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王牌
-
2 # hqsc343
一、參照中國《勞動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相關規定,在正常情況下(未出現難產、多胞胎等情況),產假一般約為98天。如果你休了5個半月的產假,首先要考慮是否超出了《勞動法》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休假時長。如果超出,你如既沒有請假,也沒有與單位溝通延長產假並取得單位同意,公司辭退你也是可以的。但,你可以要求公司給你適當經濟賠償。
二、《勞動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相關規定》具體規定如下:
1、《勞動法》第五十一條 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
2、《勞動法》第六十二條 女職工生育享受不少於九十天的產假。
3、《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第七條: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難產的,增加產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
以上,供參考。
-
3 # 薇薇Vivien
不知道你為什麼要休五個半月的產假,一般規定生產前15天可以休息,產假一般是98天,產假休完之後,每天還有一個小時的哺乳假,一胎哺乳假6個月,二胎哺乳假3個月。不過,這個在時間上每個城市也是不同的。單位在這段時間是不可以辭退你的。
你在產假期間享受工資的權利:1,社保申報的生育津貼。2,單位申報的五險一金。3,如果你的月平均工資要高於社保的生育津貼,那麼差額也是要給你的。
如果你產假已經結束,還沒有回去上班,也沒有和單位打招呼,那麼你的單位是有權辭退你的。但是你單位的做法是有問題的,單位應該以書面形式送達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用掛號信寄給你,如果你簽收了,還是不去上班就屬於自動離職,如果你沒有簽收,那麼單位會留存寄件回執,即使有糾紛,單位也是有證據的。
-
4 # 社會WK
休了5個半月產假?我很驚訝為什麼你的產假這麼長。首先我得問一下你修這麼長的產假是自己強行增加的,還是和公司領導協商好的?
1、如果是你自己強行休這麼長的產假,那麼原單位是可以以無故曠工的理由辭退你,並且按照規定結算工資。
2、如果是協商好的,那麼建議你走法律程式去為自己維權,討回公道。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產假。產假,是指在職婦女產期前後的休假待遇,一般從分娩前半個月至產後兩個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後長至四個月,女職工生育享受不少於九十天的產假。職業女性在休產假期間,用人單位不得降低其工資、辭退或者以其他形式解除勞動合同。不同地方的產假有所出入。
這是16年的產假資料:
中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任何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職工的工資,辭退女職工,單方解除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和哺乳期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孕期、產期和哺乳期是每個做母親的女性都要經歷的特殊時期,是國家給予女職工不可剝奪的一種福利待遇。所以,單位不讓你上班是不符合勞動法的,如果你想繼續留在這個單位不想離開的話,可以要求單位履行之前簽訂的勞動合同,繼續工作;
你也可以選擇離職,要求單位結算應得工資。
-
5 # 天笑講職場
結婚生子、繁衍後代對於女性來說是人生的必修課,但是女職工在懷孕期間卻會遭遇各種各樣的難題,甚至會面臨被辭退的風險。那麼女職工在懷孕期間應該怎麼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被侵犯呢?
這裡我們分幾種情況進行說明:
第一種是產假期;女性參保人繳納生育保險,存在4-6個月的帶薪產假,另外還有國家給予的生育津貼,這裡要說明,參保人所在的公司不會因為產假時間過長而開除懷孕女員工,更不能扣除本人的生育津貼。
第二種情況是公司想辭退你
那麼在產假前也就是懷孕但正常上班的情況下, 女職工如果涉及到產檢等需請假的情況時,可按照企業正常流程請事假或病假。另外,依照勞動法,企業不允許辭退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女職工。
如果在此期間公司私自辭退,可以申請仲裁,令公司與其恢復勞動關係,並對個人進行賠償。
懷孕女性遭到非法辭退等不公待遇時要勇於運用法律武器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值得提醒的是,雖然法律重點保護,但孕期女職工仍然要避免嚴重違反公司的規章制度,否則將失去法律賦予的“三期”特殊保護。
回覆列表
由企業人力資源和行政管理從業了十五年的“珠三角之白骨精”為您提供專業的解答:
1、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女性正常休產假天數是多少天呢?因全國各地的休產假天數略有不同,但至少都有128天以上,下表是全國各地正常休產假的天數:
2、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二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一)……
(二)……
(三)……
(四)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
3、根據以上法律條款,用人單位不能隨意辭退“三期”女職工,若違法解除將面臨支付經濟賠償金的風險。如果樓主是符合法律法規生育,且正常的休產假(手續完整),可以向用人單位溝通,如對方不同意,可以向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