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永正

    答因為任何偽學都和真理都在矛盾中發展。唯心的王明陽心法與夏季心靜自然涼相似,但秋後妖人的心法見妖性。

    朱熹做事講究眼到,手到,心到。唯心的心法出於朱熹的理論之一。偏面強調以偏蓋全是以徒代師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 2 # 漢服娃娃

    王陽明的心學不是近段時間很火,自從王陽明提出心學以來,一直都收到很多人的追捧。只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由於國家教育的普及,國民整體素質提高,王陽明的心學才由上層讀書人開始向整個社會階層普及。

    心學作為一個儒門派別,並不是王陽明自創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守仁(號陽明,下文王陽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能夠受到如此的推崇,與王陽明心學的內容是分不開的。

    限於篇幅,在此僅從王陽明的《四句教》來簡單闡述一下: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慾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求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什麼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規律,不然這些規律就是不正確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心學並不是空談,而是一種哲學思維,同“朱熹”提倡的理學不同,王陽明更側重於世界觀層面,只有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才能有正確的方法論,即是“理”。

    這就如同當前中國哲學與近代科學的區別,透過資料總結的科學定理,最終在不斷的發現過程中只能不斷調整,而中國哲學是一種超脫現實的哲學思辨,雖歷千年,依然能夠指導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獨身老人有好幾張存單,為什麼卻不願意找個老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