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大媽談農村

    這個問題不太嚴謹,不是儒家把神話歷史化,而是廣大人民群眾把歷史神話化。神話怎麼來的?是在歷史的基礎上演義出來的,就象《三國志》演變成《三國演義》,喜兒變身成白毛仙姑,布袋和尚化身濟公活佛,關公成為伽藍菩薩,釋迦牟尼悟道成佛,出家三公主成為千手菩薩一樣。

    只要認真的讀讀史書就會發現,現在我們認為的一些人名應該是遠古的官職或者群體,比如帝俊之妻,《山海經》生十日稱之為羲和,浴月則稱之為常羲。在《虞書》中,也有堯帝命羲和“曆象日月星辰”的記載。在《虞書》中,不但有羲和,還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很明顯羲和就是一個官職團體,一個制定曆法的部門。

    既然在《虞書》中,羲和是官職,用在帝俊之妻身上,為什麼一定是她的名字呢?生十日生十二月,非得理解成生了十個太陽,十二個月亮嗎?語言是不斷演變的,“生”在古代不僅僅有很多含義,不僅僅是生育。怎麼就不能理解成帝俊之妻作為制定曆法的官員,創造出十天一旬的紀日法,和十二個月為一年的紀年法呢?

    神話是人創造的,不可能沒有歷史的影子。神話歷史化是正解,不是對神話的傷害。

  • 2 # 給歷史卸妝的畫者

    儒家神話歷史化對中國神話有哪些傷害?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水平!凡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我們不能只講好處,不談壞處,當然誰都喜歡聽好話,包括儒生們,在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時代,只能只講神話歷史化的好處了。現代社會是思想自由的時代,我們應該開發上古神話,增加文學豐富性,不能一提到神話除了封神榜就是西遊記。

    那麼儒家神話歷史化對中國神話有哪些傷害?

    嚴重影響上古神話的研究和文學創作的開發。我們現在知道的《封神榜》、《西遊記》都是依據古神話創作的文學作品。

    神話是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神話富於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徵,極大地影響著後世文學的發展。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成為文學創作的題材源泉。

    我們先看看儒家是怎樣把神話歷史化的。

    我們歷史學界一般把夏朝以前的時代稱為半信史時代,因為沒有歷史記載,只是傳說和神話,到了西周才正式產生史官,和史官文化,歷史逐漸清晰起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儒家提出天命與人德相配的思想,讓天地人神有了共性,就是道德,君王有德,天降祥瑞,君王無德,則必有天災警戒。儒士去除神的神性稱為聖人,借聖人做思想代言人,把上古大神黃帝軒轅標榜為君王的道德楷模。

    《山海經》裡說黃帝是個一頭四面的大神,召喚應龍和天女擒殺了蚩尤。而孔子把黃帝四面解釋為統御四方,在《大學》裡直接把黃帝歷史化成一代明君,說“黃帝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這在歷史上是很大進步,民眾不再盲目迷信和崇拜,更重要的是中國三千年前實現宗教世俗化,除了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外,我認為這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屹立不倒另一重要原因。這是儒家的偉大之處。

  • 3 # 大先生的故紙堆

    中國古代神話,實際上不能說是不豐富,但確實沒有完整地儲存下來,也沒有形成像歐美和日本那樣的體系,現在只有一些零星片段的材料,分散在各種古代典籍之中裡。我們熟悉的女媧補天和造人。“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搏黃土作人,劇務不暇供,乃引繩絙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這個記載在《太平御覽》。而奇書《山海經》裡面更是題材豐富 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當然還有鯀和禹治水的事蹟。

    中國神話所以流傳極少不成體系的原因,魯迅先生曾經《中國小說史略》舉出了兩點觀點。第一是黃河流域的居民重實際而不重幻想,第二是孔子以實用為教,不講鬼神之事。而後世史家看到神話,有時就把它當成了歷史來寫,司馬遷說過:“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他所謂這些不雅馴之言就是神話。

    再舉一個例子,在我印象中,“夔”在《山海經》裡本是一條足的怪獸,但據郭沫若的考證,他變成了殷商民族傳說中的祖先。本來神話就是古人的想象,我們後人繼續他們的想象,也是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星s8國行你會預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