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父母學點心理學
-
2 # 銀河啊銀河
說明你現在很焦慮,甚至沒法緩解,為什麼明明很愛孩子卻又無法忍耐孩子的淘氣調皮,甚至孩子一點點不和自己合拍就暴跳如雷?
焦慮,對現在的生活沒安全感有失控感,情緒波動大,就會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頑皮讓你感到是一種失控感,你會發脾氣,心情不佳沒耐心。
儘量不要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注意力太集中就會放大焦慮感,可以讓家裡其他人先代管一下孩子,你需要透透氣,轉移下注意力。
-
3 # 知清心
你能來這裡發帖提問,說明你是真的很愛孩子,也真的很想與孩子的關係更融洽親密。
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耐心,需要慢慢培養修煉的。
培養耐心,不妨先培養一些愛好,比如運動,跑步或瑜伽;還可以學茶藝烘焙;或者讀書寫作。培養興趣,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會讓你的心態變得越來越平和,性格也越來越溫和,越來越有耐心。
-
4 # 萌叔觀世界
我也是這樣的人,就是因為愛孩子,看到孩子表現笨拙時就控制不住自已。孩子四五歲時給買了輛童車,但他不會踩圓,我很急燥抓著他的腳示範,嗓門也很大,孩子被嚇著了,更加笨拙,於是我更加生氣,第一次罵他笨蛋,豬頭。當時他坐在單車上抹眼淚,從此不再騎單車了,也拒絕新玩具。
我感覺那次是孩子毀滅的開始,他變得自卑內向,各方面都很差勁,整個人失去了生氣。上學後老師不看好他,同學欺侮他。我看到很多不管孩子的家庭,甚至我們那有個家庭爸爸吸毒,媽媽走了,孩子完全沒人管,但也獨立、自覺。
我們總是強調完整的家庭給孩子帶來好處。但是,如果一個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不會教育孩子,這樣的家長沒有好過有,離開孩子反而是對他的保護。
因為很愛孩子,所以想給孩子最好的,想讓孩子最健康快樂的長大。
既然有了這個心願,父母們就會自己考核自己。通常我們的考核標準是:孩子足夠好的表現=我是個足能夠勝任的媽媽(爸爸)。
所以當孩子的表現與我們想象的不一樣時,如在教育孩子良好習性的過程中,孩子沒有如我們所願的配合和改變;再或者對於某些知識,孩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與我們所想不符。就會觸動我們心裡的那根弦:孩子的表現不如我所想,我就不是一個好的養育者。
理解以上的心理過程是為了解除這個繫結。可以有個新的視角:孩子的表現與我所想不符,代表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成長節奏。表現不如我所願,並非他沒有健康善良的長大。
而父母,帶著愛和管教,尊重孩子是與自己不同的一個人。如同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慢下來才能見風景;如同等待著一粒種子生長,給時間才能發芽抽葉長成大樹。
愛和管教的相關文章,專欄有。
關注《父母心法》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精神分析既是育兒學,也是人格鑑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