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夕陽族生活
-
2 # 老李小學
我們中國境內犀牛滅絕恐怕有千年歷史,那時候的環境和人口數量與現在無法比較。犀牛對生態環境的變化不能適應,再有人為的大肆獵殺,自然就不能生存。
引進少量的犀牛在動物園是可以的,恢復種群則需要上千頭以上繁殖,因犀牛是大型哺乳動物,必須要避免近親繁殖,才可以保證種群正常發展,所以引進幾頭丶幾十頭種牛也不能恢復犀牛種群。
-
3 # 百科千尋君
中國境內的犀牛在上世紀50年代滅絕,可以透過重新引入恢復種群,而且計劃已經在實施了,只不過引入的品種有些出入。
首先來說三點。1、中國犀不是一個物種,而是曾經生活在中國境內三種犀牛的統稱,分別是印度犀(大獨角犀)、爪哇犀(小獨角犀)、蘇門答臘犀(蘇門犀、毛犀)。
目前這三種犀牛在國外還有,印度犀的狀況比較樂觀,在印度和尼泊爾的野生數量增長到3600頭以上。長期關注孟加拉虎的都知道,在卡齊蘭加經常發生孟加拉虎捕食印度犀的事件,孟加拉虎已經成為除偷獵之外印度犀最大的威脅。
爪哇犀和蘇門犀的情況不樂觀,爪哇犀不足70頭,蘇門犀不足80頭。
所以中國犀這個名稱是無效的。
2、中國的犀牛屬於區域滅絕,不是滅絕。
3、犀牛在中國境內的滅絕時間不是1922年,某百科上寫著是1922年,結果一大批營銷耗跟著瞎寫。
早在清朝後期中國犀牛的分佈區域就退縮至雲南南部,犀牛分佈縮減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個是氣候變化,第二個是人為捕殺,第三個是森林開發。營銷耗和大多數人只看見了第二個和第三個,卻忽視了第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中科院昆明研究所獸類專家王應詳教授的調查顯示,雲南南部最後三頭犀牛分別於1948-1949年在騰衝、1950年在勐海、1957年在江城被捕殺。所以通常認為中國原產的最後一頭犀牛1957年在雲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倒下,但直到1996年,西雙版納還有犀牛目擊事件。
現存的犀牛共有5種,亞洲有3種,就是前面提到的3種,非洲有兩種——白犀和黑犀,白犀數量最多,有18000頭,網上流傳的只剩兩頭是北部白犀。黑犀有5500頭。開始我就提到,重新引入犀牛的計劃已經在實施了,只不過引入的品種有些出入。
按理說,應該從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當中選擇一種引入,最合適的是印度犀,因為印度犀數量最多。但實施的計劃卻是從南非引入白犀,這簡直是牛頭不對馬嘴。
雲南普洱太陽河流域原本生活著很多犀牛,但在1933年最後兩頭犀牛被捕殺。2010年7月25日,7頭白犀(3雄4雌)從南非來到雲南,並在雲南野生動物園度過了兩年多的適應期。2013年3月30日,它們被放入普洱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裡生活。詳細情況參考《絕跡80年的犀牛將透過引種放養重返雲南普洱》。看到這個標題就讓人無語,此“犀牛”非彼“犀牛”啊,連物種都不對,還談什麼恢復種群,把白犀引入雲南簡直就是“鳩佔鵲巢”。不過這樣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白犀數量最多,性格溫順,而且體型和印度犀相當,所以可以先利用白犀來積累經驗,為以後引入印度犀做準備。據後續的報道來看,這幾頭白犀還繁殖了。
不過,這樣做也有不務正業的嫌疑,或許他們沒想過要恢復中國犀牛種群,純粹是為了發展旅遊業。
-
4 # 乙九丁
引進容易。放養在哪裡?要是它能吃沙子,放到沙漠中有地方放。可它是吃草的。蒙古草原沒地放,青藏高原不能放。平原沒草地,山區不適應,森林養不活。怎麼辦?
-
5 # 菲菲媽媽2015
根據山海經的描述,在古代中國的土地上分佈著很多品種的犀牛,還有各種各樣的雷獸,因為北方氣候開始變冷,犀牛開始不斷南遷種群縮小而一些雷獸直接滅絕了,後來是因為犀牛角的藥用價值被不斷擴大的人類獵殺,再後來人類數量越來越多,更多的森林變成農田,更多的人希望得到犀牛角,而導致犀牛在中國滅絕,可是要想讓犀牛重新回到中國的土地上,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首先你要找到氣候適宜又安全的廣闊土地來安置它們,現在華人口14億,中國面臨的人口壓力和糧食壓力,這兩重壓力讓中國沒有大面積的熱帶土地用於犀牛進行大面積的種群繁衍,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居住和生產糧食的方式,我們可以把房子疊加變成樓房,來節省土地,現在中國新出的第四代住房就是一種又能提高人們生活品質又能加大城市綠化面積的很好代表,未來我們可能也把農田進行疊加,讓小面積土地上能生產更多的糧食,這就要加大無土栽培和魚菜共生技術的發展和提高,讓樓房裡也能養魚種糧,農村和城市不再有明顯的界限,務農也會成為現代工廠一樣的管理生產模式,農民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就像工人一樣要經過企業統一招聘培訓後再進入農田大樓裡進行生產工作,這樣一來用很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才能實現退耕還林來讓更多的野生動物有棲息地,這時候才能考慮讓犀牛重新回到中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如果現在就貿然引進大量犀牛進入中國土地,只造成很多犀牛與農戶之間的衝突,還有大量的盜獵行為,這可能讓被引進的犀牛得不到種群的壯大,還有可能讓犀牛在中國滅絕第二次。
-
6 # 屹立的風骨
從出土的文物看在古代,中原一帶森林茂密,河水縱橫,大象犀牛,老虎豹子,鱷魚到處都是,後來由於中原一帶外來移民成爆炸式的增長,擠佔和掠奪了這些珍稀動物的生存空間,最終都消失了,
-
7 # 獵奇動物社
犀牛是現存陸地上體型第二大的哺乳動物,僅次於大象。從犀牛目前的分佈看,它們主要分佈在非洲和東南亞的一些地區,在中國是沒有野生犀牛存在的。但是,早在20世紀以前,中國不但有犀牛,還有三種。那麼,中國的犀牛是什麼時候滅絕的呢?能不能透過引起野生犀牛來恢復野生種群呢?我們簡單地來聊一下這兩個問題。
中國犀牛犀牛在中國沒有滅絕以前統稱為“中國犀牛”,不過中國犀牛隻是一個叫法而已,並不是犀牛的一種。現存的犀牛一共有5種:黑犀、白犀、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而當時在中國分佈的犀牛有三種:爪哇犀、印度犀和蘇門答臘犀,而亞洲地區也只有這三種犀牛分佈,也就是說中國的土地上曾經生活著犀牛所有的亞洲種類。在所有的犀牛中,以印度犀的體型最大,爪哇犀的體型次之(排名第三,僅次於白犀)、蘇門答臘犀最小。
這三種犀牛在中國的分佈年代已經非常久遠了,翻閱一下史冊,早在殷商時期,它們的足跡遍佈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犀牛的分佈區域就縮減到了南方部分省份,到了清朝,在中國就只剩下雲南有犀牛的分佈了。
由此可見,犀牛在中國的減少是持續的,而且在中國的古代最為嚴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蘇門答臘犀
從古至今,犀牛在中國持續減少有三個主要原因:棲息地破壞、人類屠殺以及氣候變冷。
首先,氣候變冷的說法來自於何業恆教授等人合著的《中國野生犀牛的滅絕》,在該文中,教授指出在距今約2500年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氣候變冷,使得犀牛的棲息範圍向中國的南方遷移,而從目前犀牛的分佈區看,它們卻是分佈在熱帶地區,所以,許多犀牛在遷徙的過程中死掉了。
其次是人類的屠殺。人類對犀牛的屠殺並不是要清除威脅,而是要獲取價值,在中國許多古代的藥典上都有關於犀牛角入藥的記載,最早在宋朝就開始了,到了清朝,清政府甚至將僅剩於雲南地區的犀牛據為己有,不準私自捕殺,只供皇家御用。
最後就是棲息地的破壞了。在現存的5種犀牛中,除了白犀外,其他犀牛都是獨居的,而且除了蘇門答臘犀喜歡生活在森林中之外,其他犀牛都喜歡開闊的草地。但是,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加,許多草地成為了居住地或者是耕地,大面積的森林被人為的砍伐掉。這就導致了犀牛的棲息地越來越少。再加上人為的獵殺,最終“中國犀牛”在中國慢慢消失掉了。
關於“中國犀牛”的滅絕時間,這三種犀牛的時間不盡相同。最先滅絕的是爪哇犀的印支亞種,滅絕時間在1885年,之後是蘇門答臘犀、滅絕於1916年,然後是爪哇犀的印度亞種,它在中國滅絕的時間是1922年,最後是印度犀,根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獸類專家王應祥教授對中國犀牛的調查發現,中國在雲南地區最後的三頭犀牛,最晚被射殺的時間是1957年,因此印度犀的滅絕時間是1957年。
能不能從其他國家引入野生犀牛,重新恢復中國的野生種群?從表面上看,犀牛屬於食草動物,只要是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再次引入後是可能重新恢復野生種群的。但是,這只是理想,實際操作起來有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和阻力。
首先要解決的是給重新引入的犀牛一塊“淨土”,這塊“淨土”必須是規模不小的草地或者是地面植被較多的森林(樹木較為稀疏,這樣地面的草才會茂盛)。考慮到犀牛喜歡熱帶的環境,所以只能將它放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當然,必須要保證犀牛不再被偷獵。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這三種犀牛的現狀。想要恢復野生種群,有兩個主要的因素:必須是原本在中國生活的三種犀牛、必須是野生的個體。這就把目標集中在了原本的“中國犀牛”上。
在這三種犀牛中,現狀最堪憂的就是爪哇犀了。現存野生的爪哇犀已經不足60頭,如此稀少已經到了滅絕的邊緣,顯然不可能拿過來“做實驗”。
其次是蘇門答臘犀,現存蘇門答臘犀的野生數量也不足300頭,目前僅分佈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熱帶雨林中,它們現在也是極危動物,僅剩下的300頭勉強能夠維持種群現狀,顯然也不可能拿過來“做實驗”。
最後只能寄希望於印度犀身上了,現存的野生印度犀約有2000-2500頭,是現存數量最多的亞洲犀牛,它的現狀為易危,從數量上看,唯一能夠“借過來”的犀牛也只有印度犀了。
因此,想要重新恢復“中國犀牛”的野生種群,從目前三種犀牛的現狀來看是不可能了,唯一可能的就是引入印度犀,重新讓它們在中國的南方一些地區繁衍。而且華南虎從中國野外消失後,野生動物對印度犀的威脅也已經消失掉了。所以,最可能在中國重新恢復野生種群的就是印度犀了。
總結中國犀牛的滅絕只是三種犀牛在中國的滅絕(區域性滅絕),並不是物種的滅絕,而滅絕的原因主要與人為對野生環境的破壞和獵殺有關。從這一點上看,如果將印度犀重新引入,如何防止偷獵才是恢復野生種群的關鍵。
-
8 # conan888
謝邀。早就想寫點犀牛的東西了。根據中國古代史書、出土的文物和遺骸,中國古代存在犀牛,既存在獨角犀牛,也存在雙角犀牛。最開始黃河流域也存在犀牛,後來慢慢的只剩下長江以南存在犀牛了,到清朝只剩下雲南還存在犀牛。犀牛在中國消失時間還不長。中國犀牛屬於亞洲犀牛,和印度大獨角犀、爪哇小獨角犀、蘇門答臘雙角犀是近親。也有可能同屬不同種。目前在中國動物園養殖的全部是非洲白犀牛和黑犀牛。近兩年中國從尼泊爾引進4頭(兩雄兩雌)大獨角犀,放在珠海和上海動物園。亞洲小獨角犀和蘇門答臘犀數量太少,處於頻危狀態,引進困難。贊成在雲南選擇一處自然保護區,將引進的亞洲犀全部集中養殖,用於科學研究和種群繁衍。中國南方具備犀牛生存的自然條件,有必要恢復犀牛種群。目前中國引進的亞洲犀牛數量太少,僅有4頭,還需進一步和印度、尼泊爾溝通,合作保護亞洲犀牛物種,爭取引進更多,仿照麋鹿的方式,進行犀牛種群恢復。
-
9 # 祁連山勇士
準確的講野生犀牛不能說全部滅絕,因為在中國雲南,藏南一帶邊境還有估計,只能說在中國境內功能性滅絕吧。至於引進的話可以引進印度犀牛最合適,畢竟數量各方面也多,氣候,環境也相同點。
回覆列表
中國境內野生犀牛是近代滅絕的。據記載:民國建立後的十餘年間,共捕殺只有10頭左右。此後,在中國大地生存了幾千年的犀牛在中國徹底的絕跡了。
在中國生存的犀牛有三種:1916年,最後一頭雙角犀(蘇門答臘犀)被捕殺;1920年,最後一頭大獨角犀(印度犀)被殺;1922年,最後一頭小獨角犀(爪哇犀)被殺;
透過引進恢復野生犀牛種群可以科學試驗。但需要開闢新的保護區和養殖基地,在中國僅有云南地域氣候、環境適合犀牛生活,可酌情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