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風絮語
-
2 # 疾飛昏鴉
先更正下題主的問題,文學也屬於藝術,所以這個問題當是:為什麼中國當下在藝術方面出不了大師級的人物了?
動盪的年月和多舛的命運更容易滋生出偉大的藝術和藝術家。觀古今中外歷史,往往在多種文化發生激烈碰撞時會誕生出超前和偉大的思想,與之而來的是各種科學技術、文化思想、藝術創造……上的變革和昌盛。
我們國家在近代文化藝術上先後經歷過兩次巨大的震盪和變革,實際上這種變革並非出於自身的一種自我推進的機制與有效遞進,換而言之不是一種自覺和內力,而更多的源於外來文化侵略式地猛烈撞擊,“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是對舊有文化和思想上地徹底顛覆。
“反帝”、“反儒”、“反迷信”、“反中醫”、……由“西學東漸”將西方文化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由“猛然睜開眼睛看世界”所帶來全新的世界充滿了新奇與生命力,由長期“禁錮”和“壓抑”所滋生出的思想和文化藝術只能以火山爆發的形式呈現,文豪崛起、新藝術如潮,誕生出的文豪如陳獨秀、矛盾、葉聖陶、蔣百里、許地山、郭沫若、郁達夫、魯迅、聞一多、胡適、梁實秋、徐志摩、蕭紅、張愛玲、蘇曼殊、老舍、巴金、丁玲、柔石……繪畫、音樂上有吳昌碩、任伯年、林風眠、潘天壽、潘玉良、張大千、劉海粟、周湘、黃賓虹、徐悲鴻、齊白石、李叔同、聶耳、冼星海、田漢、周旋……不勝列舉。
近代中國的兩次文化藝術高潮所帶來的是兩次文化上的斷裂。民國初期和六、七十年代的在文化上的特殊現象導致隨之而來的兩次文化藝術上的“井噴”,但是回過頭去看並非出於一種思想上的自覺,由此而帶來的“斷層”是需要幾代人去逐步消彌的,斗轉星移、潮起潮落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七、八十年代“傷痕文學”、“傷痕美術”、“知青文化”、“反思學”、“迴歸詩”、“崛起詩”、“朦朧詩”、“波普”、“搖滾”……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方興未艾。何多苓作品
艾青、劉心武、馮驥才、王安憶、路遙、王小波、餘華、賈平凹、莫言、海子、北島、顧城、周思聰、張仃、李苦禪、李可染、吳冠中、黃永玉、何多苓、羅中立、王洛賓、李谷一、崔健、竇唯、劉歡、……也是江山輩有人才出。
當今時代是在文化藝術上較之過去缺乏深度思想和信仰的時代,但是,這個時代的優勢也是顯著和突出的,那就是資訊獲取的便捷和自我表達的順暢所帶來的“人才無差異”,這就意味著這個時代絕不會淹沒大師,雖然滋生大師的土壤有些貧瘠了。網路時代的“快餐文化”和知識獲取“碎片化”所帶來的利弊是矛盾的凸顯,由此的負面是夾雜了很多的錯誤資訊與引起的“消化不良”。昏鴉以為有利的是如果有足夠多的沉澱反而會有益於資訊與知識的正確摘選和提取。
人人皆為“正確”,皆可藝術,皆可表達自己所謂的“正確”所導致的就是“玩鬧”與“惡搞”橫行,“網路文學”、“行畫”、“口水歌”、“尬舞”、“殺馬特”、“江湖書法”充斥著我們的視聽感官。
被所謂“草根”、“大眾”所裹挾的“精英”審美主體創造失去活力日趨式微;被盲目從眾,慣性思維所鼓譟的“大眾藝術”的必然結果就是審美客體上敗壞的“審美趨同”。
當然,昏鴉同樣認為也不能以“厚古薄今”的角度去看待當代藝術,“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現實或許是我們身在其中不以為然也未可知呢,當下的藝術還是留給後人去做公正評判吧,昏鴉和大家共同的期盼就是在這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物質財富日益富足的時代,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能夠真正地迎來下一個高潮!
-
3 # 海里碧淵鑄康橋
有家國情懷的少,全是急功近利者,因國家民族進步發展而受到一點點委屈就獸性大發,從不願為民族復興進步發展而貢獻自己怎麼能出?咱有軍人和為國家和國防事業獻身的科研工作者丶為保家衛國而不怕流血犧牲的戰士才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你講的群體還要1百年的革命鬥爭。
-
4 # 蘇安塘
2.現代社會多元的價值觀,不利於產生一致公認的大師級人物。在文學和藝術方面,要成為大師級人物必須要有知名度,一旦成名就都是“大師”,都會收穫一批喜歡的讀者或觀眾。中國當代的明星不少,但有“死粉”就會有“黑粉”,很少有大家一致公認的人物。比如,拿過諾獎的莫言、導演過眾多電影與開幕式的張藝謀,都有很多人說三道四,不滿意。甚至,哪怕是明星夫妻,也各有各的粉絲,雙方的粉絲之間也經常互撕、對罵。
3.現代社會追求商業利益,不利於純文學藝術作品的產生。收視率、點選量、粉絲數、票房數等與商業價值有關的指標,是現在文學藝術作品成敗的標準。包裝、炒作成了文學藝術作品必不可少的手段,作品本身的藝術性要服從商業性,要迎合投資人、觀眾的口味。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師級的人物和作品都很難產生。
4.大師級人物的產生一般具有延時性。所謂“大師級人物”一般都是後輩、後世評判出來的。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他們在世的時候大多是貧病交加、窮困潦倒,去世後其作品才被後世認可,得到大師的“頭銜”。因此,能成為大師的人物本來就是鳳毛麟角,現代社會的大師,也應留待後世來評判。
-
5 # 古長安守望者
文學藝術源於生活,脫離了生活的文學藝術很難獲得成功。
中國的文化藝術有很多方面的限制,導致了不能寫,不敢寫,所以很多作品如同嚼蠟,看過了就看過了,沒有什麼感覺,讀了一遍,就過去了,甚至讀第二遍的興趣都沒有。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突破,其實莫言的書,或多或少的都帶有對現實的批判,並且獲得了默許,他的書才有一定的震撼力。試想一下,莫言的《豐乳肥臀》在50年前,可能出版嗎?《廢都》在90年代出版,很快被禁,就是一個例子。
在種種條件的限制下,作家只能寫一些題材內的作品,頂多打打擦邊球,寫實性的作品幾乎沒有,怎麼能引起共鳴?所以辮子題材,小清新題材,穿越題材,玄幻題材,武俠題材,這些東西才能流行。
回覆列表
當代文學藝術日趨多元化,呈現出多種元素的融合,許多新興的文學藝術形式還不夠成熟,而一位大師往往是某個領域內最具特色的人物,所以現在的文學藝術大師還要時間的錘鍊,將來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