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河洋橋

    度量衡的出現,說明人類已經走向了財產私有化,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有了質的發展!在遠古時代,人類由於生產力極度落後,還有文化知識匱乏,遠古人類都是在一起生活,抱團取暖,生活用品都是按人分配,沒有財產私有觀念,更不可能有度量衡!度量衡出現以前,都是氐族首領分配或者在生活中按照首領意見管理一切!

  • 2 # 竹林品茗

    那個時候應該是用人體的各個部位來做度量衡。

    比如一拃就是把手伸開大拇指尖和中指尖的距離。一庹就是兩臂伸直兩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一步,一捧,一撮,一把都是以人為標準,就是後來的尺也是依照肘至手的距離。裡也是用步來推算的。

    所以開始是以人為本的計量。

  • 3 # 東白啟明

    我由於工作性質,時刻都離不開計量衡的運用,對於這方面的認識瞭解就更多一些。比如根據行業規定,計量單位必須使用國際通用單位,如重量單位用千克,長度單位用米或千米、壓力用兆帕等等,這已經成為自己的工作習慣。要想回答好這個提問,我想從一個漢字“數”來開始。在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的“數”字,寫法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左邊形如一根繩上打了許多結,上下有被栓在主繩上的細繩,而右邊是一隻右手,這表示古人是用結繩來計數的。《易經》中就有“結繩而治”的記載。

    其實,在這之前,古人還有幾種計數方式。比如手指計數,這應該是人類最早的計算方式,在人類從猿向人轉化的過程中,手指成為人類首先選擇和使用的計算工具,就是現在,剛學會識數的小孩子,也還用指頭來數數。另外,還有兩種計量方式與方法更有用。一種是用石子計數,對比手指計數的最大好處是拓寬了數字的計量範圍,易於識別、清晰明確、簡單便利。但石子計數也有侷限之處,其受制於一定的計量規模和客觀環境。

    還有一種是契刻計數。就是用石頭、刀子等利器在樹皮、獸皮、骨片、木片或竹片上刻痕,逐漸形成數的概念和記數符號,以此來表示數目的多少,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以物品缺口或孔洞的數目來反映客觀經濟活動的數量關係,比如山頂洞人就利用禽類腿骨鑽孔以計量數字;另一種是以物品的抽象符號來反映客觀經濟活動的數量關係,比如半坡人就利用陶器刻制的符號來計量數字。人類使用契刻計數,一方面可以對自己擁有的物品進行清點和度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訂立契約關係時,對數目進行必要的對質(稽核和校對)。契刻計數較之結繩計數,在計算工具上是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的,因為契刻計數不但涉及了物品的本身數量關係,而且形成了物品數字的對比點校功能,使最容易引起人類爭端的數目差異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決。

    這種狀況,直到4000多年前的氏族社會末期。據古書記載,黃帝創立了度、量、衡、裡、數五個量。舜出巡協調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時季節,統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以自己的身長、體重作為長度和重量的標準。據《夏書•五字歌》《管子•楊權》《管子七法篇》等古書記載,夏代已經有了度量衡器具。商、周均建有度量衡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一中國後,頒佈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同時制發了成套的權衡和容器標準器,秦朝統一的度量衡制沿用了2000多年,形成了中國古代計量單位制獨特的體系。

  • 4 # 釣魚倌

    秦始皇只是統一了度量衡,並不是發明了度量衡。

    人,群居。隨著各類生產工具的發明以及社會分工、社會形態的發展,人們在勞動生產之後,日常生活用品有了富餘,人們便開始用富餘的物品相互交換以得到自己所需的生活物品。

    隨著社會文的逐步發展,人們發現在物品交換時多多少少都會出現不對等、不公平的現象,這樣常常會引起家庭以及部落之間的矛盾。

    為了解決這樣的社會矛盾,人們便想出來五花八門的辦法來應對,比如我用一碗穀子換你一碗豆子,是用同一只碗來做衡量單位;又比如用一根樹枝來衡量魚和獵物的肉的長度來進行交換。還有很多很多的衡量長度和重量的例子不勝列舉。這些衡量的土方法在人們交換物品的過程中雖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度量衡的實質問題。

    後來有個叫陶朱公的人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祿壽三星共計十六顆星星為啟發,發明了十六顆星點的秤桿,史稱“十六兩制秤”,秤桿有木頭做的,也有大、中型動物的骨肉製作的。配有石頭或金屬製成的秤砣,這是最早有記載的重量計量衡器——桿秤。

    長度測量的衡器是人們逐漸達到共識且通用的有木製的、有骨制或金屬製作的尺子。

    雖然桿秤和尺子成了人們共識通用的衡器,但在各部落和後來的諸侯國邦裡,桿秤和尺子的度量衡都是根據各自的實際需要而定的,桿秤有13兩為一斤的,有16兩為一斤的;尺子有16釐米為一尺的,有20釐米為一尺的。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在全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形同倫、一法度”,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度量衡才結束了各國不同一的歷史。

  • 5 # 意識物理學

    所謂度,量,衡不過是對物體的長度,數量和重量的計數。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以前,古人早已經創造了多種計量方法。度量衡的產生是出於交換的需要,也是一種技術上的需要。首先出現了產品的交換,如果不能量化就無法交換,比如一匹馬=五隻羊,這樣就可以以貨易貨了。其次在技術方面,比如建築,就需要度量尺寸,測量建築材料等等。

    據記載在兩千五百年前,晉國的趙簡子修建太原城,就是用步法度量的。說明那時侯還沒有丈尺,這是度量大的物體,對於小的物件則用手掌度量,比如一拃,就是揸開拇指和中指到最大,現在人們也用這種辦法,也有伸展雙臂來度量長度的,古代有一種度量單位叫仞,相當於臂展尺寸。

    古代稱量重量的器物叫爵,分糧食用的,爵位就是指分多少爵糧食。另外還有盛酒的器具,有三條腿,也是分灑用的,還有鼎,也是分糧食用的,天子九鼎,是說國王能分九鼎糧食,這就最多了。古代還有結繩計數的記載,古人記數,計時,用的是天干和地支。天干是計數,十天干代表十個數。地支是用來計時的,所以一天分十二個時辰。進而又把天干和地支結合起來,用於記年,一個甲子是六十年,又用同樣的方法來記月,記日,記時。當然這是後來的事。

  • 6 # 文刀沐子

    世界上現存的所有度量衡,本質上都是以人為標準制定的,是人的時空度量觀念的客觀化資訊反饋。

    明白了這一點,就很好推斷在客觀化度量衡之前人類是怎樣計量的了。這就是以人自身的自然計量。例如:雙臂,雙手,雙腿,體重,行為等等。例如:一指長,百步遠,一頓飯的功夫,一眨眼的時間,一攔抱粗細,一毛之輕,比棒槌石還重…

    現在看,這些計量方式很不準確,但,加上人的經驗也就是度量觀念的校正,卻足以應對日常生活之需!就是現在,在計量方式十分發達精確的時代,人們依然相信以自體自然為標準衡量世界。

    我是地產律師,經常幫朋友看房,可笑的是:儘管有盒尺,十個看房人至少有九個非要用自己的步子量一下房間的大小,有人寧可相信自己的步子,也不相信圖紙資料,併為此而吵得面紅耳赤!

  • 7 # 中華歷史說說

    首先我認為除了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度低下,人類僅能維持基本生活時期,那時甚本上是不存在計量單位的。

    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們所獲得的食物和一些東西除了滿足自己的日常生活外有了剩餘,這時就出現了交換東西的社會現象,拿自己多餘的或不用的東西和別人交換些自己想要或需要的東西。既然要交換,那就要有一個尺度來作為衡量的標準。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大多利用自身所攜帶的東西作為度量的標準,比如用手或足來量東西的長短,或一根木棍來作比較長短,用手或者碗來區分東西的多少,比如用手一捧是多少來分東西或交換,但並不精確,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只是個糢糊的概念,並不精確。後來出現了鬥、升、樽.壺、杆稱等作為汁量的東西,但各地標準並不一樣。比如稱東西的杆稱,有地方十三兩一斤的,有十六兩一斤的等等。

    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統一了度量衡的標準。

  • 8 # 宋效田614

    最早是以貨易貨,整體物體以自然形態“個”為單位,以後才有了大小長短輕重之分。最早的長度計量包括用手量和用腳步量,以後步就固定為五市尺,直到土改時在丈量土地時還採用“步”這種丈量工具。散貨或液體則用容器來計量,以後逐漸發展為“鬥”“桶”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的羽毛球名將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