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江東望

    20多年前的7月7、8號高考。

    7號下午化學,天氣悶熱,沒有空調和風扇。熱風吹來把試卷也吹掉,監考老師乾脆把窗戶關掉。

    考完後背上一層鹽。

    至今我都認為,當初考場有空調,我絕對分數還要高,不至於現在平臺這麼低!

  • 2 # 小舟談教育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是2017年高考,那年是恢復高考四十週年,我在湖南,考的是全國一卷,非常難,聽說是為了高考四十週年獻禮,被稱為史上最難高考。我是文科生,當時感覺數學、語文最難,語文只考了93,數學剛好100,這分數在班上只能算中等,當然,我們班普遍也考的不好,那一年湖南文科二本線是485,理科420多,比起18、19年500多的二本線,可見當時高考要難的多,因此17屆有很多學生選擇了復讀。

  • 3 # 抖說故事

    1996年,河南高考綜合分,每門課最高分900分。綜合分類似於分數加總綜合,某科目分數較低會導致總分數較低。

  • 4 # Vivi老師生活日記

    2005年七月七號、八號。記得那兩天都下暴雨,有一科考試差點遲到,雨太大了,自己騎單車去的,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想起來,特別心酸,那時還感冒發燒,後來只考了一個二本院校。人生的遺憾。

  • 5 # 生命的重啟

    我是1986年參加高考的,那個時候是在7月7.8.9.,一晃三十四年了。我現在只記得考政治時,外面下雨了。考試很緊張,滿手心都是汗。差十幾分沒考上本科,索性就上了師範大專班,畢業就當了光榮的人民教師。光陰荏苒,如今離退休都是倒計時了。

    查看了,我當年的報考人數是191萬,錄取57萬,錄取率是30%,那時高考真的有點兒難。能考上箇中專也挺厲害了,可謂是萬人過獨木橋,那時上大學都不交學費,國家還給補助,畢業包分配,現在想一想也很不錯。

    7月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也有人稱作黑色7月。從2003年高考改成6月7,8日,避開最炎熱的夏天。

    回憶起自己參加高考,一定會想到今年的高考。今年由於新冠疫情高考延期一個月,和我們那時候是在同一天。

    今年高三孩子備受考驗。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71萬,比去年增加40萬。錄取比率還不清楚,讓我們共同祝願今年的考生,:

    共闖防疫關,註定不平凡;

    砥礪在前行,金榜當題名。

  • 6 # 天髙雲淡1128

    七九年七日七、八、九三天,我們是恢復高考後夏季招生的第一年,前兩年是冬季高考,第二年初入學。所以我們的高中生涯是歷史上從末有過的兩年半。

    說起來好笑,七六粉碎四人幫後,我們這些愣頭青們進入了高中學習,當時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國家決定發展教育,於是各公社、大一些的村子都辦高中。但文革中上學的我們,幾乎經歷所有的所謂“批林批孔”、“反智育回潮”,“評法批儒”“評水滸”

    反唯生產論,“反右傾翻案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運動。在我們的認知裡,交白卷是英雄,知識越多越反動,所以系統性的學習很少,只在大批判和學毛選的過程中鬼差神使地提高了一定的文字和歷史知識。

    77年高考結束後,我們看到了當年的高考試題,現在想起來,真是太簡單了,但我們就是根本不會做。比如數學簡單的因式分解、平圴速度、證明三角形三內角和等於180度等。幸虧我們村辦高中是一所縣鄉領導包點的學校,有一位好校長叫劉守國,他是"老三屆"的高材生(後來他因辦學優秀成為了我現在所在縣一中的校長直至一所大學的副校長),在他的周邊又聚集了一批當時同樣優秀的文革前的高中生及師範生。他們從最基礎的初中甚至小學開始教我們,我們像是久早逢甘露的幼苗一樣吸收著知識的水分,也像餓狼般地吞嚥著知識的食糧……不知不覺間,78年高考試題對我行來說已經不是那樣的難了,(和我們同班在學力上比我們稍差的當年參加高考的大齡學生可以達中專線,於是我有感到了一絲的欣喜。

    又經過了一年的半的苦讀,我們終於參加了七九年的山西省高考且過關。作為一個祖輩都是農民,且連一個親戚也沒有在縣城的農家子弟,我終於脫掉了農皮吃上了公家飯。順便說一下,我們縣那一年的高考中也有同樣的兩位農家子弟:高福和郭正堂,他們現在是中科院院士。

    我由衷地感謝鄧公,我感謝我們的黨和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是他們使國家走向富強,恢復高考使我成才並能透過我使更多的人成才並蔭及我的下一代,我的兒子今年博士畢業,到了一所211大學工作!

    個人經歷微不足道,但我樂於回答問題,請位莫笑!

  • 7 # 雲鶴凌空

    本人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第一年參加高考的。那年的記憶太深了。

    我1964年初中畢業,16歲(那些年,小學入學必須滿7週歲),因家庭政治條件不好,當年12月下放農村(不是文革時期知識青年下農村)。

    當了十三年農民以後,1977年恢復高考。那年宣佈恢復高考時,離考試時間只有三個月左右。

    說來好笑,那天我駕著牛車,去鎮上賣棉花,慢悠悠地走,快到鎮上時,看到大隊學校的校長,騎著腳踏車從鎮上過來,就問他來鎮上做什麼,他說開會,我問他開麼會,他說高考會。我問他高考要麼條件,他說,30歲以下,高中學力(不是學歷)。我又問,管不管結婚,他說不管。我說,那我可不可以報名,他問我多大歲數,我說1947年出生,他一算,說,剛剛合適。我說,那就算報了哈。

    就這個偶然的機會,報了名,那時,我兒子已經兩歲了。

    那一天,離高考只剩18天。

    可是,問題來了。我只讀了初中,高中的數理化都沒學,雖然初中時的理想,是大學理科,將來當個科學家,但是沒辦法,只得改文科。語文自己覺得沒問題,歷史地理初中時正兒八經學過,還有印象,高中數學硬啃,啃幾多算幾多。

    然後就到處借課本,歷史地理數學。先根據自己的印象,自己擬定歷史地理的題目,做答案,讀,背。每天上工的時候,夾著自編的歷史地理的“資料”,上午下午工間休息的時候,拿出來讀,背。

    晚上就啃數學。每天啃到凌晨一兩點鐘。早晨六點半起床上工。收工了,就坐在小桌子前看書,啃題,老婆做飯,囫圇扒幾口飯,又上工。

    12月幾號考試(具體日子不記得了)。居然錄取了,後來上學後,看到我的高考成績,數學竟然考了40分(滿分100分),比那些讀了高中的人還多十幾分。

    再後來,恢復高考40週年的時候,據官方公佈的資料,當年參加高考570萬多人,錄取27萬,高考錄取率僅4.7%,如果早知道這麼低的錄取率,我說不定還不敢去考。

    就那18個晚上,我的一切都改變了。

    前幾年,閒來無事,去我下放的地方玩,跟我一起下放的44個人,除了女生嫁人之外,其餘的男生,早就全部“作古”了!

    文革給我們的國家,民族帶來了不幸,可我則是萬幸的,鄧小平的力挽狂瀾,黨的撥亂反正,給了我新的生命,如今,我們的國家,在艱難困苦中,走出了一條復興崛起之路。回首四十多年的滄桑鉅變,真的是感慨萬千!

  • 8 # 清水行業

    我是全國恢復高考制度後的第一年參加高考的,也就一九七七年,剛好高中畢業。那時每個鄉鎮都設有考點,條件雖然簡陋,但很方便。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可以說很幸運,可以憑自己的知識拼一把,搏一回,值!要知道之前,都是由大隊(村)公社(鄉鎮)推薦上大學,想都別想,更別說上了!現在機會來了,而且那麼及時,真得感謝這一時代,感謝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否則,也許一輩子都走不出山村的!

  • 9 # mwaity

    本人一山東考生,19年高考,正好趕上了最後一屆的文理分科,當時自己確實是很緊張,在我整個高三中,在生活中整夜睡不著失眠,那段時間真的是非常的難熬,也挺無助的,有時候也會莫名難過,總的來說,自己真的是一天一天熬下來的。

    雖然沒有經歷後來的3+3,但是也感覺是差不多的,真的是要平復心態,如果感覺自己有點心理問題比如焦慮等等之類,可以跟老師交流一下,畢竟他們也見過很多類似的學生,老師疏導一下也是很有作用的。

    然後!!!!不要給自己施壓!一定不要!!!尤其是最後的一階段。

    最後,高考其實每個人都很緊張,毋庸置疑 ,但是你進入考場就會懂得,其實就跟平常考試差不多。

    祝每位考生取得佳績,榜上提名!

  • 10 # 豫見同行

    02年參加高考,最後一屆參加的七月份高考,第二年就提前一個月了。

    記得當時天氣非常熱,六號看考場,看完回來就下了好大的雨,使得當時異常悶熱的天氣涼爽了不少。

    當時考試三天,大綜合三百分,第三天考試一門專業課,從理化生政史地六門課中任選一門考試。我記得我選的是化學。

    考試第一天,也沒有父母陪考,家裡人沒有人理我,就像平常考試一樣。

    早餐還是有點儀式感的,圖個好彩頭,作為北方人,我吃了一個油條,兩個雞蛋,沒有喝稀飯,因為稀飯在我們這裡還有一個名字叫“糊塗”,寓意不好,就沒有喝。

    三天考完後,就像平常放假回家一樣離開了學校。拿著高考填報志願書回家了,當時是先報考,分數7.25號以後才出來。很多人因為估分不準確,落榜或者報考的太低了。

    我當時估分和實際成績相差了二分,影響不大,或者說對我填報志願幾乎沒有影響。

    說起高考,想說的太多了,彷彿一切就在昨天,轉眼18年過去了,高考到家,我家侄女出生,今年她參加高考,又一個輪迴哪。

  • 11 # 教鳥兒空氣動力學

    2001年參加高考,當時沒覺得有多緊張,當時高考信心比較足,但是結果出來時有反差,英語和化學都沒有達到期望,和平時的成績差距較大。不過還比較幸運,過了一本線,上了本省的一本大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屋確權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