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習治療創始人宋少衛
-
2 # 三樂二掌櫃
(一)什麼是“隔代教育”
一些年輕家長因為工作繁忙,或者因為婚姻出現問題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推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自然而然地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在中國,“老人家長”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二)中國式隔代教育
在中國,中國的隔代撫養率在全球是最高的。據不完全統計,中國5000萬個城市家庭中約有2/3以上,孫(或外孫)子女的撫養和照看需要依賴於老人。比如在上海(中國城市化最早和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那些有0至3歲嬰幼兒的家庭中,有將近9成有老人參與撫養教育第三代,超過四分之三的祖輩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則佔到總數的一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比例接近100%。
“二胎政策”現在全面放開,有的二胎在孃胎,有的二胎在奔向孃胎的路上。但年輕父母可以獲得的撫育政策、時間、設施等卻沒有改變。二胎政策開放了,房價高得離譜了,啃老又被深深地鄙視著,我們只能拼搏努力。但是拼搏努力就得花時間花精力,讓老爸老媽照顧孩子,這在中國是根本回避不了的問題。於是,養育的責任幾乎不可避免地要落到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身上。在農村,有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在城市,有著各種條件優越想要把滿滿的愛和銀子都給孫子孫女的我們的爹媽。
對於二胎政策放開,全球都在關注,CNN、BCC等各種報導鋪天蓋地。之前我就看到過國外媒體調侃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的影片。事實上國外許多人評價中國“4+2+1”的家庭模式,都感到費解,甚至覺得這是在剝奪人權。那麼現在變成“4+2+2”,又掀起了一陣家庭教育觀念和模式的大幅度探討和關注。
為什麼說中國的隔代教育是特別的。因為說到中國家庭教育,不得不提到“溺愛”這一詞,過分寵愛,成為了中國教育的普通性標籤。尤其是隔代撫養,隔代教育,在中國那就是大部分群體現象。
我自己從小就是少不了爺爺奶奶的溺愛。小的時候有一次我被奶奶家的雞啄傷了,奶奶立刻下令把雞殺了燉了吃;還有一次,因為貪玩把地裡的蘿蔔撥了,而奶奶就插著腰在那裡看著,說,撥就撥,誰不讓撥我就跟誰急。
我有個朋友更甚,她把孩子留在老家給外公外婆養,結果她回去竟然發現,有一次女兒覺得麵條不好吃,便向外公臉上吐了去,外公擦一擦臉,笑一笑,這事就這麼過去了。說起那場景,她愁的不要不要的。另外一個朋友,他到高中都不會自己穿衣服,都是爺爺奶奶在被窩給他穿好,他才起床來。之前特別流行的電視劇《虎媽貓爸》裡面也有非常突出的體現。所以溺愛這個東西,不,過分溺愛,不,極致溺愛。就在我們身邊,有可能出現在我們眼前。
有各種原因造成了隔代教育的必然性,那麼隔代教育究竟好不好呢?
(三)隔代撫養的利與弊
近年來不少研究報告是關於隔代撫養、隔代教育問題的。比如北師大郭筱琳教授做過相關研究:《隔代撫養對兒童言語能力、執行功能、 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一年追蹤研究 》。其文中提到:“已有研究結論表明隔代撫養下對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問題行為、學業成就等影響,多數結果發現隔代撫養弊大於利。”
再如 Bramlett 和 Blumberg 透過分析美國全國兒童健康調查(NSCH)資料發現,即使控制了人口學變數,與親代撫養兒童相比,祖輩單獨撫養兒童的身心健康狀況較差;鄧長明、陳光虎和石淑華透過對3~7歲兒童的對比研究,發現隔代撫養兒童問題行為檢出率高於親代撫養兒童,Edwards 指出,教師普遍評價隔代撫養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Hayslip和Kaminski的研究也發現隔代撫養兒童的學業表現低於親代撫養兒童。”基於一些理念和一年的跟蹤研究,結果顯示:
1、60.2%的兒童與(外)祖父母同住,其中 51.1%的兒童由(外)祖 父母作為主要撫養人。
2、祖輩獨立撫養兒童的言語能力和執行功能發展水平與其他撫養方式下的兒童無顯著差異,但在心理理論發展水平上顯著低於其他兒童。
3、祖輩獨立撫養兒童的言語能力、執行功能及心理理論發展速度與其他兒童無顯著差異。
結論:隔代撫養對兒童認知能力發展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與父母同住祖輩撫養對兒童言語能力、執行功能、心理理論的發展無消極影響,而祖輩單獨撫養僅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水平有消極影響,對其發展速度無消極影響。
所以,一方面,對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隔代撫養兒童應保持適度的關注,(外)祖父母在日常交流中應鼓勵幼兒自我表達並有意識地加入對心理狀態的談論;另一方面,社會媒體應避免人為地誇大隔代撫養的弊端,如日本研究結果發現,僅父母長期“缺位”的情況下,隔代撫養才對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水平起消極影響。
與父母相比,祖輩有相對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孫輩身上,在教育過程中更有耐心更寬容。隨著“單獨二孩”政策的放開,將會有更多的(外)祖父母承擔起撫養者的角色,如何提高隔代撫養質量、如何幫助隔代撫養下的兒童健康成長等的干預研究應成為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四)個人觀點
隔代教育有它的必然性。就我個人而言,雖然致力於幼兒教育事業,未來如果做了媽媽仍然要依靠我爸爸媽媽的力量。
第一,我認為出身於虎媽熊爸家庭的我,對於教育他們說話也很有份量,不然也不可能把我養成一個吃喝玩樂不耽誤沒心沒肺快樂的第三類人種女博士,而且經歷了對我教育,看到我成長的優點和缺點,他們對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有了自己的反思;
第二,他們滿滿的愛是我的下一代最強大的保護傘。一個成長在滿是愛的環境裡的孩子才懂得如何愛別人,愛生活,愛自己,我始終相信愛有著這個世界最大的魔力。三代甚至四代同樂是最幸福的事;
第三,他們可以幫我分擔家庭教育義務和責任,解決我的後顧之憂。利用教育的多元化,如果我能很好的與他們合作,並且建立屬於我們的原則和默契,那麼對於寶寶的教育更會事半功倍。他們也是可以培養的。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你要思考:
第一,孩子的祖父母是否真的適合做孩子主要的教育者,其中包括,孩子的祖父母是否具備接受家庭教育的專業教育能力,簡言之,就是如果想要培養他們做專業性的家庭教育者,他們是否有積極的態度和能力,做到不僅僅是養兒,更重要的是育兒,下面有十點是經過專家們總結的,我覺得大家可以參考:
第二,如果他們具備這樣的條件,他們是否尊重並支援你的教育觀點和理念,不在關鍵時刻與你“唱反調”,因為無論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有多少,爸爸媽媽始終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人,也就是Primary educator。兩代人雙方可以溝通出最佳的解決方案,然後按照共同建立的原則去執行。尤其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矛盾和衝突。
之前我在幼兒園收集資料的時候就遇到一個大班的小朋友(班上就有一個很可愛的女孩子,她的外婆總是讓她穿穿穿,一定要穿三件毛衣,哪一次看到毛衣被脫掉了,就要跑到園長那裡說老師虐兒。她媽媽也扭不過她親孃。可是這孩子就是一直出虛汗、出虛汗,看著老師直心疼卻沒有辦法)。
在某些事情上要達到意見的一致性和原則性。比如,在吃的方面,由於祖輩有更多的時間去料理孩子的飲食,餐桌上常會出現一兩道孩子的“專利菜”;孩子也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我”的東西,不允許別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會大哭大鬧、不依不饒。此時,如果父母提醒老人,無論多麼小的孩子,要學會在與別人分享中獲得快樂,這比什麼都重要,千萬不能讓孩子養成吃“獨食”的壞習慣,尤其是兩三歲的小霸王(兩歲半三歲小朋友的認知發展問題)。
又如,祖父母更容易包辦孩子生活上的事情,這一弊病容易造成孩子不勞而獲。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應當儘早培養,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尤其學會自覺為別人服務,對於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至關重要。而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務必不要出面干涉,應努力維護孩子父母的權威,這樣孩子就不至於唯我獨尊,懂得尊重父母。
第三,你是否願意和孩子的祖父母一起,充分運用隔代教育的優勢,探討出適合你們家庭的家庭教育合作方案。這裡我可以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思考的方向:(Concept Map)。
所以,要鼓勵祖輩多學習專業化、系統化、國際化的育兒理念和方式。 比如,如何讓孩子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和督促學習文化課。而且祖輩家長也應該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楚愛和溺愛的界限,要愛得適度,正確的愛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應積極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觸,疏通感情,兩代人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家庭教育的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其實國外有許多這樣的教育資源,分享給祖輩的家長們一些專業有育兒知識。有一本書在國外就很受歡迎:
個人覺得爸爸媽媽們應該多跟你們的爸爸媽媽溝通,讓他們也多去尋找這樣的資源,或者你們就應該主動去搜集這樣的資源。
第四,要知道,隔代教育的環境也是對孩子很好的教育機會。爸爸媽媽們可以啟發孩子照顧祖輩,培養孩子責任意識。讓孩子們積極主動和爺爺奶奶玩,帶著爺爺奶奶玩,甚至教爺爺奶奶玩,而且不要只接受爺爺奶奶的疼愛,還要懂得照顧、體諒和疼愛自己的爺爺奶奶。我就記得有一首兒歌我從小就會唱,叫做《好娃娃》。所以把孩子交給老人,讓老人關心照管孩子,或者也可思考將老人交給孩子,讓孩子關心照顧老人。把關心和被關心顛倒了一下,關係就會變化,一旦孩子找到了一個他關心的物件,他的責任意識就會增強。當然這是針對大一點的小朋友)更何況,祖孫在一起有別樣的幸福和快樂。
第五,如我之前所說,父母永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明白,不管多麼忙,都要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家長,這對孩子太不負責任,也是對老人的不負責任。實現家庭教育的多元化,統一化,專業化,系統化是一個很好的目標,要和長輩們一齊合作和溝通,實現三贏,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成長。
總得來說,不管怎麼樣,不能直接否定隔代教育。一切都是因為愛。如果發生衝突,應該多進行溝通,誰也不要固執己見。上一代人也可以多讀一些育兒書刊,多接觸一些新的育兒理念與方法,兩代人多分享和探討,但要切記不要越俎代庖,孩子父母在教育問題上還是應該有最終的決策權的。當然,父母也要尊重養育他們的父母的意見。
教育沒有對和錯,只有適合不適合,瞭解並有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根本的問題。除了溝通,信任很重要。我們要相信我們的父母在育兒方面的知識性。我認識兩個朋友,對於婆媳問題,面對兩種相反的境遇。一個和我說,結婚幾年,生了孩子以後發生的矛盾比倆人在一起四年還多十幾二十倍,最大原因就是和婆婆在育兒方面的分歧,造成了他們夫妻失和。而另一個對我說,反正我又沒時間帶孩子,婆婆說啥是啥,只要不是大問題,小孩子怎麼養也養不壞。其實這就是信任的問題。說白了,都是愛孩子。因為同樣的出發點卻又不同的後果,這是我們可以去思考的。
回覆列表
因為工作原因,很多家庭教育的重擔落到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上。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大家庭還比較普遍,其中由祖父母參與養育的0-3歲的兒童超過70%, 3-5歲的兒童超過50%,而5-7歲的兒童超過35%。另外,全國更有超過3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幾乎完全由祖父母照顧和教育。眾所周知,一個人在0-7歲的成長是奠定其一生人格、能力和品德發展的關鍵期,因此,祖父母尤其是祖母的教育知識水平和教育方式對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影響巨大。
遺憾的是,大多數祖母們往往滿足於讓孩子吃飽、穿暖、不摔跤、寫作業,她們並不瞭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在物質相對富足的家庭中,很多祖母會超前滿足、過度滿足孩子的很多物質需要,致使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根本得不到發展,為日後埋下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隱患。很多青少年諮詢個案中,有超過70%的家長曾經提到祖父母對孩子的早期管理和培養失當。溺愛、過度保護、超前滿足、過度關注、壓迫式學習成為祖母教育孫輩時常犯的錯誤。
因此,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要切實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就不僅僅要推廣母親教育,更要開展全國範圍的祖母教育行動。祖母教育的觀點,並從家庭教育的任務、科學的看護和照顧、在生活中培養成才、讓孩子學會學習、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讓家庭擁有傳統美德七個方面入手,需要祖父母們學會如何在生活中從小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和行為習慣,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和事業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