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水穿石AAA

    1992 年,英特爾奔騰處理器採用了 0.8 微米的製程。

    1996 年,0.35 微米制程晶片出現在任天堂遊戲機上,成為了塞爾達傳說、超級馬里奧等景點遊戲背後的底層技術基礎。

    2004 年,包括 IBM、英特爾、AMD、英飛凌在內的廠商先後推出了 90nm 晶片,製程工藝第一次從 μm 微米進化到了 nm 奈米。

    2010 年,手機晶片取代膝上型電腦成為推動製程工藝繼續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一年,誕生了三星 Exynos 9 和高通驍龍 835 等採用 10nm 製程的晶片。

    2018 年,蘋果在 iPhone XS 上首先用上了 7nm 製程的 A12 Bionic 晶片;緊隨其後,高通的驍龍 855 和華為海思的麒麟 980 也採用了臺積電的 7nm 工藝,自此,人類的半導體器件製造工藝正式進入 7nm 時代。

    如果你仔細觀察半導體工藝製程的節點,會發現這些數字幾乎都是以 0.7 倍的速度遞減,按照這個傳統的工藝路線來看,其後一代將是 5nm 製程晶片,這也將是現在使用的 EUV 光刻機能製造出的最高製程晶片。

    然而,眼看就要從積累 50 年的“量變”邁向“質變”,包括臺積電、三星在內的半導體制造大廠,已經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代表“下一世代”的 3nm 製程,5nm 這一步大家顯然都已無心再關注,鼓搗 7nm 的空檔順手搞一搞就好。

    從 5nm 到 3nm 到底有什麼難的?

    兩個最大的障礙是光刻機技術的發展,和電晶體的結構。

    通俗地解釋一下,光刻機的作用,類似於膠片相機,就是將已經設計好的電路圖,透過鐳射投影“刻”到矽晶圓上。

    所謂的製程,就是指矽晶圓上微型電路之間的距離。當然這個數字越小,就意味著單位面積上可以容納更多的元器件,隨之提升的就是晶片的算力,與電訊號的傳播效率。使用低製程晶片的手機,直觀上的感受起來更加輕薄、不卡頓、也更省電。

    而在現有光刻機技術達到極限後,如何縮小電晶體的體積,就成為了決定晶片進步的最關鍵因素。

    但由於受到很多複雜因素的影響(比如遷移率、漏電流等),電晶體的微型化並不是簡單做小點就能解決的,相應地,它需要電晶體結構設計上的調整。

    起初,電晶體是以平面的順序排列,然而這種方式註定無法最大限度利用空間,當電晶體的尺寸縮小到 25nm 以下時,這種傳統的平面場效電晶體(PlanarFET)的尺寸就已達到其物理極限。

    隨後,一種叫做 FinFET 的電晶體結構誕生了,在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都是

    半導體界的主流解決方案,成為了驅動晶片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

    FinFET 的主要思想就是將電晶體的排列立體化,透過在垂直方向的縮放來增加電晶體的溝到和柵極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得到更快的切換時間與電流密度。

    然而,和 PlanarFET 一樣,FinFET 也並非終極解決方案,當晶片製程來到 3nm 時,

    它就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晶片核心電晶體又面臨著重新的設計和改造。

    這個方案就是三星即將用到的 GAA 結構,即多閘極電晶體。不過,三星也在 GAA 的基礎上做了改良,把電晶體通道從原來的小圓柱體,換成了更寬的奈米片,奈米片越寬,晶片的效能也越高,但隨之而來的功耗也越大。

    按照三星的設想,相較於 7nm,採用 3nm 製程後,晶片效能將提高 35%,功耗降低了50%,芯片面積縮小 45%。

    自從 1971 年第一枚 10 微米晶片誕生至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製程的晶片能具備 3 年以上的統治力。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即便按照三星的理想程序計算,最早在 2022 年前,我們仍將停留在 5nm 的時代。

    我們正在上一個世代中無限逼近摩爾定律的瓶頸,而當跨越這個節點後,我們對世界認知的極限是必定會隨著拓寬。

    人類用了 30 年的時間,將晶片製程從微米級帶到奈米級;而從奈米向皮米(奈米的千分之一)的突破,又會是個怎麼樣的故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做遊戲原畫應該讀什麼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