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鄂人襄陽王
-
2 # 軒轅十四Rex
啥叫文武雙全?
先不說文。如果說“武”指的是單兵作戰能力的話,那這個問題就未必成立了。文臣畢竟是文臣,自身的武力未必有多強。
唐以前,文臣和武將其實是合一的。多少功臣曾經“出將入相”,文臣和武將都幹過,也沒發現有什麼違和感。其實是那時候都是貴族領兵,貴族的教養都是文武合一的。也出現過軍閥混戰的時代,典型的軍閥往往出身低微,文化水平不高,自然也不符合題目中所說的“文武雙全”的特徵。
而到了宋朝,宋太祖有感於殘唐五代亂世的殘酷,以及包括自身上位皇權的前車之鑑,痛定思痛,杯酒釋兵權,確立了崇文抑武的原則,由文官統領軍隊。這逐漸成了此後一千年的主流。
文臣武將有了明確的界限,文武雙全更加難得。
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其實並不體現在統帥的單兵作戰能力上,而是靠軍隊的高度組織化。戰場上斬將殺敵,這不過是匹夫之勇。軍隊如果想要發揮出整支隊伍的戰鬥力,就要靠統帥的統一排程安排,和高超的指揮技巧。這才是身為統帥應該做好的事情。
在古代,純粹的武將往往出身寒微,文化水平不高,在部隊中靠武勇、軍功晉升,除非非常有天賦,才能對戰爭的藝術有深切的體會。而文臣一般文化水平更高,如果能結合戰場的實踐,有天賦的文臣就可能對戰爭的藝術有更深的領會。如果說對軍隊的統率力,也算是“武”的話,那麼文武雙全的文臣,在兩宋以降,還是很多的。
當然,說宋朝大臣“都”是文武雙全,肯定是不可能的。戰爭藝術並不是隨便就能領會的學科,未經戰陣的書生,想要領悟戰場上的生死存亡,真正對“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有深刻的認識,是很高的要求。可是既然是文官領兵,那麼文官的軍事素養,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兩宋最著名的書生領兵,就是南宋時,虞允文指揮的宋金采石之戰。金兵南下,氣勢洶洶,軍隊人心惶惶,兵將紛紛逃散。這時候虞允文一介書生,挺身而出,組織抗敵,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是巧合嗎?秀才可以知兵,這也是人才難得。其他如北宋的范仲淹等人,這都是著名的例子。反之,文官領兵壞事的例子,也有很多。宋朝對外用兵,勝敗皆有,但武力不彰,也是事實。文人帶兵,弊病同樣也非常大。
歸根結底,由於人類戰爭的複雜性,統帥身先士卒,衝鋒在戰場第一線,未必就能起到什麼好作用,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往往更能決定戰爭的勝敗走向。在這一點上,文化水平更高的文臣,也許比一介武夫更有用些。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要看統帥實際發揮出來的軍事素養吧,管他出身是文臣還是武將呢!
-
3 # 無限輪迴
當然不是。宋朝文武雙全的寥寥無幾。這主要是宋朝的文官制度造成的。
1.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他很清楚武將和軍權的巨大作用,生怕陳橋兵變發生在自己頭上,所以,統一以後,就解除了武將的兵權,提升了文官在軍隊的地位。
2.宋朝軍隊管理體制。宋朝實行募兵制,由於重文輕武,好男不當兵,武官地位低,軍隊戰鬥力很差。軍隊調動權、指揮權分解,樞密院負責調兵,兵部負責武將管理,三衙軍司負責指揮,由文官組成的樞密院有最終決策權,以實現以文制武。
3.將在外要受君命。將軍臨機處置的權力被壓縮制。皇帝經常干預前線指揮。為了保證中央權力,皇帝會委派文官擔任軍隊主要將領。因為這些人不會打仗,皇帝就好指揮了。
回覆列表
根本不是,自太祖皇帝建國後,吸取前唐地方武將節度史勢力做大;而自己也是武將起義黃袍加身親身體驗,杯酒釋兵權,武將職位非常的低下,利用文官節制管理武將,所以經常看到宋朝文官帶兵,導致大宋軍事不堪一擊,最為熟悉的是靖康之恥,任由北方少數民族遼、金、蒙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