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巍資料

    先不提宋朝有沒有“公知”,

    也不提司馬光又怎麼會是“公知”

    單從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就讓人對你充滿了好奇: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問出這樣的問題?

    又是什麼樣的土壤,才能長出這種雜草?

    從提問提到“公知”,可以推測到

    1,這人沒權。有權的人,不會隨便發言。因為,他提出來,就有立場,就有後果。沒有相應的結果,就是對自己的政治生命不負責。

    2,這人沒膽。有膽的人,指名道姓,或者隻身犯險,或者走法律程式,像秋菊打官司一樣,就要告村長,“就要個說法”。她沒有指桑罵槐,含糊其辭。這人似乎要罵一罵“公知”,卻先從宋朝,從司馬光開始,未免有些謹慎過頭,倒顯得鬼鬼祟祟。

    3,這人清閒。這個年代,關心歷史的,除了賣歷史書的,哪裡有上班族一天關心研究歷史?漲工資嗎?

    突然意識到:這種人其實不正是最聰明的嗎?說一些昏話,十幾個字,就騙上百字,甚至,還能挑起些文字爭端,引起注意。浪費的,卻是我的時間。

    自責:又著相了。我要有能力,就讓他人間蒸發,沒有這能力,就指頭一滑而過。終究是欠缺修養。

  • 2 # 閒看秋風999

    有宋一朝的文人確實是給點Sunny就燦爛,無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或者是蘇軾儘可以議論朝政上書諫言而無身家性命的擔憂!

    至於司馬光與王安石倆人也並非有什麼個人恩怨,司馬光當然也不是什麼“公知”也絕非“噴子”——有沒有歷史貢獻有什麼歷史貢獻自有後人評說;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一部《資治通鑑》就足以將司馬光送進歷史人物的《名人堂》——他把上古至五代的歷史碎片蒐羅到一起並且加以相對比較公允的敘事方法予以總結與預警;

    司馬光治學嚴謹,在編纂《資治通鑑》時注意收集整理不同的歷史材料,當然也是根據他自己的標準進行取捨,然而,總體而言還是客觀公正的,是史學研究另外一個里程碑。

    有宋一朝在軍事戰略上存在極大的缺陷,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宋朝的文人卻能夠因此大放異彩,換言之,文人集團足以在宋朝界盡顯風流——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文死諫,武死戰”——有宋一朝特別是北宋時期雖然沒有什麼青史留名,留下赫赫戰功的吳江,不過,宋朝的文人卻詮釋了什麼是儒家文化薰陶下“修齊治平”的文人!哪有什麼現代意義的“公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導要求加班不聽話就穿小鞋你會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