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聚匯

    歡慶端午,福建各地端午習俗大盤點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全國各地有眾多慶祝端午節的方式,我們福建人是麼過端午的吧!

    1. 劃龍舟

    和全國各地一樣,劃龍舟也是福建端午節最盛大的節目之一!端午節當日,龍舟賽場樂聲響徹江面,皮鼓咚咚,號子高亢,熱鬧非凡。

    2.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福建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曆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飄著粽子的香氣,有的還與親朋好友互贈,幾家人其樂融融。

    3. 佩香囊

    端午節,福建風俗要戴香囊。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稱佩幃、容臭。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3. 掛艾草

    福建人家在端午節當天,會在院門前和房簷下掛艾草或菖蒲,因為二者皆為中草藥,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3. 跳鍾馗

    跳鍾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鐘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民間還有懸掛鍾馗畫的習俗,最早的鍾馗畫,據說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

    4. 點雄黃酒

    每到端午節,大人會把雄黃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5. 做“四腳狗”祈平安

    在龍巖過端午,大人要給小孩做“四腳狗”。其實這四腳狗和其他地方掛香囊的風俗是一致的,只是所掛的東西不一樣。母親要給兒女做四腳狗,掛在脖子上,以祈求平安、發財。所謂“四腳狗”其實就是布老虎。

    6. ""送節”、“送魚”

    在寧德地區,新嫁女的孃家於端午節前要給女兒送肚兜、巾、扇、香袋等物,由新媳婦分贈家中老 小,連續三年,俗稱“送節”。女婿則要給岳父母送“節魚”,一般為黃花魚,越大禮越重,意為“黃金有餘”。

    7. 吃菅粽

    菅粽是佘族同胞端午過節的傳統食品,往往蘸裹上紅糖液吃,簡簡單單卻美味無比。每逢端午節,佘族人會包好菅粽來敬祭祖宗,以及用來饋贈親友。

    8. 賽竹筏

    在武夷山,端午龍舟賽不以龍舟為賽具,獨以泛遊九曲溪上載客竹筏爭流競技,比起龍舟,竹筏顯得古樸簡陋,可它是武夷山千百年來水上文化的標誌性物件,不是一般的龍舟可替代的。

    9. 詔安跑“貢王”慶端午

    漳州市詔安縣端午節跑“貢王”的民俗,距今已有400餘年,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端午習俗。當地鄉人會抬出“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部將沈世紀、李伯瑤 二將的神像出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慶祝端午,場面十分熱鬧。起先是以“跑貢王”的方式表示敬意。如今,“跑貢王”也漸漸演變為驅汙邪、保平安的意思。

    10. 炒午時鹽

    “五月節”中午12點前後,家家主婦常取茶葉和鹽少許,入鍋熱炒,炒至鹽色發烏為止,然後趁熱包好收藏,作為家庭藥茶,每逢盛暑腸胃發生毛病,取午時鹽茶沖泡飲服,頗能見效。

    11. 石獅蚶江海上潑水節

    石獅蚶江的閩臺對渡(海上潑水節)習俗,是早已聞名於世的傳統獨特的民俗活動。作為國內唯一的海上潑水節,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每年端午節,數萬名群眾彙集於此,上百艘船揚帆出海,一起在海上演繹激情水戰。 

    12. 水上捉鴨

    這是安海古鎮過端午節相傳300餘年的競技遺風:踏過塗抹油脂的長竹竿,走到末端探籠取鴨。相傳這是鄭成功操練水師的史俗演變。

    13. 嗦囉嗹

    唆囉嗹亦稱“採蓮”,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獨特的民俗踩街舞蹈,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泉州府志》載:“五月初五采蓮,城中神廟及鄉村之人,以木刻龍頭擊鑼鼓迎於人家,唱歌謠,勞以錢和米”。

    端午安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品營銷應該注重哪些細節,網路化營銷能否改變營銷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