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絕對是司馬懿
-
2 # 小屋253315373
我個人觀點是: 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對政治伴侶,彼此因對方而存在。當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對於曹魏政權就失去了利用價值,司馬懿自己也成為了曹魏政權清除的目標。這時的司馬懿必定會先求自保,絕不會貿然出兵。這也是死諸葛嚇退活司馬的幕後由來。
-
3 # 使用者5952152912893liu
個人認為,司馬懿當時不但是軍事才能出眾,而且戰略眼光也超群,按當時的疆域來說,魏國地盤最大,整個大漢疆域佔了三分之二,人力財力照比蜀國那可以用地大物博來稱謂,所以發展空間和時間在曹魏一方,所以時間託長一些不攻擊蜀國對魏國有利。這也是西蜀從諸葛亮到姜維都採取進攻的戰略,典型的以攻為守,攻中求變。話說回來再加上當時司馬懿在曹魏並不是很受歡迎,特別是在曹魏集團高層,直到滅了曹爽,司馬懿地位才得以鞏固。所以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才沒急於進攻蜀國。
-
4 # 永別不見
大家都要休養生息,魏華人口資源豐富沒有戰爭經濟發展起來能量巨大。戰爭經歷太多了,都知道打戰會死人或是受傷,誰想死或是受傷呢?再者戰爭只能解決外部矛盾,而修養可以解決內部矛盾,使得內部穩定,消彌隱患,使得到手的權力更加鞏固。
-
5 # 歷史笑春風
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對死對頭,在諸葛亮伐蜀戰爭中,兩人曾經進行了激烈的交鋒。司馬懿憑藉著老謀深算,忍辱負重,採取堅守防禦的戰略,熬死了諸葛亮。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已經沒有了對手的司馬懿,為何終其一生也沒有發動過伐蜀戰爭?難道真是他敬佩諸葛亮的精神,對蜀漢心存憐惜嗎?
一、 司馬懿並非沒有伐蜀之意。其實,司馬懿對蜀漢沒有什麼憐惜之意,能夠滅亡蜀漢,建立不世之功,是每一個有雄心壯志之人的理想,司馬懿也概莫能外。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後,曹魏就向蜀漢發動了報復性的反攻。在這一次反攻中,司馬懿就擔任從上庸進攻漢中魏軍的主將。
不過那一次進攻,讓司馬懿感受到了蜀道之難。上庸和漢中雖然有水道相通,但是四面群山環抱,交通不便。再加上又是逆流而上,更加重了進攻的難度。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在險要的山路上跋涉,又加上風雨侵襲,造成軍隊行動困難,還損失慘重。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等到司馬懿到達戰地,曹魏就取消了這次行動,讓司馬懿退回了上庸。
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中,司馬懿也懷有攻打蜀漢的心思。他按照既定的戰略方針,先用堅守戰術讓諸葛亮無懈可擊,轉入對峙狀態。然後等到諸葛亮的後勤補給困難,在撤軍的時候再進行追擊。如果司馬懿的戰術成功,蜀軍將遭到嚴重的損失。那麼,司馬懿就可能採取下一步伐蜀的戰役。
在等到蜀軍撤退的訊息後,司馬懿馬上發起了追擊。但是由於過去多次遭到諸葛亮“回馬槍”戰術的教訓,在蜀軍擺開防禦的陣勢後,司馬懿又撤回了大營固守。當司馬懿巡視蜀軍留下的營地,判斷諸葛亮已死後,再發起追擊已經晚了。不過,我們從司馬懿的這些舉動來看,他還是渴望殲滅蜀軍主力的。
在蜀軍撤退後,司馬懿依然注視著蜀漢的動靜。當他得知蜀軍發生內訌,大將魏延被殺的訊息,馬上向曹睿上表,要求親自率軍伐蜀。這個建議雖然沒有得到曹睿的同意,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司馬懿滅蜀的雄心。
二、 司馬懿沒有掌握軍政大權時不能伐蜀。可是,這樣有著伐蜀雄心的司馬懿,卻一直沒有能夠發動伐蜀之役。這主要是因為他雖然是曹魏的重臣,在高平陵政變前,並沒有掌握軍政大權。這使得他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實現他的理想。
司馬懿是一個有才能,有野心的人。他隱藏很深,又性格堅忍,為了不應曹操的徵召,能夠成年的裝病。但是即便如此,他的真實面目還是被曹操看得十分清楚。曹操發現司馬懿這個人狼視鷹顧,於是在他去世的時候,還專門對曹丕囑咐,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讓曹丕防範著他。
曹操的囑咐,成為了罩在司馬懿頭上的魔咒。司馬懿為了曹魏江山盡心盡力,卻一直得不到應有的信任。曹丕、曹睿和司馬懿的關係很好,可是都是利用司馬懿的才能為自己出力,並不把軍政大權交到他的手中。
在諸葛亮、魏延死去,司馬懿向曹睿上表要求伐蜀。此時的曹睿因為打退了吳蜀的進攻,再加上諸葛亮已死,解除了曹魏的威脅。曹仁對於繁忙的國事感到厭煩,急於享樂,於是拒絕了司馬懿的建議。司馬懿由於沒有軍政大權,也只能看著機會錯失而無可奈何。
即便是在曹睿去世,讓司馬懿趕回來託孤的時候,依然在人事安排上做了手腳。當時曹睿指定的託孤大臣是曹爽和司馬懿。曹爽的職位是侍中,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司馬懿的職位是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我們猛一看似乎兩人的職權都差不多,但是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其中巨大的差別。
那就是曹爽擁有大將軍,假節鉞的權力。這使得曹爽擁有了曹魏的最高軍職,掌控了曹魏的所有軍權。在權力的分配上,曹睿還是更信任自己的家人,對於司馬懿還是留了一手的。這使得司馬懿位高而權不重,國家重要的舉措還是出自曹爽之手。
魏正始五年三月,曹爽為了獲得威名,發動了伐蜀之戰。在這場興勢之戰中,曹爽調集了關隴的魏軍主力,與諸葛玄一起入駱口進攻漢中。在這場戰役中,蜀將王平依託興勢天險,阻止了魏軍的攻勢。最終曹爽損兵折將,與夏侯玄撤回了關中。這場敗仗使得關中為之虛耗。
曹爽與夏侯玄的軍事能力遠不如司馬懿,如果這一場戰役由司馬懿來指揮,結局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當時掌握曹魏軍政大權的是曹爽,他是根本不可能讓自己的政敵司馬懿來指揮這場戰役的。因此,沒有掌握實權的司馬懿,只能在旁邊望洋興嘆了。
三、 司馬懿掌握軍政大權後又沒機會伐蜀。在經過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除掉了曹爽集團,掌握了曹魏的實權。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去攻打蜀國了。但是,司馬懿依然沒有發動伐蜀之戰,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司馬懿雖然掌控了曹魏的政局,但是在當時的國內,還有為數不少的曹魏的支持者。司馬懿必須要清除這些潛在的威脅,為司馬氏家族的未來奠定基礎。因此,他大肆誅殺異己,培植自己的勢力。當時的夏侯霸就看出危險,被迫逃奔了敵國蜀漢。
當姜維問及司馬懿是否有徵伐蜀國的企圖時,夏侯霸精闢的回答說,“彼方營立家門,未遑外事”。這說明了司馬懿當時的主要的目標,就是趕快發展壯大自己的家族勢力,來穩固自己家族在曹魏的地位,為將來篡位做準備。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司馬懿當時已經年事已高,實在沒有精力來完成伐蜀的目標了。司馬懿是在魏嘉平元年春正月發動高平陵政變奪權,死去的時候是魏嘉平三年秋八月。他掌控曹魏軍政大權的時間,僅僅只有兩年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能夠穩定內部,奠定家族基礎就很不錯了,哪裡還有時間精力去完成伐蜀的目標呢?
因此,在世事就是如此,在司馬懿有時間精力的時候,他沒有伐蜀的機會。當司馬懿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能夠伐蜀的時候,卻又沒有了時間精力。最終,司馬懿還是沒有實現他伐蜀的願望,把這個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司馬昭。
結語:司馬懿最大的對手諸葛亮去世後,在他的有生之年並沒有發動伐蜀之戰。這並不是因為他對諸葛亮的精神感到敬佩,對蜀漢心懷憐惜。而是根本沒有機會親自發動伐蜀之戰,留下了終身的遺憾。
在司馬懿想要伐蜀的時候,他只是一個臣子,並沒有掌握軍政大權,一切都要看當權者的眼色。他在魏延死後,想乘隙伐蜀,被曹睿拒絕。在曹爽發動伐蜀之戰時,司馬懿只能扮演一個旁觀者,對戰局無能為力。
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他雖然擁有了曹魏的軍政大權,但是他的生命也即將走到了盡頭。在他剩下的這兩年多生命中,只能把發展家族勢力,掌控曹魏政權當作首要的目標,至於說伐蜀就只能束之高閣了。因此,司馬懿最終也未能親自發動伐蜀之戰。
-
6 # 米粒閒聊
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字仲達)為何沒有進攻蜀漢呢?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因為,諸葛亮臨終前推薦的原因,蔣琬成了諸葛亮的接班人。蜀漢與曹魏邊境地區暫時平靜了下來,兩個政權間出現了軍事對歭的狀態。為什麼,司馬仲達沒有乘機攻打蜀漢呢?首先,當時的司馬仲達還只是曹魏的一位重臣,還沒有成為大權獨攬的權臣。也就是說,他還沒有權力作岀攻打蜀漢的決定。第二個原因,就是曹魏的戰略選擇。在蜀、吳實施兩個弱者間的聯合抗曹的政策的前提下,曹魏則作出了戰略防禦的決定。也就是,暫時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基本上採用積極防禦的策略,在一定時期內不採用戰略進攻的政策。所以,曹魏只是穩固自己的邊境地區,最多也只是搔擾、爭奪對方的邊境地區(在三國中、末期,絕大部分的戰鬥,都是三方對交界地區的爭奪戰)。還有,曹魏要進攻蜀漢北面的邊境地區——漢中,需要先長途跋涉數百里的山地,才能到達攻擊陣位,然後,才能發動攻擊。所以,曹魏在開戰前,就要動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即使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後,曹魏也未必取得理想的戰果。再有,在諸葛亮病逝後,蜀漢政權內部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動,更沒有出現較大的動盪和內鬥(魏延的被殺,只是引起了一點波瀾)。因此,沒有出現有利於曹魏攻打蜀漢的局勢。
回覆列表
只是時機未到,很簡單,司馬懿是被曹操這樣評價的,可以用,但是不能重用,因為司馬家族的智慧實在太厲害了,代代相傳,新三國的時候,自己孫子在背書的時候,揹著揹著就去世了……可想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