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77184119

    先來看看這個問題,很大哦。自己做每!件事,都擁有幸福感和滿足感。

    我的觀點是貪心了。

    首先,所有的可比較的東西,都是相對而言,例如,好壞,大小,幸福感滿足感一樣。生活中都是好的,沒有壞的,那這個好壞之分從何而來?

    活了幾十年的感觸讓我明白。

    不符合這個情況的都是屬於感覺不夠幸福的。

    具體展開來說,前半句,自身有不斷的慾望。

    從出生,開始,人就是透過各種渠道、因素產生慾望,餓了想吃,冷了要穿暖,出現審美概念後,就不光穿暖,還要漂亮。嚐了各種口味後,就想吃各種好吃的了。但是你什麼都經歷嘗試或者擁有了,不見得是好事。很多時候就會覺得原來就這樣子。不要以為我說的是風涼話,很多人會認同我說的這個。我一個朋友以前家條件一般。最近幾年家族企業發展迅猛。條件好了。她告訴我說,不知道什麼開心,什麼愛好,想幹什麼了。只有換第一輛車,買前兩個包時覺得開心。後面覺得就那樣子。旅遊,各個洲都走了。也覺得沒多大意思了。她現在就是沒有慾望出現的情況。

    另外一個面說就是,慾望是否如滿足。這個就要主觀上稍微控制了。

    餓了的慾望無法控制,是先天生理的。

    可是好吃與否,想吃什麼東西,是後天經歷條件和主觀因素可控制的。控制好了,達到易滿足或能滿足的平衡,就是愉悅的。反之。月收入一萬。你老是逼自己想買百萬的車。就是不去夠切這個平衡。現在的物質條件下。稱之為吃貨的那部分好吃的人是容易被滿足的。

    慾望的理解不應該片面理解為物質。其實物質只是媒介,最終任何的都是精神上的滿足。我說過,吃飯,帶孩子,陪老人,樂於助人,虛榮心,嫖娼,購物,吸毒,談戀愛,做愛,看電視,這些看似區別大。

    我認為都是一個性質,

    最終都是讓你自己感覺好。有些是先天生理,例如餓了吃飯,做愛嫖娼,吸毒。有些是後天道德價值的薰陶培養形成,例如樂於助人,購物,虛榮心之類。帶孩子,陪老人一樣,是透過他們高興了你就高興了,來實現的。

    但是一直有那麼一兩件事情一直沒有沒有滿足,但是又在希望當中,這個也是很愉快地。

    現在來回答問題。讓自己做每件事都擁有幸福滿足感。得是活明白了的人。

    活明白了不見得是好事,隨著閱歷,經歷心理。不開心的事會變少,是因為看得開了。但是開心的事情也變少了。

    反正是辯證矛盾的。老把慾望控制。那就會失去很多動力。

    遇到不順時,往下看,

    缺乏動力時,往上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普及一下保健品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