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現在的幼兒園除了開設傳統的小班中班大班,還出現了早教班,接收1—2歲的孩子,吸引了不少家長參加。
最近表妹正猶豫著要不要把兒子送去早教班,侄子已經快兩歲,表妹說自己越來越不知道怎麼帶他了。小傢伙總是粘著媽媽,寸步不離,搞到表妹哪裡都去不成,而且脾氣也日益見長,動不動就耍小性子,亂摔東西,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所以想著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有老師教育指導,情況可能會改善。但表妹的婆婆堅決反對——孩子這麼小還沒有自理能力就送去幼兒園,萬一老師沒好好照顧,不是找罪受嗎?
表妹不是沒有擔心過這個問題,但一想到鄰居家的例子還是覺得孩子早點入學為好。表妹說鄰居家的孩子今年已經四歲多了,爺爺奶奶很是寵溺孫子了,所以那孩子一直沒去上幼兒園,當同齡的孩子已經會說英語背古詩,那孩子還是什麼都不會,性格也孤僻怕生,沒什麼玩伴,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關於入園對孩子的發展有何益處,每個家長都非常清楚,至於孩子什麼年齡入園才好,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有人說3歲比較好,孩子在3歲以前抵抗力比較差,太早去幼兒園,受情緒和環境影響,孩子很容易生病,也有人3歲半比較好,這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更完善,更容易適應集體生活。就孩子能力的發展規律來看,3—4歲都是入園的合適年齡,但是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幼兒園,還要看各方面的具體情況來定。
父母是否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表妹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反例,她急著把孩子送到學校是寄望於幼兒園能把孩子教得聽話懂事,把教育的責任直接託付給學校。她不知道侄子之所以變得不聽話,是因為孩子正在迎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terrible two。孩子到了2—3歲這個階段,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不再是一個任父母“擺佈”的乖寶寶,很多媽媽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真的是越來越不好帶了。但我們要知道,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習得良好的品性,家庭教育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如果寶爸寶媽是因為急於擺脫這段親子叛逆期才想把孩子送去幼兒園的話,這種做法非常不妥。孩子還小,幼兒園畢竟是一個教育機構,老師不可能長時間都能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孩子身上,比起父母,老師對寶寶的需求缺乏敏感性,孩子自己又沒有自理能力的話,難免有照顧不周的地方。
寶寶是否已經具備了入園的生理和心理條件
按照正常情況來講,2歲以後,孩子自我意識萌芽,語言表達能力也隨之提高,能進行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有什麼身體不適,也能表達出來,比如能和大人說出口渴想喝水、想上廁所等需求。同時孩子也具備了一些基本的自控能力和協調能力,開始嘗試自己解決生活的日常問題,比如自己吃飯,自己喝水,自己穿衣等。
寶寶具備了這些心理生理特徵後,再將他們送入幼兒園,一方面有利於老師開展教育工作,同時家長也不用太擔心,孩子沒有了父母全方面關注後得不到良好的照顧。所以我們說孩子到底適不適合進幼兒園,不是簡單地依照年齡來判斷的,家長必須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有全方位的瞭解。
家長是否已經做好了孩子入園的適應工作
孩子在上幼兒園前,父母和孩子都會表現出“分離焦慮”,父母擔憂孩子入園後不適應,而孩子則是要離開父母這個“安全屋”,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容易產生排斥心理。對於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寶寶,家長不必太過責備,更不能因為心軟就直接放棄入園計劃。其實孩子一旦適應了幼兒的環境和生活節奏,你會發現孩子和同伴相處會更加快樂。
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入園前,家長可以和孩子經常講講幼兒園的事情,比如和孩子說幼兒園由有多小朋友,有很多玩具,老師會帶著大家做遊戲等等。慢慢孩子瞭解多了,就會覺得上幼兒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並不是爸媽把他扔在那裡不管。甚至家長可以把孩子帶到幼兒園看看,增加孩子對幼兒園的好感。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儘可能地以幼兒園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放手讓孩子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吃飯,自己穿鞋,自己穿衣等,這樣寶爸寶媽就不用擔心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不能適應幼兒園生活了。
送孩子入園是好事,但是太早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如果孩子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反而是弊大於利。英國心理學教授蘭姆和同事曾對3000名幼兒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孩子在入園前9個月體內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水平是未入園同齡孩子的2倍,孩子會因為入園而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且孩子入園年齡越小,所要承受的壓越大。所以關於孩子是否應該入園,家長們還是綜合考慮各種情況後再做決定。
上學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現在的幼兒園除了開設傳統的小班中班大班,還出現了早教班,接收1—2歲的孩子,吸引了不少家長參加。
最近表妹正猶豫著要不要把兒子送去早教班,侄子已經快兩歲,表妹說自己越來越不知道怎麼帶他了。小傢伙總是粘著媽媽,寸步不離,搞到表妹哪裡都去不成,而且脾氣也日益見長,動不動就耍小性子,亂摔東西,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所以想著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有老師教育指導,情況可能會改善。但表妹的婆婆堅決反對——孩子這麼小還沒有自理能力就送去幼兒園,萬一老師沒好好照顧,不是找罪受嗎?
表妹不是沒有擔心過這個問題,但一想到鄰居家的例子還是覺得孩子早點入學為好。表妹說鄰居家的孩子今年已經四歲多了,爺爺奶奶很是寵溺孫子了,所以那孩子一直沒去上幼兒園,當同齡的孩子已經會說英語背古詩,那孩子還是什麼都不會,性格也孤僻怕生,沒什麼玩伴,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關於入園對孩子的發展有何益處,每個家長都非常清楚,至於孩子什麼年齡入園才好,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有人說3歲比較好,孩子在3歲以前抵抗力比較差,太早去幼兒園,受情緒和環境影響,孩子很容易生病,也有人3歲半比較好,這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更完善,更容易適應集體生活。就孩子能力的發展規律來看,3—4歲都是入園的合適年齡,但是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幼兒園,還要看各方面的具體情況來定。
父母是否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表妹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反例,她急著把孩子送到學校是寄望於幼兒園能把孩子教得聽話懂事,把教育的責任直接託付給學校。她不知道侄子之所以變得不聽話,是因為孩子正在迎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terrible two。孩子到了2—3歲這個階段,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不再是一個任父母“擺佈”的乖寶寶,很多媽媽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真的是越來越不好帶了。但我們要知道,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習得良好的品性,家庭教育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如果寶爸寶媽是因為急於擺脫這段親子叛逆期才想把孩子送去幼兒園的話,這種做法非常不妥。孩子還小,幼兒園畢竟是一個教育機構,老師不可能長時間都能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孩子身上,比起父母,老師對寶寶的需求缺乏敏感性,孩子自己又沒有自理能力的話,難免有照顧不周的地方。
寶寶是否已經具備了入園的生理和心理條件
按照正常情況來講,2歲以後,孩子自我意識萌芽,語言表達能力也隨之提高,能進行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有什麼身體不適,也能表達出來,比如能和大人說出口渴想喝水、想上廁所等需求。同時孩子也具備了一些基本的自控能力和協調能力,開始嘗試自己解決生活的日常問題,比如自己吃飯,自己喝水,自己穿衣等。
寶寶具備了這些心理生理特徵後,再將他們送入幼兒園,一方面有利於老師開展教育工作,同時家長也不用太擔心,孩子沒有了父母全方面關注後得不到良好的照顧。所以我們說孩子到底適不適合進幼兒園,不是簡單地依照年齡來判斷的,家長必須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有全方位的瞭解。
家長是否已經做好了孩子入園的適應工作
孩子在上幼兒園前,父母和孩子都會表現出“分離焦慮”,父母擔憂孩子入園後不適應,而孩子則是要離開父母這個“安全屋”,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容易產生排斥心理。對於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寶寶,家長不必太過責備,更不能因為心軟就直接放棄入園計劃。其實孩子一旦適應了幼兒的環境和生活節奏,你會發現孩子和同伴相處會更加快樂。
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入園前,家長可以和孩子經常講講幼兒園的事情,比如和孩子說幼兒園由有多小朋友,有很多玩具,老師會帶著大家做遊戲等等。慢慢孩子瞭解多了,就會覺得上幼兒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並不是爸媽把他扔在那裡不管。甚至家長可以把孩子帶到幼兒園看看,增加孩子對幼兒園的好感。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儘可能地以幼兒園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放手讓孩子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吃飯,自己穿鞋,自己穿衣等,這樣寶爸寶媽就不用擔心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不能適應幼兒園生活了。
送孩子入園是好事,但是太早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如果孩子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反而是弊大於利。英國心理學教授蘭姆和同事曾對3000名幼兒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孩子在入園前9個月體內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水平是未入園同齡孩子的2倍,孩子會因為入園而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且孩子入園年齡越小,所要承受的壓越大。所以關於孩子是否應該入園,家長們還是綜合考慮各種情況後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