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置身黑白的精彩

    乾隆這一生真的是多姿多彩,無論是文治武功都不算太差,恰好趕上老爹和爺爺打好的基礎,一不小心就混上了盛世之主的名號,自然是過上了滋潤的小日子

    高壽的乾隆爺,為何會在最後三年選擇禪讓皇位給兒子嘉慶呢?難不成是皇帝當夠了,去當個太上皇體驗一下子?要知道權力這東西,是上癮的,誰願意放下權力呢?

    最是無情帝王家——雖然退位成為太上皇,但依然手握實權

    歷史上,骨肉相殘爭奪帝位的事情層出不窮,甚至說乾隆他老爹就是歷經千辛萬苦才奪了這太子之位,九子奪嫡的故事也是“蕩氣迴腸”。所以說,若道有情皇室人,何得平安度此生?不爭不搶並不能換來平安一生,更何況是最後爭得帝王之位的人,莫不是從腥風血雨中度過

    而身為皇子,則更是生活在陰謀和算計之下。尤其是清朝,習慣將繼承人以遺詔性質放在正大光明匾後,所以老皇帝失業之前,誰都有機會參與,誰都有機會上位。所以說,哪怕是一個從不覬覦皇位的皇子,都未必能夠全身而退。而乾隆一朝,別說是將野心表露出來,或者說把才華展示出來,甚至說連當太子的潛質都最好是別有。因為當年的乾隆皇帝選擇繼承人這件事上,就有這麼一條“鐵血定律”——如果他想立那個兒子為太子,那個兒子就肯定會死

    所以,最後為何會是嘉慶繼位,是因為之前就有好幾位讓乾隆滿意,比如乾隆的嫡出太子永璉,永琮,然後是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或許是詛咒,或許是命運,在乾隆皇帝這強大的磁場和壽命之下,原本自己的十七個皇子,竟然只有六個人活過了自己。也就是說,已經有十一個皇子在乾隆爺之前上路了。雖然如此,嘉慶皇帝在這六個人中也並不是矬子裡拔大個的存在,所以當時就有很多人質疑,為什麼要選擇平庸的愛新覺羅·永琰(嘉慶帝)作為太子?並且要將皇位以禪讓的方式交給他呢?

    禪讓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太上皇和皇帝,也只差了兩個字而已!

    為何乾隆會選擇禪讓這一方式,結束自己的統治時間呢?這其中很大一點的原因是,他不想在位時間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第二點就是,隨著自己年齡的逐步加高,乾隆也自知精力各方面都跟不上了,如果此時急流勇退選擇禪讓,也未嘗不是一件美事兒!

    甚至說,對於此時的乾隆帝而言,太子無非平庸還是優秀都已經不重要了,畢竟他最開始中意的太子,也都因病而去世,現在他需要的只不過是一位可以聽自己話的,老實巴交的人罷了。恰巧嘉慶的性格很穩健,自制力很強,這也是乾隆選擇他的很重要的一點。相較於嘉慶的性格問題,他還是最看重前一點,雖說皇位被禪讓出去了,但是實權卻還是牢牢的掌握在他這個太上皇的手裡,權力的繼續保持是他選擇永琰的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此外,嘉慶在平時的生活上也比較節儉,無論是待人待事都是謙虛謹慎,比較會為他人著想。對於乾隆來說,這樣的人不僅好控制,而且對於國家的治理來說,也是有好處的。畢竟不會打破自己已經建立好的體系,能讓自己在當太上皇的這幾年安安穩穩的度過。除此之外,嘉慶永琰在身為儲君的時候,已經經過了系統的學習,無論是修養、作為,包括政務處理能力,都非常不錯。而乾隆恰好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論一個優秀副Quattroporte的養成

    乾隆爺駕鶴西去之前,嘉慶一直都沒有實際權力,主要是幹了祕書的活兒。直到乾隆帝去世,嘉慶幹掉和珅,才真正意義上開始掌握實權。說來也是諷刺,以往的權力之爭,往往出現在權臣和君臣之間,而嘉慶則不然,他的對手竟然是自己的老爹。乾隆晚年時期,對自己的大壽之慶要求十分奢華,而和珅掌權所擾亂的官場,也出現了奢靡之風,貪汙腐敗是層出不窮。這也就是說為什麼等到了嘉慶年間國庫空虛,大清帝國開始從鼎盛的“康乾盛世”轉接到了“道鹹衰世”。而嘉慶作為一個過渡皇帝,也註定了並不會有什麼很大的作為

    雖為太上皇,是為攝政王——拋開乾隆,嘉慶到底能力如何?

    雖然嘉慶在乾隆還沒掛之前,就登上了皇位,但實際上只是個傀儡而已。真正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他老爹手裡,那麼我們拋開乾隆皇帝攝政的那幾年,去看看嘉慶皇帝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雖然說,很多人對他的能力水平都有異議,可以說是一位爭議比較大的皇帝,但實際上,嘉慶也並不是那麼的平庸無能,至少在打壓貪汙這一點上,他比歷史上很多皇帝做的都好。或許是受老爹的影響,或許是和珅這樣的鉅貪給了他啟發,至少他在處理這件事情上,耗費了很大的心思,也真正的去做了

    嘉慶執政初期,最顯著的政績就是剷除了好幾個貪官汙吏,整頓了朝堂的奢靡之風,為首的便是大學士和珅。而且在處理和珅的問題上,嘉慶帝也展現出自己聰明睿智的一面。他只是懲治了和珅一人而已,但和此案件有關的其他人嗎,他並沒有過分的加以牽連,這一點上他比崇禎聰明太多。要知道明末之所以官場崩塌,就是因為懲治魏忠賢的時候,連帶把整個閹黨一掃而空,導致後來東林抬頭,明朝陷入困境

    嘉慶皇帝之所以這麼做,也是考慮到了當時的官場環境和整體發展需要,他沒有讓這種恐怖的氣氛過度的籠罩在朝堂之上,確保了權力交接後的政權穩定,沒有造成更大的動亂,而且還達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我想這也是乾隆之所以選擇嘉慶的原因吧!其實貪汙問題一直都是乾隆時期的大問題,最後在嘉慶這裡得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決,也是令人欣慰。當然了,除了嘉慶的個人能力外,乾隆選擇嘉慶的最主要原因肯定還是因為那至高無上的皇權。不得不說,嘉慶的在眾多皇子中算是比較幸運的那一個,至少,他活的夠長,身體夠健康,否則他根本不可能和皇位有任何的關係!

    對於乾隆來說,之所以選擇禪讓,年老體衰是一方面,畢竟他年事已高,不能凡事都親自去做,需要有人分擔。除此以外,不想自己的執政時間超越爺爺康熙,也是一方面,畢竟古人很講究尊卑的嘛

    而對於嘉慶來說,這皇帝當的是夠窩囊的。每天向乾隆爺請安,批閱奏摺、出席活動,任何大事全部交由乾隆定奪,可以說是毫無實權的二把手。甚至說,連乾隆寵臣和珅,都比嘉慶的權力和知名度都要大,很多官員都知道有和珅,卻不知道有嘉慶

    所以,嘉慶皇帝一上臺就迫不及待的幹掉了和珅,也算是積壓在心中三年的怒火,一下子發了出來!

  • 2 # 申報七十七載

    天有二日,國有二主,皆非幸事!嘉慶即位之後,乾隆帝宣佈退位為太上皇。雖然退了位,但是乾隆仍自稱為“朕”。諭令仍稱為“敕旨”按道理來說太上皇不應該太多幹預政事。但是乾隆規定尋常事件由嘉慶自行處理,一旦有軍國要事以及涉及到官員任免的事宜,仍由他指導處理,甚至親自定奪,凡新任命的府道官員,叩謝完皇上之後,還要到太上皇那裡認可,叩謝後方能外放赴任。

    《北韓政宗實錄》裡面就記載:乾隆曾對寵臣和珅說…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和紳有一次奏請嘉慶批覆的政令,嘉慶卻不敢定奪連忙說:“惟皇爺處分 朕何敢與焉”。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雖然歸政於嘉慶,但仍然掌握實權,嘉慶只不過是“拿鑰匙的丫鬟當家不做主”。

    乾隆皇帝繼位之初發誓不敢與康熙在位年數相同。這是退位做太上皇的主要原因。但是長期說一不二的乾隆已經迷戀上大權在握的感覺,捨不得放手,因此乾隆實際上是退而不休。

    其實在乾隆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也是以對他言聽計從為標準,所以選擇了生性忠厚老實重仁孝的顒琰為接班人。

    乾隆末期國庫已經空虛,朝政腐敗,貪汙成風。急需一位雷厲風行,像雍正一樣的皇帝來解決矛盾,化解危機。但嘉慶是四平八穩,只能守成而不能開拓創新的帝王。所以在他二十五年的執政裡並沒多少建樹,使得清王朝一步步陷入更深的危機。

  • 3 # 澳古說歷史

    真相就是乾隆的確禪位於嘉慶,但卻只是讓位,卻不讓權。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乾隆遵循乾隆四十三年所頒佈的詔書:“不知朕踐阼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中“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的承諾,在勤政殿正式宣示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定明年歸政,改年號“嘉慶”。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在太和殿舉行禪位大典,自為太上皇帝,並授玉璽,宣佈皇十五子永琰正式成為大清新一任君主。

    不過乾隆雖名義上退位,並讓位於嘉慶,但事實上皇權依然被乾隆牢牢掌控住,嘉慶只是一個毫無實權的“傀儡”皇帝。嘉慶元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在圓明園召見各國使臣時,他就當著他們的面說道“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簡單的說就是嘉慶雖然是皇帝,可我也是皇帝,而且還是皇帝的老子,所以大事還是由我做主,只有我說了才能算數。

    同時乾隆不僅在外宣示著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內也是時刻都在宣示著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當時他雖退位,可是卻依然住在原本只有皇帝才能居住的養心殿中,而作為實際上的皇帝,嘉慶卻依然只能居住在作為皇子居所的毓慶宮中。

    從以上的事蹟可以看出,乾隆名為退位,實則只是退位而不退權。乾隆的退位只是礙於之前所承諾的要在60歲讓位於皇太子的諾言,但實際上乾隆卻並不打算真正的放權,他戀權,同時也貪權,所以怎可能老老實實的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呢?

    如此,嘉慶元年至嘉慶三年,嘉慶就一直都在做一個名不副實的傀儡皇帝。此時,嘉慶不但要面臨著自己的父皇乾隆的時刻壓迫,更是被和珅這麼一位臣子欺壓著。

    當時乾隆雖始終不願意放權,但是以他的身體狀況,也真的沒有那份精力再去掌握權力,那怎麼辦呢?很簡單,沒精力掌控權力,卻依舊想掌控權利,那就只能讓自己的最寵愛的臣子去幫助自己掌控權力,而當時最受乾隆信任的臣子無疑就是和珅。

    如此,每次乾隆上朝的時候,他都會讓和珅站在自己的身邊,因為只有和珅這位“善解人意”的臣子才聽到懂他在說什麼(這個時候乾隆已是垂暮之年,說話已經開始說不清楚了),如此當時和珅已經是等同於攝政,因為沒人知道乾隆想說什麼,只有和珅知道,換個意思就是說和珅想讓乾隆說什麼,乾隆說的就是什麼,因此當年的清人都稱和珅為“二皇帝”。

    想想看,乾隆是大皇帝,和珅是二皇帝,那嘉慶這位真正的皇帝算什麼?算三皇帝?只得說嘉慶初登基的三年,嘉慶過得真的很鬱悶啊!

    此時,和珅藉著掌握的朝政大權,對嘉慶是百般刁難,他不僅在嘉慶的身邊安插自己的親信(如嘉慶侍讀吳省欽、吳省蘭),從而能時時刻刻的掌握嘉慶的一舉一動,同時還幾次三番拒絕嘉慶讓自己的親信去擔任朝中要職。而因和珅有乾隆做靠山,所以此時嘉慶並不能對他幹嘛,只能是忍氣吞聲的受著。

    嘉慶為了不讓和珅過於刁難自己,他還不得不以一個帝王之尊去對和珅行討好一事。比如當時嘉慶初登基之時,和珅曾送給他一個玉如意,以示自己對嘉慶能夠登基有著大功,但是嘉慶對於這個舉動可謂是異常憤怒,在嘉慶眼裡和珅這般舉動是赤裸裸的羞辱,可是此時的嘉慶卻不能表露出憤怒,他還得假惺惺的寫上幾首《詠玉如意》來討好和珅,而後和珅在看到這幾首詩,就開心的說道“嘉慶不足以與我鬥智謀!”。

    總的說乾隆在退位的最後三年依然過得很瀟灑,雖然他已經是太上皇,但是皇權依然是掌控在他的手上,整個清朝依然是乾隆說了算。而嘉慶在這三年過得並不是舒暢,雖然他是皇帝,但卻只是傀儡皇帝,沒有一點實權,他不但被乾隆壓著,甚至還被和珅這麼一個臣子壓著,且為了防止被自己的這位臣子所害,他還得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的,還得對他行百般討好之事,這皇帝當的著實是委屈啊!

  • 4 # 無筆史官

    根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雖然當了太上皇,但是一直到去世國家的大權還是牢牢掌握在他手中,他的兒子嘉慶皇帝也無可奈何,默許這個情況存在。

    事實上,清乾隆年間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頂峰,經歷入關百年後,國家形勢比較穩定,國家也比較富裕,除了乾隆皇帝一系列的作為,也得益於其父祖的努力,尤其康熙年間積攢的底子,乾隆皇帝更多的是守家業。作為皇孫,乾隆深得祖父康熙皇帝喜歡,經常把他帶在身邊,要知道康熙皇帝子女眾多,皇孫也會很多,有些可能一輩子也沒有見過皇爺爺。

    掌握權力六十年,一旦失去權力比生命更難受。而在這六十年間,乾隆皇帝的許多兒子都已經離世了,可供選擇的皇位繼承人只有永琰(即位後改為顒琰)還算合適。矛盾中乾隆皇帝選擇了禪位給自己的兒子,但是包括嘉慶皇帝在內的皇族和朝臣都看的清楚,老皇帝是不情願,只能陪著導演一出禪位大戲。

    嘉慶皇帝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導了對乾隆皇帝身邊的第一紅人和珅的處理,既有嘉慶皇帝的嫉妒、怨恨,也是對乾隆皇帝晚年錯誤的處理。雖然乾隆皇帝把清朝帶入了頂峰,但其驕傲自滿、固步自封的理政思路拖累了這個王朝的發展,驕奢淫逸的生活也讓國庫不再充盈,作為兒子的嘉慶皇帝雖然平庸,但是看的清楚。

    大刀闊斧的整治吏治,可惜積重難返,到了嘉慶皇帝兒子在位的時候,西方列強開始轟開中國的國門,國家危機,民族危難來了。

  • 5 # 文史頻道

    乾隆皇帝位什麼退位呢?這要從他的爺爺康熙說起,康熙在位61年,是歷史上做皇帝時間最久的,為了表達對爺爺康熙的尊重,乾隆曾經立下規矩,在自己做皇帝60年時退位。

    做太上皇一般就是頤養天年,坐吃等死了。

    但乾隆做了60年皇帝,對大清朝的影響力太大,不會輕易放棄權力。

    而嘉慶皇帝在朝中根基不穩,滿朝文武都是乾隆的親信,凡事都需要問過老爹乾隆才能決定。

    直到1799年,乾隆以88歲的高齡去世,成為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

    乾隆死後被葬入裕陵,上尊諡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

    嘉慶終於熬出頭了,他下令抄了和珅的家,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順口溜。

    乾隆是他老爹,他不能怎麼著,但乾隆的親信們,嘉慶就沒那麼客氣了。

    嘉慶四年,經過一系列改革,嘉慶終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皇帝。

    —End—

  • 6 # 文史金蟬

    乾隆禪位後,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真相到底為何?

    一隻眼看他“表面”禪位的理由

    乾隆身為一國之君,在有生之年能夠做出“禪位”的決定,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1778年9月21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禪位。

    他這樣說到:“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窮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這道諭旨什麼意思了?大概就是說,他爺爺康熙在位61年,自己不好和他老人家相比,如果自己能夠在位60年,那就應當傳位給太子。

    乾隆禪位後,又坐了三年零三天的太上皇,後人多譏諷乾隆為“名為退位,實為禪而不退”,但我卻不這樣認為!

    那麼乾隆禪位後,又坐了三年太上皇,真相到底是什麼了?

    難道僅僅是因為,兌現當初自己的承諾嗎?

    一隻眼看他的功過是非,便知道晚年的乾隆很會自我吹噓、自我安慰、自我選擇!

    乾隆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他“跑”到了康乾盛世的頂峰時期,但卻沒能趕上當時世界大勢的發展潮流。

    乾隆在執政的60年裡,西方世界可以說是發生了歷史性的、劃時代的巨大變化。

    乾隆晚年統治的時期,已經逐漸顯現出“盛世下的危機!”

    乾隆退位,嘉慶繼位後,南方的白蓮教、京師的天理教都紛紛起義,內地戰火,已遍地燃燒,國際上也將面臨外來的入侵!盛世危機已經充分的暴露出來,這個爛攤子,只好由他的兒孫來承擔和收拾了。

    所以說,乾隆皇帝很會選擇,禪位後再坐三年的“太上皇”,一方面能夠在臣子中起到輔佐“嘉慶”的賢君形象;另一方面還能滿足自己的“美譽名”、虛榮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 7 # 密探零零發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卒於養心殿,享年89歲。嘉慶皇帝總算熬出了頭,直接先把乾隆皇帝的狗腿子和珅給辦了。實際上,乾隆皇帝在禪位後,又幹了3年多皇帝,禪讓就是一場戲,騙騙人而已。

  • 8 # 歷史公元

    太上皇乾隆如何實力坑兒子嘉慶,獨掌清廷大權?

    太上皇,顧名思義就是皇帝的父親。

    歷史上的太上皇不多,大多是由兒子皇帝追封的。但是也有少數的幾位太上皇,是自己自願的,但是又對權力戀戀不捨,掌握著朝廷大權。

    其中乾隆就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

    一、乾隆為什麼願意當太上皇?

    正常來說,沒有哪一個皇帝願意成為太上皇的。所謂皇室無親情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一次次流血政變,都警醒著後人。

    乾隆這種聰明人,可不會犯這種低階的錯誤。那他是怎樣成為太上皇的呢?

    古代的皇帝都比較短命,乾隆的爺爺康熙也算是一位比較長壽的皇帝啦!八歲即位,69歲駕崩。乾隆出於對康熙的崇拜,也可能是私心,就發誓,在位時間絕對不敢超過康熙。結果乾隆比康熙還要長壽,一直到乾隆85歲的時候還好好的活著,在餘時間已經到了60年。沒辦法,古人對誓言都比較重視,更別說是皇帝啦,要作表率,就只能,把皇位傳給了嘉慶。

    就這樣乾隆可以說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坑,但是我想,能活到85歲,掉坑裡,他也是心甘情願的。

    二、乾隆當上太上皇以後靠什麼把持清朝大權?

    乾隆當上太上皇以後,又不得勁兒了,小事兒呢,都交給了嘉慶去辦。但是呢,大事兒,別人不找他,他還不高興,就因為這,把一個大臣就罷免了。

    乾隆專門在圓明園把屬國的使臣叫過來說:“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隨著乾隆年齡越來越大,慢慢的就糊塗了,可能就是得了老年痴呆、健忘症之類的。在這種情況下,嘉慶沒有對乾隆下手,主要還是因為和珅。

    乾隆雖然老糊塗了,但是和珅這個忠實的狗腿可才40多歲。和珅的身家性命可都是靠著乾隆的信任才維繫的,所以說和珅是忠心耿耿地維護乾隆,在上朝的時候甚至就站在乾隆和嘉慶的身邊,傳達乾隆的指令,等於說是“二皇帝”。

    可以說,就是靠著和珅的維護,乾隆才得以獨掌清廷大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三、乾隆獨掌大權,嘉慶是如何夾縫求生,委曲求全的?

    可以說在乾隆在位的時候,嘉慶是很悲催的。

    雖然貴皇帝,但是呢大臣們都不聽他的,所有的事都得向乾隆請示,看乾隆的眼色行事。就算是乾隆糊塗了,腦子不清醒了,也得小心翼翼,萬一和珅挑撥乾隆下令,把嘉慶廢了,到嘴的鴨子飛了,那就好玩了。

    因此,嘉慶甚至於還得巴結奉承和珅,明明心裡恨和珅,恨得要死,還要笑臉相迎,給和珅加官進爵。皇帝做到嘉慶這份上,也是獨一份了。

    當然,這也是後期,和珅被抄家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秋刀魚的味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