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世常暗

    清光緒三十年甲辰,公曆1904年,中國舉行最後一次會試、殿試,這也是科舉制度的末班車。狀元是「劉春霖」

    劉春霖本身是一個非常有氣節的文人,在那個年代可以說難能可貴。“九一八”後,他隱居北京,偽滿總理鄭孝胥請他出山,到長春當教育部長,他斷然拒絕。王揖唐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也曾請他擔任北平市長,遭到嚴詞斥責。

  • 2 # z山海

    1904年,清朝舉行的科舉考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於1905年宣佈廢止科舉考試製度。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產生的狀元是河北人劉春霖,屬於撿來的狀元。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殿試最後產生的狀元是廣東人朱汝珍,呈送慈禧太后審定時,慈禧太后一看“朱汝珍”,便聯想到厭惡的“珍妃”,心中不悅,再一看籍貫”廣東”,心裡更加來氣,造反的太平天國“長毛”頭子洪秀全是廣東人,怎麼可以!遂扔過一邊。

    拿過下一個,一看“劉春霖”,春天降甘霖,心中大喜,就是他了。

    就這樣,開玩笑似的,狀元的雨點恰似甘霖,落在了劉春霖的頭上。

    劉春霖書法造詣很高,在當時很有名氣。

    劉春霖很有民族氣節,日本人拉攏出任偽滿洲國“教育部長”、“北平市長”,堅辭不就,保持晚節!

  • 3 # 隨口華歷史

    科舉,在古代作為一種統治階級選拔人才,也是把選拔和任用官吏的權利牢牢的攥在統治階級手裡,而進行公開選舉,公開考試的制度,開始與隋朝,相比與隋朝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進步。

    科舉有一千多年的演變史中,唐朝是對科舉改良最多的,也為後世進一步完善科舉奠定了基礎,武舉人和殿試都是從唐代開啟的。

    到了宋朝以後,統治階級對考試內容和形式做了更具體的規劃,在參考範圍上,宋朝的科舉制度更廣,這一點也掀起了全華人的讀書熱。

    科舉走到明朝以後,當權者更注重科舉的公平性。對於那種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懲罰力度相當之大。在明朝把學校和科舉聯絡的更加密切。科舉必由學校的政策,在當時也是主流,國家大力辦校。

    清朝是最後一個科舉王朝。他秉承了明朝科舉的諸多優點,也是在清朝1905年,慈禧頒佈廢除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起與隋朝,興與唐朝,在宋朝和明朝又進一步的完善,沒落和廢除在晚清。

  • 4 # 鍋盔餅子

    1、最後一次科舉殿試時間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從中左門進入保和殿,歷經點名、散卷、贊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準備參加名義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試。參加這次的貢士有譚延闓、湯化龍、蒲殿俊、沈鈞儒等。清廷於次年宣佈廢科舉,因此甲辰科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是中國封建王朝舉行的科舉考試最後一次殿試。這次之後,就沒在舉行,以後舉行的都是公務員考試,不過性質都差不多,都是透過考試選拔人才。

    2、當時的主考官員:

    甲辰恩科會試主考(Quattroporte)四人:大學士裕德、吏部尚書張百熙、左都御史陸潤庠、戶部尚書戴鴻慈。知貢舉滿漢各一,內閣學士熙瑛和河南巡撫陳夔龍。

    3、最後一場會試考題

    甲辰恩科會試三場考試共有十三道考題。

    第一場(史論5篇)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藩鎮)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平戎)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變法)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舉賢)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以夷制夷)第二場(各國政治、藝學策5道)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華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第三場(《四書》《五經》義)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2、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4、這次科舉前三甲人員

    這次殿試的前三名為: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當時慈禧太后壓著光緒,所以最後一個狀元也是她欽點的,只不過當時慈禧只是走一個流程顯示自己的權威罷了,名次已經被大臣們排好了。老太太只看前十名,看到第一名姓朱,慈禧就惱了,而且這個朱汝珍還是廣東人,而整天喊著要將慈禧搞下臺的洪秀全、梁啟超和孫文等人都是廣東人,所以第一名不受慈禧待見。再一看,第二名名字叫劉春霖,那年正逢大旱,慈禧心想:這春霖應該能夠給我大清朝帶來福音。再看他的字,像極了書法家的字跡,這水平驚到了慈禧,當即決定讓他中狀元。

    5、劉春霖的結局

    劉春霖中狀元后的第二年就被派到日本留學了。兩年後回國,準備為國儘自己的一份力,不過很快辛亥革命革命就爆發了,劉春霖要做的就是為民國效力。

    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順利的,一直在當袁世凱、黎元洪和徐世昌等人的秘書長,待遇不錯。然而,在任職期間,他目睹了當時不少內部爭鬥和政治腐敗的局面。於是,在1928年,劉春霖毅然辭官到北京和上海閉門讀書,並收藏了一萬餘冊書籍,但這並不代表著他選擇了隱居,劉春霖對國家時局依舊十分關注。日本佔據中國東北三省之後,劉春霖多次受各方勢力的拉攏。由於對日偽的不妥協,日偽當局派人抄了劉春霖的家,將其家人趕走,將其收藏的書畫珍寶全都搶走了。

    1944年1月18日,最後一位狀元因心臟病突發於北京辭世,享年72歲。他這一生在書法,古文學、史學等方面都頗有造詣,興趣廣泛。雖然談不上輝煌,但是能夠在亂世中保持自己的名節,為國家做出貢獻,也是不枉此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番茄工作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