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可兒

    我們都只看到了本質,而沒有看到事件的走向。不要懷疑盧保斯的智商,是蘇聯的建築太牛逼了。沒有炮兵,摧毀他們的建築。最後完全是巷戰,而且他們還不懂巷戰。他們只是精英而已,僅此而已。

  • 2 # 海鏡清

    因為突圍命令下得太晚了啊,當時第六集團軍在挨凍受餓中,堅持現有陣地都非常艱難,更不要說突圍了。

    喜歡吹牛又總是把牛皮吹破的戈林元帥,再次大發厥詞,給第六集團軍挖了個大坑

    之所以突圍命令下得太晚,一是因為戈林元帥許諾每天可以向包圍圈內空運300噸物資,結果實際上每天平均只能達到95噸,包圍圈裡的德國兵每天只有一兩的麵包配額,許多人都不是戰死,而是凍死、餓死、病死的。

    在戰爭中表現得像希特勒的死忠,戰後卻極力給希特勒扔黑鍋的曼施坦因,給已經掉進坑裡的第六集團軍埋上了土

    一是因為曼施坦因元帥拍胸脯說自己一定能夠把第六集團軍接出來,於是希特勒相信了他,任命他擔任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司令去解圍,他還躊躇滿志地親自給保盧斯發去電報:“不要放棄,我會來救你們的,曼施坦因。”電文。解圍失敗後,曼施坦因矢口否認這封電報,然後在他的回憶錄中就以保盧斯拒絕突圍為由,把斯大林格勒解圍失敗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在解圍失敗後,第六集團軍只剩下不足百分之十的部隊還有拖曳火炮和物資的騾馬,坦克也不足一百輛,其他部隊要突圍就只能拋棄重武器和輜重,完全靠雙腿在冰天雪地裡行軍了,可這樣一來即使突圍出去也喪失了戰鬥力,會很容易被蘇軍追殲。所以保盧斯不願冒險採取這樣一場絕望的行動,這會使他的集團軍淪為一群毫無戰鬥力可言的難民。

  • 3 # 戰略論

    1942年12月19日,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直接向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下達了命令:要求第6集團軍在不就即開始向西南方向突圍,執行“冬季風暴”行動,必要時向頓斯卡耶察裡扎推進,同第4裝甲集團軍建立聯絡,使該地區的運輸縱隊將補給運向第6集團軍,使之維持戰鬥力繼續執行突圍行動。

    希特勒同意了第6集團軍向西南突圍,同第4裝甲集團軍建立聯絡,但要求第6集團軍仍要堅守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東、北、西三面防線。也就是說希特勒並不同意讓第6集團軍撤離斯大林格勒,只是企圖打通一條補給走廊,讓第6集團軍得以繼續守住現有防線。

    擺在第6集團軍司令部面前的是兩條路,要麼聽從集團軍群的命令,向西南突圍徹底撤離要塞地域;要麼聽從希特勒的命令,但是以第6集團軍現有兵力根本不可能做到一面向西南發起突圍,一面還要據守現有防線,即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根本無法執行,只能繼續據守。

    最終迫使第6集團軍司令部做出不突圍決定的因素是燃料問題!以目前集團軍現存的燃料僅夠其坦克最多行駛30公里,而集團軍距離第4裝甲集團軍尚有50公里,根本無法同第4裝甲集團軍建立聯絡,而沒有坦克德軍的突圍將舉步維艱。

    並且第6集團軍還面臨著一個更加巨大的風險,那就是一旦首次突破不成功,集團軍主力將會停留在半路,一旦蘇軍將德軍背後的掩護兵力擊潰,第4裝甲集團軍也無法繼續推進,那麼第6集團軍的命運也就註定了。尤其對於這支缺乏物資和機動性的疲憊之師而言,所冒風險更為巨大。

    最終在這些多重原因下,第6集團軍司令部沒有選擇突圍,等到第4裝甲集團軍被蘇軍擊退後,第6集團軍喪失了最後突圍的機會。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放棄突圍的選擇並不是保盧斯一人的決定,而是整個第6集團軍司令部的決定,他們的處境過於嚴峻,而希特勒的陸軍司令部又同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命令不統一,最終使第6集團軍在猶豫不決中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 4 # 立志成蟲

    太晚了,太晚了,德軍的第6集團軍在蘇軍的圍攻下資源已經消耗殆盡,空投的物資和實際需要差距太大根本滿足不了德軍的消耗。缺糧缺冬裝缺燃料,在天寒地凍的殘酷環境裡,德軍的車輛凍的就是有燃料也普遍打不響發動機,德軍官兵身體的能量已經嚴重透支了,飢寒交迫的德軍戰鬥力所剩無幾,別說進行突圍的戰鬥了,就是靠兩條腿正常行軍都打哆嗦,只能坐以待斃了

  • 5 # PLAAdmiral

    其實希特勒最後也沒有同意突圍,因為當時第六集團軍部隊已遭到分割包圍,蘇軍在第六集團軍地域已達成突貫,部隊已不具備突圍條件,如果堅守,這些被分割的小集團仍可以牽制大量蘇軍。據頓和集團軍群統計,在集團軍群當面地域已發現蘇軍259個兵團(師,坦克旅),第六集團軍牽制了其中90個兵團,再加上當時蘇軍攻陷哈爾科夫,若第六集團軍貿然突圍,不但會遭受毀滅,更會使蘇軍大量兵團從中抽身,將德軍整個南翼包圍在濱海地區,屆時整個戰局將萬劫不復。

    話講回來,第六集團軍在戰役期間曾有兩次突圍機會,第一次是十一月中旬之前,趁蘇軍尚未完成合圍或剛完成合圍包圍圈薄弱時撤出斯大林格勒,另外一次機會是配合冬季風暴行動,捨棄重灌備與解圍的第57裝甲軍打通包圍圈。雖然會失去部分戰鬥力,但有生力量仍舊可以儲存,之後充實千瘡百孔的防線。12月下旬,蘇軍發動反擊,德軍距離斯大林格勒最近的兩座機場相繼失守,人員和裝備已很難補充給包圍圈內的部隊,加之第六集團軍鏖戰多日,油料彈藥所剩無幾,救援的部隊又被蘇軍擊退幾十公里,突圍的可能性已徹底喪失,第六集團軍防守地域不斷被蘇軍壓縮,貿然撤退極有可能因遭遇追擊而變為崩潰,因此也只能繼續堅守了。

  • 6 # 文舀

    1942年11月,蘇軍向圍攻伏爾加格勒德軍發起反攻兩路大軍形成鐵鉗攻勢,在伏爾加近郊的卡拉奇會師,包圍了保盧斯上將率領的第六集團軍共二十二萬人,希特勒嚴令死守,並派最得力的戰地指揮官馮,曼施坦因前來支援,此時兩軍相隔五十公里,保盧斯有突圍希望,但他執行死守命令,突圍化為泡影,曼斯坦因後被蘇軍擊潰,戰後他也唉嘆,說這次增援不是求生而是求死的競賽。第六集團軍更加危急,蘇軍包圍圈縮小,將德軍一劈兩半,戈林的空投吹噓無用,1943年1月飢疲的德軍在無法突圍情況下由保盧斯率領投降,另一部也隨後繳械,此時希特勒剛授予保盧斯元帥軍銜,罵他沒有殺身成仁,下令為覆滅的德軍哀悼三天,另外有9萬l千名德軍成為戰俘,德軍的東線攻勢被打斷了脊樑骨,第三帝國一落千丈,開始走下坡路。

  • 7 # 紅色手電筒

    對於被包圍的軍隊來說,突圍的時機最好的時機是被包圍之初,一方面包圍圈剛剛形成,不可能很嚴密,這時候打出去還是比較容易的。另一方面,剛剛被圍時,儲存的物資還是比較充足,軍隊還不會感到物資的缺乏。

    如果被包圍的軍隊,經過一段時間圍困,首先是,包圍圈已經完全形成,對於可能的突圍方向,都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防備,對於攻堅來說,都是很艱難的戰鬥。第二,儲存的物資已經被大量消耗,別的不用說,糧食就會消耗很多,說句笑話,皇帝還不差餓兵呢,餓著肚子怎麼打仗?

    對於保盧斯來說,最嚴峻的就是補給,當時德軍每人每天只能分一片面包,50發子彈,所有的軍馬已經被宰殺吃完了,當時被圍德軍其實已經崩潰,如果不是蘇聯人包圍,早就四散逃命了。就當時的德軍情況,別說突圍,就是蘇聯人放開大路讓德華人走出去,德華人都走不到曼施坦因那裡。

  • 8 # 7大實話7

    已經沒有可能整建制撤退,光桿司令即使跑出去,回去希特勒也不會放過他。還不如說為了減少士兵無謂的犧牲,冠冕堂皇的投降,況且盧堡撕也已經做了英勇抵抗,可以對外說對得起國家。敗軍之將不可言勇,再多的理由投降也不光彩!

  • 9 # 新兵衛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是綜合因素阻止了第6集團軍的撤退,小鬍子胡亂排兵佈陣,遙控指揮、盧保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戈林信誓旦旦,最後食言、蘇軍做了萬全準備等等綜合在一起,導致了第6集團軍的“悲劇”。

    很多人將責任甩給小鬍子,單純的認為由於他的獨斷專行導致了德軍的“悲劇”,但大兵認為,最應該負責的應該是盧保斯,這名元帥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特別是已經明確看到蘇聯人要對整個集團軍進行包圍的情況下,依然盲目的任由小鬍子瞎指揮,延誤撤退時機,從而錯過了最後的撤退機會,可以說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典型代表。

    就軍事才能而言,他雖然不及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爾以及戰術大師曼施坦因,但是他在人才濟濟的德軍將領中也算是出類拔萃的。特別是在當參謀的時候,1939年,保盧斯被任命為賴歇瑙指揮的第10集團軍的參謀長。保盧斯充分發揮沉著冷靜、善於思考和講究策略的長處,與精力充沛、勇猛果敢的賴歇瑙合作得相當默契。

    因此,第10集團軍(攻佔華沙後改稱第6集團軍)在對波蘭、比利時和法國的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後,保盧斯被保送至第6集團軍司令,開啟了一線作業。在這個過程中,保盧斯形成了自己的軍事指揮風格,治軍有方、練兵有術、從容冷靜、深思熟慮、忠於上級、但缺乏果敢和決斷,可以說,他是一名好參謀,卻不是一名好將軍。

    如果是他的前任賴歇瑙指揮第6集團軍,應該早早就選擇了突圍,甚至不會陷入斯大林格勒打巷戰,當然這些都無從得知了。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為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的總指揮盧保斯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部隊遭遇了什麼,也不可能意識不到久攻不下背後意味著什麼,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選擇相信小鬍子,戈林,曼施坦因的“承諾”,這都體現了他缺乏決斷能力,可以說他要為第6集團軍的幾十萬德國軍人負主要責任。

  • 10 # 心靈季節

    我真搞不懂,42年10月,除了斯大林格勒和天王星戰役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大的戰役。號稱500萬的德國軍隊都到哪去了?就算蘇聯圍住了斯大林格勒,如果希特勒再調100萬軍隊,突破包圍圈,裡外加擊,那不是非常好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中最高的球員是誰?打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