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一時空
-
2 # 114114114114114114
算!了就沒有事情啦!為什麼?她是我們中國第一位中國國際版的和諾言一起過得好起來起來起來的精英版本來來!我覺得能讓別人認了吧就不是啊傻逼就是另一面的精英啦精英啦精英啦!所以啊!算!了就沒有事情啦!
算!了就沒有事情啦!為什麼?她是我們中國第一位中國國際版的和諾言一起過得好起來起來起來的精英版本來來!我覺得能讓別人認了吧就不是啊傻逼就是另一面的精英啦精英啦精英啦!所以啊!算!了就沒有事情啦!
有關屠呦呦和她研製的青蒿素,創新二字肯定是離不開的...
這是一個值得華人紀念的專案。有對中國傳統醫學的傳承,也有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揚光大。
-
-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了,是和“生物鐘”相關的研究。
這些天,大家都在熱議著這熱點話題...
不知怎的,我卻想起了兩年前的此時,也是該獎項揭曉的季節。
那個日子對華人來說有點特別,因為屠呦呦!因為青蒿素!
有感於中國的研究首次獲得此獎,曾發帖紀念。
今日重發於此,再度紀念那個讓華人興奮和驚喜的日子。
2015年10月5日這天,,打拼音輸入法,聯想不出‘屠呦呦’的名字。
三天後天再敲 “tuyouyou” 或 “tuu”,屠-呦-呦,三個大字赫然首列。
這幾日鋪天蓋地的‘呦呦’資訊,刷爆網路。
最熱門的話題不外乎三個:
屠呦呦獲獎 ---
1)實至名歸否? 2)中醫藥相關否? 3)夠院士稱號否?
-
-
其實,要解答這些疑問並不複雜。
1)實至名歸否?
創新者,之所以‘新’,因為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只有冠軍,沒有亞軍。
屠呦呦是否實至名歸,當之無愧,只有一個標準,她是否第一?
按官方史料,可以把青蒿素研究分成三個階段:
-
I 1967年5月23日,國家啟動“523專案”,旨在找到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
科研人員篩選了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但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
II 1969年1月,年輕的實習研究員屠呦呦,以組長的身份加入該專案。
a) 經過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篩選,該小組最後把焦點鎖定在青蒿上。
b) 受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發,屠呦呦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
c) 1971年10月4日,她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號樣品”,該樣品對鼠瘧、猴瘧瘧原蟲的抑制率為100%。
-
III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抗瘧藥內部會議上首次公開報告的全部內容,引起參會人員的極大興奮。
在這一研究成果的啟示下,雲南藥物所的羅澤淵與山東中醫藥研究所的魏振興,也分別提取到含量更高的青蒿素。
在此後的臨床應用、結構測定和新藥研發中,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李國橋、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周維善、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李英等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
-
從上述資料已顯而易見:
“之所以把獎盃頒給屠呦呦,所依據的是三個“第一”:
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專案組,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實驗。”
-
以“第一”論英雄,是國際科學獎項所遵循的共同原則。人民日報柏木釘文還舉出了國際上類似的案例: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提出“測定生物大分子質量原始思想”的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
比他晚一兩個月發明更有效的測定方法的德國化學家米夏埃爾·卡拉斯和弗倫茨·希倫坎普只好望洋興嘆。
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首次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兩位法國科學家西諾西和蒙塔尼;
另一位為“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做出重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蓋洛則名落孫山。
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光纖通訊的發明者高錕;
而不是後來突破光纖工藝、實現產業化的美國康寧公司與日本仙台大學的學者
……
-
2)中醫藥相關否?
此問題無需多爭議,上述已論及:
屠呦呦研究組
a) 經過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篩選,該最後把焦點鎖定在青蒿素上。
b) 受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發,屠呦呦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
-
-
3)夠院士稱號否?
仍然以"人民日報"柏木釘文所舉案例為註腳:
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在中國並非個案: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
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
......
還需要說什麼嗎?!
-
無論怎樣,2015年10月的那個日子是值得紀念的。
但願未來的中國有更多的這樣值得紀念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