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樂安康人

    那絕對綽綽有餘!因為古代治學,不但有才,而且有德!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皆通!才高八斗,全國就那一個,三年一考,從童考到殿試,最起碼十幾年

  • 2 # pku小動物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如果把古代狀元們設定為明清的狀元,認為他們可以直接穿越到當下,不給他們接觸現代學術,或者只給比較有限的適應時間的話,從一個理想標準來說,我們可以很明確地回答,有可能成為博導的人大概也就幾個。

    假如給他們三年到五年左右的學習時間的話呢,能成為博導的人也仍然不會是多數。

    為什麼會這樣呢?很關鍵的問題是,至少過去的北大中文系明確表示,不培養作家。可能很多對於中文系不瞭解的人,會認為中文系就是要弄創作的,而且確實很多中文系出來的學生最後都進入了創作領域。但是中文系本身的存在價值並不是體現在創作方面,而是在學術研究方面。明清以後的狀元們大多具有比較好的文辭修養,雖然他們都是透過時文制藝獲得狀元的身份,但是他們能夠在時文制藝的環境中脫穎而出,說明才情也絕不會差。然而學術研究重在學術思維與學術規範,而學術思維與學術規範的培養,也不是短時間可以一蹴而就。學術規範或許是個技術性的問題,但是學者學術思維的確立與成熟,是在不斷研究積累中慢慢完成的。並不是說有相當的才情,創作做得好,你的論著就一定會很精彩,在研究方面就一定會有所發現。

    當然,我並非說當代學術研究就是一個純技術性的行業。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仍然需要滿足一些條件,才有可能在學術研究中取得一定地位。

    當然啦,現在北大中文系創意寫作玩的很high,真的有狀元穿越來了,我們當然可以給他們博導,光是這個事件本身就是個很好的招生宣傳了,生源不知道要擴大多少倍呢,何樂而不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笑抑鬱症該如何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