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楊的地產生活圈
-
2 # 大臣觀察
受疫情影響下的房地產拿什麼保建築相關行業和替代出讓金呢?這次的疫情影響跟08年的金融危機的影響非常相似,企業減薪裁員,大家對未來收入的都沒有信心。
當時買房的人大幅減少,很多小的開發商已經在破產邊緣,包括建築相關行業也受到很大沖擊,開發商沒錢拍地,政府也收不到出讓金。開發商不得已開始降價促銷,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大家都覺得房價還會繼續下跌,很多中介公司也因為這次金融危機而關門並且完全退出市場。
08年底政府快速出手救市,給市場降息和減稅,出臺“四萬億”刺激等等系列政策,因此房價從2009年初就開始止跌,此後幾年中,房價都在穩定增長。
再來看看這次疫情,我們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大家都儘量不出門,沒人出門活動,開發商開不了盤,開不了工,1月底到2月份成交量幾乎腰斬,開發商開始降價銷售,大家應該都看到恆大全國75折賣房這個新聞了,但是效果一般,很多開發商也做不到像恆大這樣能在網上賣房。
如果疫情一直影響到6月份,會有很多建築相關行業相繼倒下,當然政府幾乎收不到出讓金。
為了對沖這次疫情影響,昨天央行降息了,所以我們看到,出現危機的時候,政府就會採取措施來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前幾年很多地方都相繼限購,預計今年限購政策會寬鬆很多。
這個時候,開發商慢慢恢復元氣,當然建築相關行業也慢慢好起來,包括政府也有出讓金。
-
3 # 工保網
庚子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謂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影響席捲方方面面。建築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也不可避免受到疫情衝擊。當前,疫情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而疫情過後,建築業才將真正迎來艱難時刻。只有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力量,從疫情中總結科學發展的經驗,建築業方能戰勝疫情,全面恢復。
1
以史為鑑:疫情對建築業影響幾何?
公共衛生事件對於建築產業的影響有史可鑑。2003年春天爆發的“非典”給建築業帶來的負面影響短暫且有限:二季度增速雖較一季度下降1.7%,然而三季度溫和反彈3.3%,全年增速仍保持在較高水平。應該看到,一季度建築業GDP僅佔全年的15%左右,淡季的負面因素對於全年影響較低,其間波動很容易在二至三季度彌補。另外,建築業下游與上游皆對疫情較為“免疫”,帶動建築業維持高景氣執行狀態:建築業下游需求雖會被“非典”延後但不會消失,整體上房地產開發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速均未受到明顯影響;由於處於經濟上行週期,上游的建築材料行業及工程機械行業雖受疫情短期壓制,但疫情後反彈速度和增幅都較大。
以2003年“非典”作為參照,2020年春節期間的新冠疫情有過之而無不及,建築業後續承壓將是大機率事件。一方面,因疫情管控導致春運返工推遲,建築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又需謹慎復工,加之集中復工潮可能推動建築材料價格上漲,建築業一季度盈利或受到衝擊。另一方面,此次疫情爆發時間較為特殊,直接導致全行業經濟活動停擺數週,疊加經濟下行、“房住不炒”基調不變、疫情重災區多為建築業GDP大省等影響,短期內建築業可能遭遇較強衝擊。從社會發展上看,建築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環境密切相關,需經受此次疫情的正面衝擊。與此同時從經濟發展上看,建築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將扮演起重要的經濟託底角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面對嚴重性和影響面已超“非典”的新冠疫情,預計國家逆週期調節力度將繼續加大,甚至採取比“非典”更大力度的經濟應對措施。
一方面,基建投資作為穩增長的關鍵支撐,2020年穩基建的確定性已顯著提升,這對於建築業需求的穩定增長將形成較強支撐。從專案端看,當前發改委專案批覆和地方建設投資計劃正有序開展;從資金端看,1月份中國已發行7580億元新增專項債,其中用於基建的比例高達88.2%。另一方面,央行於1月6日下調的0.5%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以及近期提出的貫徹“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靈活適度”要求,也透露出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有望延續,這對於建築業的融資環境將形成較好改善。不難發現,此次疫情對於建築業而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當前隨著疫情拐點的初現,全行業復工復產開始被提上日程,建築業也應在疫情大考中直面挑戰,在補齊短板的基礎上抓住機遇。
2
舉步維艱:建築業風險全面升級
在建築業中,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技術風險、自然風險、合同風險、人為風險普遍存在。由於工程涉及面廣、參與方多,各風險相互關聯還往往產生組合風險:區域性風險一旦發生,便可能牽動相關分佈的災害鏈,進而對整個工程建設帶來影響。此次疫情直接影響投標、施工、結算等工程建設環節,顯著加劇了建築業風險;尤其對於規模普遍較小且業務多為房建的民營建築企業而言,將不可避免遭受短期經營壓力和流動性影響,信用風險跡象有所抬頭。後續在復工後,建築企業既需做好防疫工作,又需在維持專案正常運轉的同時保質量、保安全、保工期,更是全面考驗其風險管理水平。
在招標投標環節,較多依賴現場工作的答疑、開標、評標首先受到直接影響,招標投標流程可能相應拉長,進而影響《建設工程招標檔案》中投標義務的及時履行。另外由於現金流吃緊,中標人依據規定在中標後簽訂合同、遞交履約保證金的義務也可能難以履行。在工程施工環節,此前停工造成的進度暫停屬不可抗力情形,可免除違約責任;但此後受返工進度制約,以及為避免員工感染導致停工停產而採取的防疫措施,都可能繼續放緩工程進度,引發新一輪履約風險。與此同時,建築企業還需部分承擔因疫情造成的人工、建材價格上漲等成本,相關施工成本的增加都可能導致企業資金週轉困難,無法支援專案運營與合同履約。在企業經營環節,企業一方面要應對業主拒絕或拖延支付工程款帶來的資金週轉困難,另一方面要承受停工和管理成本增加以及生產和銷售兩端運轉壓力增大造成的資金風險。隨之而來的工資發放重壓繼而又可能影響履約情況,進一步加劇信用違約風險。不難發現,在疫情造成的管理成本增加以及可能發生的重大損失之外,建築企業信用質量下滑的風險尤其值得警惕。
3
風險兜底:工程保證保險的“硬核”力量
建設工程保證險是近年來財險行業眾多創新產品中,特別是在信用保證險領域,相對而言道德風險較少、風險管控可實現、外部環境較好的成功範例。其聚焦於工程建設全生命週期中的信用風險,在建築業復工復產中可以發揮較大作用。首先,作為以信用風險為保險標的的險種,工程保證保險能夠發揮發揮保險保障作用,運用全流程風險管理技術轉移、分擔、防範和化解信用風險。具體而言,承保前保險公司會全面評估發包人風險、承包人風險、專案風險與保險機構風險,在風險迴避、風險自留、風險控制、風險轉移等信用風險管理措施中做出合理選擇;承保後保險公司會在專業技術機構的定期巡查、風險識別、應急處理幫助下,圍繞信用風險進行風險跟蹤與風險預警,實現動態管理;即使在索賠發生時,保險公司也會首先針對發承雙方的矛盾進行居間調和,確實不可協調的再選擇替代施工方承接,而不是任由專案違約停工。因此透過業務部門、風控部門以及理賠部門的聯動,保險公司能夠較好幫助建築企業完成履約。其次,作為保證金的替代形式,工程保證保險的應用能夠節約保證成本,顯著緩解建築企業現金流壓力。一方面,建築企業購買工程保證保險能夠有效盤活資金,節約資金成本:相較現金保證金,企業省去了現金被長期無息佔壓造成的經營成本,如溫州某建設集團公司中標濱江商務區蒲州片P01-14地塊安置房工程需繳納2918萬元的建設工程履約保證金,投保後僅需繳納20萬元的保費;相較銀行保函,保險保函也能釋放銀行授信,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工程保證保險辦理快捷方便的特徵能夠縮減企業時間成本,企業“一次都不用跑”即可線上提交、線上查核。此外,作為保險科技應用較深的險種,工程保證保險能夠發揮創新優勢,助力減少聚集性疫情發生。如投標保證保險已能夠依託現代化平臺展業,較好提供“不見面”服務;不少財險公司也第一時間開設了“無接觸”理賠綠色通道,積極開展違約費用預付和墊付。
4
疫情啟示:完善信用風險防範體系
工程建設信用風險管理是多要素協同、多模式發力、多主體參與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探索應對疫情負面影響的風險防範體系。建築企業是風險管理的責任主體,應強化防範意識,提高風險應對能力。一方面,建築企業應主動探索智慧復工方式,可借鑑的創新模式包括深圳建築裝飾企業推行的“無接觸”復工以及北京市大興區建築施工企業試行的“見屏不見面”會議。另一方面,建築企業應積極盤活企業資產,透過清收、清欠等措施加快資金迴流,與此同時還需加強資金集中管理,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此外,建築企業還可積極運用保險產品抵禦風險,如海南、寧波、徐州、廈門四地業已推出的復工防疫保險,以及工程建設各環節的保證保險等。保險公司是風險運營活動的主體,應落實自身作為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主體責任。保險公司需按照自身經營的特點形成防範和化解風險的控制體系,一方面強化現有險種的風險保障職能,另一方面透過開發新險種滿足疫情防控需求,化解建築業信用風險。與此同時,保險公司也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如透過適當延長保險期間、減費讓利等措施與建築企業共度難關;亦可透過保險資金直接投資、間接投資等方式支援重大工程建設,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監管部門是風險防範的管理主體,應多措並舉防範信用風險傳導。從風險源頭看,對症下藥釋放存量保證金、推行工程擔保替代保證金佔用是重中之重。當前,住建部於2月26日釋出的《關於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動企業開復工工作的通知》已表示疫情防控期間新開工的工程專案可暫不收取農民工工資保證金,並明確以銀行保函、工程擔保公司保函或工程保證保險替代保證金,減少企業資金佔用。當然,頂層設計要見成效,還需解決“最後一公里”的落實問題,一方面地方監管部門應加快部署、迅速啟動工程擔保替代工作,另一方面工程擔保市場應加強風險控制能力建設,推進建築市場監管。從行業發展看,推動建築業朝遠端化、線上化發展是重要教訓,除近期多地推進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一站式”網上審批外,建築市場監管的後續環節都應逐步實現智慧化,藉助保險科技平臺創新監管手段、加快完善全國建築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等,都是推動建築行業健康發展的積極措施。
沒有一個寒冬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誠然短期內建築業會受到明顯衝擊,但二、三季度便有望反彈回升,長期看來也將迎來更大機遇。當然,其逆勢增長以信用風險防範體系的全面升級為前提,這也是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回覆列表
有沒有疫情得影響,房地產業也是相當飽和的,轉型發展是必然的趨勢。
建築相關行業學習中國的基建狂魔,修橋鋪路,掙掙老外的錢也不錯,現在有更多國家處於待發展或是正發展的階段,可以朝這兩個方向考慮。
至於土地出讓金方面,還是響應國家號召,發展實體產業吧,正是在這場疫情之下更讓我們看到實體制造業的重要性,生產口罩的、生產防護服的、生產消毒液的,也是有這些企業現在了風口浪尖,迎難而上。
所以國家號召的,就是欠缺的,也是未來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