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不懂車
-
2 # 牛二炸醬麵
古代中國的外貿大港主要有三,分別是:廣州、泉州、寧波。
廣州,古稱番禺。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
泉州,元代為世界第一大港。元世祖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准許重建泉州市舶司,有元一代海上貿易東至日本,西達東南亞、波斯、阿拉伯、非洲。海舶蟻集,備受稱讚“刺桐是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出口陶瓷、綢緞、茶葉、鋼鐵等,進口香料、胡椒、藥材、珠貝等。
寧波,建港歷史久遠,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長期起著重要作用。方士徐福奉秦始皇命赴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求仙人,相傳在此率童男女數千人乘船入海。
-
3 # 地圖觀
唐宋元明清中國外貿大港是哪裡?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三大著名港口;分別是、廣州港、寧波港。
01.泉州港
中國古代最大的港口是“刺桐港”,是現在的泉州港。泉州港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在元代時期的時候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 綢之路起點”,名氣遍佈全球,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
泉州港位於泉州市東南晉江下游濱海的港灣,北至泉州湄洲灣內澳,南至泉州圍頭灣同安區蓮河,港口資源優越,海岸線總長541公里 ,大小島嶼208個,規劃可開發的港口自然岸線113.7公里,其中深水岸線57.2公里,是福建省三大港口之一。
《馬可波羅遊記》裡認為可以與亞利山大港齊名,甚至更加宏偉。正是這座港口,宋元時期給泉州帶來了“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02.廣州港
唐代中後期開始,由於中原戰亂,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取代路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的主要通道。當時,中國與南洋和波斯灣地區的定期航線都集中於廣州港,而這條航道途經南海、印度洋、波斯灣、東非和歐洲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當時全球最長的遠洋航線。“廣州通海夷道”也從此揚名,之後很長一段時期裡,“廣州通海夷道”(即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範圍幾乎覆蓋了當時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成為了古代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
直到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進入了極盛時期,廣州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從古自今最重要的港口,廣州可以說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一個延續超過2000多年曆史而長盛不衰的超級大港,因此,廣州也被譽為“歷久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
03.寧波港
唐代,寧波產的越窯青瓷從寧波港出發,最遠銷到埃及開羅;北宋,寧波已是國際性港口,波斯人在城裡有了固定活動場所;南宋,寧波因港而興,駐城軍事領袖可以轄制兩浙及福建沿海地區;明朝,實行海禁後,寧波港憑著天然優勢,還一度發展成“16世紀亞洲最大的自由貿易港
除了這三個大港還有一些港口,比如揚州港等等。
-
4 # LHC否極泰來
泉州港亦稱刺桐港,因初建泉州城時,在城的周圍種植許多刺桐樹而得名。泉州城東南隅的泉州灣及其附近的安海灣、圓頭灣、深滬灣等組成了著名的泉州灣,它東臨大海,港灣曲折,可停泊巨輪。據歷史記載,早在公元6世紀中葉,泉州與馬來半島就有船隻往來。到了唐代,泉州和廣州、揚州並稱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三大港口”。自唐宋隨著東南沿海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南宋政治中心南移至臨安(今杭州),地處東南沿海要衝的泉州港,獲得了迅速發展,泉州的社會經濟進入全盛時期,在宋元時代,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當時,泉州港上,帆牆林立,商賈雲集,世界上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透過這裡與中國通商貿易和友好往來,操著各種語言的亞洲朋友,穿著各種服飾的外國商人、旅行者、傳教士數以萬計。泉州至今還儲存了許多有關古代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文物和遺蹟。
-
5 # 奔跑吧濤濤
泉州位於福建南部,歷史悠久,唐末五代時,造船業已具相當規模。城東南泉州灣海岸線曲折蜿蜒,與臺灣海峽相接,有天然的良港,以後渚港、安海港等最為有名。被稱為“海濱鄒魯”,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它海上交通十分發達,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中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宋元兩代更是進入全盛時期。
在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就設立了福建路市舶司。南宋時期,泉州與廣州可相提並論。船舶從東海、南海往來,異常繁榮發達。1225年,泉州已經可以進行通商貿易的國家、地區多達50多個。泉州城內部有專門供外商聚集居住的住所,被稱為“蕃人巷”。同時,宋朝政府還專門設立了供外商學習與文化交流的“番學”,讓外商子女可以在這裡安心求學。據記載,宋朝末年,還有阿拉伯人的後裔、海商巨賈蒲壽庚得以“提舉泉州市舶司,擅番舶利者三十年。”
此外,宋代時期,泉州造船業同樣十分發達,還專門設立有“泉舶”。在1974年的時候,泉州後渚港古碼頭遺址中就曾經發現過一艘南宋時期的海船,船長24.2米,寬9.15米,就是極具泉州特點的南方型海船。船內還出土了大量的香料、胡椒、瓷器等貨物。
元世祖時期,重新設立建設了泉州市舶司,在元朝時期,泉州的海上交通貿易進入黃金時期,成為全球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通商貿易往來。
據記載,當時泉州的海上貿易東至日本,西達東南亞、波斯、阿拉伯、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海舶雲集,星羅棋佈,被稱讚為“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從泉州出口量不可勝數的出口陶瓷、綢緞、茶葉、鋼鐵等,也陸續進口了大量香料、胡椒、藥材、珠貝等物品。
同時,泉州也是僑鄉和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分佈在世界129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有750萬人,從這一點上,也可以足見泉州當年海上貿易的發達,海外僑胞分佈在全球各地傳播中華文化。所以說,我認為在古代歷史上,久負盛名且最大的外貿大港就是泉州港。
-
6 # 柘4011
中國海上古代對外貿易主要是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又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主要有兩條航線,一條東海航線以明州為主要出發點主要針對的是日韓,琉球等。另一條是南海航行,這也是古代中國海上對外貿易最主要的一條路線,這條貿易線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最遠可抵達東非和歐洲等地,最多可以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古代海陸絲綢之路示意圖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大港,也是這兩條貿易線最主要的起點港口便是廣州,泉州(刺桐),明州(今寧波)。
廣州,古稱番禺,位於南海之濱,珠江入海口處,古代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憑藉著自身擁有的獨特地位加上海陸結合的區位優勢,成為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少有的長盛不衰的大港。早在東漢時史籍便已記載,中國的商人乘坐帶風帆海船由海路來廣州進行貿易,然後運送絲綢,瓷器經過南海到底蘇門答臘,然後穿過馬六甲海峽,抵達印度,把運來的絲綢,瓷器在當地貿易,然後再採購香料,染料經來路運回中國,印度商人再把交易來的絲綢,瓷器經印度洋到紅海,運往古埃及的開羅港或者經波斯灣到古巴比倫,安條克等地,再由古希臘,羅馬商人從亞歷山大港,加沙港等港口經海路運往古希臘,羅馬帝國的各城市。這才是古代海上橫貫亞歐非三大洲真正的貿易航線。
隋唐時期廣州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和全國外貿中心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叫法便得名於廣州,叫“廣州通海夷道”。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廣州通海夷道以廣州為起點,全長1.4萬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直到元代,廣州第一大港的地位才被泉州所取代,但在中國古代其海港貿易地位也是其他城市所無法取代的。甚至在明清閉關鎖國的情況下,廣州也長期是對外通商的唯一通道。
泉州,因五代時節度使劉從效擴建泉州城,在環城和城中各街道都種上了刺桐樹,因而泉州又別稱“刺桐城”。泉州一代物產豐富,盛產糖,茶葉,陶瓷,麻布等商品,再加上臨東海,又有晉江穿城南而過,水路交通方便,自古貿易發達。
古代泉州市舶司
唐代泉州開始興起發展,與廣州、明州、揚州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港口”,在宋末元初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元朝中期,泉州港一度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
宋代朝庭在此設福建路市舶司,海上貿易愈加繁盛,據記載在寶慶元年(1225)時,已知的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超過五十個。由於海外貿易發達,大量外籍商人在泉州生活,因而政府在泉州城鎮南門外國商人商聚居的蕃巷設立蕃學。高宗紹興年間這些蕃商還集資建設公墓。這些居住在泉州的外華人商人,有的外華人與泉州人通婚,成了民族融合的先驅。泉州民間素有“半南番”一語,就是專指這些中外混血兒。
元朝時期,泉州港超過廣州成為了中國第一大港,在當時成為“七閩之都會”。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遊記》中是這樣記載泉州港的: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於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象。”。
元代文人描繪泉州:
“泉,七閩之都會也。番貨運物,弄寶珍玩之所淵藪,殊方別域、富商巨賈之所窟宅,號為天下最!”。
據記載馬可•波羅奉忽必烈之命,護送科克清公主下嫁波斯,就是從泉州揚帆出海的。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他奉其國王之命來華,也是從泉州港登陸的。實乃名副其實的“東方第一大港”。但元代因叛亂,加上明清政策,泉州港逐漸衰落。
海上絲綢之路沉船發掘
古代海上貿易繁榮盛況
明州,今寧波。歷史悠久,曾在這裡發現了聞名於是的河姆渡遺址。秦漢屬會稽郡,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置明州,因境內有四明山而得名。甬江流經寧波境內,再加甬江適合航運,又緊鄰東海,地方平坦富饒,港口條件優越。在東漢,便有一些外來商品和印度的佛教經海路傳至寧波地區,與日本也已有往來。
唐代明州正式建制築城,修建港口,置辦官方造船廠,明州也迎來快速發展時期。逐漸發展為中國的大港。再加上江浙地區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還盛產海上瓷器之路的明星商品,越窯青瓷。還有湖紡,杭緞等,因而海外貿易興盛。唐代明州更是日本遣唐使主要的登陸港。從752年(天寶十一年)首次日本孝謙朝3艘遣唐使船舶停泊明州,至838年(開成三年),共有7艘遣唐使船舶停靠明州港。
日本遣唐使
古代日本遣唐使來華路線圖
北宋淳化二年(991)在明州設立市舶司,成為中國通往日本、高麗的指定港。因北方港口因戰亂等影響衰落,明州港地位日益重要,與高麗、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世界都擁有貿易聯絡。商人從明州出發,帶著大量絲綢,瓷器,經卷,書籍等前往日本,新羅,越南等進行貿易,然後帶回砂金,水銀,香料,珠寶,象牙,犀角等珍品,再進行販賣。明州造船業也很發達,能夠修造噸位萬斛的船舶。在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還應詔造了艘“萬斛神舟”用以出使高麗。元代也在明州設立市舶司,仍是當時中國對外三大港之一。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取“海定則波寧”之義,改稱寧波。
清代廣州“一口通商”
清代廣州“十三行”
廣州,泉州,明州這是中國古代海外貿易最重要,有名的三個港口。當然除此之外,揚州,福州,杭州,南京等也都在古代貿易史上佔據一定地位。但這些古代海港基本上都早在秦漢時便已開展對外交往,隋唐時達到繁榮,宋元時期由於開放的海外貿易政策等因素這些海港也都迎來了巔峰時期,當然這一時期的中國也處於世界貿易的中心位置,但不可避免的由於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一口通商”等政策,嚴重打擊了這些海港城市,由盛轉衰,漸趨沒落。 -
7 # 初楚
唐代,貿易範圍到南太平洋與印度洋地區各國。而海外各國商船雲集廣州也很多,廣州對外貿易佔全國大部份。公元770年前後,每年來廣州的外國船隻共有四千多艘.為了進行對外貿易的管理,還在廣州專設“市舶司”,總管對外貿易與收稅是為海關的起源,也是中國第一個海關。為了管理外國商人,還指定在今光塔路一帶設“蕃坊”,建房供外商長期居住,並特設“判官”一職,管理僑務與接待工作。當時居住廣州外華人很多,據阿拉伯人記載說:唐末黃巢農民起義攻破廣州時,殺胡商十二萬至二十萬人,可見當時在廣州外華人數之眾。
從五代與宋代,廣州繼續為中國最大通商口岸,對外貿易繼續獲得發展。宋朝對海外貿易非常重視,各通商口岸設立市舶司管理與收稅,抽取十分之一入口商稅作為國家重要稅收,北宋時對外貿易稅收約佔國家總收入2-3%,南宋時則達20%,末代三百多年廣州設市舶司最早,又繼承唐代的基礎,對外貿易最盛。當時國最主要進口貨物乳香(一種藥材),由廣州進口的乳香約佔全中口的98%,故乳香又稱為“廣東香”,而由廣州進口的外國藥則稱為"海藥"或"廣藥"。當時出口貨物是金、鉛、錫、什色帛、瓷器、銅錢等,宋代外商僑居廣州似較唐代尤盛。外商除光塔路附近“蕃坊”居住外,常有與華人什居城中,政府在現北京南路、高第街附近地區建市舶亭和海山樓為管理海舶和宴請商的地方。
明朝時,中國對外貿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寧波與廣州三處,設市舶司。到了明朝中葉,由於沿海地區常遭日本倭寇騷擾,至公元1522年,封閉泉州與寧波二港口,僅留廣州,並設“懷遠驛”於現西關十八甫路,建屋120間以居外僑。
清初,由於鄭成功據守臺灣抵抗清朝,曾一度實行海禁。公元1684年臺灣平定後,乃於廣州、漳州、定海、雲臺山(鎮江)四處對外貿易港口,至1757年又封閉漳州、定海、雲臺山三港,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港口廣州對外貿易更為繁盛,成為中國對外貿中心。 當時政府還指定一些商行專門和外國進行貿易,稱為公行,也稱為“十三行”(觀十三行街與上下九甫一帶), 並設“夷館”。招待外商,外貿與商業系中心轉移到西關一帶。當時對外貿易額相當巨大,且都是出超,出口貨物以茶葉、綢緞為主。據“海國圖志”記載:1837年統計,出口貨物貿易額為3509.5萬元,入口貿易額為2014.9萬元,出超達1494.5萬元。自1924年後,出口逐漸減少,1930年後便成為入超城市。
廣州對外貿易的歷史,二千多年來雖然一直保持對外貿易城市的地位,但隨著各個朝代社會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政策變化,而時興時衰。唐、宋、明幾個朝代廣州對外貿易發展比較興盛,直至鴉片戰爭,五口通商以後,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而廣州地變成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外貿城市。
-
8 # 陰平小卒
一、唐朝
唐政府在廣州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自漢朝拿下西域,打通絲綢之路以來,唐初在漢朝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繼續沿著絲綢之路對外交流,無數商賈騎著駱駝馱著貨物在漫天的黃沙裡走來。而隨著南方海外貿易的復興與發展,自海上而來的外界交流日益頻繁。
“海外諸國,日以通商,齒革羽毛之殷,魚鹽蜃蛤之利,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 張九齡《開大庾嶺路記》
而安史之亂加速了這一過程,南方與戰火紛飛的北方相比較為安定,從而吸引了大量人口南遷,以及西域的丟失,致使絲綢之路無法繼續。
而南方廣州,揚州兩大港則日益繁忙,唐政府開始重視,安史之亂結束(763年)同年,唐朝正式在廣州設立市舶提舉司,掌管商稅、檢查商船等。周慶立為歷史上可考的第一位海關官員;而廣州,則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起點。
二、宋朝
泉州為宋朝最大港口
宋朝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海外貿易,由於西域早已丟失,又加上北方外患眾多,造成了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當時東南沿海港口眾多,以廣州、泉州和明州三港口最大,而泉州尤其繁榮,甚至發展為世界第一大港。
而海禁政策首創於宋太祖趙光義,以儲備物資為由。
三、元朝
泉州為元代第一大港
元朝承接南宋,泉州仍然為當時的第一大港口,而元朝共計有慶元、上海、澉浦、廣東、杭州、溫州、雷州、泉州等八處港口,皆設專人管理。
以朝廷為主導下的八大港口船舶眾多,來來往往的船隻卸下的貨物堆積如山。但元朝前後共計四次海禁,四次關閉市舶司,禁止民間出海貿易
其貨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其發舶回帆,必著其所到之地,驗其所易之物,給以公文,為之期日
四、明朝
明朝最大港口為廣州
明朝初期對外貿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寧波與廣州三處,由政府主導的朝貢貿易體系則是一種官方壟斷海外貿易的政策。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受倭寇影響,則關閉泉州寧波二處港口,餘廣州一處為確保朝貢體系的執行。
明朝雖有海禁,但民間非法海外貿易亦從未斷絕。
五、清朝
廣州一處為對外貿易港口
清朝初期原有四處對外港口,(江浙閩廣)至乾隆中葉關閉三處。
而廣州貨物吞吐量巨大,清朝對外貿易中獲利極大。
(一個喜歡歷史和文字的網文撲街寫手,求關注)
回覆列表
泉州,廣州,明州(寧波)
1.唐朝時,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裡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2.兩宋時,兩宋外貿港口眾多,重要的有泉州,廣州,明州等; 在這些港口設市舶司
3.元朝時,主要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慶元(今寧波)設立市舶司。泉州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4.清朝實行“海禁”與“閉關鎖國”。清朝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由此說明廣州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