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中,適當的物質獎勵能促進兒童精神愉悅,激發其上進心,但如果全部依賴物質獎勵,則會給兒童帶來負面影響,使其以獲取物質利益為目的,當物質利益不增加或減少時,兒童就會對行動失去興趣。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過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則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家長逼孩子做家務換取勞動報酬,其實就是一個現實版的“德西效應”,想用金錢刺激孩子的內部動機,結果孩子對金錢的慾望會不斷增強,胃口會越來越大,懶散的毛病非但不會得到改變,反而會變本加厲。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做法還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導致孩子唯利是圖,為孩子將來發展埋下禍根。試想,如果孩子從小形成的金錢觀念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後,就可能被金錢所左右,什麼工作都以“給不給錢”或“給多少錢”來衡量,工作缺乏主動性,這樣以來怎麼能處理好與單位和周圍人的關係?
由此可見,在家庭教育中,應慎用或不用“金錢鼓勵法”。激勵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很多,父母應在研究每個孩子個性的基礎上,以精神激勵為主,輔以物質激勵。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中,適當的物質獎勵能促進兒童精神愉悅,激發其上進心,但如果全部依賴物質獎勵,則會給兒童帶來負面影響,使其以獲取物質利益為目的,當物質利益不增加或減少時,兒童就會對行動失去興趣。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過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則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家長逼孩子做家務換取勞動報酬,其實就是一個現實版的“德西效應”,想用金錢刺激孩子的內部動機,結果孩子對金錢的慾望會不斷增強,胃口會越來越大,懶散的毛病非但不會得到改變,反而會變本加厲。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做法還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導致孩子唯利是圖,為孩子將來發展埋下禍根。試想,如果孩子從小形成的金錢觀念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後,就可能被金錢所左右,什麼工作都以“給不給錢”或“給多少錢”來衡量,工作缺乏主動性,這樣以來怎麼能處理好與單位和周圍人的關係?
由此可見,在家庭教育中,應慎用或不用“金錢鼓勵法”。激勵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很多,父母應在研究每個孩子個性的基礎上,以精神激勵為主,輔以物質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