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任珏

    新興的科技手段救災,是資訊時代非常重要的一種救災模式,主要體現在硬體、軟體和人員裝備等方面。

    軟體方面,透過線上地圖眾包網站,全世界的志願者們可以形成一個合作網路。這些網路志願者藉助谷歌地圖、Openstreet、Ushahidi、Mapbox以及中國的益雲地圖等地圖平臺,在汶川地震、海地地震、雅安地震等國內外多次地震中快速形成跨地域聯動,透過志願者從facebook、微博等社交媒體上以手工或者網路爬蟲技術收集災情資訊,分類標註到地圖上,形成一個全面的救災資訊地圖,供救災的各個相關方進行及時的救災人員和物資的配給。

    這便是一張由成千上萬的網路志願者共同繪製的尼泊爾地震農村地區的食物及其他物資的供給地圖,從而加快了這些救災物資的快速運達。

    硬體方面,美國紅十字會就在Dell公司協助下,用9個螢幕、3臺電腦搭建了一個“數字指揮中心”,透過蒐集Facebook、Twitter上的求救資訊(包括停電、停水等日常危機),來指揮、排程救援任務。

    人員裝備上,大疆無人機已經多次應用在國內外的災難救助領域。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地震,大疆派出工作人員,教會當地人使用精靈Phantom 3對村莊進行繪測,很快獲取了當地的3D地圖,並迅速統計出建築損毀狀況和具體地點。

    人工智慧也有助於儘快釋出救災資訊。這次九寨溝地震第一個釋出準確訊息的來自於一枚人工智慧機器人。

    越來越多的高科技運用於救災,一方面提供了快捷高效的災情蒐集、整理和釋出,另一方面也給一線救災人員帶來了新技術的挑戰,數字工具帶來的大量災情資訊有可能給救災團隊帶來數字化次生災害,使得救災隊員難以有效的提取災情資訊進行救助決策。 因此,需要有效的協調人工和智慧的關係,利用高科技手段為人本救災服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跡象證明你家的寵物已經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