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中拾零

    你聽過哪些知青的故事?知青,一個特殊年代的一個特殊的稱謂。

    在六七十年代,那時候城市裡的一批批初中生,高中生陸續畢業,由於就業崗位吃緊,他們在城市裡無所事事。

    如是,國家就想了一個辦法,把他們派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從60年代末期,就有大批的城市年輕的孩子,興致勃勃地來到了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

    他們來到農村,同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漫長的勞動生活中,也發生了一個個浪漫而美麗的故事。

    我們生產隊,有十幾個知識青年,他們都來自武漢,有男孩子,也有女孩子,那時候我剛好10歲左右。

    我第一次聽到,在我們的中國,還有這麼一種口音,與我們的口音截然不同,他們的語音激昂渾厚。

    出於對他們的敬仰好奇,我經常湊到他們跟前玩,尚試著學他們說話,這一學我終身受用。

    現在我還能隨口吐出幾句武漢話。

    17年的時候,我在武漢玩了幾個月,我還真的能與他們當地人交流,盡能以假亂真。

    我在武漢有親戚,是我二哥的丈人家,雖然不是直接親戚,但是我們走的很火熱,互相尊重,來往密切,自然就很親切了。

    我們的家鄉離武漢有幾百裡,而且是農村的,我二哥怎麼能夠討到一個城市的老婆呢?

    那還要從69年說起,那一年,我們生產隊來了十幾個武漢的知識青年,當時村民們都稱他們為大學生。

    他們初來乍到,是集體戶,生產隊專門分了兩間房子讓他們住,他們和社員一道下地幹活,放工後還要回家做飯。

    他們這些孩子在城市裡誰下過廚房,為了生活,他們必須自己親自動手。

    那時候做飯的鍋可不是現在的電飯煲,把米洗好,放下適當的水,通上電就好了。

    那時候是用大鍋煮飯,是有一定技巧的,水放少了,米煮不開,蒸出的飯是夾生的。

    火大了也不行,那就把飯蒸糊了。

    開始一段時間,他們就沒有吃到一頓爽口的飯。

    我二哥那時正好十七八歲,經常到他們那兒玩,看到他們那麼狼狽的樣子,就幫忙他們煮飯。

    而且還給他們講解做飯要領,時間長了,我二哥和他們都成了好朋友。

    在這十幾個知青當中,有一對兄妹,他們姓陳,哥叫陳軍,妹妹叫陳娟,妹妹長得小巧玲瓏,活潑可愛。

    妹妹早熟,早戀,在學校的時候就談過戀愛, 陳家父母為了監督女兒,專門要求哥哥分到妹妹一組。

    我二哥年輕漂亮能幹,還會做飯, 陳娟就暗暗的喜歡上我二哥了,漸漸的兩個年輕人就打得火熱,這些都是秘密進行。

    轉眼到了冬季,開始徵兵了,我二哥通過了各種體檢,當上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臨行前他們兩人公開了關係,遭到了哥哥陳軍的強烈阻止,就這樣活生生的把這對戀人拆開了。

    那一晚他們在外面玩到十一點多鐘,他們來到村子小路邊,相倚地坐著,看著閃耀的銀河,看到堤岸的亮星。

    牛郎織女遙河相望,這彷彿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明天他們將天各一方,或許這一輩子也見不到面了。

    陳娟依偎在我二哥懷中抽泣著,哭的是那樣傷心,我二哥的眼中也噙著淚花。

    遠處的地上一片蒼白,地上結了一層薄薄的霜,這些他們全然不知。它們彼此的頭髮上,衣服上都掛滿了霜絨,彷彿他們瞬間變成了一對蒼白的老人。

    他們都笑了,他們真希望時間暫停。

    夜已經很深了,他們依依不捨的回到了村子,回到了自己的家。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六七年過去了,陳娟也回城了,我二哥在部隊的表現突出提了幹。

    他的一個武漢戰友給他在武漢介紹了一個女朋友,他相約到武漢去相面。

    他來到女孩子家中,沒過多大一會兒,外面傳來敲門聲,主人家起身開門,原來是一個抄電錶的女孩子。

    女孩子用眼瞟了一下室內的軍人,似曾相識,我二哥也不經意的看了他一眼,四目相對,瞬間兩個人的眼睛瞪得很大很大,幾乎同時都張大的嘴巴,發出了一陣輕微的啊聲。

    這聲音只有他們倆人能夠聽到,那個女孩抄罷電錶,就急匆匆的下樓了。

    過了一會兒,我二哥藉故下樓買點東西,一看那個女孩還站在樓下,他走到那個女孩跟前問道:“你是陳娟嗎?”

    女孩回問了一句:“你是?”兩個久別的戀人又相逢了,他們互吐了離別的思愁,失去的戀人又回來了,他們緊緊的擁抱在一起。

    陳娟帶著我二哥來到她家,受到他的家人熱情接待,半年後他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從此以後我們在武漢也多了一門親戚,每次下武漢,我們都要到他家坐一坐,玩一玩。

  • 2 # 猛禽950

    講一個,前幾年在央視夕陽紅節目裡,看到的一個上海知青的故事,一上海知青來到東北某農村,有一本村女孩總是幫助他,時間一長,兩人彼此都有好感,後來女孩的父母也知道了,雖然並不反對,但也並不看好這個姻緣,因為知青總是要回城的,當然上海知青把跟女孩的事,也告訴了父母,其父母也反對,由於女孩非常純樸善良,上海知青對女孩的感情也越加濃厚,在此期間,女孩父母告訴上海知青,如果要是繼續跟女孩相處,必須結婚,否則就算了,之所以這樣做,因為閨女也老大不小的了,周圍的人也都知道兩人的事,否則,兩人就到此為止,上海知青答應過完年回來就辦,也正好跟父母打聲招呼,女孩含情脈脈的把上海知青送到火車站,等過完年回來了,上海知青沒有看到女孩,到女孩家中去問,女孩父母也不說,後來問別人,這才知道,上海知青年前走了以後,女孩父母就把女孩給嫁給外村的一小夥子了,女孩是被幾個大老爺們按著押上車的,女孩拼命掙扎,大聲呼喚上海知青的名字,女孩結婚時間不長,男方把女孩送回來了,女孩瘋了,上海知青得知女孩瘋了以後,趕緊去找女孩父母,必須要見女孩的面,女孩父母的意思是,見面可以,但要是在如何如何,那是不可能的了,除非,你就在我們這裡住下,永遠不回上海,這樣可以,跟女孩見面那天,上海知青在裡屋等著,一會女孩來了,一見到上海知青,那高興勁就別提了,跟正常人一樣,女孩父母見到女孩的樣子也是開心的不得了,還以為女孩好了呢,可上海知青走了以後,女孩又開始瘋瘋癲癲的了,七十年代末期,上海知青回到了上海,工作等其它一些事情,都安排好了以後,上海知青回到東北農村,把女孩接到了上海,電視鏡頭回到了現代,上海知青也退休了,女孩(也是奶奶了)的病,始終沒好,但也沒發展,兩人有個兒子,兒子開出租車,住的房子也是老房子,從電視中看,感覺一家人,還是挺幸福的。(女孩出嫁的場面,真的很象電影中的一些場面,同村好多人都看哭了,女孩那種撕心裂肺的喊叫,讓人悲傷,讓人難受,讓人心痛……,謹以此帖,記念所有的知識青年們,你們太不容易了,受苦了……)

  • 3 # 土家姐姐

    一個年輕貌美的女知青,下鄉的時候剛滿18。後來,她被一個混混強暴,和她同去的一個知青因為喜歡她嘛,就失手把那混混砸死了。

    因為水土不服,她一到那兒就生病了。男知青就費勁巴力的煎草藥給姑娘治病,自掏腰包買來一隻雞熬雞湯為她補身子。男知青家世代行醫,他原本是準備返城後就報考中醫大學的,女知青啥都不懂,也不會,都是男知青帶她幹活兒,兩個人從素不相識到暗生情愫。再加上生病這檔子事兒讓他們的感情更是越來越深。他們住的房屋也離得很近,女生一個人住很恐懼,窗戶紙也是破破爛爛的,總有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半夜三更去偷窺她,所以她怕的不行。每到這個時候,男生就會藉故上廁所把一些人驚走。

    她不知道的是,她一到那兒,就引來了一陣轟動,因為太漂亮了嘛,再加上得體的打扮,在一些人眼裡可不就像天仙一樣的。大部分人都很純樸,即便認為她很漂亮,也頂多不過是欣賞一下。但極個別的可不會這麼溫文儒雅。那個傢伙是一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主兒,整天東遊西逛,不務正業,哪家飯熟了,他就去守著,時間一長,大家都怕他了,遠遠看到他來,都把門關的死死的,不讓來蹭飯。

    女知青開始來的時候,混混沒看到她,後來,在收工回家的路上,被混混發現了。當時人多,混混不敢起歪念頭,但已經把主義打在了女孩身上。

    他怎麼做的呀?他今天去偷李婆婆家的一捧青椒,明天去摘王大爺家的,後天又去張寡婦家偷來一些蒜苗,然後就放在女知青的窗臺上,討好她,然後好伺機而動,女知青莫名其妙,一開始,她以為是村民們送的,但後來一想,不對啊,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於是,她就很懷疑了。有天,她悄咪咪的躲著看究竟是誰做的,後來發現是一個混混鬼鬼祟祟的出現在窗子外面,她明白了。混混分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但她不敢明著得罪人,人生地不熟的,只打定主義離他越遠越好。

    但混混怎麼會罷休?不過他也不是沒有一點忌諱,畢竟隔壁住著一個高大威猛的小夥子,而且混混也打聽清楚了,小夥子喜歡姑娘,兩個人上工下工基本上形影不離,這讓混混無端嫉恨,總覺得讓這個傢伙近水樓臺先得月了,他就尋思著怎麼把小夥子給騙走然後再作案呢。於是,某一天夜裡,村子裡的大草垛無端起了火,大家都去救火去了,要知道,那個年代的牲口都是喂稻草,所以草垛子很重要。姑娘也準備去,小夥子心疼她,說自己一個人去就行了,讓她早點休息,於是端上洋瓷盆就開門出去。他前腳剛走,混混後腳就進了姑娘的房屋,姑娘房屋門是栓了的,但一個脆弱的木門,哪禁得起混混的暴力。混混幾腳就踹開房門,姑娘嚇得魂飛魄散,急忙披上衣服,穿好鞋子,她大聲問是誰,混混也不說話,就這麼趁著無邊夜色破門而入。

    黑燈瞎火,姑娘雖然沒有完全看清楚對方是誰,但看他走路的身形,姑娘明白了對方是誰

    姑娘正準備呼救,被混混一把捂住了嘴。其實,從混混進門到姑娘驚醒,也不過瞬息之間,因此,姑娘還沒來得及喊出聲,就被混混摁在床上。又死力把她嘴給捂住了,姑娘拼命掙扎,寧死也不願意讓混混得逞,但混混有一把子力氣,他惡狠狠的扇了姑娘幾巴掌,又死力把姑娘脖子掐住,把姑娘掐暈過去了。混混發洩獸慾完畢,小夥子救火回來了,他一看姑娘的門洞開著,混混正在穿衣服,他一下子忍不住血衝腦門,拿起一條扁擔就打過去,兩個人就撕打起來,混混不是小夥子的對手,小夥子把混混拽到門口院壩上一下下的狠揍,混混痛的滿地打滾,小夥子依然沒有消氣,他搬起一塊大石頭幾下子就把混混給砸死了。

    姑娘慢悠悠的醒過來,發現自己遭遇了不測,她又痛又恨又羞,哭的撕心裂肺。小夥子也很心疼,自己珍視的女孩子居然被一個畜牲給害了,姑娘明白,小夥子殺了人是不爭的事實,如今怎麼挽救,事不宜遲,夜長夢多。於是她就和小夥子一起去了大隊公社,姑娘是去報警,小夥子是去投案自首。那個年代,姑娘的勇氣可嘉。後來,查清楚了,草垛子是混混放的火,小夥子救人心切,失手打死了強姦犯,判處十年有期徒刑。混混一死,大家拍手稱快。紛紛表示,小夥子是為民除害。

    返城後,姑娘嫁人生子

    她不是不想等小夥子,無奈父母催的急,再加上又出了那檔子事兒,父母越看姑娘越糟心,姑娘回城後進了紡織廠上班,認識了一個老實巴交的南通男子,男子是離異,於是就胡亂嫁給了他,婚後,雖然姑娘生了兩個孩子,但一直丈夫遭受家暴。男子第一任老婆就是被他給打跑的,姑娘也想離婚,一來兩個人沒有感情基礎。二來,她一直惦記著小夥子。但姑娘父母不准她離婚,說離婚丟人現眼死了。

    就這麼熬著。有一次,她丈夫喝醉酒了去游泳,就再也沒有浮起來。姑娘成了寡婦,此時,她已經四十多了。但歲月對她格外優待,並沒有留下什麼太大痕跡。

    小夥子出獄後也結婚生子

    小夥子出獄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多了,原本的遠大理想已經煙消雲散,後來經人介紹,小夥子認識了一個百貨公司的售貨員,兩個人喜結連理,生了一對龍鳳胎。然而,就在孩子十多歲的時候,妻子出軌了,兩個人就離了婚。主要是妻子太年輕了,小夥子比她大十歲。再則,小夥子太方正,也不會賺大錢,這讓妻子瞧不起。

    離婚後,很多人又做媒給小夥子,小夥子一直沒有答應,一來怕孩子受委屈,二來他同樣惦記著姑娘。但茫茫人海去哪裡尋找?那個年代並沒有現在這麼便捷的聯絡方式,基本上就是通訊靠吼,治安靠狗,交通靠走。兩個人一直惦記著彼此,卻在以後的人生再也沒有交集。

    又過了十多年後,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了,此時已經過了千禧年。

    兩個人已經是五十大幾的人了,兒孫滿堂,也就徹底歇了心思 。

    就這樣,一對曾經那麼相愛的男女因為時代的洪流,永遠告別了他們純真的年代和愛情。細想一下,缺憾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呢,人生苦短,要做的事情實在好多好多,愛情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項而已。

  • 4 # LLG劉一丶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上海知青,下放期間,收留了一條流浪狗,此後在三年多的插隊時間裡,人與狗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後來,在“大返城”洪流中,這位知青即將離開所在鄉村,返回都市。回城的前夜,主人抱著狗說了許多依依惜別的話。狗彷彿聽懂了主人要表達的意思,眼裡閃動著淚花,嘴裡發出傷感的啍聲,頭在主人的懷裡不停的拱動著。第二天,主人將狗洗的乾乾淨淨,又餵了最後的食物,然後依依不捨的將狗交給了大隊書記。次日清晨,當送知青的拖拉機駛出鄉村時,那條狗也追著拖拉機跑了很遠,很遠……

    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村民們看見那條狗每天臥在村口的路旁,目視著前方。雖然不知道它在想什麼,但大家都知道它是在等候主人的歸來!

    幾個月後,大隊書記陸續收到了那位知青的書信,當他想給這位知青回信時,卻怎麼也找不著來信。有一天,書記無意當中,在狗窩裡發現了那幾封來信被狗緊緊摟在懷裡。原來,狗從來信中聞到了主人的氣味,就把這幾封信叼到窩裡,日夜相伴,以解相思之苦。

    終於,書記有一天趁狗不在窩裡之機,將那幾封書信取回家裡準備給知青回信。不大一會,門外傳來狗的叫聲,書記尋思狗餓了在要吃的,於是拿了一些食物給狗,誰知狗置食物於不理,依舊對書記狂吠不止。在疑惑一陣後,書記恍然大悟,“它是在要書信!”隨即,書記將那幾封信遞給狗,它立即叼著信回到窩裡。看到這個場景,老書記的眼睛潮溼了,他喃喃自語道:“真是條義犬啊!”

    當那位知青得知此事後,淚流滿面,難過了許久仍難於平復,也成了他心中揮之不去的隱痛。

    幾十年過去了,那位己年逾花甲的知青再次踏上了他曾經灑下青春汗水的土地。面對著熟悉而又陌生的鄉村,他百感交集。撫今追昔,他不禁想起了那條忠實的愛犬。他一邊淚如雨下,一邊發出呼喚愛犬的口哨,口哨聲在空曠的原野久久的迴盪……

  • 5 # 人生百味軒

    我不相信命運,但我相信愛情!這是一個真實的,跨越了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感動了我很久,今生有緣的人,誰都拆不散!

    愛國和永紅是青梅竹馬的一對,小時候玩過家家,上學了是同學,愛國知道永紅早已芳心暗許了自己,他們說好了畢業後,等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就結婚成家。

    誰也沒想到,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來得如此洶湧,愛國的父親是大學老師,首當其衝被帶上了“臭老九”帽子,成天遊街批鬥。愛國的母親一向依賴丈夫慣了,也沒什麼主見,她不知道愛國的父親究竟犯了怎樣的彌天大罪?在焦慮不安與各種恐懼中,可憐的女人日漸憔悴,最後竟然一病不起,在愛國父親被抓去一年後就斷送了性命。

    愛國的父親雖是個文弱書生,骨子裡卻偏偏有一股知識分子的傲氣!所以被抓後,沒少受那些狂熱激進分子的各種非人折磨。在得知妻子憂慮成疾,不治而亡的訊息後,他一下子喪失了活下去的信念,在一個寒冬料峭的深夜,“畏罪自殺”了!

    愛國也因為父親的牽連,沒辦法繼續上學了,那時候國家號召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愛國自作主張,都沒和永紅商量一下,就直接報名去了偏遠的新疆。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他不想拖累永紅!在他看來,這樣悄悄地離開,不辭而別,徹底斷了所有的念想,是他們之間最好的結局!

    愛國走了之後,永紅髮了瘋似的,到處打聽,逢人就問,可那個年代,訊息閉塞,她又去哪裡找他的愛國呢?既然找不到,永紅就選擇了笨的方法——死等,等一輩子,她相信愛國遲早有一天會回來找她的!

    就這樣,年復一年,永紅天天望眼欲穿,不但沒等到愛國回來,甚至連他的片言隻語都沒有!在這期間,永紅拒絕了所有人給她介紹的物件,眼看著從不到二十歲的小姑娘變成了二十大幾的老姑娘,永紅的母親是天天勸:好閨女,不要傻等了!愛國現在還在不在這個世上都很難說,就這樣搭上你一輩子值得嗎?

    也許是這麼多年的等待,讓永紅徹底絕望了吧,最終,永紅還是拗不過父母,隨便找了個人嫁了!男的是工廠職工,人很本分,也不介意永紅與愛國的戀情,婚後對永紅也一直很好。

    日子就這樣平平淡淡的過著,隨著兒女們一天天長大、結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永紅也慢慢淡忘了愛國這個人,以及屬於她們的過往!永紅的老伴在不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永紅沒有那種撕心裂肺的傷心欲絕,她覺得生老病死每個人都逃不脫,或早或晚的事,她與老伴這輩子也就那樣,談不上什麼愛與不愛,平平淡淡過日子而已!

    愛國去了新疆後,由於那邊緊缺師資,愛國就被安排到了當地一所學校去當老師。經歷了這麼多的變故,愛國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教書育人上。這期間也曾不斷有人給他牽線搭橋,奈何愛國心裡滿滿的都是永紅,再也沒有位置裝得下別人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文革結束,那時候愛國是可以選擇返城的,但是他的父母都已故去,永紅也應該早就嫁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了吧?回去也只是徒增傷感而已,倒不如安守邊疆,平平淡淡的了此一生!

    於是愛國把對永紅的愛深埋心底,不聯絡不打擾!多少個日日夜夜,他也曾輾轉難眠,可一想到要是真的見面了,又能如何呢?自己一個人受苦就足夠了,何必再拖上永紅呢?只要她一切都好,自己又夫復何求?

    2010年,早已退休的愛國,還是決定去自己原來的城市看看。不為別的,只因為那裡有自己的青春與記憶!按照腦子裡多年前的印象,愛國來到了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城市的變化太大了,他再也找不回記憶中的石庫門了!

    在外漂泊了半個世紀,愛國在這裡已經沒什麼故舊親朋了,本來他回來也只是為了了卻回鄉再看一眼的心願,愛國計劃待兩天就打道回府。可沒想到,這還沒到兩天,他就感冒咳嗽了,只得去附近的醫院去看看。

    在醫院裡做完檢查後,醫生說他沒什麼大礙,開了點藥。愛國反正也沒什麼事,就在醫院裡溜達了起來,走著走著就走到了住院部的樓前,好多病人穿著病號服,在花園裡散步、透氣。不遠處,有一個老人坐在輪椅上,由一箇中年女子推著慢慢閒逛。

    愛國本沒有在意,可就在他們快要擦肩而過的時候,輪椅上女人的說話聲,讓愛國的心為之一顫,這個嗓音他多少年不曾聽過了,卻永遠也不會忘,太像她了!愛國停住了腳步,仔細打量了一下輪椅上的病患,雖然穿著病號服,滿頭銀髮,但依稀還有自己心心念唸的意中人的模樣!

    愛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跟著她們走了幾步,推輪椅的中年女子感覺他很奇怪,有點沒好氣,但也沒發作。“永紅”,愛國試著叫了一聲,輪椅上的老者轉過頭來,看著一旁的愛國。可看著看著,她就流下了淚來,大顆大顆的滾滾而下,止都止不住,“真的是你嗎?你是愛國嗎?”

    愛國沒說話,也是喉頭髮緊,眼眶發熱,無聲地點了點頭。恍惚如做夢一般,誰都沒想到,他們兩個人,隔了半個世紀,竟然還能再次重逢!永紅指著身後的女子告訴愛國,這是她的女兒,她還有一個兒子,兄妹倆輪流著來醫院照顧她。

    永紅的女兒與愛國打了個招呼後,就悄悄地閃到一旁去了,兩個老人有訴不完的衷腸,永紅更是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期間還多次用拳頭捶打愛國,愛國就像一個知道自己犯了大錯的孩子,不躲不閃,任由她捶打!

    永紅的身體本沒什麼大毛病,屬於多年憂思形成的心病。這次偶遇愛國,她的心情大好,竟然很快就痊癒了!真應了那句心病還須心藥醫的話,比醫院開的什麼靈丹妙藥都管用!

    永紅的子女在得知愛國這些年一直孤身一人時,是既唏噓又感動,愛國叔叔和母親的事情,他們多少還是瞭解一些的,他們也清楚,自己母親這輩子深愛的只是愛國叔叔一個人!現在他們的父親已經去世快十年了,這對有情人理應在一起!

    於是在永紅兒女們的不斷撮合下,永紅與愛國這對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戀人,終於走到了一起!他們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盛大的婚禮現場,來了好多素不相識的人,他們紛紛給新郎新娘,送去了發自內心的祝福!

  • 6 # 幸福盼盼

    我妹就是知青經常聽她們村點的故事最難忘的一件事是我妹的鄰居大嫂特別好冬天農村條件有限我妹凍的晚上睡不好,鄰居大嫂得知後立刻把婚被給了我妹,真誠的情誼延續至今每年我妹都去看望大嫂一家人。

  • 7 # 遊俠8666

    當年,“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在哪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下鄉,回鄉知識青年歸隊,他(她)們為改變廣大農村面貌貢獻了青春和極大的科技知識力量。故事很多、特多,三五十年也說不完,一百年也寫不完啊!

  • 8 # 吾本真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們這裡某村因為一個女知青撤了一個大隊支部書記。這事鬧得沸沸揚揚,周圍幾個村莊都知道。

    那時村裡來了男男女女十幾個知青。當時農民去城裡的機會很少。現在來了城裡人,大家都當"西洋景"看。特別是幾個女知青,正花一樣的年齡,引得村裡幾個無賴直咽口水。但他們明白癩蛤蟆吃不上天鵝肉,所以非分之想也不敢有。即使在同一個村裡,他們也是兩個世界的人。

    知青在村裡待久了,與社員也逐漸熟絡起來。有一個挺漂亮的女知青叫王茜的,和村裡一個叫王達非的男青年走得比較近,好像是志趣相投的那種。

    這就令村裡有點身份的年輕人心有不平。因為王達非是地主成分,在村裡是沒地位的。大隊支書的兒子張小洪覺得既然地主崽子你就看在眼裡,我這苗紅根正的支書兒子更應該可以。於是有事沒事的往知青點跑,貼乎王茜找話說。

    但張小洪這人太粗鄙,與知青點的人格格不入。不只王茜,人人都煩他。

    但張小洪這人不知趣,又是在村裡橫行慣了的,有了這想法就收不住手。他纏著他的書記父親和王茜談一談,想和她處物件。

    張支書覺得這事沒戲,但經不住兒子纏。就託了個大隊幹部找機會和王茜提了提。王茜這人其實挺清高的,聽那村幹部一提,明白張小洪經常上知青點跑的原因,覺得很可笑。就對那村大隊幹部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就差沒罵出口了。

    那大隊幹部將王茜的話彙報給張支書,張支書發了怒。在往後的生產勞動中,張支書時不時給王茜小鞋穿,髒活累活的總往她身上派。

    本來這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張小洪驕橫慣了,收不住手。在一次看四周無人的情況下,抱住王茜要親她。王茜甩了他一耳光,哭著回到知青點,收拾東西要回城。

    知青點的負責人將這事反映到公社。當時對下鄉知識青年是重點保護的,公社領導覺得這事挺嚴重,就派了調查組下來調查。

    事實很清楚,起因就是張家父子倆。張支書被免職,同時給了支書個面子,沒有追究張小洪的責任。

  • 9 # 使用者陳維仁501

    一提到知青,就想起了七十年代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成批成批的城市中學畢業生以及長時待業青年,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在鑼鼓聲中高呼著“到廣闊的天地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我們也有雙手,不在城裡吃閒飯”等口號,胸帶大紅花,身背行裝,乘坐車輛,在一遍歡送聲中奔赴到農村各地安家落戶,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尋找和創造自己的未來。

    知青下鄉,不但向農民學思想,學種田種地,而且又把自己的文化知識及特長,用在農村,用於生產勞動,積大的支援農業,不但充實了農民隊伍,更給農村帶來了新的文化活力。

    實踐證明,知識青年在農村去,融入在貧下中農之中,得到了體格和意志的磨練,增長了社會實踐知識,增長了才幹,更重要的是真正學到了廣大農民勤勞而純樸的思想品德,與農村及農民建立了深厚情義,更加認識了農民,瞭解了農民,體練了農村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量的知青返城被充實到各行各業的戰線中,成為建設工業以及改革開放中的生力軍,不過有的成為國家之棟樑,不少的因轉制而成了下崗職工而自謀職員。

    我親眼見證了這場運動,也見證了運動的前前後後,有的人曽經透過傷痕文學的形式,不但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說得非常的糟,而且把普遍知青及農村基層幹部也說得一無四處,進行汙衊和攻擊,這是對時代不客觀公正的表現,更不是實事求是面對歷史的科學態度。

  • 10 # 清風的日記

    農村人眼中的知青——就是一群禍害。欺騙當地無知少女,懷孕生子後自己返城,再也沒有回來,剩下一對孤兒寡母艱難過日子。

    無論是幾十年前流行的知青文學,還是回答這個問題的答主,基本上都是站在知青的角度來回答、描述當年的上山下鄉運動。而作為當年上山下鄉承接者的廣大農民,基本沒有這方面的看法或者文學作品,那是因為當年那些農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也沒有閒情雅緻舞文弄墨。所以回憶知青故事的往往成了知青們的一家之詞。

    我不敢說所有當年的知識青年都是壞人,只能說他們中間確實有一部分害群之馬。在我們縣的幾個知青點,農村流傳下來的知青故事,就沒幾個好的。

    離我老家的村子十里地左右,在一望無際的田野裡,孤兀的豎立著幾座房子,也算是一小片建築群。在我們當地,這塊地方有個名字,就叫做——青年隊。

    1968年左右,敲鑼打鼓,紅旗招展,從南京那邊拉過來一批知識青年,就下放在我們這裡,當時我們這叫做界溝公社,知青點就選在我們村頭北地的農田裡。

    現在很多知青回憶錄裡一說就是當年怎麼怎麼辛苦,怎麼怎麼吃苦,但是比起當地的老農民,知青們吃的苦那叫做苦?

    他們有文化,見識廣,從來沒有幹過重體力活,哪怕是地裡最輕的農活,在他們眼裡也是最重最苦的活兒。

    我們村這個知青點,那些知青自打過來,就千方百計的開始想回城了。

    知青們幹活不行,掙的公分就少,公分少了吃的也就少,那總不能餓著吧,於是乎,那幾年,偷雞摸狗、下地偷糧食,基本上都是這群南京知青們的拿手好戲。

    當年我們這的農村,民風還是比較淳樸的,簡單的說:老農民都很守規矩,沒有人敢於做一些違抗規矩的事。但是知青們不一樣,農村墨守成規的傳統,在他們眼裡就變成了刻板、死板、呆板的印象。

    當然,也有一些好的知青做了赤腳醫生,做了農村小學的老師,為我們這些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孩子啟蒙了第一份眼界,確實也為廣大農村奉獻了一份力量。

    閒話少敘,說一下我們這裡青年隊最讓人詬病的一個故事。

    用我們這裡老人的說法就是:當年的知青,都是一群十八九歲的娃娃,正是惹是生非的年齡。城裡沒有工作沒法就業,又停學沒法上課,為了緩解城市壓力,才下放到我們這裡來。

    這群南方過來的人,細皮嫩肉,一看就不是幹農活的料。

    但是這群人能寫會算,還能歌能舞。

    吳知青

    有一個南京知青,姓吳,他會唱錫劇,半張著嘴巴,從舌尖上發音,細細的咬字,蠻好聽的,完全不似我們地方說的土話。還會走臺步,比女人的步子還輕巧,手裡卷握著一張報紙,哎呀哪個神態讓我們這一群土包子看了真是好玩兒,後來才知道這是南方名劇“雙推磨”。

    吳知青個子高高瘦瘦的,吃不了苦幹不了重活兒,但是因為會唱會跳演節目,公社還有生產隊有什麼節目都會來找他,排練節目演節目的時候都給他算工分,讓人羨慕到底還是知識的力量大。

    吳知青因為經常有節目,在我們公社這十里八村的也算是小有名氣。

    我們村當年的村花姓黃,叫做小芳。是的你沒有聽錯,就是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的小芳,結局也一樣。

    吳知青有文化,說話又好聽,甜言蜜語的農村姑娘哪兒聽過?當年我們這裡男女牽手都會被人指指點點,就算是正常夫妻也沒敢青天白日之下摟摟抱抱的。

    但是吳知青就敢!

    有一次社員們在青年隊的北地裡幹活,一群人親眼看到吳知青摟著小芳在地頭的麥秸垛裡爬出來,在大家瞠目結舌、目瞪口呆之下揚長而去。

    小芳的父親事後用竹篾子狠狠地抽了一頓小芳,又來青年隊找吳知青算賬,嚇得吳知青躲了好長一段時間。

    那時候,農村偶有溺斃嬰兒事件,有的是普通農戶的,但是也確實有一部分是各個知青點做的事。

    我小時候親眼在青年隊附近的運糧河堤上,看見一個布裹著的嬰兒shi體,給我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陰影。

    當時和同學們在運糧河裡捉魚,河堤上看到一個花布裹著的小嬰孩,當時大家都只有七八歲,沒見過死人。還以為是個普通的小孩,都七嘴八舌的圍著議論起來,有個同學還學著大人的樣子抱起來。後來有社員路過看見,通知了大隊,過來調查後才知道是知青點的一個女知青扔在這裡的。

    事後知道那是死人後,很多年我都很懼怕嬰兒。

    小芳

    小芳是肯定很喜歡吳知青的。

    那個年代的農村少女,見識很少,認真的喜歡一個人,就要認定把自己的全部交給對方。

    總之,後來小芳懷孕了,當時未婚先孕在我們這裡是奇恥大辱!

    不說小芳的父親接受不了,就是村裡人都接受不了!

    大隊書記帶著小芳父親,還有眾多族人,來青年隊找吳知青對質。

    不知道當年的吳知青是怎麼想的,也許他為了以後返城不受影響,也許他壓根就不想紮根農村,也許當初只是J蟲上腦,沒考慮後果,總之得總之,他絕對不承認這孩子是他的!

    !!!

    各位如果用現在的男女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可能覺得孩子未必就是吳知青的,但是我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在70年代,這種事情在農村,一個女孩有多保守,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別說和一個男人有親密關係,就是拉手都很少!而小芳,哭哭啼啼的聽到這個回答,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話。

    小芳也是個倔強的女人。

    她沒有聽從父母的意見,而且那時候醫療條件也不好,總之最後,那個孩子她生下了。

    又過了沒兩年,大概在那個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吧,青年隊的知青開始陸陸續續返城,吳知青也走了。

    走了之後的吳知青,給小芳寫過幾次信,有一次還信誓旦旦的說要把小芳母子接到南京。

    可憐的小芳又一次信了。

    懷著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憧憬,帶著孩子又苦捱了幾年,再也沒有收到吳知青的任何訊息。

    結尾

    上世紀90年代,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歌曲,名字就叫做《小芳》。

    內容也是一個知青在插隊的時候和一個叫做小芳的女孩好上了,後來知青回城,只剩下對小芳的思念。

    歌曲旋律好聽,但是你tm只站在知青的角度對過去美好的懷念,不考慮你留在農村的女朋友未來過的好不好?

    我們村的小芳,因為未婚生育,在農村算是名聲壞了。

    後來八十年代的時候,小芳嫁給了鎮上一個瘸腿的男人,男的在鎮上開了一家修腳踏車的鋪子,有時候我去鎮上,還經常見那瘸腿男的帶著孩子在路邊修腳踏車。

    大概9幾年的時候,流行那個歌曲的時候,小芳可能感同身受、觸麴生情,帶著孩子去南京找了幾次,全都無疾而終。

    後記

    這是發生在我們村裡,我們這邊知青點的真實故事,現在當事人也都還在。

    當年那些知青文學、知青歌曲,都是站在知青的角度來描述,來記錄的,從來沒有人站在農村人的角度來看待他們,記錄他們。

    他們認為的美好,也許正是別人眼裡的痛恨。

    他們認為他們吃的苦,在別人眼裡也許不值一提。

    誠然,上山下鄉的知青千千萬,並不是所有的知青都不吃苦,偷雞摸狗。我的小學老師就是當年的知青,他教會了我們很多,也留給了我們很深刻的印象。

    但是,知青故事裡那些灰暗的事情,都被刻意的淡化,被刻意的遺忘了。

    也許這個故事,說不定也能被當年的吳知青們看到,不知道能不能勾起來他們的陳年舊事?

    結語:總之,我認為:事務有好就有壞,現在的一些影視作品,一些文學作品,把知青生活描述的美好,描述的苦中有樂,刻意淡化那些不好的事情,作為當年上山下鄉最末端的農民,從來沒有人站在這個角度看待那些知青故事,我所講述的只是我們這裡一個真實的知青故事,我也並不是說所有的知青在農民眼裡都很壞,就像一群人似的,總是有好人也有壞人。

  • 11 # 快樂暖陽ud

    知青大多數投入農村接受農民再教育,是真正為社會和農村奉獻的。我們村裡來了二位知青,都是住在我家的偏房裡,待人非常友善,對我們一家非常有原則性,臨近回城時,父母及我們村幹部都是依依不捨送別。人與人之間可是結下了深厚友誼和感情,那些寫傷痕文學的知青,其實本來可能是城裡二流子本不待見,也許在農村是他們痛苦經歷,.所以借傷痕文學發洩不滿和偏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期要不要逼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