔,總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至於“死後欠三年”有人以為是老人覺著自己是家庭的負擔、是欠兒女們的,其實不然,這個“欠”的意思其實指的是兒女們欠老人的,不過欠的東西倒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這就要說到古代的另外一個規矩,那就是家裡老人過世後子女們要給他們守孝至少三年,三年裡邊要守著老人的陵墓、不能進行娛樂活動啥的。但事實上,三年時間對於有些人來說實在太長了,他們沒有那個毅力堅持下來,因此說是虧欠老人的。
雖說現代社會幾乎沒有人再守這個規矩、連著三年給家裡老人守孝,可這並不代表我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不尊重,恰恰相反,我們看清了現實、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從而摒棄了其中的糟粕。
孝敬長輩、孝敬父母這些都是我們所堅持的,但如今的我們更注重在父母生前努力孝順他們、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一些,我想這是每一位善良的子女都秉承的理念。如果父母在世的時候都不能得到好好贍養,那麼他們去世後子女做得再多做得再好看又有什麼用呢?孝老敬親正當時,如果你家中也有年邁的老人,請好好孝敬他們吧。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曆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
3 # 丁輝亂談
這個在以前窮的時候的說法,老人沒有勞動力,本來在人口多,尤其吃不飽的時候,對於一些家庭是負擔。這是被嫌棄的原因,死後欠三年,有兩層意思,1 欠錢,因為老人走了以後,兒女為了厚葬,可能會背上饑荒。畢竟都不富裕, 還有可能就是病逝的老人,生病期間可能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存在。第二,欠三年,是愧疚,老人不在了,一些兒女良心發現,生前不孝,或者本身就很孝順,但是老人不在了,總想著,老人在的時候,這沒讓老人吃,那沒給老人買,內心虧欠老人的,這樣的情緒也就三四年,畢竟人還得朝前看
-
4 # 鄉知老王
大家好我是老王。農村地區流傳著很多的俗話,這些俗話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們祖輩根據生活的經驗總結而來,至今對我們的生活和人生道路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其中有一句農村老話這麼說:老人招人煩,死後欠三年。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很多朋友對第一句話感觸較深,也明白它的意思。很多老人上了年紀之後,大腦衰老往往變得糊塗起來,話比較多甚至經常容易像小孩子一樣容易發脾氣,人們常叫做老小孩。
久而久之子女對老人失去耐心感到不耐煩,這就是老人招人煩的來由。
至於下一句死後欠三年,在古代人們講究守孝,父母去世之後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之中,回想起父母在世的時候,自己厭煩他們做的不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從而產生虧欠之意。這就是死後欠三年的來由。
這句話告訴我們,父母在世的時候,一定要盡到自己的孝心,一旦父母去世為時已晚,人們常說的子欲養而親不在,就是這麼個意思。
-
5 # 樹德漢碩
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細細想想,確有一些道理。時光荏苒,晃了幾晃,自己也從活潑年青小夥變成銀髮滿首的老頭了,我們當今的社會也進入人口老齡化,人老的問題很突出,值得十分重視了。
中國是重視禮義孝道的,但人又是利己排他的。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確是多見了,不少老了病了都不得好死。人老無用,人老多病,人老自恃,人老邋遢,人老缺點毛病多,需要人服侍,需要花錢,需要勞心勞力,成了年輕人的累贅,確會被人嫌棄。本來是家有一老是一寶,但多病無用之後,便變成一醜而被嫌棄。有孝心孝道知感的就好些,不知感思,不懂孝道,少孝心的,特別父母有過錯,有偏心,使兒女有不滿不和多成見的,人老無能多病時,就多被兒女後輩嫌棄了,不盡孝而左推右託找理來做藉口,不盡責任義務。看了真令人心酸無奈唏噓不已。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不可等不可推。可有的人生前不盡考,死後卻要大操辦,變成輕養重葬,這有何用,這不是做戲給人看嗎?死後欠三年,什麼意思?不同心態,有不同理解,不同說法。死老人欠兒女晚輩的,還是兒女晚輩還欠死老人的?人死了要葬,有的還要大操辦,花大錢,依傳統習慣,有許多忌諱,要守孝三年,這忌那忌挺束縛人的,這是不是死後欠三年意思?尊老敬老愛老不嫌老,真的要好好教導晚輩,不讓孝道缺失才是。
-
6 # 大琴琴37545968
這是老人自謙的說話。老人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寧願自己一個人過活,也不願意自己死後,子女大操大辦,把家裡積蓄全投進去。
-
7 # 誠泰112
還有句老話叫老來小老來嫌,但都有老的一天所以就有了盡孝道百善孝為先之說,虎毒不食子老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有些家務事被環境影響了,要麼物質窮要麼思想窮點他們沒有錯事出必有因,都可以理解。
-
8 # 旅遊達人老嶽
大家好,我是老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農村俗語“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這句話的其中含意。“老人招人嫌”這句話很明顯說的是人在老了以後,因為需要子女照顧,時間長了肯定會讓子女覺得負擔很重,覺得老人是個累贅,就是親戚朋友也會招致厭煩。而“死後欠三年”應該是指老人死後其子女應該是為老人守孝三年的,但是因為很多的子女因為工作或者其他的事情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所有說應該是欠了父母三年時間。在古代時孝道在社會上是很重要的,古人對於不守孝道的人都是嗤之以鼻的,包括那些在朝中任職的大官在父母生病或者是去世以後都會專門請假去照顧父母或者替父母守孝,像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就是在母親逝世之後專門向朝廷請了三年的假回鄉替父母守孝三年。足以可以看出古人對孝道的重視程度。
但是還是會有一部分人會對自己年邁的父母產生一些嫌棄的心理,特別是對那些久病床前的又需要大筆錢來治病的,可能會使很多人想放棄自己的父母,但是一旦父母走了,子女心中又會有無限的愧疚,認為自己沒有讓父母在晚年享到福,就連守孝三年基本上都是做不到的,因為他們還需要為了工作而奔波。所以我們應當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去關心他們,關心不等同與就是給父母花錢,最重要的是去陪伴,讓他們在晚年能夠獲得天倫之樂,讓自己和父母都不留下遺憾,只要我們不嫌棄他們年老,盡到了自己的孝心,就算在老人走後我們欠他們守孝的三年也是可以彌補的。
-
9 # 鳳堰古叟
老人,閱歷豐富,經見過太多的酸甜苦辣。老人抄心太多,總擔心這擔心那,子女無論多大,有多大的能力,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老人,好勝心強,總想自己的兒孫比人強,總想自己的兒孫比人富有,所以老人總會在兒孫面前嘮叨這,嘮叨那。而兒孫們有自己的見解見,總覺得老人太討人嫌。
當老人去世了,沒有人嘮叨了,沒人為自己操心了,心裡會很失落。自己再強也少了一份關愛,做事在對錯面前少了一面鏡子。當老人去世了,兒孫們會久久思念。老人是個寶啊!
-
10 # g金生水起
首先前半句:老人招人嫌。這很好理解,家裡的父母老了以後,一些不孝順的兒女就會嫌棄他們。每一個人的覺悟有高低,家庭情況也不一樣,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也有很多,有一句話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因此具體的原因,存在著千差萬別。但是我覺得無論如何,不孝順老人是不對的,沒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
那後半句:死後欠三年,聽起來很不好理解,難道老人老了遭人嫌棄,死了以後還欠他們三年,這樣理解似乎不通。父母為了子女付出一生,無論我們怎麼孝順都報答不了父母養育之恩,那怎麼還說父母欠我們的呢。原來在古代,父母去世以後,當兒女的應該為他們守孝三年。一些不孝順的,卻沒有這樣做,因此指的是子女欠老人的,這一點跟古代傳統儒家思想不謀而合。
古人還有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
回覆列表
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古人還有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在父母活著的時候蠻多陪陪他們,而不是在死後守孝三年,那樣做又有什麼意義。
老了的時候,會招致兒女子孫的“嫌棄”與“不愛”,因為人老了失去勞動能力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給兒女子孫幹活勞動了,有些老人以前伺候兒子兒媳孫子孫女,現在老了伺候不行了,有些老人以前身體體質就差到老了身體體質更差,更容易經常生病,患病,需要兒女子孫照顧花錢。
雖然人老了招人“嫌棄”與“不愛”,但老人去世了還是會折騰兒女子孫三年的,因為老人去世要埋葬送殯需要處處花錢,以前大多數人生活上經濟上比較拮据,埋送去世老人這樣的大事好多人都會借錢舉債辦喪事的,加之好多地方都有給去世老人隔段時間“上墳燒紙”的習俗,整整三年時間內前前後後老人的兒女子孫都不得安寧,不得消停,燒完“三年紙”才算常時間能安寧些,能消停些,等老人去世10週年再說。
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有道理的,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出來的。在現實生活中,有好多老人,有行動能力的時候,能給兒女子孫勞動幹活的時候,能伺候兒女子孫的時候,能給兒女子孫掙錢賺錢帶來好處實惠的時候,兒女子孫在生活中比較不會嫌棄老人,不會不關愛善待老人,一旦老人失去了行動能力,一旦不能給兒女子孫勞動幹活。
一旦不能再伺候兒女子孫,一旦不能再給兒女子孫掙錢賺錢了,許多的老人會受到兒女子孫的“嫌棄”與“不愛”,甚至有些兒女子孫會毆打劣待老人,有時真是“慘不忍睹”。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關愛善待我們家中的所有老人,不管現在老人們“情況”如何,他們以前對我們所有的“愛”,所有的“好”是我們這些兒女子孫永遠無法償還,永遠無法報答的。
而且這種說法很明顯是一種不孝敬老人的說法。從小到大,老人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到了老人需要你給他們養老的時候,卻說老人招人嫌,這完全是一種不負責任,也是不孝敬老人的說法。有的老人年輕的時候是很通情達理的人,但是老了,變的尖酸刻薄,做一些不合乎常理的事情,很多人去責怪他們,兒女也不理解他們……於是就有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給發生了。
很多時候不是他們想這樣,而是這就是他們衰老的過程,他們的思維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他們會反反覆覆地說同一件事情,就像一首老歌《常回家看看》裡面歌詞說的那樣,“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但是作為兒女的要理解老人的思維方式和想法,要理解老人的難處和他們對你的牽掛,其實咱們在外面工作學習生活,常年不在老人身邊,老人其實是很操心,很記掛你們的。
還有就是:
中華民族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留下許許多多的傳統美德,而這種道德標準,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中國古代講究的是德才兼備,一個人能力有高低貢獻也有大小之分,但是唯一的共同點一定要有德。這也是老祖宗一直訓誡我們的,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要懂得最基本的做人準則孝敬長輩,禮讓老人。而這種思想也一直成為現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意識。從古代留下來許多關於尊敬老人的俗語,然而有一句: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為什麼會有這一句話傳下來呢?
從古至今,做父母的心都是一樣,辛辛苦苦一輩子全是為了子女,孩子長大以後,有了能力贍養父母,做長輩的也可以安享晚年。這一切看上去是那麼的自然,也理所當然。然而古人這句:老人招人嫌,死後欠三年就顯得有一點格格不入,但是既然流傳千年,就有它的道理。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前半句:老人招人嫌。這很好理解,家裡的父母老了以後,一些不孝順的兒女就會嫌棄他們。每一個人的覺悟有高低,家庭情況也不一樣,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也有很多,有一句話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因此具體的原因,存在著千差萬別。但是我覺得無論如何,不孝順老人是不對的,沒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
大家知道古代更是崇尚儒家思想,卻從那時時候傳下來這句話,是什麼原因呢?古代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科技也很不發達,從事耕作基本都是人力,導致生產效率很低。田地耕種需要的是壯實勞動力,而人到了一定年齡,也就沒了力氣幹不了活,很多老人就只有呆在家裡。時間長了在家裡白吃白喝,一些人就看不慣了。在古代種地是靠天吃飯,會遇到水災旱災蝗災,還會受戰火牽連。因此,很多壯實勞力即使種了地也吃不飽,也出現過賣兒賣女的,對於老人更是無心照顧了。這也很好理解,古人為什麼會說這一句,老人招人嫌了。
那後半句:死後欠三年,聽起來很不好理解,難道老人老了遭人嫌棄,死了以後還欠他們三年,這樣理解似乎不通。父母為了子女付出一生,無論我們怎麼孝順都報答不了父母養育之恩,那怎麼還說父母欠我們的呢。原來在古代,父母去世以後,當兒女的應該為他們守孝三年。一些不孝順的,卻沒有這樣做,因此指的是子女欠老人的,這一點跟古代傳統儒家思想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