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客君
-
2 # 月棍禪
除上樓介紹的,還有四書五經、佛教、陽明學、繪畫、書法、雕塑、陶瓷、漆器、中醫學等!猶其鑑真大和尚東渡後,大宗繁細,廣泛深入;鑑真弘毅悲慈廣渡,與玄奘相稱,一傳一學,表顯東方人文文化在亞洲大坂塊之承傳流轉源逺長綿汨濤不絕!
-
3 # 大超嘚啵嘚
日本的文字是由中國漢字的偏旁變換而來的,日本的和服由中國漢服演變而來,日本的浮世繪是中國畫演變而來,茶道由唐朝傳播去的,武士刀的原型是中國的唐刀,空手道來自明朝的中國武術,圍棋來自中國,日本語中的“唐音”和“吳音”都是中國語音。日本傳統建築包括城市佈局也學自中國。日本的儒家文化來自中國。 另外說一下,日本人偏偏就沒有從中國引進科舉制度和宦官制度。
-
4 # 阿金大哥
一提到“日本”這倆字,作為一個華人來說都有一種莫名的滋味,說多了都是淚啊!
你說吧,就那麼巴掌大小的一個彈丸島國居然還能欺凌我泱泱大中華。奶奶的,說句不好聽的他們大和民族的祖宗還是我們的後裔呢,你們吃的穿的用的,住的玩的樂的哪一個不是來源於我們大中國,沒有我們祖宗的創造能有你們這幫日本人人嗎?沒有我們的古代文明能有你們的今天嗎?哼,本寶寶表示很生氣!!
哎,有點扯遠了,還是捋捋平息一下自己心情認真答題吧。
的確日本很多文化都是從中國古代流傳過去的,這不是我吹得哈,比如文字,這個最直觀,現在日語當中還夾雜著很多的漢子;中國的儒家思想,日本的聖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主要體現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詞彙和資料也大多是取自儒家書籍;佛教思想,日本天皇就是佛教的忠實信徒,舒明天皇修建了百濟寺,天武天皇還把誦讀金剛明經作為國家規定的活動來進行。日本佛教的普及是在聖武天皇時期達到最高潮,在聖德太子時期成為佛教的黃金時代;圍棋,大約在唐朝的時候傳入日本,之後在織田信長的支援下,日本成立名人棋所,從此出現了圍棋職業化制度和四大家族,日本圍棋水平突飛猛進,而此時的中國還停留在娛樂休閒階段,最後還是日本人把圍棋推廣到了世界;還有茶文化、飲食、和服、禮儀、建築風格等等都與中國有關係。
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是刺身,刺身即“魚膾”,指的是將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膾,所謂“膾”,按照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將要煮的生肉切成細條薄片,此外,有個成語叫做“膾炙人口”,意思是說,生切肉與烤肉一樣都被人們喜歡,足見華人吃膾歷史之久。
在《禮記·內則》裡記載:“凡膾,春用蔥,秋用芥。”說明中國古代人早就知道吃生魚片先要用蔥、芥末調味拌和了。而在日本,直到15世紀醬油從中國傳入並廣泛使用之後,才製作出刺身蘸醬油的吃法,如今這種吃法已成為日式刺身的固定搭配。到了明朝之後,魚膾逐漸退出了華人的餐桌,卻在大洋彼岸的島國日本興盛起來,還開發了更加精美的吃法,最終成為了日本料理的頭牌菜,哎,這對於中國的美食來說有點可惜了。。。。。。
再一個就是日本的烏冬麵。日本由於地理氣候的原因,歷來小麥種植不普遍,缺少麵食文化。當今日本的麵食文化是受中國和西方的影響而形成,烏冬麵便是因唐朝麵食傳入日本而產生。 根據香川縣的口頭傳說,是由弘法大師從唐朝帶回烏冬的製法,是就用小麥磨粉製成是一種較粗的麵條,它通常用作熱湯麵,開始食用的範圍也多在寺院,後來是為了拯救了贊岐當地的貧民烏冬麵才逐漸走向社會。因為瀨戶內海雨水稀少,很難種米而傳授給贊岐人,這樣能夠很好的彌補日本一些地區由於不能種植水稻所造成的糧食短缺,一般認為這就是現在的贊岐烏冬的原型,也開啟了日本的麵食時代。
實際上”烏冬麵“就是我們長輩過去用刀切的手工面,它的基本做法是用鹽水和麵,促使麵糰內快速形成麵筋,然後擀成一張大餅,再把大餅疊起來用刀切成麵條。在後來製作過程中人們在麵粉中又加入大米粉,這樣做出來的麵條介於切面與米粉之間,吃起來口感比較軟,再配上精心調製的湯料,自然是好吃的不要不要的了 。現在烏冬麵已經成為了日本料理不可或缺的主角 ,還和日本的抹茶麵、蕎麥麵併成為日本的三大面條。
哎呀不寫了,餓了,扒拉一堆好吃的對一個吃貨的肚子來說絕對是一種考驗。
一些食品原來是屬於咱中國的,人家引進經過改良之後,形成自己的特色再推出來就成為人家大和民族的了。咱不得不說人家日本的飲食文化很有一套,他們注重色形味,講究一個細活,看起來每一個都很精緻,像藝術品。
而我們呢?則玩的是速度,是產量,我們缺乏的是“壽司之神”的那種工匠精神和玩細活的那份耐性,認真勁,當然了也許我們現在的國情就適合那種速成品。
希望有一天不僅釣魚島屬於我們的,蒼井空也得屬於我們的。。。。哈哈。。。。。
回覆列表
我們都以為和服是唐朝的時候傳到日本的,但其實並不是,我們看到的很多和服都是在東吳的時候就從中國傳到日本了,在日本很多和服的店面上都寫著“吳服”兩個字,這些吳服在日本是普通人穿的衣服。
從唐朝的時候傳過去的和服只有一些大貴族和皇室可以穿,流傳到現在,只有皇室活動上才可以看到唐朝傳過去的和服。
日本的武士刀,是唐朝的時候從中國傳過去的,當時的唐刀有四個品級,分別是儀刀、障刀、橫刀、陌刀,其中陌刀的品級最高,最稀少,長度也是最長的,是唐朝軍隊中的重器,輕易不能外傳,當時的日本人回國的時候只帶回了唐朝的橫刀。
日本人偷偷帶回了橫刀之後,開始模仿冶練,但是日本鐵料稀少,技術不穩定,而且日本也沒有鐵盔甲,因鐵礦石稀少,士兵們平時打仗時只能穿著木頭和竹子做的盔甲,只有大貴族將領寥寥幾人才能穿著薄薄的鐵甲上戰場,所以日本人在打造的時候,不用考慮破甲的因素,單純追究鋒利程度,最終打出來的日本太刀鋒利程度遠遠勝於唐刀,經過多年的發展,脫胎於唐刀,變成了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風格,成為了近代三大名刀之一。
櫻花和菊花,我們都以為櫻花品種是從唐朝的時候流傳到日本的,但最近考古發現,日本的櫻花實際上是日本本地的品種。雖然如此,但是日本的櫻花文化起源與唐朝息息相關,在與唐朝交流之前,日本人是沒有櫻花情懷的,當日本的使者來到長安城的時候,發現整城都是美麗淡雅的櫻花,漂亮極了。
當時日本人崇唐媚中的情緒非常高昂,在日本人的眼裡,凡是唐朝的東西都是好東西,凡是唐朝的文化都是好文化,所以當他們將櫻花文化傳回日本的時候,櫻花文化瞬間在日本成為了全民的熱潮,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都將櫻花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家裡種、城裡種,衣服的紋飾上都是櫻花的圖案,櫻花文化在日本得到長足的發展,成就遠遠超出唐朝時,培養出了各種不一樣的品種,最終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櫻花之國。
日本的國花是菊花,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櫻花,菊花也是唐朝的時候傳到日本的,以前的日本沒有菊花,菊花傳到日本後因為中國詩句中所代表的高雅節操,菊花瞬間成為了日本皇室的家紋,成為了貴族間共同的雅趣,以花對歌。
後來經過戰亂,皇權旁落,江戶時期菊花成了眾多平民百姓的家紋,明治維新之後皇權凝聚,菊花家紋又成為了皇室專用,二戰時期的軍艦上甚至也有菊花的皇室花紋,在二戰之後,美華人出了一本書,叫做《菊與刀》,用日本武士刀和菊花深刻的剖析了日本人的性格以及文化,由此可見菊花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國的茶道文化流傳甚遠,是從多個時期傳入日本的,主要是在唐朝以及宋朝,當時的日本僧侶來到唐朝學習佛法,他們對中國的茶文化很感興趣,回國後把中國的茶文化帶了回去,剛開始在日本,茶道甚至成了佛法的一種。
以前中國的茶都是與現在的日本一樣是用爐子煮的,用熱水泡的茶是在明朝的時候才出現的,中國的茶文化在宋朝的時候發展到了頂峰,成為了全民的一種藝術生活,後來經過元朝的摧殘,明朝的改變,最終消亡在歷史中。
日本人帶回去的有煮茶和抹茶,煮茶是放在鍋裡面煮,煮出來的茶湯。抹茶是將茶葉磨成粉末,放進沸水裡面煮,煮出來的茶湯,日本的抹茶在中國,原先叫做點茶。
當中國的點茶和茶道消失在歷史中之後,日本的煮茶和抹茶反而大行其道,成為了日本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道,並在日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產生了許多改變,最終成為了今天的日本茶道,成為了日本人生活上的藝術享受。
日本的相撲,也是從唐朝的時候傳到日本,在秦漢時期相撲叫做角抵,當時受到了很多達官貴人們的熱愛,流傳到唐宋時期改名叫做相撲,同樣得到了很多達官貴人以及平民百姓的熱愛,流傳到日本後大行其道,成為了日本國術的一種,元之後,相撲在中國徹底的消失,以至於我們現在覺得相撲實際上產生於日本。
生魚片,在古代有膾炙人口這個詞語,膾說的就是生魚片,炙說的就是烤肉,唐朝以及秦漢戰國的時候,膾是達官貴人們所喜愛的一種食用方式,在唐朝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愛這種食用方式,日本的遣唐使來到中國後,將膾帶回來了日本,發展成了今天的日本生魚片。
此外還有榻榻米、藝妓、日本建築、日本忍道、武士精神都是從中國流傳過去,或是受古中國文化的影響。
因篇幅有限,暫且不說,如果大家想更清楚的瞭解的話,可以進我的主頁看一下我的文章。
我覺得大家在看待日本文化時不應帶著仇恨牴觸的情緒,畢竟這些都是我們的老祖宗傳到日本的東西,我們其實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些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