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5220812

    歐洲都是蠻人,不上進,貴族就是貴族,階級固化,所以他們如今混個選票就知足了。華夏民族不懼鬼神與王權,有能者不甘居人下,力爭上游,對上位權很重視,上至王侯下至平民,有才者都要施展能為,實現理想抱負,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2 # 調皮點歷史

    這是個好問題,喜歡歷史或者研究過歷史的都會有這樣的疑惑,這其實是東西方文明發展進度的問題、也是統一與分裂的問題、也是地域歷史的問題,也是文化統御的問題。總之是綜合原因導致的不同,我先從一下幾個方面講講。

    前因

    首先以時間為軸承剖析一下封建領主是怎麼形成的,羅馬帝國自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也是腦洞很大的皇帝,自己統一了又分裂掉,會玩的皇帝,和成吉思汗一樣一樣的),開始正式分裂。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就這樣滅亡了。

    從這個圖可以看到西東羅馬的區域怎麼分的。而在日耳曼人廢黜西羅馬最後一位皇帝之前,西羅馬帝國實際控制區域越來越少越。回到時間軸來看下怎麼失去控制的。

    一階段、405年冬,阿拉里克(也就是日耳曼的領袖或者稱為西哥特人,因其本人是西哥特人)和匈人聯軍突破了羅馬帝國的萊茵河防線,羅馬沒有有效的抵抗,等同放棄了高盧的大部分地區

    二階段、407年,駐守不列顛的將領君士坦丁三世造反,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里烏斯企圖說服阿拉里克去攻擊君士坦丁三世(不列顛領土),阿拉里克則要求4000磅黃金作為代價,霍諾里烏斯答應,隨後又不兌現了。阿拉里克(上了一次噹噹然要報復)和匈人又一次聯軍入侵義大利,霍諾里烏斯從米蘭逃亡到拉文納。阿拉里克南下,包圍了羅馬。羅馬用了大批金銀財寶換回撤軍。三階段、409年,阿拉里克和匈人聯軍第二次包圍羅馬,扶立了一個傀儡皇帝,躲在拉文納的霍諾里烏斯在東羅馬帝國的支援下保住皇位。四階段、410年,阿拉里克和匈人聯軍第三次包圍羅馬,並最終將其攻破。聯軍在城內肆意搶掠三天,大獲而歸,同年阿拉里克完成任務先走一步了,繼承人與415年跑到伊比利斯半島定居了,也就是現在西班牙葡萄牙的底盤(這也是個會玩的家庭,老子打不贏匈人,跑到羅馬攪了一圈死了,兒子選了一塊遠離匈人又不錯的底盤定居)。而羅馬則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同年,駐守不列顛的羅馬軍團撤離,宣告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結束。

    至此不列顛,伊比利斯半島丟失了,那麼高盧、北非和亞平寧半島的那塊誰佔領了咧?

    高盧:在428∼480年間,薩利安法蘭克人(法蘭克人有屬於日耳曼的分支)佔領了羅亞爾河以北高盧的大部分地區。裡普利安人和卡蒂人(這兩個又是法蘭克的分支)仍然留在德意志和高盧東北部。薩利安人在他們的國王克洛維的統治(481/482∼511)下信奉了天主教,克洛維把他的統治權擴大到其他法蘭克人身上,並征服了高盧的其他大部分地區。

    北非:439年,汪達爾-阿蘭王國在西羅馬帝國北非地區建立,首都迦太基,並建立了自己的海軍,不停地從海上襲擊羅馬帝國。

    亞平寧半島:476年,蠻族(日耳曼人之東哥特)將領奧多亞克反叛歐瑞斯特,廢黜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宣稱效忠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可以當玉璽理解)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至此,西羅馬帝國滅亡,義大利被奧多亞克控制。

    最終西羅馬被分割成。

    西哥特——伊比利斯半島勢力

    薩利安法蘭克人——高盧大部份勢力

    裡普利安法蘭克人——德意志勢力

    卡蒂人法蘭克——高盧東北部勢力

    東哥特人——義大利勢力

    大概就這幾方大勢力,像盎格魯撒克遜遷徙大不列顛這就是相對靠後一點點時間了,總之西羅馬的一整塊底盤徹底分裂成這麼幾塊底盤,而後這些底盤又再次混亂統一分裂,直到6世紀中期,薩利安法蘭克人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勢力,建立了封建采邑制(這就是穩固歐洲封建統治的根基,可以理解成封邦建國),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全盛,吞併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國家分為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現代的法國、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以上可以稱為歐洲西方封建領主制度的前期,而後三法分封分封再分封,和漢朝漢武帝削藩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個西歐越分越細,越分越多。當然肯定是有人想統一的,但西歐還有一股以後會成為,前所未有的強大的勢力,正在以即快速的速度席捲歐洲,在薩利安法蘭克人發育成法蘭克王國之際依附其上迅猛的壯大自己,悄悄的用及其迅捷的速度潛移默化的影響歐洲,直到徹底統一歐洲的天主教勢力。

    不能統一了

    法蘭克王國建立前後,整個歐洲已經打成一鍋糊糊粥(日耳曼人就是喜歡打架打完別人,打自己簡直哭笑不得)。

    先是法蘭克人克洛維打跑了西哥特人幾乎徹底佔領高盧,並皈依天主教然後統一高盧全境

    公元511年,克洛維先走一步之後領土被他的四兒子:克洛泰爾一世、希爾德貝一世、克洛多梅爾和提奧多里克一世繼承,分別建立起蘇瓦松、巴黎、奧爾良和蘭斯王國。

    克洛泰爾一世在位期間(558年-561年在位),先後吞併三位亡兄的奧爾良王國、蘭斯王國和巴黎王國的領土,又吞併整個勃艮第王國,成為第二位統一的法蘭克王國的國王,但他去世之後統一的王國被他的兒子們再次瓜分

    分為奧斯特拉西亞、紐斯特里亞與勃艮第三部分 ,613年復由克洛塔爾二世再統一。克洛塔爾二世的繼承者達戈貝爾特一世死後,王國重告分裂。在長期混戰中,王權逐步削弱,實權落到掌管宮廷事務和王室地產的宮相手中。687年奧斯特拉西亞宮相赫里斯托爾的丕平(即丕平二世)統一全國,751年其孫宮相丕平(矮子丕平,即丕平三世)廢墨洛溫王朝末王希爾德里克三世(743~751在位)自立,開創了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丕平國王的兒子查理曼大帝在丕平死後又經歷混戰把法國統一徹底稱霸歐洲。

    查理曼死後,其孫輩於843年簽署《凡爾登條約》,將統一帝國瓜分為東、中和西三個部分。至此三法時代,一邊打一邊分封整個歐洲徹底淪為黑暗時代也就是歐洲封建時代的頂峰時期開始。

    總得歸咎起來歐洲之所以不能像中國春秋戰國一樣被統一,是因為分封制(采邑制)在歐洲得到盛行和鞏固,而宗教勢力又不希望得到君主制度完成統一,種族太多總是在混戰中(就像打地鼠般,打完一個起來一個),三者幾乎是惡性迴圈不斷強化。

    反之中國古代一直追求的是統一的概念,小國會在大國爭霸中被統一,小國就越來越少,大國在戰爭中被削弱,直到被消滅,同時中國的文化不同於歐洲是宗教文化,中國的是百家爭鳴士人人文化(百家也沒有哪一方是希望分裂的,即使兵家也只是用於戰場的一種和統一的手段),無論是士族還是貴族希望的都是統一達到結束戰亂,幾乎沒有任何一方勢力是希望一直混亂下去的,這也是由農耕文化長久統治華夏土地孕育出完整繼承的思想觀念,而歐洲的混亂始於日耳曼人,他們是野蠻人沒有這種觀念,他們的後裔除了打還是打,把所有的對手打完就開始打自己(簡直哭笑不得,智商堪憂難怪被天主教玩弄於鼓掌之中,至終都未能長久的統一下去,要不是歐洲人實在打的沒地方打了,宗教實在太殘忍了,歐洲也不會爆發文藝復興脫胎換骨,要不然可能還在打)。

    以上只是講到歐洲混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金光布袋戲》中的“鑄心”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