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聯絡大商人聶壹,佯稱出賣馬邑城,以引誘軍臣單于,想一舉消滅匈奴。軍臣單于相信此事,又貪戀馬邑城的財物,就用十萬騎兵侵入邊塞。
這時,漢朝在馬邑城附近埋伏下三十餘萬大軍。單于大軍即將進入漢朝邊塞,離馬邑城尚有一百餘里的時候,看到牲畜遍野卻無放牧之人,感到奇怪,就去攻打漢朝的偵察哨所。抓獲的一個俘虜是漢朝的尉史(相當於前沿哨所長的職位),他向單于報告了漢朝軍隊的意圖與埋伏地點。
軍臣單于恍然大悟,說:“我本來就對此事有疑心。”於是就率兵而回。走出邊境時說道:“我得到尉史,是天意,天讓你向我報告。”就封尉史做“天王”。史稱“馬邑之圍”。
總之,馬邑之圍的計策沒有成功就是了,那麼聶壹呢?不知道!但是……
三百年之後,聶壹的後代張遼來了。史書說他是“本聶壹之後,以避怨改姓”。可見聶壹在馬邑之圍計策的失敗中,遭到了毀滅……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為張姓。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幷州刺史丁原因為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趕赴京城,去接受大將軍何進的領導;何進被宦官所殺,董卓立下了救駕的大功,張遼作為大將軍何進的直屬部下之一,便像何進的其他部屬一樣,統兵從屬於董卓;後來,董卓敗亡。張遼統兵從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
張遼雖然“以兵屬呂布”,但他以北地太守或魯相名義在呂布軍中仍保持相對的獨立地位。呂布、張遼、張楊三人組合的幷州軍事集團,他們擁有強勁武裝,先後取得一定地盤,成為當時重要的割據勢力之一。
張遼這個北地太守是在呂布向東逃亡之前,張遼就已經被朝廷授予此職。他跟從呂布向東奔逃……在兗州,呂布又吸收了陳宮等人,並在此處鏖戰曹操,戰事持久而慘烈!呂布集團曾數次戰勝曹操,一度將曹操打得僅剩1萬餘士兵,差點舉家投奔袁紹,幸虧被程昱阻止了。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使人齎金欲詣河內買馬,為劉備兵所鈔。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九月,遂破沛城,備單身走,獲其妻息。這個時候曹操正在親征張繡,在高順、張遼擊潰劉備之後,曹操停止攻打張繡,轉而東征徐州。呂布親自固守下邳城,被曹軍包圍。
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呂布與麾下登白門樓,曹兵圍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宮請就刑,遂出,不顧,操為之泣涕,並布、順皆縊殺之,傳首許市。……前尚書令陳紀、紀子群在布軍中,操皆禮而用之。張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臧霸自亡匿,操募索得之。
說明張遼的投降時間應該是晚於呂布的下邳破亡,也就是說張遼在曹操對下邳城內的投降者們以禮相待之後,張遼才率軍投降滴。
關羽則不然,他是在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被帶到許都,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
注意,張遼的投降多多少少都帶有主動性,而關羽則是戰敗被俘!這個問題相當重要!!!
張遼有感於曹操的為人處世之道,心悅誠服;關羽屬於被逼無奈。因此,在對待這倆人的態度方面、這二位在對待曹操的態度方面也是截然相反的。
曹操非常欣賞關羽的為人,為了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就讓張遼以私人感情來詢問關羽。
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
這樣一來張遼就很為難?自己若是如實彙報,可能會導致曹操殺關羽。於是,張遼嘆息良久,終於意識到曹操是君父,自己是臣子,不能因為自己和關羽的兄弟情誼就放棄職責。最終,張遼向曹操如實彙報了關羽的心意。
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燒火根子一頭熱,曹操想挽留關羽的心思要透過張遼去試探關羽,曹操當然有數!他知道張遼對他是一心一意的,關羽怎麼看他他當時並不知道,所以要張遼去試探!
試探的結果雖然非常失望?但並沒有因此影響曹操作為一個具有卓越遠見的政治家應有的氣度。裴松之認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也從另一方面反應出,關羽的離去並沒有給曹操造成什麼實質上的損失,曹操也沒把關羽看成像樣的威脅!否則,關羽是回不到劉備身邊的。
後來在關羽臨死之前,孫權的部下都認為關羽離開曹操的舉動不是人應該乾的事兒!原文:
“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於是,孫權吸取了曹操的教訓,沒有再對關羽客氣!
無疑,孫權的做法是明智的。我成全了你,你再把我逼得走投無路?我是傻子!死就死了就是了,何懼之有?“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這句千古明訓本應該出自關羽的口中,但關羽死的是悄無聲息……
這句轟轟烈烈的口號卻是出自東吳大將太史慈。太史慈才是名副其實的忠義!孫策說,“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為什麼孫策會對太史慈如此信任呢。
孫策用太史慈去海昬抑制劉磐和黃忠,以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昬,並督諸將拒磐。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曾經跟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裡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
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
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太史慈沒有因為孫策之死而背叛孫權回到曹操的陣營!當歸而為守信義又不能歸,才是太史慈一生的遺憾。所以,臨終前,發出了驚天動地的慨嘆:
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
“慈篤於信義,以氣相許穿徹,勁挺克復……終委身孫氏,受其驅防,以不能為王爪士咄唶自恨,銜憤以死,其志可哀已。”
跟著孫權實在是委屈了太史慈!如同關羽最終被蜀漢當權者視為反面角色!!只有一心一意跟隨曹操的張遼才能為歷代所推崇!!!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聯絡大商人聶壹,佯稱出賣馬邑城,以引誘軍臣單于,想一舉消滅匈奴。軍臣單于相信此事,又貪戀馬邑城的財物,就用十萬騎兵侵入邊塞。
這時,漢朝在馬邑城附近埋伏下三十餘萬大軍。單于大軍即將進入漢朝邊塞,離馬邑城尚有一百餘里的時候,看到牲畜遍野卻無放牧之人,感到奇怪,就去攻打漢朝的偵察哨所。抓獲的一個俘虜是漢朝的尉史(相當於前沿哨所長的職位),他向單于報告了漢朝軍隊的意圖與埋伏地點。
軍臣單于恍然大悟,說:“我本來就對此事有疑心。”於是就率兵而回。走出邊境時說道:“我得到尉史,是天意,天讓你向我報告。”就封尉史做“天王”。史稱“馬邑之圍”。
總之,馬邑之圍的計策沒有成功就是了,那麼聶壹呢?不知道!但是……
三百年之後,聶壹的後代張遼來了。史書說他是“本聶壹之後,以避怨改姓”。可見聶壹在馬邑之圍計策的失敗中,遭到了毀滅……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為張姓。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幷州刺史丁原因為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趕赴京城,去接受大將軍何進的領導;何進被宦官所殺,董卓立下了救駕的大功,張遼作為大將軍何進的直屬部下之一,便像何進的其他部屬一樣,統兵從屬於董卓;後來,董卓敗亡。張遼統兵從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
張遼雖然“以兵屬呂布”,但他以北地太守或魯相名義在呂布軍中仍保持相對的獨立地位。呂布、張遼、張楊三人組合的幷州軍事集團,他們擁有強勁武裝,先後取得一定地盤,成為當時重要的割據勢力之一。
張遼這個北地太守是在呂布向東逃亡之前,張遼就已經被朝廷授予此職。他跟從呂布向東奔逃……在兗州,呂布又吸收了陳宮等人,並在此處鏖戰曹操,戰事持久而慘烈!呂布集團曾數次戰勝曹操,一度將曹操打得僅剩1萬餘士兵,差點舉家投奔袁紹,幸虧被程昱阻止了。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使人齎金欲詣河內買馬,為劉備兵所鈔。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九月,遂破沛城,備單身走,獲其妻息。這個時候曹操正在親征張繡,在高順、張遼擊潰劉備之後,曹操停止攻打張繡,轉而東征徐州。呂布親自固守下邳城,被曹軍包圍。
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呂布與麾下登白門樓,曹兵圍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宮請就刑,遂出,不顧,操為之泣涕,並布、順皆縊殺之,傳首許市。……前尚書令陳紀、紀子群在布軍中,操皆禮而用之。張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臧霸自亡匿,操募索得之。
說明張遼的投降時間應該是晚於呂布的下邳破亡,也就是說張遼在曹操對下邳城內的投降者們以禮相待之後,張遼才率軍投降滴。
關羽則不然,他是在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被帶到許都,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
注意,張遼的投降多多少少都帶有主動性,而關羽則是戰敗被俘!這個問題相當重要!!!
張遼有感於曹操的為人處世之道,心悅誠服;關羽屬於被逼無奈。因此,在對待這倆人的態度方面、這二位在對待曹操的態度方面也是截然相反的。
曹操非常欣賞關羽的為人,為了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就讓張遼以私人感情來詢問關羽。
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
這樣一來張遼就很為難?自己若是如實彙報,可能會導致曹操殺關羽。於是,張遼嘆息良久,終於意識到曹操是君父,自己是臣子,不能因為自己和關羽的兄弟情誼就放棄職責。最終,張遼向曹操如實彙報了關羽的心意。
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燒火根子一頭熱,曹操想挽留關羽的心思要透過張遼去試探關羽,曹操當然有數!他知道張遼對他是一心一意的,關羽怎麼看他他當時並不知道,所以要張遼去試探!
試探的結果雖然非常失望?但並沒有因此影響曹操作為一個具有卓越遠見的政治家應有的氣度。裴松之認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也從另一方面反應出,關羽的離去並沒有給曹操造成什麼實質上的損失,曹操也沒把關羽看成像樣的威脅!否則,關羽是回不到劉備身邊的。
後來在關羽臨死之前,孫權的部下都認為關羽離開曹操的舉動不是人應該乾的事兒!原文:
“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於是,孫權吸取了曹操的教訓,沒有再對關羽客氣!
無疑,孫權的做法是明智的。我成全了你,你再把我逼得走投無路?我是傻子!死就死了就是了,何懼之有?“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這句千古明訓本應該出自關羽的口中,但關羽死的是悄無聲息……
這句轟轟烈烈的口號卻是出自東吳大將太史慈。太史慈才是名副其實的忠義!孫策說,“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為什麼孫策會對太史慈如此信任呢。
孫策用太史慈去海昬抑制劉磐和黃忠,以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昬,並督諸將拒磐。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曾經跟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裡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
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
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太史慈沒有因為孫策之死而背叛孫權回到曹操的陣營!當歸而為守信義又不能歸,才是太史慈一生的遺憾。所以,臨終前,發出了驚天動地的慨嘆:
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
“慈篤於信義,以氣相許穿徹,勁挺克復……終委身孫氏,受其驅防,以不能為王爪士咄唶自恨,銜憤以死,其志可哀已。”
跟著孫權實在是委屈了太史慈!如同關羽最終被蜀漢當權者視為反面角色!!只有一心一意跟隨曹操的張遼才能為歷代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