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同歸

    這個問題涉及到工程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人的可靠性。

    人的自然傾向性和人的可靠性

    從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看,人處於不安靜的狀態、健康狀況不佳、情緒不好和出現錯覺時,極易發生各種差錯。此外,即使是在正常狀態下,人也會有失誤。因此,在進行工程系統的可靠性分析時,必須將人作為系統的一部分而考慮其可靠性。

    在工程心理學中,人的可靠性被定義為:“在規定的最小時間限度內(如果有規定的時間要求),在系統執行的任一要求階段,由人成功地完成工作或任務的機率。”

    人們很容易產生精神緊張。尤其是人在工作繁忙的時候,常處於精神緊張狀態。這是個體正常的生理反應。工程心理學上稱之為人的可靠性指標之一。

    處於高度精神緊張狀態時,甚至會導致一時性血壓升高或生理上出現其他反應。但也不用過分擔心,人體的生理機能有著驚人的穩定性,能在任何一個機能系統中,使失常的生理狀態恢復正常。例如,由於工作緊張而血壓升高以後,透過自我調節可使血壓恢復正常。所以大多數人在短期的高度緊張之後,透過休息,生理上的異常反應便會逐漸消失。

    緊張狀態的三個階段

    而緊張即是人們在應激狀態下的一種正常反應。所謂應激(stress)是指人或有機體在某種環境刺激的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適應環境的反映狀態,即在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對一個人能產生影響的刺激和情境,被其感知到並作出主觀評價後,就會產生相應的一些心理生理變化,從而對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這個刺激或情境需要人做出較大的努力去進行適應,甚至超出一個人所能負擔的適應能力,這時就會出現應激。

    加拿大著名學者塞裡(Hans Selye)是最早提出系統的應激學說的科學家。不過他是在比較狹義的情況下使用這一概念的,即側重在生物學意義上來使用。他認為應激是人或動物對其環境刺激的一種反應。為了適應環境刺激因素,軀體會產生一系列應激反映,而能引起應激的刺激都伴有一系列非特異性的生物學變化,稱為適應性綜合症。

    塞裡還認為生理上的應激並不依賴緊張源(即引起應激的那些刺激)的性質。這是有機體對環境刺激的一種防禦反應的普遍形式。它的作用在於保護人或動物有機體,維護其功能的完整,故又稱一般性適應綜合症。

    一般說來,賽裡認為緊張狀態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警戒反應期:有機體無論在什麼時候受到任何一個緊張刺激都會引起軀體內部的生理的變化、體內環境平衡的變化和內臟機能的變化,此時有機體會動員肌肉, 克服身體機能惰性, 增加反射活動的靈活性。即生物有機體自身會動員起來進行適應性的防禦。抵抗期:如果重複地暴露於應激源, 身體的生理反應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一一抵抗階段。此時有機體在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後,就會出現心律和呼吸加快、血壓升高、血糖含量增加等變化,以便充分動員體內的潛能,應付環境變化刺激的威脅。衰竭期: 如果在長時間地暴露於同一個應激源、適應的努力和能量被耗竭後, 身體的抵抗便減少, 警戒反應期的病理變化不可避免地重現, 從而身體反應就進入第三個階段一衰竭階段。這時動物的脾臟、淋巴結和胸腺萎縮, 胃潰瘍、出血, 腎上腺褪色, 在人類則不可進免地造成各種病感和疾病狀態, 嚴重時可導致死亡。這主要是因為緊張刺激所致的威脅繼續存在或軀體仍然象存在著威脅那樣進行反應,抵禦就會持續下去,必需的適應能力可能耗盡,最後出現崩潰。這時機體會被它自身的防禦力量所傷害,結果導致疾病狀態,故稱衰竭階段,又稱為適應性疾病。

    在不超過衰竭期的緊張狀態的情況下,人還能提高工作能力。比如,讓某人短期內完成某項重大的科研任務,責任心和緊迫感會使他滿懷激情地行動起來,從而增加了動力,提高了活動積極性。只要這種緊張是適度的,而不是過度的,應當說是有益的,但若長期過度緊張,體內代謝便失去平衡,人的勞動能力就會下降。所以人經過短期緊張狀態之後,應有一段相應的舒緩狀態期。例如,連續幾個晝夜緊張之後,應該有適當的休息時間。

    精神緊張的程度,可以根據工作時的心率、耗氧量和能量代謝率加以衡量。表5.1是緊張程度與作業物件、作業性質、作業方法等的關係。以辦公室的作業種類為例,打字的緊張度為30%,記帳為45%,打算盤為53%,默讀為62%,操作計算機為67%。

    慌張

    比心理緊張更嚴重一些的一種應激狀態是慌張。

    所謂慌張是作業者在某種心理狀態下所出現的一種工作狀態,表現為著急慌忙,工作急於求成,而忙中又常出錯。著急慌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本人主觀上的性格,二是出於某種原因想盡快做完某件事情。有學者總結了作業者在慌忙狀態下和平靜狀態下的動作對比,列在下表中。從表中,大家可以看到,其中“轉來轉去的動作”、“無意義的動作”、“自以為是的動作”、“看錯、想錯”等都是與事故有聯絡的動作。總之,著急慌忙時的動作與平靜條件下的動作相比,事故的危險性明顯增大。

    表1 緊張程度與各種作業因素的關係

    由於慌張,作業者在作業場所滑倒、跌倒是常有的事情。因為操作者並非在自然環境而是在人工環境中工作,即行動的周圍存在機器裝置和原材料等物,所以滑倒、跌倒就有受傷的可能,可見關心作業場所中人的行動,並且改善地面狀況,是防止事故的重要一環。

    慌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平時注意意志鍛鍊,合理安排作業,就能保證平靜地、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

    表2 慌忙與平靜時的動作對比

    驚慌

    更嚴重的一種緊張狀態,是在極端或者異常情景下產生的一種反應:驚慌。

    在異常情況下,尤其是在緊急危險狀況下(例如發生火災、爆炸,或即將發生房屋倒塌,突然湧水等),多數人心理會驟然發生變化,內心十分緊張,一時失去正確的判斷能力,行動也隨之失去常態:或者驚呆不能動彈;或者張皇失措,行動不能自控;也有的在生理上出現種種不正常現象,如哆嗦、面板起雞皮、上下牙齒振碰、口吃、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大小便失禁等。搶險救災必須分秒必爭,這時人若處於上述驚慌失措狀態,往往會貽誤時機,不但不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抵禦災害,有時還會採取錯誤行動,擴大災害。

    人恐懼不安時,在心電圖上顯示出明顯的變化。正常人平時心臟收縮時,波形是正常而有規律的;恐懼時,由於心跳加快,波的間隔變窄;若恐懼進一步加重、則心電圖中的T波幾乎完全消失(反映心室興奮的恢復過程不正常);解除恐懼以後,波形又恢復正常。

    人在緊急危險狀態下,常常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舉動,這些舉動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事後他本人也說不出為什麼當時要這樣做。比如房子失了火,有的人不是先把重要物件搶救出來,而是急急忙忙把無關緊要的東西搶出來;頭頂上重物快要落下時,不是趕快躲開,而是用手捂著頭頂在那裡等著。在馬路上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人突然發現汽車從對面駛來,先是向左邊躲,隨後又轉過身子向右邊閃……可見其行為已亂了方寸,結果是作出了毫無意義甚至反而有害的行動。

    要做到臨危不懼,遇事不慌,平時必須注意意志的鍛鍊,善於在緊急事態下,辨明事態真相,迅速作出決定並積極採取行動,這就要提高自己的果斷性。另外,還要在危險狀態下,控制自己的情緒,即提高自制性。

    無論是工廠還是礦山,平時對作業人員進行防災訓練非常重要。例如,事先制定一些應急對策,定出在何種狀態下采取何種行動(如切斷哪部分電源,關閉哪個閥門,從何處逃出室外等),免得臨時在驚惶中手足無措。還要明確緊急時須撤出的重要物件,以免一旦發生災害,亂抓一氣,或把本來沒有損毀的東西損壞了。有了某些準備,不僅能或多或少減輕人的恐慌程度,還有助於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和傷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詐騙犯被捕,錢已被揮霍一空,能透過民事訴訟追回損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