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一說那些讓人半信半疑的傳聞吧!有些傳言,有理有據,尤其是再加上一些化學公式之類的,確實讓我們覺得怕怕的!今天,我特意整合了關於海鮮界的傳聞,看看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海鮮與維生素C同食等於砒霜?
答:不是
真相:
學理上講,純化的維生素C與五價砷,如果在實驗室的環境下,加以化學催化,有可能使原來無毒的五價砷轉變為三價砷(俗稱的砒霜)。而人體則是需要大劑量的砷和維生素C結合才會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中國現在對砷指標的控制很嚴格,海鮮中的砷又多為有機砷存在,很快就可以排出體外,幾乎沒有毒性。
除非你大量的吃嚴重汙染源成負極的海鮮,同時對維生素C需求為一次性服用500毫克以上,500毫克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你吃掉幾公斤,甚至更多的來自汙染源成負極的海鮮,並同時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補充劑,或者是馬上吃掉10個橙子才有可能引起中毒,這真是具有超難度的挑戰!(沒毒死,撐死也差不多了!)所以說,這種中毒率是微乎其微,甚至很難辦到。
魚頭重金屬含量高,儘量少吃?
答:不準確
俗話說“食肉不如食魚,食魚貴食魚頭”,小編也愛吃,魚頭泡餅、剁椒魚頭之類的。(說正事,別又犯饞了!)有學者針對“魚頭中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含量較高而不能食用”等公眾較為關注和擔憂的問題,開展了室內養殖模擬實驗,評估了鱅魚(俗稱胖頭魚)魚頭的食用安全性(我們常吃的魚頭)。試驗研究了重金屬鉛、鎘、汞等在鱅魚腦、肌肉、血液、皮、肝臟、腎臟中的含量分佈。
例如,鉛是腦>面板>肌肉;而鎘卻是面板>腦>肌肉;汞是肌肉>面板>腦。因此,對於鱅魚而言,重金屬在魚頭中含量高這一說法並不準確。魚肉的總量卻比魚頭部分的肉多得多,總的汙染物攝入量肯定比魚頭大,所以如果真是汙染區撈出來的魚,整條都不能吃。而且,調查發現不同種類的魚體對同一種重金屬的富集能力不同。一般水體底層魚類(鯉魚等)對重金屬積累高於上層魚類(鱅魚、鰱魚等);年齡越長的魚類,重金屬的含量越高;魚肌肉中鉛、鎘、汞、砷等重金屬很少出現超標的情況,含量基本偏低。
海鮮過敏者,提前吃抗過敏藥即可?
吃海鮮過敏是因其富含大量異種蛋白。部分海鮮如蝦、蟹、金槍魚等,含有較高的組氨酸,可能影響抗組織胺類的抗過敏藥發揮作用,服藥期間應少吃或不吃海鮮。對於可能引起的嚴重過敏症,不提倡吃抗過敏藥的做法。如果因為過敏,正在口服或外用抗組胺類藥物,吃海鮮可能影響藥效,甚至加重過敏症狀。
所以,食用海鮮過敏的朋友們,就不要為了一時的“口舌之歡”而是自己的身體受到威脅!美味萬萬千,總有一款屬於你。
海鮮與柿子同食,會肚子疼?
答案:有可能
海鮮中的魚、蝦、藻類等都含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把它們與含有糅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還會刺激腸胃,不易消化,引起人體不適,出現嘔吐、頭暈、噁心、腹痛、腹瀉等症狀。所以,海鮮大餐之後最好不要馬上吃水果,至少應間隔2小時。(小編之前吃了好多螃蟹,隨後吃個石榴,結果確實胃不舒服,全吐了!)
食海鮮,喝啤酒,會引發痛風?
海鮮加啤酒之所以被稱為“痛風套餐”,是因為某些魚類(比如沙丁魚、鳳尾魚、三文魚等)、貝類以及蝦蟹有較多高嘌呤,如果大量飲酒會使得嘌呤分解加速,生成尿酸,同時酒中的乙醇不利於尿酸的排洩,就有可能誘發痛風。
嘌呤確實會代謝成尿酸,尿酸累積會導致痛風,不過嘌呤在食物中廣泛存在,並非只存在於海鮮中。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偶爾海鮮加啤酒沒有什麼太大的痛風風險,然而對於痛風病人來說海鮮啤酒同吃,會加劇痛風病情的風險,不建議海鮮與啤酒同吃。其實對於痛風病人來說,任何酒精飲料都應該避免同高嘌呤的食物同食,包括動物內臟,不僅僅是海鮮。且痛風病人最好不飲酒。對於痛風老病號,由於媒體的廣泛報道加之自己吃過苦頭,都知道海鮮、啤酒、動物內臟、火鍋、老火湯這幾類高嘌呤食物要遠離,在這積累食物上“中招”的往往是痛風“新兵”。
生食海鮮,寄生蟲、細菌隱患大?
答案:是
生的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產品中會含有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耐熱性強,80℃以上才能殺滅,因此吃沒有熟透的海鮮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出現腹瀉、腹痛和嘔吐等症狀。潛在的寄生蟲卵以及加工過程中沾染的病菌,一般要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能徹底殺滅。
一般的淺海水產、絕大多數的熱帶大陸架海產都不建議生吃。寒帶大陸架水產、溫帶/亞熱帶/熱帶深海產的海鮮若是生吃,必須選擇速凍或者冰鮮在保值期內的。
現在總是有很多事物搭配禁忌,食物相生相剋說法中,其實都存在一定的對研究資訊和科學道理的不恰當解讀,有的以偏概全,有誇大其詞,有的縮小範圍,往往引導人們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細枝末節的特例上,希望更多的人是真正的介紹營養安全原則,而不是一味的擴大誤導人們對飲食的正確認識。
總的來說,任何食物的搭配,都講求量的合理,以及人本身體質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當今網路的各類傳聞,我們更要理性看待!得到科學的證實,方可傳播和告誡。
*本文主要參考人民網、生命時報、三九養生堂、農民日報等網路資源,綜合整理。
我們說一說那些讓人半信半疑的傳聞吧!有些傳言,有理有據,尤其是再加上一些化學公式之類的,確實讓我們覺得怕怕的!今天,我特意整合了關於海鮮界的傳聞,看看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海鮮與維生素C同食等於砒霜?
答:不是
真相:
學理上講,純化的維生素C與五價砷,如果在實驗室的環境下,加以化學催化,有可能使原來無毒的五價砷轉變為三價砷(俗稱的砒霜)。而人體則是需要大劑量的砷和維生素C結合才會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中國現在對砷指標的控制很嚴格,海鮮中的砷又多為有機砷存在,很快就可以排出體外,幾乎沒有毒性。
除非你大量的吃嚴重汙染源成負極的海鮮,同時對維生素C需求為一次性服用500毫克以上,500毫克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你吃掉幾公斤,甚至更多的來自汙染源成負極的海鮮,並同時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補充劑,或者是馬上吃掉10個橙子才有可能引起中毒,這真是具有超難度的挑戰!(沒毒死,撐死也差不多了!)所以說,這種中毒率是微乎其微,甚至很難辦到。
魚頭重金屬含量高,儘量少吃?
答:不準確
真相:
俗話說“食肉不如食魚,食魚貴食魚頭”,小編也愛吃,魚頭泡餅、剁椒魚頭之類的。(說正事,別又犯饞了!)有學者針對“魚頭中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含量較高而不能食用”等公眾較為關注和擔憂的問題,開展了室內養殖模擬實驗,評估了鱅魚(俗稱胖頭魚)魚頭的食用安全性(我們常吃的魚頭)。試驗研究了重金屬鉛、鎘、汞等在鱅魚腦、肌肉、血液、皮、肝臟、腎臟中的含量分佈。
例如,鉛是腦>面板>肌肉;而鎘卻是面板>腦>肌肉;汞是肌肉>面板>腦。因此,對於鱅魚而言,重金屬在魚頭中含量高這一說法並不準確。魚肉的總量卻比魚頭部分的肉多得多,總的汙染物攝入量肯定比魚頭大,所以如果真是汙染區撈出來的魚,整條都不能吃。而且,調查發現不同種類的魚體對同一種重金屬的富集能力不同。一般水體底層魚類(鯉魚等)對重金屬積累高於上層魚類(鱅魚、鰱魚等);年齡越長的魚類,重金屬的含量越高;魚肌肉中鉛、鎘、汞、砷等重金屬很少出現超標的情況,含量基本偏低。
海鮮過敏者,提前吃抗過敏藥即可?
答:不是
真相:
吃海鮮過敏是因其富含大量異種蛋白。部分海鮮如蝦、蟹、金槍魚等,含有較高的組氨酸,可能影響抗組織胺類的抗過敏藥發揮作用,服藥期間應少吃或不吃海鮮。對於可能引起的嚴重過敏症,不提倡吃抗過敏藥的做法。如果因為過敏,正在口服或外用抗組胺類藥物,吃海鮮可能影響藥效,甚至加重過敏症狀。
所以,食用海鮮過敏的朋友們,就不要為了一時的“口舌之歡”而是自己的身體受到威脅!美味萬萬千,總有一款屬於你。
海鮮與柿子同食,會肚子疼?
答案:有可能
真相:
海鮮中的魚、蝦、藻類等都含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把它們與含有糅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還會刺激腸胃,不易消化,引起人體不適,出現嘔吐、頭暈、噁心、腹痛、腹瀉等症狀。所以,海鮮大餐之後最好不要馬上吃水果,至少應間隔2小時。(小編之前吃了好多螃蟹,隨後吃個石榴,結果確實胃不舒服,全吐了!)
食海鮮,喝啤酒,會引發痛風?
答案:有可能
真相:
海鮮加啤酒之所以被稱為“痛風套餐”,是因為某些魚類(比如沙丁魚、鳳尾魚、三文魚等)、貝類以及蝦蟹有較多高嘌呤,如果大量飲酒會使得嘌呤分解加速,生成尿酸,同時酒中的乙醇不利於尿酸的排洩,就有可能誘發痛風。
真相:
嘌呤確實會代謝成尿酸,尿酸累積會導致痛風,不過嘌呤在食物中廣泛存在,並非只存在於海鮮中。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偶爾海鮮加啤酒沒有什麼太大的痛風風險,然而對於痛風病人來說海鮮啤酒同吃,會加劇痛風病情的風險,不建議海鮮與啤酒同吃。其實對於痛風病人來說,任何酒精飲料都應該避免同高嘌呤的食物同食,包括動物內臟,不僅僅是海鮮。且痛風病人最好不飲酒。對於痛風老病號,由於媒體的廣泛報道加之自己吃過苦頭,都知道海鮮、啤酒、動物內臟、火鍋、老火湯這幾類高嘌呤食物要遠離,在這積累食物上“中招”的往往是痛風“新兵”。
生食海鮮,寄生蟲、細菌隱患大?
答案:是
真相:
生的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產品中會含有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耐熱性強,80℃以上才能殺滅,因此吃沒有熟透的海鮮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出現腹瀉、腹痛和嘔吐等症狀。潛在的寄生蟲卵以及加工過程中沾染的病菌,一般要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能徹底殺滅。
一般的淺海水產、絕大多數的熱帶大陸架海產都不建議生吃。寒帶大陸架水產、溫帶/亞熱帶/熱帶深海產的海鮮若是生吃,必須選擇速凍或者冰鮮在保值期內的。
現在總是有很多事物搭配禁忌,食物相生相剋說法中,其實都存在一定的對研究資訊和科學道理的不恰當解讀,有的以偏概全,有誇大其詞,有的縮小範圍,往往引導人們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細枝末節的特例上,希望更多的人是真正的介紹營養安全原則,而不是一味的擴大誤導人們對飲食的正確認識。
總的來說,任何食物的搭配,都講求量的合理,以及人本身體質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當今網路的各類傳聞,我們更要理性看待!得到科學的證實,方可傳播和告誡。
*本文主要參考人民網、生命時報、三九養生堂、農民日報等網路資源,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