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範兒

    iPad Pro 能代替 MacBook 嗎,我們用實際體驗告訴你!

    其實這個問題我已經不是第一次在網上看到,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曾經在同事間的閒聊中聽到過類似的疑問。

    恰逢工作緣故,我最近在使用 iPad Pro 10.5″ 和 MacBook Pro(13.3″)輪流辦公。那麼籍著這次機會,我決定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段時間下來的使用心得。

    為了體驗兩款裝置的不同,這篇文章分別在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上撰寫。而在本文中,我將要跟大家以一名編輯的角度從兩款裝置的便攜性、特色功能、實用效率等方面和大家進行分享。

    iPad Pro 10.5″ 所用系統:iOS 11.2.2MacBook Pro 所用系統:macOS High Sierra 10.13.2

    “平板”很方便,不過 MacBook 也不差

    實際上,“平板電腦”這個概念並非是由蘋果首先提出來的,它最早出現在 1989 年,只不過蘋果在 21 年後的 2010 年推出 iPad,將“平板電腦”這個詞加以發揚光大而已。而原本在市場上用於形容該類產品的名詞 Tablet PC 也在 iPad 釋出後被改名為“Pad”。

    經過多年的發展,iPad 從厚重的初代 iPad 1 到“最薄”的 iPad Air 2;從最小的 iPad mini 再到今天的 iPad Pro 10.5″/12.9″,它的外觀和重量都發生了多次變化。

    相比於機身重量足有 1.37kg 的 MacBook Pro(13 英寸,下文簡稱 MacBook Pro 13″)而言,iPad Pro 10.5″ 透過不到 0.5kg 的機身重量近乎完美詮釋了膝上型電腦和平板電腦的區別。

    (左:iPad Pro;右:MacBook Pro)

    不過在比重這一部分中,用 MacBook Pro 13″ 跟 iPad Pro 10.5″ 對比顯然是不公平的,要比輕便還是用目前最輕的 MacBook 12″ 做對比才合適。

    MacBook Pro 13″:30.4 x 21.2 x 1.5cm丨1.37kg

    MacBook 12″:28.0 x 19.6 x 0.35~1.3cm丨 0.92kg

    iPad Pro 10.5″:25.0 x 17.4 x 0.6cm 丨0.46kg~0.47kg

    iPad Pro 12.9″:30.5 x 22.0 x 0.69cm丨0.67kg~0.69kg

    當然,0.46kg 只是 iPad Pro 10.5″ 的單機重量,iPad Pro 的最大賣點是對 Smart Keyboard 和 Apple Pencil 的支援。所以若是加上 Smart Keyboard (約 0.22kg)和 Apple Pencil (約 20g),那麼整機的重量將會達到 0.7kg,這個還是未算上保護殼的重量。

    其實這麼看來,“全裝備”上陣的 iPad Pro 10.5″ 其實也並沒有比 MacBook 12″ 輕太多(前者 0.7kg,後者 0.92kg;iPad Pro 12.9 ″英寸“全裝備”為 0.91kg)。不過要論方便, iPad Pro 畢竟是一臺平板裝置,它能讓人更加輕鬆地從挎包、手提包裡掏出來,甚至拿在手上也很方便。

    如果我打算出門上課記筆記、刷刷網頁、處理文字稿件、看個影片的話,iPad Pro + 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 完全足矣。在繪製示意圖時,iPad Pro 配合 Apple Pencil 也要比電腦方便不少。

    但是,當我需要用到專業軟體或更復雜的操作時,我必須要用到 MacBook 作為生產工具。因為效能和作業系統的限制讓 iPad Pro 能實現的事情仍然有限,輕辦公對於 iPad 來講是完全沒問題,可一旦要用到專業程式,不足點就出現了。

    具體我在下文中再作分享。

    雲端互聯很爽,但電腦效率更勝一籌

    能讓我放心單獨帶一個裝置出門工作的原因,是因為在工作上有云端以及可以透過賬戶同步內容的軟體支援。

    文件工具 Bear 是我常用的一個擬稿程式之一,這款軟體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在多個蘋果裝置平臺中同步稿件內容,以及支援 Markdown 程式碼。

    這款軟體可以讓我在 MacBook Pro、iPad Pro、iPhone 甚至 iPod Touch 中的 iOS 和 macOS 平臺中同步內容,裝置在聯網狀態下幾乎能做到約 10 秒自動同步一次,這樣就可以讓我隨手拿起一臺裝置就開始撰稿。

    譬如我現在寫的這句話,就是用 iPhone 在上班的路上完成的。當我撰寫這句話時,上一句話已經被同步到了我的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上了,當我到了公司就能直接開啟電腦繼續碼字。

    不過略感可惜的是,Bear 是一款典型“為蘋果開發”的軟體,因為它並不支援 iOS 和 macOS 以外的作業系統。換言之,如果我的手機是 Android、筆記本是 Windows,只有平板電腦是 iOS,那麼這個軟體的優勢將會被大大削弱。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當然,雲端的作用肯定也不止於用來同步文件,相簿、通訊錄、簡訊甚至接電話我都可以在任何一款裝置中完成,這也無形中幫我形成了一條裝置鏈。比方說:

    在不同的 iOS、macOS 裝置間進行“複製貼上”操作。而在同一 iCloud 賬號、 WiFi 網路環境下,當我收到來電時,我可以在 MacBook、iPad、iPhone(1)、iPhone(2)甚至在 Apple Watch 上接聽電話。可以試想一下來電時一桌蘋果裝置響鈴的“震撼”場景。在所有 iOS 裝置上的“檔案”功能裡,我能訪問與 macOS 銜接的雲端“桌面”、“資料夾”等。即使在家,我也能透過 iPhone 訪問在公司的筆記本雲端內容。

    (“檔案”可以在 iOS 裝置上檢視或下載檔案)

    習慣使用 iCloud 進行裝置互聯後,裝置間的內容傳輸幾乎能透過雲端來完成。而 macOS 裝置的“桌面”和 iOS 裝置的“檔案”儼然成為了被共享在雲端的移動工作臺,而 iPad 的實用性也被大大提升。

    這種裝置間無縫同步的感覺,確實讓人感覺很方便。

    (iCloud 擴容方案及價格)

    但值得一說的是,如果你想將 iCloud 作為主力雲盤,那麼自帶的 5GB 顯然是不夠的,你至少需要付 6 元/月的擴容費用將雲盤擴充套件到 50GB,甚至是 21 元/月的 200GB。目前 iCloud 在裝置間的傳輸效率還算不錯,在網路良好的環境下,基本上都能做到短時間內的同步和下載。

    說到裝置間的“互聯”關係,AirDrop(隔空傳送)這個系統傳輸工具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它的出現確實能讓蘋果裝置間的檔案傳輸效率高了不少,尤其是表現在“標配” MacBook 辦公的公司內。

    當我的同事梁老師需要把剛拍好的大尺寸照片傳給我時,我們在電腦裡開啟 AirDrop 就能完成傳輸;而當我需要將 iPhone 裡的稿件發給他時,我同樣也可以直接將文件“隔空”傳過去。小圖片能做到秒傳,大批次檔案的打包傳輸效率也不差。

    不過,如果是要我在 MacBook 和 iPad 當中二選一,在綜合辦公方面我是更偏向於使用 MacBook 而不是 iPad。原因如下:

    儘管在 iOS 11 中,蘋果加入了“檔案”這一雲端管理器去解決 iOS 的“無桌面”問題,但良好體驗的前提是需要先付出一定的雲盤擴容費用。

    (iOS 11 加入了“檔案”雲盤管理器,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但體驗上仍有進步空間)

    (iOS 能順利開啟接收檔案,但從第三方應用支援的所需步驟較多)

    此外,從其他程式中的接收檔案、查詢檔案、開啟檔案幾個必須的步驟中看,iPad 效率依然會比 MacBook 略低。

    雖然蘋果在 iPad 版的 iOS 11 上加入了更好用的分屏功能,但在應付超過兩個應用的多視窗切換時,效率始終會比我在電腦上的多窗處理要更低一些。應付兩個以內的程式使用還不錯,一旦超過兩個以上,你的手指就需要的螢幕前跳上“指尖芭蕾”了。

    另外,iOS 在專業軟體數量、體驗兩方面都仍然遜色於 macOS。

    (提供了簡單調整處理的 PS Express)

    修整圖片是我另一個日常工作需求,雖然 Adobe 提供了 iOS 版的 PhotoShop Express、Lightroom CC 等專業程式,但無論在使用體驗或者功能都都不及於 macOS 版本的使用體驗(PhotoShop Express 功能略簡單,Lightroom CC 在匯入 RAW 格式照片則會比較麻煩)。

    顯然,目前 iOS 在專業軟體方面仍然有著功能上的不足,部分專業程式在 iOS 平臺上不是被大量簡化就是執行體驗不暢,這也無形中成為了 iOS 平臺在“專業”裝置方面發展的羈絆。

    所以,在專業辦公層面上、在一個經常面對顯示屏的使用者層面上,MacBook 以及其他膝上型電腦依然是更可靠的生產工具。

    iPad Pro 是有進步的,但它離完美還有一段長路

    曾幾何時,在 iPad 還沒有“Air”和“Pro”的時候,許多人並不是把它當作一個生產工具,而是一個娛樂終端,更有甚者將它稱之為“放大版 iPod Touch”。iPhone 多年居高不下的售價、iPod Touch 的硬體配置跟不上,使得 iPad 這款四千元以內就能交易的大屏 iOS 裝置在當時受到了莫大歡迎。

    然而隨著接受 iPhone 售價的消費者越來越多,當初衝著“娛樂”去選擇 iPad 的消費者已逐漸失去了更新的興趣,轉而去選擇更方便攜帶的大屏手機。

    加之專業遊戲機在近年發展逐漸發達,處於遊戲大作流失的 iOS 平臺也讓 iPad 的娛樂性大大減少。而觸控屏體驗也開始讓消費者產生審美、體驗上的疲勞——“我要這麼大一塊觸控式螢幕幹嘛?”。

    顯然,iPad Pro 的定位猶如當初 iPad Air 主打輕薄的產品屬性,它所誕生的意義就是迎合專業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何為“專業使用者的需求”?目前蘋果給出的答案是——透過外設來增加 iPad 的生產力。

    相比於藍牙鍵盤,觸點連線的 Smart Keyboard 要比平板電腦用的藍芽鍵盤便攜和可靠得多,起碼不會因為不知何時沒電而讓你陷入尷尬;而 Apple Pencil 則是讓繪畫、筆記使用者使用更加自如。在這些外設硬體的加持下,iPad Pro 確實從一個的“電子書”、“娛樂終端”的土方屬性變成一個更具生產力的裝置了。

    iPad Pro 的確不再是個大號 iPhone 了。

    至於 iPad Pro 的效能,對於我這個使用者而言已經不是我首要擔心的了。相反,我更加擔心的是有沒有東西去“榨乾”iPad Pro 的效能。

    需知,目前為 iPad 量身定製的 iOS 軟體程式實在很少,如果我只將它當做一個文件器、一個畫板、一個照片調色工具、一個網頁瀏覽器,這顯然並不需要最新的 iPad 都能良好勝任(GeekBench 4 Metal 跑分成績 28598,為 iPhone 7 兩倍)。儘管目前蘋果正努力在這方面追趕,但現階段缺少專業軟體程式的支援,使得 iPad Pro 的生產力目前仍主要停留在“輕辦公”的階段。

    簡而言之,本屆 iPad Pro 在“生產力”方面是一款有進步的產品,但是它距離成為一款獨立的辦公裝置仍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蘋果繼續摸索前進。

    總結

    無可否認,iPad 能讓你更輕鬆地完成在電腦前的大部分操作。在上課時,你能用它來記筆記、繪圖;在工作時能讓它成為你的輕辦公工具;在下班後,它能讓你更加輕鬆地攜帶在手,同時也能充當一個相當不錯的娛樂平臺。

    相比於以往經常被用作影片播放器、遊戲機的 iPad,在雲端和周邊硬體裝置的支援下,它確實更有擔當生產工具潛力了。

    但是在體驗和實用性上,它的確未能完全代替膝上型電腦,至少在現在不能。因為它仍需要軟體和硬體的支援,前者需要更廣泛的應用數量,後者需要更高的增設成本。

    說到 iPad 的作用和實用性,這讓我不禁想起曾經在某論壇上見過的一句話,“既然膝上型電腦能完成的事,我為什麼還要花四五千去買一臺 iPad,這不就多餘了嗎?”。

    這麼說吧,對於“買不買”這個問題,其實 iPad 作為一款平板電腦,它目前能做到的依然只是對電腦的一個支援裝置,它的主要作用是“擴充套件”和“輔助”。

    也就是當你需要用來瀏覽網頁、文件創作、處理郵件、影音播放、會議中展示 PPT 這些中度偏輕的使用等,一臺 10 英寸左右的“板子”就能讓你在差旅中、在床上、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完成,從而無需再帶著累贅的電腦出門,這也是平板電腦這一產物誕生的意義。

    說白了,iPad 這產品,你買的就是方便。

    嚴格上講,這個裝置增不增設,其實在本質上都並不會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多大影響,辦公效率也不會翻倍增長。就像坐飛機有人習慣選經濟艙,有人喜歡選頭等艙一樣,本質上飛機和航班都是同一班,它不會因為你買了高價票而更快更準點,但是不同的機艙會給你不同的體驗。

    對於我而言,iPad 的方便尤其是體現在應付工作上的突發事件時(改稿等),在包裡掏出一臺 iPad 就能解決,速度和效率都比拿電腦要快和高很多。

    那麼之所以在前面說 iPad Pro 是一個理想的“支援”裝置,而並非是一個生產主力,歸根到底其實都表現在硬體成本和軟體應用層上。因為這機器第一是不便宜,第二是能幫你做到的事情仍然有限。

    作為一個文字碼農,iPad Pro 能做到很不錯的碼字型驗,但它也就只能給我碼字而已。儘管 iOS 11 在多視窗任務上能帶來不錯的體驗,但在應付需要查閱大量網頁時,無論是 Safari 或 Chrome 在視窗切換上都沒有我在電腦的多窗瀏覽來得方便。而隨著諸如此類的需求逐漸增加,良好的體驗則會逐漸減弱。

    對於在工作中大部分時間都需要進行復雜操作的使用者來講,iPad Pro 的 iOS 並不見得比 MacBook Pro 的 macOS 要有優勢。

    另外,購入成本也是 iPad Pro 的一道坎。

    以最基本的 iPad Pro 10.5″ 64GB 版為例,該機官網定價為 5188 元;而如果你需要更好的打字或書寫體驗,你則需要再另購一個 1288 元的 Smart Keyboard 或 788 元的 Apple Pencil。整套裝置配套下來至少需要花 5970 元到 7260 元,這個花費幾乎可以入手一臺入門配的 MacBook Air 了。

    蘋果接下來該關心的應該是裝置的專屬軟體問題

    “平板電腦”所追求的便攜是當年膝上型電腦所做不到的,正因如此,iPad 在當時才會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核心在於“平板”二字。

    但隨著近年來市場逐漸飽和以及超級本的出現,原本主打便攜的平板電腦漸漸失去了原本的價值,所以便開始有 12.9 英寸、可以用手寫筆、以及可以外接鍵盤的 iPad Pro 出現。

    從蘋果目前的發展看,iPad Pro 將會被賦予更多使用價值,比方說在 AR(增強現實)領域方面、在設計領域方面的長足發展等。可見的是,在平板電腦上的創新,蘋果已經做得比任何一個消費級平板電腦裝置還要多。蘋果也在漸漸地將 iPad 向一臺“電腦”的定義靠攏。

    但,蘋果還會在創新的道路上堅持多久,這誰都說不準。我們肯定是希望蘋果能繼續深究下去,讓 iPad 的生產力更大化。

    如果說 iPad Pro 未來能代替膝上型電腦,那倒不至於。不過就目前來看,平板電腦市場現在就只有蘋果一家成績最風騷,那麼12.9 英寸 iPad Pro 的對手,應該就只剩下蘋果自己的 MacBook Air 或者 MacBook 了。

    所以像“蘋果為何不在 iPad Pro 上執行 macOS 的問題”,其實除了硬體有較明顯的差距外,iOS 和 macOS 兩款系統和裝置之間的差價都是維持這兩類裝置差異化的地方。在平板電腦上執行 macOS,這對於蘋果目前的產品矩陣而言不算是有利。

    所以,現今需要等待蘋果去解決的,除了解決 iPad 在使用者心中用途不明的尷尬外,還要去思考這款執行 iOS 裝置應該怎樣才能“活得精彩”。蘋果用 iPad Pro 和 iPad 實現了產品差異化的第一步,但這對於廣大使用者而言仍然是不足夠的。從硬體陣容看,iPad Pro 是一個很不錯的高效能平臺,但它也需要更多的實力軟體支援才能發揮出最大價值,否則效能再強大,它也只是一臺售價不菲的“花瓶裝置”而已。

  • 2 # 斌似懂非懂

    有爭議說明平板電腦大有存在空間。 便攜 防水 安全 健康 穩定 高效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59494394243318030/?iid=13017031708 app=news_article

    可分合式平板電腦二合一設計:

    模組化筆記本,觸控螢幕可分,

    可折平板螢幕,螢幕內接手機,

    主機板顯示卡分置,主機板手機通訊,

    自繪動態鍵盤,基座鍵盤可分,

    電池統一標準,元件自由選擇。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23381613194772738/?iid=13017031708app=news_article

  • 3 # 小波淘車易手車

    不能啊,比如你用macbook可以跑 全功能的文件,表格,以及幻燈片。而ipad的辦公軟體就不行,而且macbook可以執行網銀控制元件,而ipad不行,macbook可以執行logical studio,finalcut pro,而ipad不行,而且macbook執行蘋果電腦的系統,而ipad執行的是蘋果移動產品的系統。macbook可以做雙系統,而ipad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人同時給兩頭豬輸精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