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cHongkong

    我今天不是要為他倆辯解,也沒什麼好辯解的。喜歡與否本就是個人行為,無可厚非。

    只想談談自己對這兩位作家,以及這類被稱之為“爛書”類書籍的看法。

    先說張嘉佳吧。

    初讀《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在2015年秋天。

    某天深夜,我毫無睡意,於是出去走走。

    那段時間心情很差,總有想不完的心事和亟待解決的麻煩。一個人沿著人行道一邊想著,一邊走著,一邊驅趕著蚊蟲。街上已鮮有散步或跑步的人群,只有剛下班匆匆回家的上班族,和按著喇叭呼嘯而過的私家車。

    走著走著,漸漸覺得有些累了,便就近找了一處臺階坐下,歇歇腳。

    坐了一會兒,覺得索然無趣,便掏出手機開啟掌閱電子書,藉此打發打發時間,排解排解煩惱。

    隨便逛了逛電子書城,偶然就看到了《從你》這本書。記得這本書在過去一年賣的很火,一度佔據各大網上書城的榜首。作者也因此賺了將近2000萬的版稅,名列當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

    我想,這應該是一本不錯的書,否則作者也不會賺的缽滿盆滿。於是點了進去,一字一句慢慢細看。

    說真的,故事真是太精彩太有趣了,不知不覺一口氣看了十分之一。但也就只看到這裡,因為後面就要收費了。

    當時的感覺就是,這書真特麼太棒了,為什麼我早沒發現。

    只讀了十分之一顯然無法滿足我,但又不想花錢去買。只好先放一放,改天去圖書館找找,應該有。

    後來確實去圖書館找了,也確實有,可惜被人借走了,而且此後數月一直都在借閱中,可見這本書當時有多火。

    再後來因為一直都借不到,也就漸漸忘記了。

    直到上個月,突然收到掌閱的訊息提醒,有七八百閱餅要過期了。我覺得就這樣任由過期有些可惜,於是去書城逛了逛,打算挑一本喜歡的書。

    恰好這段時間用掌閱看的都是一些古典名著,比如《竇娥冤》《西廂記》之類的,都是公版免費讀物,不需要閱餅。

    逛著逛著,就又看到了這本書,可能是因為《擺渡人》的上映吧,這本書又被推送到首頁。沒做猶豫,直接買下了。

    然而,戲劇性的事情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跳過之前已經看過的十分之一,接著往後看。才讀了十分之一,就讀不下去了。感覺味道變了,彷彿換了一本書。我當時還自我安慰,這本來就是一本故事集,不可能每個故事都有趣,再讀讀看。於是又讀了十分之一,這時痛苦與乏味就接踵而至了,簡直像一對形影不離的好兄弟。但我又不想就此放棄,畢竟這本書曾帶給我很多美好與感動。就此放棄,總覺得有些可惜。於是咬咬牙,再試試。

    當進度條走到43%的時候,我是真的一頁都不想再讀下去了。此刻的感覺變成了,這書真特麼太爛了,為什麼我要把大好時光浪費在這本爛書上呢?

    你看我這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簡直就像六月天、孩兒面,說變就變。

    你能說我是一個善變的人嗎?別逗了,我又沒學過變臉,哪有那技能。

    我想造成這劇烈反差的原因,除了時間的積累,閱歷的增多,還有環境與心境的改變。

    所以我在開頭插入了幾段看似囉嗦的描寫,也是想盡量還原當時的情景。

    我相信沒有當時情境的襯托,我應該也不會讀的那麼開心。

    下面再談談劉同。

    初讀劉同的書,是在2013年,我當時正在烏魯木齊找工作。

    偶然有一天,我面試被拒,在回來的路上看到路口有個書攤,一輛平板車上擺滿了盜版書籍,其中就有《誰的青春不迷茫》。我只是簡單翻了幾頁,覺得還不錯,就買下了,只要十元,不及一份拉條子(新疆拌麵)的價錢。

    那段時間,我是下定決心轉行,不再從事任何與室內裝修有關的工作。都說隔行如隔山,真是誠不我欺也。電話打了無數,面試幾近麻木,然而卻沒找到一份滿意的(應該說是沒有一個對我滿意的)。那段時間聽到最多的就是“回去等通知”這五個字。

    沒有面試的時候,或是剛從某大樓垂頭喪氣地走出來卻又不知道該去哪裡的時候,我就走進南湖公園,找一棵四周無人的大樹,盤腿坐下,掏出《誰》慢慢地讀,細細地看。

    那一刻,時間彷彿是靜止的,空氣是凝固的。靈魂像是脫離了肉體,獨自飄遊在三萬公尺的雲層之上。物我兩忘,無事相擾。恍然一副“人在畫中游,魚在水中躍”之閒暇自在的舒暢感。

    後來,在書店偶然遇到劉同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以為應該會不錯,於是興高采烈地捧起來細讀。好像只看了兩篇,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再後來,又在書店看了他的《向著光亮那方》。比上次好點,堅持看了四五篇,最終也同樣看不下去了。

    起先我很是不解,按道理說,作者隨著年齡的增加,閱歷的增多,寫作的積累,文章應該越寫越好才對。可是這接二連三的新書,完全讓我察覺不出勝於第一本的地方。

    後來漸漸想明白了。不光是劉同的年齡和閱歷在增加,我也在改變。除了年齡和閱歷,還有我前面提到的環境和心境。如今的情境,再也沒法讓我找棵大樹坐下來捧著這類書籍,一讀一整天了。

    再說一件最近發生的事。

    上個禮拜把《西廂記》翻出來看了看,也是一字一句看的。看完真想狠狠抽自己一個耳光,這麼好的書為什麼我到今天才讀!

    後來百度才知道,原來這本書裡的某段被選入了高中課本,而我居然忘了。不是我上課的時候在睡覺,也不是節選的那一段不精彩,而是我當時根本沒覺得故事精彩,所以也就沒什麼印象。

    學這篇課文時,我才18歲,還是個懵懂無知不經世事的孩子,年齡與閱歷都無法讓我體會到這個故事的精彩與寓意。我想不光是我,當初跟我坐在一個教室大聲誦讀這篇課文的同學,懂的應該也不多。不信問問自己,當初有幾個喜歡這篇課文的。

    包括《項脊軒志》,當初也沒覺得這篇課文有多精彩,可是如今當我再次讀到“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被感動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學這兩篇課文時,我才18歲,不懂其意,不覺其美;而如今再讀之,我已28歲,已知其意,更覺其美。

    所以你看,不一樣的年齡,不一樣的體會。

    年齡沒到,別瞎體會。

    再說一件滑稽的事(看我多囉嗦)。

    去年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安東尼的《陪你》,記憶中這是一本曾經大賣的書,於是翻開看了看。不誇張地說,真是咬著牙才勉強看了四分之一。合上書我就來氣了,不是氣作者,而是氣自己。既然看了開頭就已經知道不是我的菜了,為什麼還要繼續浪費時間呢!

    在我看來這麼爛的書,他們卻大呼“感動”。是讀者錯了嗎?不是;是我錯了,我不該讀不屬於我這個年齡段的書。

    十年後,這些喊著“感動”的初高中生,再翻開重讀時,也許臉上的表情會和我今天一樣。

    但這並不妨礙其在他們這個階段,被當做好書相互傳閱。

    就好比童話故事,你十歲的時候看得津津有味,別人會說“這孩子愛讀書”;但是如果你三十歲了還再抱著啃,那我就無話可說了,除非這故事真的老少皆宜。

    你說劉同和張嘉佳寫的書爛,可是有人看的很開心啊;我說魯迅和史鐵生的書寫的很棒,可有人卻讀不下去。

    所以說,不管是新生代的寫手,還是老一輩的作家,他們的作品都不是寫給每一個人看的,而是寫給特定的某一部分人看的。如果你不屬於這一部分,沒關係,還有另一部分。別走錯就好。

    就像郭敬明的書一樣,我從來不去評價他的書到底是好是壞,因為我沒看過。雖然我也翻過《小時代》,但也僅僅只是翻過,連十頁都不到。我知道這不是一本為我寫的書,看不下去我也沒啥損失(硬著頭皮看下去才是我的損失)。

    世間好書這麼多,還怕沒好書讀嗎?

    如果某本書真有那麼爛,就不要再看了。何必損失了錢,浪費了時間,還惹自己一肚子氣。

    祝大家都能在書的海洋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發現不曾察覺的精彩(這才是結尾)。

  • 2 # 白溫涵

    張嘉佳多年的閱讀經歷滋養了他的文藝才情。1999年,還是大學生的張嘉佳就已是南京大學的風雲人物,他的小說、劇本和他主演的話劇帶給浦口校區濃厚的文學氣息,也使張嘉佳獲得了“南大第一才子”的稱號(南通網評)。

    以細膩情感文字見長的張嘉佳,對於人生和愛情的態度,有很多成熟獨到的見解(騰訊網評)。他早期的文字會有一種文藝青年的明媚感,有時會讓人覺得其中有一種絕望的情緒;但是他後來的文字慢慢由華麗變得樸實,變成了治癒系,充滿溫暖(龍虎網評)。他的文字篇幅不長,符合快節奏的社會需求,讀者集中看完後很容易找到其中感動的地方(《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責任編輯包包評)。

    書到手讀了五六篇吧,張老師每次開篇說故事都挺有意思,最後引出些闡述、結論,比說教高明,相當於指教。有點像好友電話裡跟你哭訴近期不幸,你都陪著哭了十分鐘,忽然發現人家是押著韻說的。這種保持距離的有情文筆,佩服。(編劇史航評)。

    對女性很有吸引力的文藝逗比張嘉佳(知名導演王家衛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情期間如何用好毛巾?