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宇熙琦

    應該是曹操吧,如果他老人家當年贏了赤壁之戰,統一全國。以後也沒有司馬懿大掌兵權的必要。司馬家後面那些廢物也就不用走上歷史舞臺。當然,曹家能不能好下去也是另一回事。

  • 2 # 人人把錢賺

    我認為是司馬懿,因為不是司馬懿去徵遼東,在遼東打殺四方,也不會有外族給引進了,從而使北方門戶大開啟,外族輪流進入,在加上司馬家只知道為權利和私利不考慮民族問題導制了五胡亂華的殘局

  • 3 # 南閣水哥

    王夫之說,五胡亂華的責任要歸結於曹操。理由是曹魏時期推出的讓胡人內附政策,使得胡人一旦擁有了反叛的能力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直接進攻都城,最終造成國家的滅亡。

    當然這個觀點並不是王夫之給出的。而是來自於江統的《徙戎論》之中

    戎晉不雜,並得其所,上合往古即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是以充國、子明能以數萬之眾制群羌之命,有征無戰,全軍獨克,雖有謀謨深計,廟勝遠圖,豈不以華夷異處,戎夏區別,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出自《徙戎論》

    按照他的觀點,這些胡人們一定會造成整個晉朝的危機。

    而事實上最終也是如此,可以這麼說,《徙戎論》的出發點和歷史的節症看的很明白,但是胡人內附一定會造成亂華嗎?

    回到歷史原點,或許我們看的會更清楚一點

    三國時代的匈奴

    由於外族太多,就以匈奴為例子。

    從漢光武帝時期開始,南匈奴就已經開始遷居至五原郡生活。為表示友好,漢朝同意匈奴單于將王庭設定在雲中郡以南地區。

    這是歷史事實,即使沒有曹操,胡人內附也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超過200年,可以這麼說,雲中、五原已經成為其民族實際掌控地區。只是人數沒有產生重大的優勢聚集,也就不到10萬人的樣子。

    而東漢末年,國家管控失序,而匈奴人開始了大量的南遷。這個時期,匈奴還沒有能力對南方政權造成重大影響,可是曹操等人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趨勢。

    既然堵不住,那麼就讓這些人都變成漢軍。

    所以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和南匈奴的交往。畢竟當時不少城市都被匈奴人佔據著。直到202年,南匈奴歸降曹操這才讓他成為天下最有機會獲得統一的能人。

    曹魏的治理策略:

    第一招;分化、削弱

    胡人一多就會亂。這是一個歷史的規律。

    所以不能讓他們群聚,但也不能全部分散。因為太分散了也不好管。

    《資治通鑑》裡記載

    “初,南匈奴久居塞內,於編戶大同而不輸貢賦。議者恐其戶口滋蔓而豫為之防”

    曹操決定將匈奴拆分為5部。對於匈奴內部的政治動員進行了分化和牽制,所以曹魏時期並沒有發生匈奴人造反的情況。

    這也說明了這一套管理是有效的。

    第二招:土流並治,朝廷掌控

    對於每一個匈奴部落,曹魏都進行任命其中的貴族進行管理,作為統帥。而任命漢官為司馬進行實質意義上的管理。這種政策的推進很順利,不僅籠絡了匈奴族的貴族力量,也讓漢人能夠直接插手管理。

    比如梁習曾提出的“綏撫分化、武力震懾”的管理策略就在南匈奴很有效。

    此外,南匈奴的貴族不少也被安排進入京城做官,這就減少了部落中的權威人士利用權力進行造反的可能性,也保證了雙方的交流順暢。成為了對少數民族管理的典範。

    北方的憂患

    既然管理上沒有問題,為何又會出現嚴重的北患呢?

    很簡單,王朝更迭之後的認同發生了變化

    匈奴人歸順的是漢朝和魏國。

    現在換成了篡位的司馬家,能讓他們這麼服氣嗎?

    一方面是對於魏國的懷念,一方面是對於晉朝的不信任,這就使得北方 民族開始了認同上的錯亂和不信任。

    晉武帝時,郭欽提出的讓漢人去邊境屯戍,已改善當地的人口結構

    晉惠帝的是時候江統的《徙戎論》也深刻的指出,如果不遷徙胡人,晉朝就要滅國的可能。

    看上兩代君主都沒有聽,反而將胡人編入了軍隊之後,投入到更加殘酷的戰爭之中。

    這下,晉朝被打的千瘡百孔,而少數族群的軍隊卻在戰爭洗禮之後變得更加的精銳。

    於是趁著八王之亂的開始,胡人開始進攻內地。

    你說到底是曹操還是司馬懿的責任更大?

    我覺得還是西晉的國君們。

  • 4 # 手機用發青春煥

    主要責任在司馬炎,由於他軍權獨攬成為曹魏權臣,奪取了曹魏江山。又耽心之後權臣篡奪自家江山,就把子弟大批封王,各親王各自據守一方,互相爭奪權位。形成西晉的八王之亂。無力抗拒北方胡人入侵,使胡人建立各自的政權,加速了西晉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USB 3.0和SSD相配合是都有速度提升還是互相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